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4-逍遥游(节选)(一)作者简介生平经验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在任不久就辞官归隐。生活贫苦,住在狭窄的小巷里,靠编草鞋谋生,饿得面黄肌瘦,甚至借粮度日。楚威王闻知他有才能,曾派人用重金聘他为相,他因崇尚自由而拒绝。作品著有《庄子》一书,今存33篇,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全书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的哲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比较一样,一般认为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有些篇章与庄子的思想不尽相同,可能出自后学或其他学派的人。评价闻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把“天道”看成世间万物的本源,主见顺应自然,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及礼仪制度,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充溢了悲观、虚无的情调,实行消极避世的看法。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妙,文笔变更多端,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调,并采纳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二)人物轶事庄子堪破生死关庄子临死前,心情很安静。他的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受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宝,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弃尸地面有乌鸦和老鹰来吃,深埋地下也有蝼蛄和蚂蚁来吃啊,夺了前者的食物交给后者,不是太偏心了吗?”(一)背景链接庄子生活的年头,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那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斗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变更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缘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庄子》《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汉书·艺文志》曾标录为五十二篇,今存郭象注本只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杂篇可能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其文构思奇妙,想象奇幻,词汇丰富,尤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深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调;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而且对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乃至鲁迅、郭沫若等后世闻名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寓言这一文学形式及其定名,即从庄子起先。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描写得极为生动,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形象,《养生主》中庖丁的形象,《秋水》中河伯的形象等。另外《螳臂当车》《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至今仍常为人所称引。Ⅱ.文化常识1.不过数仞而下。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2.蟪蛄不知春秋。春秋: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eq\f(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eq\f(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有几千里。变更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eq\o(\s\up7(北冥mínɡ:北海。冥,指海),\s\do5(色深黑,一作“溟”。鲲kūn:))eq\o(\s\up7(传闻中的大鱼。),\s\do5(鹏:传闻中的大鸟。))]eq\f(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eq\f(翼若垂天之云。,双翅就像悬挂在天际的云。)[eq\o(\s\up7(怒而飞:振翅奋飞。怒,奋起的样),\s\do5(子。垂天之云:悬挂在天际的云。))]eq\f(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只鹏鸟,海动风起就要迁往南海。那南海,是自然形成的水池。)[eq\o(\s\up7(是:此,这。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一说指大海运行。海运之),\s\do5(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天池: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eq\f(《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齐谐》上记载说:“当大鹏)eq\f(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翅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回旋着飞上九)eq\f(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eq\o(\s\up7(《齐谐》:书名。出于齐国,多),\s\do5(载诙谐怪异之事。志怪:记))eq\o(\s\up7(载怪异之事。志,记载。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抟:),\s\do5(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六月息:六月的大风。息,气息,这里指风。))eq\o(\s\up7(),\s\do5())]eq\f(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eq\o(\s\up7(野马:游气。古人认为:春天万物朝气萌发,大地),\s\do5(之上游气奔涌如野马一般。以:用。吹:吹拂。))]eq\f(天之苍苍,其①,天色深蓝,是它)eq\f(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②视下也,,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终点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eq\f(亦若是则已矣。,也像这样从下面仰视上天罢了。)[eq\o(\s\up7(①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是……),\s\do5(还是……②其:指代大鹏。是:这样。))]eq\f(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况且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气。把一杯)eq\f(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水倒在堂中低凹处,那么就只能拿芥草作船,将杯子放)eq\f(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于其中则胶着搁浅,这是水浅而船太大的原因。)[eq\o(\s\up7(坳堂:堂),\s\do5(中低凹处。))eq\o(\s\up7(芥:小草。焉:兼词,),\s\do5(于此。胶:粘住不动。))]eq\f(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风力积蓄得不够大,那么它承负巨大的翅膀)eq\f(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就没有力气。所以鹏高飞九万里,它的下面有巨风的承载,)eq\f(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然后才乘风而飞;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eq\f(今将图南。,图谋飞向南方。)[eq\o(\s\up7(斯:乃,就。培:凭。莫之夭yāo阏è:没有什么能阻),\s\do5(碍它。夭,挫折。阏,遏制,阻挡。图南:图谋飞往南方。))]eq\f(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蝉与斑鸠讪笑鹏说:“我们快速飞起来,落在榆树和檀树上,)eq\f(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有时或许还飞不到树的高度,落在地上就是了;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eq\f(南为?”,南行呢?”)[eq\o(\s\up7(蜩tiáo:蝉。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名。決xuè:疾速的样子。),\s\do5(抢qiānɡ:集,着落。榆枋fānɡ:榆树和檀树。则:或。控:))eq\o(\s\up7(投,落下。奚xī以……为:为何),\s\do5(要……呢。之:到,往。南:南行。))]eq\f(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近郊去的人,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eq\f(腹犹果真;适百里者,宿舂粮;,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得打算一宿的粮食;)eq\f(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到千里外的人,要储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eq\o(\s\up7(适:去,往。莽苍:指郊野的颜色,此引申为近郊。三餐:一日的意思,意为),\s\do5(只需一日之粮。果真:吃饱的样子。宿舂chōnɡ粮:舂捣一宿))eq\o(\s\up7(的粮食。舂,捣掉谷壳。三月聚粮:储备三个),\s\do5(月的粮食。之:此,这。二虫:指蜩与学鸠。))]eq\f(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小聪慧不了 解大才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怎么)eq\f(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知道是这样的呢?菌类不知一月的时间变更,寒蝉不知一年)eq\f(春秋,此小年也。,的时间变更,这就是寿命短的。)[eq\o(\s\up7(知zhì:同“智”。年:寿命。),\s\do5(朝zhāo菌:朝生暮死的菌类))eq\o(\s\up7(植物。晦huì:农历每月的最终一天。朔shuò:农历每月的第一),\s\do5(天。蟪蛄huìɡū: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春秋:指一年。))]eq\f(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楚国的南部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把五百年当做春,五百年当做秋;)eq\f(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远古有一种叫大椿的古树,把八千年当做春,八千年当做秋。)eq\f(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可是彭祖如今因长寿而特殊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行悲可叹吗!)[eq\o(\s\up7(冥灵:大树名。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两千年为一年。大椿:传闻中的大树名。彭祖:),\s\do5(传闻中尧的臣子,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乃今:而今。以久特闻:因为长寿特殊著))eq\o(\s\up7(名。久,长寿。特,特殊。),\s\do5(闻,为人所知。匹pǐ:比。))]eq\f(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商汤问棘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eq\f(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黑色的深海,那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eq\f(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eq\o(\s\up7(汤:商王朝的开创者。),\s\do5(棘jí:《列子·汤问》))eq\o(\s\up7(作“夏革jí”,商汤的大夫。是已:就是这样。是,代词,这),\s\do5(样。已,同“矣”。穷发:不毛之地。发,指草木植被。修:长。))]eq\f(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有只鸟,它名叫鹏,背像泰山般大,双翅绽开就像悬挂在天际的云,)eq\f(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鹏乘着旋风回环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eq\f(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然后图谋飞往南方,将要到南海去。)[eq\o(\s\up7(羊角:一种旋风。),\s\do5(绝:直上,穿过。))]eq\f(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斥安鸟讪笑它说:“它将要飞到何处呢?我跳动着往上飞,不过)eq\f(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回旋,这也就是我翱翔的极限了。)eq\f(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而它将要飞到何处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分了。)[eq\o(\s\up7(斥安鸟yàn:池沼中的),\s\do5(小雀。安鸟,雀,又作“晏鸟”。))eq\o(\s\up7(下:着陆。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飞),\s\do5(之至:翱翔的最高限度。辩:同“辨”,辨别,分别。))]eq\f(故夫知效一官,行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eq\f(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一乡的风欲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eq\f(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之人的信任的人,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安鸟一样所见甚小。)[eq\o(\s\up7(效:效力,尽力。征,信。比:合。),\s\do5(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斥安鸟。))]eq\f(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而宋荣子轻视地嗤笑他们。)eq\f(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eq\f(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他也不感到懊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辨明荣誉和耻辱的界限,)eq\f(斯已矣。,不过如此罢了。)[eq\o(\s\up7(宋荣子:宋国的贤人。犹然:喜笑的样子。举:),\s\do5(全。劝:勉励。沮jǔ:懊丧。斯已矣:至此而止。))]eq\f(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他对于人世间,没有舍命追求什么。即使这样,仍有不曾树立的东西。)[eq\o(\s\up7(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数数shuòshuò然:汲),\s\do5(汲然,指急迫用世、谋求名利的样子。犹:还。))]eq\f(夫列子御风而行,,列子能够乘风而行,)eq\f(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轻妙之极,十五天后方才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舍命追求。)eq\f(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虽然不用步行,仍有要依靠的东西。)[eq\o(\s\up7(列子:姓列,名御寇,春秋时郑国),\s\do5(思想家。泠línɡ然:轻妙飘然))eq\o(\s\up7(的样子。致福:),\s\do5(求福。待:凭借。))]eq\f(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至于顺应天地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更,)eq\f(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界,他还有什么要依靠呢?所以说:真实自然的人)eq\f(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立功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eq\o(\s\up7(正:与下句的“辩”变相对而言。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s\do5(辩:同“变”。无穷:宇宙。恶:何。至人:真实自然的人。下文))eq\o(\s\up7(“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物我不分。庄子认为达到),\s\do5(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eq\a\vs4\al([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运用比方、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体会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特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确定自由的哲学思想。一、研读课文第1、2段,思索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其名为鲲。鲲之大为:动词,是,叫作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化而为鸟而:连词,表顺承关系(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奋起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垂:通假字,同“陲”,译为“边际”(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代词,这海运: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大海的波浪汹涌,一说指大海运行;今义,用船在海洋上运输。徙:迁徙(5)《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动词,记载怪:形容词作名词,诙谐怪异之事(6)水击三千里击:拍打(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上:名词作动词,往上飞(8)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介词,凭借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9)野马也,尘埃也野马: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游气,山野的雾气。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10)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介词,用吹:吹拂(1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抑,或许邪:通假字,同“耶”而:连词,表示因果关系(12)其视下也其:代词,指大鹏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南冥者,天池也。(推断句,“……者,……也”表推断)译文:那南海,是自然形成的水池。(2)《齐谐》者,志怪者也。(推断句,“……者,……也”表推断)译文:《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3)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六月息”本应放在动词“去”前面)译文:(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推断句,“……也”表示推断)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5)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固定句式,“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还是……”)译文: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终点呢?环节二:分析文理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干脆体现“鹏之大”的一项是()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击三千里③去以六月息者也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海运则将徙于南冥A.①②③ B.②④⑤C.①②⑤ D.③④⑥解析:选C③⑥都是说鹏借助外部力气迁徙。④是说全部生物都依靠风力而动。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形体之大、变更之奇妙、飞腾时气概之壮丽。B.其次段,作者引述《齐谐》中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C.作者以人仰视天空的阅历来比方,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D.本文极写鲲鹏之大,想象奇妙,意境开阔,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解析:选DD项,“意在突出作者擅长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错,意在指出鲲鹏虽大,仍“有所待”,有所依靠的事实。二、研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5.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负载(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覆:动词,倾倒之:结构助词,的(3)置杯焉则胶焉:兼词,于此胶:粘住不动(4)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斯:连词,乃,就培:动词,凭借(5)而莫之夭阏者莫:没有什么夭:挫折阏:遏制,阻挡(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決:疾速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抢:集,着落(7)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时则:时或而:连词,表顺承关系控:投,落下(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疑问代词,什么以:介词,因为之:动词,到,往南:名词作动词,南行为: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呢”(9)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真适:去,往莽苍:形容词作名词,近郊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反:同“返”,返回果真:古今异义词,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10)之二虫又何知之:代词,这何:代词,什么(1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假字,同“智”,才智,聪慧年:寿命(12)朝菌不知晦朔晦:农历每月最终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1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乃今:而今以:介词,因为特:特殊闻:为人所知(14)众人匹之众人:古今异义词,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匹:比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坳堂之上”本应放在动词“覆”的前面)译文:在堂上低凹处倒一杯水。(2)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宾语“之”放在动词“夭阏”的前面)译文:没有什么能阻碍它。(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固定句式,“奚以……为”,表反问,即“为何要……呢?”)译文:为什么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宾语“何”放在动词“知”的前面)译文:这两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介词“以”的前面)译文: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6)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译文:一般人与他相比,(他们)岂不行悲可叹吗!环节二:分析文理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①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③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④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⑤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A.②③⑤ B.①④⑥C.②④⑤ D.①③⑥解析:选B③⑤都未体现事物“有所待”。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中,作者连用浅水不能漂移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而不能承载水杯等比方,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必需凭借大风,必需有宽阔的天空方能南行。B.第三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C.第四段,通过蜩与学鸠的对话,说明正因为这两种动物没有远大的目标,因而能真正做到“逍遥游”。D.第五段,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对比,说明白“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析:选CC项,“能真正做到‘逍遥游’”错,事实上,蜩与学鸠仍“有所待”,也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这三种状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反对了蜩与学鸠的讪笑。B.蜩与学鸠踌躇满志的本身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白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C.“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小大之分,但有所依靠、有所期盼都是一样的,都不能做到“逍遥游”。D.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确定的,那宏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志向和无法飞走的悲伤。解析:选DD项,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在庄子看来,大鹏展翅翱翔,还不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确定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三、研读课文第6、7段,思索并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突破词句10.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汤之问棘也是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这已:通假字,同“矣”(2)穷发之北穷:形容词作动词,无,没有发:指草木植被(3)有鱼焉焉:兼词,于此(4)未有知其修者修:长(5)绝云气绝:直上,穿过(6)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然后:古今异义词,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且:副词,将要(7)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上:名词作动词,向上飞下:名词作动词,落下(8)此小大之辩也辩:通假字,同“辨”,说明为辨别,分别(9)故夫知效一官知:通假字,同“智”,才智效:效力,尽力(10)行比一乡行:行为比:合,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投合(11)而征一国者征: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信服(1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犹:通假字,同“繇”,喜(1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全,全部劝:勉励(14)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沮:懊丧(15)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古今异义词,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犹:还树:树立(16)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假字,同“返”,返回。(17)而御六气之辩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御:驾御,把握辩:通假字,同“变”,变更(18)彼且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11.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介词“于”)译文:在蓬蒿丛中回旋。(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省略句,“不加劝”前省略主语“他”)译文: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3)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奚”放在动词“适”的前面)译文:它将要飞到何处呢?(4)此小大之辩也。(推断句,“……也”表示推断)译文: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分了。环节二:分析文理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达到真正“逍遥游”的条件的一项是()①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②夫列子御风而行③乘天地之正④御六气之辩⑤神人无功⑥圣人无名A.①③④ B.②③⑤C.①④⑥ D.③④⑥解析:选D①是宋荣子的处世看法,②是列子“有所待”而不能“逍遥游”的表现。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六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B.通过第六段与第一段的呼应与印证,更显出大鹏形象的高大宏伟和那些小虫小鸟的渺小卑微,从而以显明的“小大之辩”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C.第七段中将那些“效”“比”“合”“征”的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分,但都达到了庄子志向中的“逍遥游”境界。D.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没有自由可言。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消退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冲突,步入超现实的确定自由。解析:选CC项,“都达到了”错误,其实这些人都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还未达到庄子志向中的“逍遥游”境界。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eq\a\vs4\al(淡泊)1.从教材中积累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入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与浑浊的仕途格格不入。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不接受楚国相位,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自看管月亮的大树,守护着那雪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犹如秋水一样清澈、干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的这种心态,成就了他逍遥自由的一生。2.从历史中积累齐国高士拒绝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有一次,他见到齐宣王,讲了一番为君治国的道理。齐宣王深为赞许,请他出来做官,说:“你来为我做事,我让你每天吃丰富的菜肴,出门坐华贵的马车,妻子孩子穿艳丽的衣服。”他推辞说:“我想,我还是回到乡下去好。我每天把饭吃得迟一些,肚子饿了自然就吃得香,也就算是吃肉了(晚食以当肉);散漫步,悠然自由,也就算是乘车了(安步以当车);不做官,没有野心和私欲,不会犯罪,也就算是珍贵了(无罪以当贵)。我还是避开官场名利的干扰,保持纯正,求得自我安乐为好。”说完,他向齐宣王拜了拜,离开了。3.从名言中积累(1)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钱琦(2)欲淡则心虚,心虚则气清,气清则理明。——薛宣(3)假如你的欲求无穷尽,那么你的心事和担忧也会无穷尽。——富勒(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诸葛亮(5)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看法,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威廉·詹姆斯4.从佳作中积累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但他们在追求和获得的看法上不是搞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而是讲顺势而为、公允竞争、取之有道、得而无愧。因此,他们活得坦然、活得真实、活得自由、活得宽朗、活得博识、活得自重、活得自爱。他们谦恭礼让、仁厚大度、博学睿智、诚恳守信,对事业讲忠、对父母讲孝、对家人讲情、对挚友讲义的品德风范和人生看法,是极具人格魅力的。他们做人做事都严格恪守着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不为,损公肥私、害人害己的功利不取,不学无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寡廉鲜耻、自私自利、无情无义的品德不耻。这种安贫乐道、甘于孤独、淡泊自守、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纯粹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生看法。两种名利看法,规定和铸造了两种不同品位和格调的人生,毋庸置疑,淡泊名利者受人青睐、敬重和推崇。俄罗斯亿万富翁斯特里戈夫是一个胜利的商人,年轻时就将自己的金融帝国扩张到了伦敦与纽约,并一举成为世人瞩目的富翁。当年的他选择的是创业,是在打拼与追逐中扩大自己的实力。斯特里戈夫在总统竞选失败后,彻底放下名利,过着幽静的田园生活,活得悠然自由。在权力与命运的博弈中,斯特里戈夫看淡了名利,以一颗常人之心谛视这个世界,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或许有人说他傻,但傻傻地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华蜜?淡泊名利,做一个欢乐的人,有什么不好?(二)这样运用素材eq\a\vs4\al([精彩片段])1.“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看法,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翻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能达到此种境界的人有很多。“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行期”,这是陶潜向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发出的诘问;“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这是李白诗酒人生的潇洒境界;“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这是陆游大彻大悟之语。他们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孤独和清贫,他们是擅长把握人生的勇者和智者。淡泊名利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不仅站得高看得远,而且能摆脱和战胜眼前的逆境,能在物欲横流中,神凝气定,冷眼旁观,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领悟]文段的中心是“淡泊是一种人生境界”。作者首先举出庄子的例子,指出“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逍遥的人生看法,也是一种淡泊的人生境界。然后列举了陶渊明、李白、陆游等人的事例,说明只有在淡泊中坚持,在名利场外自甘孤独与清贫才是勇者和智者。有力地证明并深化了论点。2.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养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一颗远离扰扰凡尘的心,可以感悟出世间的美妙。庄子拒绝高官厚禄,曳尾涂中,清贫一生,终获人生逍遥;诸葛亮借居于南阳,品读诗书,感受自然,终成一代名仕;刘盛兰寄心于平淡,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终成时代楷模。假如庄子一生汲汲于名利,一心想获得高官显爵,他又怎能超脱世俗?假如诸葛亮一心追求权贵,一心想拥有高官厚禄,他又怎么会领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如刘盛兰想一心为己,放弃行善,他又怎么会成为人人赞扬的模范?[领悟]文段的中心是“淡泊可以使一个人的素养得到提升,灵魂得到净化”,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庄子、诸葛亮、刘盛兰等人淡泊名利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有力地证明白论点。eq\a\vs4\al([精彩范文])①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恒久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恒久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②“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③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好玩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清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尊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④这是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胜利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须要一条鱼来充溢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镇定自若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庄子持竿不顾。”⑤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⑥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才智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兴奋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管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管月亮的树。⑦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行企及的妩媚。⑧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毅,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顺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损害的心灵……⑨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究竟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究竟是冷眼看穿。⑩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逆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冲突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顺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最终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看法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似乎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溢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有删改)佳作赏析本文既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雄辩的哲学论文来读,又可以把它当成美丽的散文随笔来读。作者以生动的比方、恣肆的铺排、典型的事例、雄辩的论证,赞美了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细细读来,我们不仅被作者笔下的庄子特立独行的特性形象和“清洁”的精神所震撼,还被作者对庄子独特的解读和感悟以及他那喷薄的激情所感染。写作借鉴1.学标题标题是全文的总纲,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告知我们,当我们无路可走时,可以看看《庄子》,想想庄子,学学庄子。2.学开头第①段,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读庄子的感受,接着又引用、化用诗词名句,强化了庄子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极具吸引力。3.学联想第④段,由庄子的濮水垂钓,联想到姜太公渭水直钩垂钓文王的故事,指出庄子的垂钓才是真心垂钓,两相比较,表现了庄子高洁独特的精神追求。4.学比方第⑥段中,画线句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管心灵月亮的树”,比方精彩深刻,写出了庄子的傲然独立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5.学争论第⑨段中胡文英的话,指出了庄子眼冷和心肠热的特点,以排比的句式分析了庄子哲学的内外两面,揭示出庄子的“悲天悯人”之怀,语言精彩,分析独到。6.学分析第⑩段,作者透过荒唐、怪诞、放荡不羁,发觉庄子的反叛是源于对世俗丑恶的洞察,源于庄子对人类、对生命的酷爱。眼光独到,分析深刻。二、研读品尝经典·让积淀更丰厚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翻译]提看法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看法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明理知义]这句话告知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看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擅长听取别人的看法,吸取他人的特长,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是我们每人都应当具备的素养。上枢密韩太尉书①苏辙太尉执事②: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行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④,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⑤,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注]①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其次年,苏轼、苏辙兄弟中学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中学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②执事:侍从。③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④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⑤疏荡,潇洒而不拘束。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行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译文:参考答案: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育而得到。参考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育而得到。孟子说:“我擅长培育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莫非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溢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于敏:氢弹之父于敏,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是我国自主培育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探讨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他几乎从一张白纸起先,他舍命学习,舍命地吸取国外的信息,在当时遭遇重重封锁的状况下,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究。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识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为了我国的核武器探讨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日,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隐私工作的。”于敏虽然是一位大物理学家,但他最大的爱好,竟然是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他从小就会背不少古诗词。“学术如山,性情如水。”于敏不仅以其学术贡献令后辈们高山仰止,更以平和和善的性格赢得了身边人的爱戴。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人生教益]淡泊名利,甘于无闻,毕生奉献,学界楷模,体现的是一种无私的名贵。抱朴守真,自学胜利,呈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唯有抛弃名利、主动进取,才能踏上胜利的顶峰。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小知不及大知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④此小大之辩也⑤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⑥适莽苍者,三餐而反⑦而御六气之辩⑧彼且恶乎待哉A.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⑧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⑥⑦解析:选D③⑤⑧不含有通假字。①“垂”同“陲”,边际;②“知”同“智”;④“辩”同“辨”,辨别,分别;⑥“反”同“返”;⑦“辩”同“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三餐而反,腹犹果真果真:没有出乎人的意料B.众人匹之匹:比C.未有知其修者修:长D.抢榆枋,时则不至抢:集,着落解析:选A果真:吃饱的样子。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后乃今将图南A.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齐谐》者,志怪者也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解析:选C例句与C项均属于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B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我腾跃而上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解析:选B第一个“于”是介词,到;其次个“于”是介词,在。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5.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南冥者,天池也②奚以知其然也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⑤之二虫又何知⑥《齐谐》者,志怪者也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 B.①③⑥/②⑤⑦⑧/④C.①③⑤/④②⑦⑧/⑥ D.①③⑤/②⑥⑦⑧/④解析:选B①③⑥均为推断句;②⑤⑦⑧均为宾语前置句;④为状语后置句。6.名句默写。(1)《逍遥游》中,在全文的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2)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游要达到的境界是:“,,。”(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懊丧的句子是:“,。”(4)《逍遥游》中描绘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更奇妙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旧有所待,如:“,。”(5)《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答案:(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3)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5)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译文:(2)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译文:(3)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译文:解析:古文翻译要留意分析关键词的意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第(1)句:焉,于此;胶,胶着搁浅。第(2)句:适,去,往;宿,名词作状语。第(3)句:下,名词作动词;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至,最高限度。参考答案:(1)在堂中低凹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拿小草给它当船,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2)去百里远的地方,要舂捣一宿的粮食;去千里远的地方,要聚三个月的粮食。(3)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着陆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我飞行的最高限度了。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残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峰,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知?”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选自《庄子·说剑》,有删改)[精读设计]1.“日夜相击于前”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日夜于前相击”。2.“好之不厌”中的“厌”说明为“满意”。3.“太子悝患之”中的“患”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说明为“以……为患,担忧”。4.“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中的“说”可说明为“游说”,“逆”可说明为“违反”。5.“太子乃与见王”是省略句,在“与”后面省略了“之(或周)”。6.“子欲何以教寡人”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子欲以何教寡人”。7.“匡诸侯”中的“匡”是动词,说明为“匡正”。8.“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中的“上”名词活用作状语,说明为“在上面”,“法”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为“效法”。9.“无异于斗鸡”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斗鸡无异”。eq\a\vs4\al([仿真考题])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B.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C.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D.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解析:选A断句时留意标记词“曰”“夫”“者”,还有相同句式,如“示之以虚”“开之以利”。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即门客,其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宝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都养有大批门客。B.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听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对古代君主、诸侯王的敬称。D.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解析:选C“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剑术超群,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跑千里锐不行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B.庄子采纳比方、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奇妙地劝谏赵文王。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告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解析:选BA项,只是庄子自己的说法,不确定是事实。C项,正确的说法应是“庄子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D项,对本文主旨理解有误。主旨应是劝告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译文:(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译文:(3)夫子休,就舍待命。译文:解析:翻译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智能设备采购委托项目管理合同》
- 2025合同范本食品供应合同
- 2025年委托借款合同模板
- 2025便利店店面转让合同范本
- 2025标准化的苗木购销合同
- 2025版商品房购买合同范本
- 2025年上海市农产品买卖合同示范文本
- 《年级魅力》课件
- 2025授权合同范本(标准)
- 《金融市场概述》课件
- 粮食熏蒸操作要点培训课件
- 同等学力申硕-同等学力(政治学)笔试(2018-2023年)真题摘选含答案
- 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灌木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
- 亲子鉴定报告样本
- 饲料市场分析报告
- 六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练习100题及答案
- pvc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 我不能乱起外号课件
- 肝功能衰竭的护理指南
- 老年人营养健康的评估与改善
- Guilin桂林漓江-梦幻般的山水画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