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压力与日俱增,城市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特别是大城市地区的人们,对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市型休闲农业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与举措,体现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产能及服务多样性,是旅游业、农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在都市环境下的交点。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休闲农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的推进各模式的健康发展,对于发挥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及关键信息人访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多次出台了相关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政策的促使下,郑州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发展态势,在宣传推介、发展规模、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养生度假型、科普教育型、水果采摘型、农家乐型,各种模式体现了各自的特点。(3)郑州市休闲农业不同经营模式面临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包括不同经营模式均受季节性影响、各种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休闲农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等。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休闲农业发展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没有完全融合统一、政策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较小、要素保障不足影响了各种模式的发展、营销不到位成为各模式发展的重要障碍。(4)针对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建议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政府层面,主要解决统筹规划、政策和资金扶持、发展思路等问题;二是经营主体方面,主要解决自身的短板,主要是减少经营同质化、破解乡村旅游季节性困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等。关键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郑州市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andthe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thepressureofurbanlifeisincreasingdaybyday.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needstobeimprovedurgently.Especiallypeopleinbigcities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forthemulti-functionaldevelopmentofagriculture.Urbanleisureagricultureisanimportantwayandmeasuretorealize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andpromotethecommonprosperityofurbanandruralareas.Itreflectsthediversityofproductioncapacityandservicesofurbanmodernagriculture,andistheintersectionoftourism,agriculture,serviceindustryandotherrelatedindustriesintheurbanenvironment.Atpresent,China'sleisureagricultureisstillintheprimarystageofdevelopment.Duetothecomprehensiveandcomplexnatureofleisureagriculture,howtoeffectively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variousmodesisofgreatsignificancetoplaytheroleofleisureagricultureinruraleconomicconstruction.Inviewofthis,throughfieldresearch,caseanalysisandinterviewswithkeyinformants,thispaperstudiesthemanagementmodeofleisureagricultureinZhengzhou.Theresultsshowthat:(1)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inZhengzhouhas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Inrecentyears,theZhengzhouMunicipalCommitteeandthemunicipalgovernment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andhaveissuedmanyrelevantdocuments,emphasizingtheimportanceofvigorouslydevelopingleisureagriculture.Undertheimpetusofthepolicy,Zhengzhoucounties(citiesanddistricts)basedontheadvantagesoflocalresources,developedlocalcharacteristics,presentedacolorfuldevelopmenttrend,andachievedremarkableresultsinpublicity,promotion,scaleofdevelopment,brandbuildingandsoon.(2)Zhengzhouleisureagriculturebusinessmodelmainlyincludeshealth-preservingandvacation,popularscienceeducation,fruitpickingandfarmhouseentertainment.Eachmodelembodiesitsowncharacteristics.(3)ThedifferentmanagementmodesofleisureagricultureinZhengzhouarefacingsomecommonproblems,includingtheseasonalinfluenceofdifferentmanagementmodes,theurgentneedtoimprovethequalityofemployeesinvariousmanagementmodes,theserioushomogenizationofmanagementmodes,theinadequateconstructionofinfrastructureforleisureagriculture,andtheneedtoimprovethelevelofleisureagricultureconstruction.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includethatthedevelopmentofleisureagricultureandurbandevelopmentplanningarenotfullyintegratedandunified,policysupportforleisureagricultureisrelativelysmall,insufficientfactorguaranteeaffectsthedevelopmentofvariousmodes,andinadequatemarketinghasbecomeanimportantobstacletothedevelopmentofvariousmodes.(4)Inviewoftheexistingproblemsandconstraints,thispaperproposestostartfromtwolevels:first,thegovernmentlevel,mainlytosolvetheoverallplanning,policyandfinancialsupport,developmentideasandotherissues;second,themainbodyofbusiness,mainlytosolvetheirownshortcomings,mainlytoreducethehomogeneityofmanagement,cracktheseasonaldilemmaofruraltourism,increasepublicityandpromotionefforts,improveleisureagriculturalclothing.Levelofservice,etc.KEYWORDS:leisureagriculture,businessmodel,Zhengzhou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与意义 21.2.1研究目的 21.2.2研究意义 21.3文献综述 31.3.1国外文献综述 31.3.2国内文献综述 41.3.3研究现状述评 81.4研究内容 81.5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81.5.1研究方法 81.5.2技术路线 9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92.1休闲农业的概念 92.2理论基础 102.2.1体验经济理论 102.2.2休闲经济学理论 112.2.3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11第三章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 123.1郑州市概况 123.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123.3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33.3.1休闲农业规模 133.3.2政策扶持措施 143.3.3宣传推介工作 153.3.4智慧信息平台建设 153.3.5品牌建设情况 163.3.6五大示范区建设情况 163.4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163.4.1养生度假型经营模式 163.4.2科普教育型经营模式 173.4.3水果采摘型经营模式 193.4.4农家乐经营模式 20第四章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共性问题及制约因素 214.1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共性问题 214.1.1不同经营模式均受季节性影响 214.1.2各种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224.1.3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 224.1.4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234.1.5休闲农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234.2制约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34.2.1休闲农业发展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没有完全融合统一 234.2.2政策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较小 244.2.3要素保障不足影响了各种模式的发展 244.2.4营销不到位成为各模式发展的重要障碍 25第五章促进郑州市对策建议 255.1政府层面制定休闲农业落地的政策扶持措施 255.1.1休闲农业发展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统一 265.1.2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65.1.3政府应抢抓机遇,明晰发展路径 275.2经营主体层面——尽快补齐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短板 285.2.1突出特色,减少经营同质化 285.2.2破解休闲农业季节性困境 295.2.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305.2.4加强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休闲农业服务水平 30参考文献 32独创性说明 35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与体验旅游活动,对农家乐与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范,各地党和政府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式。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努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倡导乡村旅游与森林旅游,拓宽农村非农就业渠道。”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号召“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国务院下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十九大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休闲农业可将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改变农业只生产和提供食品的单一功能,使农业实现集原料供应、观光休闲、就业增收、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在内的多种功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服务业、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开拓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增强农业功能,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颜文华,2015)。科学发展休闲农业,一是建设新农村的最好途径,可以使资金和其它资源向农村转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提高生产力,同时也能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旧面貌;同时,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善于经营、懂得管理的新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质量,转变乡风民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可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农民拥有更多增收途径,提升增收空间,让农民四季财源不断。三是有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休闲农业立足于传统的农业,以农村为发展场所,以农民作为主体,客源广泛,可以促进“大农业”与“大旅游”紧密结合,从而让城乡互为环境、互为资源、互为市场,能够实现城乡与农村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使城乡收入保持均衡,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四是增加郑州的旅游产品种类,实现多元化发展。在做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发农业观光项目、大力建设兼具参与体验与休闲度假功能的休闲农业,对于加快郑州旅游消费的升级和成功转型,拓展新型消费市场,提高民众幸福指数具有着重大意义。总体上讲,进一步推进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难得机遇,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工作,加快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切实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对夯实郑州市产业支撑、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分析了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经营模式及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推动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郑州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历经多年发展,如今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在一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外围,已建设了小片的、呈分散状分布的休闲农业“网点”,不过还未能实现体系化,所以暂时缺乏规模效应,截止目前,郑州市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收集了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并做了实地调查与访谈,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归纳了经营模式,对各种经营模式共性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旨在为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寻找出科学的发展路径。1.2.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当前,休闲农业研究是个热门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多,内容也较全面,具体可分为休闲农业的定义、相关政策、发展模式、居民参与度、农业发展规划、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不过在休闲农业的研究中,缺乏对经营模式的探讨。基于这一现状,本文对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展开了研究,补充学术界在休闲农业研究上的不足。(2)现实意义:为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推动郑州市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对休闲农业园的运营模式进行探讨,对于未来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合理的运营模式可以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实现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有利于郑州市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使它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还

能够提升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加快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三农问题找到新的解决途径。②合理的运营模式在开发建设休闲农业的同时,也要学会科学地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原有的历史文化,促进当地居民素质的提升,和乡村风貌的改变。同时也能注重农民利益,使休闲农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使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乡村振兴。③合理的运营模式可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饮食呈现给游客,使他们在游玩中获得美好体验,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走进乡村,贴近农村的愿望,从中体验到当地民俗,享受田园生活的乐趣。1.3文献综述1.3.1国外文献综述19世纪30年代,休闲农业在欧洲诞生,至上世纪在美国等地兴起后迅速风靡全球,如今已成为世界休闲新潮流。围绕着休闲农业,国外很早就开展了学术研究,因为学者们视角不同,研究内容也差异较大。本文归纳了国外的相关研究资料,结果发现,休闲农业概念、发展模式研究和经济效益一直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1)休闲农业概念内涵研究。当前,国外研究者们并没有严格地区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几种概念。在西方国家,乡村旅游这个词为学者们沿用;而亚洲学者们更多地使用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在收集和查阅外国文献资料时,以上几类内涵相似的概念词汇也分布于研究文献中,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将其统一翻译作休闲农业。只有精准地确定概念内涵,才有助于理论的研究。Edward(1991)提出农业、农庄、乡村三种旅游概念不应严格地去区分,因为意义相近,彼此可以替代。BramwellB等(1994)也完整地阐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对于农业与农庄旅游、以及休闲农业三者间的关系做了探讨,从而提出,农业旅游或是农庄旅游都属于农业旅游的一种,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Martin(1996)提出,休闲农业由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所构成,农业旅游也是其中一种,他提出,户外旅游和郊野旅游并非休闲旅游,应从概念上加以区分。PerAke(2002)认为,农庄旅游在形式上属于乡村旅游的一种。Debol'ah等(2005)则提出,观光农业是引导、组织游客对于农业生产、栽培、园艺以及其它的经营活动进行参观和体验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从农耕农业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实现人们对休闲娱乐的渴求,并从中得到科普教育。总结了国外学者们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每位学者都对休闲农业总结出不同的概念,不过在核心界定上并没有太大异议,即以农业休闲为主要特性,侧重农业资源及休闲活动,这作为关键因素,可用于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中。(2)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随着世界各国纷纷重视发展休闲农业,学者们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休闲农业模式的研究中,试图分析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成功经验进行归纳,从而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而国外针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以Lane.B(1994)起步最早,也是休闲农业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在加拿大休闲农业项目中,乡村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和丰富度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比如农业文化的展现、农产品销售、乡村节庆与文娱活动、乡村美食、农场竞技、文体比赛等;而法国休闲农业中,最吸引游客的则是主题各异的特色农场,法国的特色农场包含了九个类型,为人们提供了九种休闲体验活动,即农产品、客栈、民宿、露营、教学、点心、骑马、探索和狩猎。Kureha(2002)在理论研究德国巴特欣德朗地区的农业和旅游业共生系统时,对于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发展现状、共存模式、共存条件做了探讨,并据此设计出HindelangOKO模型。(3)休闲农业社会经济效益研究。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城市人群对旅游休闲的需求,这也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崛起,而休闲农业的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NobelC1990)在对法国农村旅游业进行研究时提出,旅游业是提高农村就业率的主要渠道。Sharpley(1997)认为休闲农业能让传统农业落后地区的经济收入有效增长,并提高劳动就业机会。NilssonP.A.K.(2000)通过对各国的休闲农业做了实例研究,证实了在农村地区,休闲农业是新型的,核心的收入来源。Dernoi等(1991)Evans(1992)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农村旅游可以促进乡村原住民就业的结论,为了对休闲农业的地位加以论证,还实施了调查问卷。可见,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会有效提升社会和经济效益。1.3.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学术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休闲农业的探索。不过和国外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只是视休闲农业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国内学者将其作为生产方式的转变模式。此后,国内研究者们又探讨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并进一步将研究深入到了其发展模式、评价、需求主体和空间布局等多个层面。(1)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一些研究者调查统计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丁金胜(2016)以青岛市为例,调查了当地的休闲农业,发现截至2015年,青岛全市共拥有700多家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主体,占全省的10%,其中有65个为生态园区、87个属于休闲农庄、44个为民俗村、88个则为农业观光采摘园区。数量最多的是“农家乐,”达到了451个;全市休闲农业接待了游客269万人次,总营收达到了5.2亿元,实现利润1.39亿元,有7万农户从中受益,成为当地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向雁等(2017)调查表明,北京市2006~2015年,农业观光园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多数时候都为1300多家。谭志蓉等(2017)以成都市为例,深入调查统计了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发现成都市截止2016年年底,共建成了3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区,4个全国乡村示范点,135家星级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则达到59个,还建成了27个休闲农业景点,其中有9个为4A级,在总量中占比达到34%。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成都市休闲农业资源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走向中高端市场。杨雨蓉等(2018)以重庆市为例,调查了当地的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从而得出,截至2016年,全市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数量达到了10个,示范点数量也达到了23个;建成了3000个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共拥有各类休闲农庄和果园7500多个,就业人口多达50余万。(2)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当前,学术界在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时,大多是从地域、经营管理、功能定位以及经营主体等角度出发。舒伯阳(1997)依据地域空间结构,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种,分别为依托城市、景区及传统农区。郑群明等(2004)基于社区参与、农民主体在经营中的地位,对休闲农业模式做了划分,分作“股份制”、“个体农庄”、“农户+农户”、“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多种模式。颜亚玉与张庆(2008)依据开发主体和主导者,将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分为3类:一是农户主导、二是政府主导、三是企业主导。牛君仪(2014)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做了总结,分为6种,即农业观光、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农事参与、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等,并提出各地应与当地的气候、资源、环境因素相结合,来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刘红瑞等(2015)基于组织管理,将休闲农业分为4种基本形态,即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和园区。研究还得出:在经营中,农家乐在数量上占比最大,休闲农业园区规模则比较大,竞争力较强,休闲农庄的优势则主要表现在接待能力上,民俗村最具发展前景。如姬悦(2016)重点对都市型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做了研究,包括其形成历史与运作流程,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深入的调研后得出:天津市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将多种发展模式相结合,如区域合作、政府驱动等多个方面实现有机结合;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主要立足点,来发展高端休闲农业;应构建休闲农业协会,以促进产业朝着横向合作发展,构建产业集群。赖艺棠(2016)研究了鑫宜居生态农业公司,提出一种综合性发展模式,即将农业与文体、教育相结合。而这种模式经研究,是一种有利于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发展特色旅游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竞争力。他还收集了多个企业的成功经验,使该模式更为通用,也能为国内其它同类企业所借鉴。黄春(2016)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像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地中海沿岸、北美国家等的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做了研究,从而得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改,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力度。而休闲农业想要得到有效的发展,政府应从资金、政策、法律规模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支持;行业协会则是影响休养农业发展的另一种因素,起着媒介作用,将企业、市场与政府联系到了一起,休闲农业可采用建立行业协会,使企业间实现合作与生产链共享,双向发展,并在技术支持、服务人员培训、以及市场信息的发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行业协会的成立也是提升经济收益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也存在差异,所以休闲农业是否得以有效的发展,取决于能否选择合适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其不断加以优化。不过,我国当前各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却呈现出以下种种问题:第一,在休闲农业的探索和实践中,各地农民们也自己总结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发展模式,不过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发展不够科学,所以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也较差;第二,有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也找到了一些在我国适用性强、可操作的发展模式,但在国内却没有政策引领、得不到制度的支持与保护,所以在实践中难以有效推广普及。所以,怎样将学术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落实,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理论的引导和支持就显得意义重大。(3)休闲农业的市场营销的研究。因为休闲农业市场的成熟,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些学者也围绕着休闲农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涉及到了品牌建设、体验营销与整合营销等领域,其中,学者们最关注的是品牌建设。黄志红(2009)、李志明(2009)等提出,休闲农业的发展应以体验为发展方向,不能像传统的模式,单纯地提供产品或者服务,从而打造出特色化的营销模式。石青辉等(2009)进行了休闲农业营销模型的构建,提出休闲农业在营销模式上,应朝着整合营销模式发展,即致力于地域与产品集群的整合。陈剑峰(2011)则以4CS理论为依据,针对休闲农业的营销与创新提出了新的发展思维与对策。刘海燕等(2011)提出,品牌建设关系着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她认为,在品牌的建设上,区域合作比自立品牌优势更明显,也更能为消费者们所认可。王忠林(2012)探讨了在休闲农业中,品牌形象对于游客忠诚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要提高游客忠诚度,应从品牌形象与管理能力的提升着手。杨大蓉(2014)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角度,提出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应全面提高品牌的创新意识,举行农业品牌会展活动。(4)休闲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者们在研究中,也表示认同,经过深入分析,也归纳了其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制订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张占耕(2006)最早提出:(1)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分阶段,按照相关的步骤来有序实施;(2)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与农村为基础的,所以不能采取废农造景的发展方式,而是以农业景致为依托;(3)政府部门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充分的支持;(4)休闲农业应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消费者设计出不同的农业景致,满足他们观光旅游的需求;(5)休闲农业地域性极强,要能突出这种地域特色。陈磊等(2012)指出,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如用地矛盾突出,没有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未能实现规模化经营。文学艳等(2014)在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中,从横向与纵向两种维度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不过并未研究如何实现产业化。陈俊红等(2015)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做了调研后指出,经营体制、服务能力、技术支持等是影响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影响到了产业的有效融合。李旭东等(2015)提出,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过,休闲农业对农业、自然和文化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在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合理的保护。第一,在对农村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前,也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了解具体的情况,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第二,为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应针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制订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出完善的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保护体系,从立法角度保障资源不被滥用,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为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农村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郑铁(2015)提出,农民素质的提高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成立专业的培训组织,面向农民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促进管理者的经营与管理水平的提高。1.3.3研究现状述评在休闲农业的研究上,国外学术界起步较早,领域更为广泛,而且研究也更有深度。而国内比起国外,虽然研究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就研究对象而言,我国也正从宏观整体层面开始朝着微观层面的分析转变。从方法来说,分析从定性转为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问题、对策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是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前人的研究对于郑州市来说指导性差,鉴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于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剖析了不同经营模式和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为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1.4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通过资料收集和访谈,分析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2)郑州市休闲农业典型经营模式剖析。通过实地调研和关键信息人访谈,分析不同模式典型案例,并进行中体评价,旨在充分了解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现状。(3)不同经营模式面临的共性问题和制约因素。在经营模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不同经营模式的共性问题和制约因素。(4)促进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针对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5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1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知网、万方等论文数据库,分析休闲农业现有研究文献,剖析当前研究现状,找出研究的不足,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法整理不同休闲农业经营模式,梳理出五种模式下的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总体评价。(4)关键信息人访谈。通过对休闲农业业主进行访谈,交换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看法,并交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1.5.2技术路线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实地调研访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访谈案例分析郑州市休闲农业不同经营模式共性问题及制约因素郑州市休闲农业不同经营模式共性问题及制约因素对策建议对策建议图1-1技术路线图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1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一词源于台湾。1989年,台湾大学举行了“休闲农业发展研讨会”,“休闲农业”这一概念正式问世。2000年,台湾颁布了《农业发展条例》中,界定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对休闲农业的定义是:“基于环境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农林渔牧生产方式和现代旅游经营业相结合,为游客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农业模式,也是农村重要的发展方式”。而我国诸多的学者都是支持这一概念的,不过也不乏不同的声音。有专家提出,现代休闲农业是对原有的农业加以开发,并与现代的旅游业的经营模式相结合,并实施升级和改造,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功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并与当地原有的民俗风情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出能够融合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居住与体验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并对农村原有的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有效融合和共同发展,构建了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新型产业模式(范水生,2011)。还有观点提出,现代休闲农业即观光旅游农业,也被称之为休闲观光农业,是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之上的,合理运用了现代旅游业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并融合了现代农业,所形成的交叉产业形态。它开发利用了富有休闲观光价值的农产品和农业资源,将优美的自然环境、优秀的民俗文化、先进的农业科技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观赏和体验服务,使他们享受到在别处难以欣赏到的乡村风景,并从农业活动中体验到不同一般的乐趣(王启,2016)。虽然每个学者在现代休闲农业的研究中,都赋予了它不同的涵义,存在一定的见解和分歧。但是,所有的学者们都认为,现代休闲农业应具备三大特征,即生态、经济和观赏价值。笔者在研究休闲农业时,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收集和整理,也基于自己的理解去定义了休闲农业,认为现代休闲农业基于现有的农业资源、自然风光、以及地方民俗文化之上,引进了现代旅游业的经营模式,所形成的融合了生产、观光、食宿、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新型产业。2.2理论基础2.2.1体验经济理论美国学者最早提出体验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会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人们选择消费时,物品本身已非主导因素,人们最看重的是物品所带来的体验,以及它的附加值。朱丽萍(2011)提出,体验经济是企业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能基于其需求,以满足用户为目标,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服务与产品,从而为用户带来美好的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在体验经济的理论中,消费者对产品不再只是占有,还能充分体验,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满足。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当代,休闲农业在发展中,也要以体验为核心,致力于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这也是休闲农业经营中的主要发展方向。以游客为主导,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各种体验活动中,可为经营者创造更多的收益,使产业链更好地延伸,使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所以,依托有限的资源与自然空间,为游客带来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可使他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加快休闲农业的全面、均衡地发展。2.2.2休闲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也无需再从事一些繁重的工作,能够参与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更多,更能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休闲经济的发展意义并不限于经济与营销层面,也有很大的社会与文化意义,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标志着我国经济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经济的增长,人们的休闲意识也日益强烈,加上国家不断增加法定节假日,使得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在工作之余外出旅游玩乐成为必然,这也使得休闲经济有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而休闲经济的崛起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3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我国农业已有数千年历史,当前农业要摆脱传统的功能定位,朝着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由三大要素构成,即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生产过程、所获得的农副产品。研究了我国农业发展史后发现,农业具有多功能性,首先它所发挥的是经济功能,生产出农副产品,在交易和流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二是社会功能,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保障了其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进步;三是政治功能,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也成为我国的主要民生工程,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四是生态功能,比起工业,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工业发展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农业则是天然绿色的,所以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发挥了它的生态功能(龙海涛,2012);五是文化功能,农耕文化也成为休闲旅游的一大对象,可对农耕文化起到有效传承作用,对当前学生也可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作用。第三章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营模式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均有各自的特色,故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各具形态、不尽相同,不存在“万能模式”可以“大小通吃、包治百病”。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本章通过实地调查,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进行调查和分析。3.1郑州市概况郑州市现辖6区5市1县及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新郑综合保税区)。2018年,全市年末总人口98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3.7万人,乡村人口274.4万人。第一产业增加值158.6亿元,增长2.6%;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74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粮食总产量153.2万吨,其中夏粮产量79.5万吨,秋粮产量73万吨;蔬菜总产量240.5万吨,水果总产量26.9万吨,水产品产量13.8万吨。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1.2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62.6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157.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9.5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38千公顷。2018年,郑州市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稳步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达26个,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达1200亿元,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加强,建成市级追溯监控指挥中心和9个县(市、区)分中心,382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和蔬菜专业村追溯网点,基本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全程可追溯。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抓手,着力构建农田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环城都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档升级,全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到3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5亿元,带动农户就业23万人次。3.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历程郑州比起全国其它城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已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发展期(1980—1995年)。80年代,郑州一些农户借助自身的优势,举行了“农家乐”活动,倡导“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以此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这也是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开始。这一时期休闲农业以观光为主,活动形式十分单一,也同时伴有农业生态观光、瓜果采摘,不过缺乏参与性项目。游客们消费水平也不高,经营主体大多只是村集体或者个体户农民。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1996—2009年)。这个时期,休闲农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也为国家所重视到,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采用了多项措施,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保障旅游业可以健康地发展。国家旅游局又先后于1998推出了“华夏城乡游”旅游主题活动,1999年又推出“生态旅游年”活动,又于2006年推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主题活动,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另外,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国家旅游局还与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多项通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郑州市休闲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活动类型也日益丰富,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与体验也成为了工作重点,休闲农业的也正逐渐实现规范化管理。第三阶段:品质提升期(2010年至今)。从2010年起,人们也加强了对休闲农业的认知,品质的提升也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这一时期,休闲农业活动种类不断增加,功能也被大大拓展,像休闲度假、科普教育、观光娱乐、康体养生等功能也逐步完备;开发模式实现了多样化,投资主体也呈多元化趋势。同时,政府部门也注意了从制度方面,加强休闲农业品质的提升。3.3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其中的重点,也成为农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动能,同时也是集成了经济、生态、社会三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郑州市也十分重视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效显著,本文则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3.3.1休闲农业规模当前,郑州市经过登记的休闲农业庄园中,规模型(200亩以上)达到了386。另有许多农园农家乐未做登记,若是加起来数量超过千家。2018年,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人次达到了4346万,实现了56.89亿元的营收,解决了30.67余万人的就业问题。并以“山、河、沟、岭、原”为依托,规划建设了滨河休闲、邙岭体验、嵩山养生、西南生态、东南现代五大农业示范区。另外,各县(市、区)也从合理运用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地方特色,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当前已拥有惠济、登封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汇馨芳香世界和丰乐农庄两个示范点;1个全国十佳农庄丰乐农庄;而滨河风光揽胜游更是全国十大精品线路之一。共有61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其中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各为10家、21家、30家。同时,全市还拥有大量的特色村、农业节会、休闲农庄(园)和精品线路,具有优美的生态系统、鲜明的主题活动、科学的功能定位。从而打造出了一批有口皆碑、深受游客青睐的杰出休闲农业品牌。表3-1郑州市休闲农业规模时间20142015201620172018注册数量(家)125198234282386接待人次(万人)16502170298032014346营业收入(亿元)15.6720.1831.0235.1656.89带动农户(户)10.3415.4620.6723.6330.67数据来源:郑州市休闲农业协会值得提出的是,各县(区)都注重对自身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地方特色,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休闲旅游项目。如:登封市便围绕了嵩山风景区,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上,以度假养生为主要发展方向,立足于“山庄经济”的休闲农业正在朝着规模化发展;新密市则大力开发伏羲大峡谷与尖山,对其进行升级和改造,全面构建农家乐聚集村;荥阳市则围绕着当地特产资源,如石榴、柿子等水果,构建观光体验型休闲农业;中牟县在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上,设计了“两区一城五大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北部设计了中牟·国家农业公园,主打度假养生和生态观光;在南部则注重发展科教型休闲农业,以展示高新农业成果为主题;惠济区则围绕着黄河生态环境,全力发展滨河生态型休闲农业;二七区倡导慢享生活,以樱桃沟为核心,开发了休闲农业示范区。3.3.2政策扶持措施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郑州市委、市政府也极为重视,不断颁布相关的文件,致力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市农委针对休闲农业,专门建立了管理机构,负责引导和规划全市休闲农业。“十三五”期间,市财政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断下拨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增强休闲功能,侧重理念的创新、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品质。2012—2015年,郑州市为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每年下拨专项财政资金5412.5万元,吸引社会投资2.1亿元,受到扶持的休闲农业项目达到95个,使得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朝着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为使行业内实现充分沟通交流,加强行业自律,2012年,郑州市成立了休闲观光农业协会,截止目前,入会企业已达到200多家。3.3.3宣传推介工作2016年初,郑州市与农业部下属的“去农庄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将精心设计的多条休闲农业主题线路,如“春节去农家欢度新年”、“早春前往乡村踏青赏春”、“初夏去农村品味美食”、“仲秋去农田采摘瓜果”以及“欢乐十一·农庄游”等活动,通过该网站不断对外宣传。并依据主题,将与活动相关的景点有机串联起来,对外重点推送,以期增强郑州当地休闲旅游的知名度。4月20日,新华网发布了一篇标题为《一道民生保障线,一条城市风景线——河南“都市休闲农业”初探》的新闻,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当前的发展态势、前景做了介绍。并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型园,沙窝森林公园和弘亿国际庄园进行了重点介绍。在三月份,河南省农业厅又在《河南日报》中推荐了13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郑州市“果岭早春踏青线路”也被收录其中,使全省的居民在踏青时有了更理想的去处,从而让久居城市的人群体验到乡村田园风光。3.3.4智慧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了加大休闲旅游的网络推广宣传力度,加深郑州市民对休闲旅游的了解,郑州市与盈止道明(北京)科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专业的网络宣传平台“郑州休闲农业”,该网站2015年建成。该平台集成了云服务平台、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等高新科技,选择了二维码作为入口,致力于为市民提供时尚、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服务讯息。当前,已有299多家休闲农业企业入驻该平台,整个平台拥有精品旅游线路5条,景区全境漫游系统2个,以及完善的电子地图导览系统,成为郑州地区信息量最大,最全面的休闲农业新闻资讯平台。3.3.5品牌建设情况郑州市为了加快升级休闲农业,大力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建设。截至当前,全市已建成了惠济、登封两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汇馨芳香世界和丰乐农庄两个示范点;1个全国十佳农庄丰乐农庄;而滨河风光揽胜游更是全国十大精品线路之一。共有61家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其中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分别达到10家、21家、30家。还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品牌,如中牟国家农业公园,薰衣草、丰乐、绿源山水等农庄,弘亿国际庄园,农富景生态园,都发挥了巨大的品牌效应。3.3.6五大示范区建设情况郑州市依托当地所独有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等特点,从2012年起,便提出要规划设计滨河休闲、邙岭体验、嵩山养生、西南生态、东南现代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通过这几年的宣传和大力建设,现在这五大示范区已接近完成。依托示范区,当前已形成了五条风格迥异的精品休闲农业旅游路线,即田园风情观光游、果岭山水体验游、天地之中养生游、滨河风光揽胜游、慢享生活休闲游。3.4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3.4.1养生度假型经营模式(1)模式特点。养生度假型休闲农业拥有鲜明的主题,以度假和养生为核心理念。部分该类型休闲农业,其以度假区特色为主要卖点,比如温泉度假等,这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景区的核心客源,满足他们的高端需求。(2)典型案例。养生度假型休闲农业本文主要调查了宏忆国际庄园和中牟·国家农业公园(表3-2)。宏忆国际庄园由中原十大责任企业家王胜坤先生创立,位于中牟县,以农业资源、生产、设施、科技、生态、生活等作为主要元素,将其与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村风情风貌等资源相融合,从而为游客提供包括食宿、商务会议、田园科普在内的多样化服务。从而使得农业与旅游业完美融合,第一、三产业无缝衔接的新型产业,同时也可以视作是涵括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元素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宏忆国际庄园消费主体为郑州市民和周边企业,主要是市民休闲和企业会议和拓展活动。中牟·国家农业公园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投资模式,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入住经营,是一座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乐园。2012年,郑州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牟·国家农业公园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消费人群为郑州市民,消费方式为亲子游。表3-2养生度假型典型案例案例名称宏忆国际庄园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经营内容养生温泉、生态餐饮、木屋住宿、商务会议、田园科普等。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健康养生投资主体中原十大责任企业家王胜坤先生创立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投资模式,政府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入住经营。消费主体郑州市民和企业、主要包括市民休闲、企业会议及拓展活动等。主要消费人群为郑州市民,消费方式为亲子游。地理位置中牟县建设路南段(弘亿国际产业园)中牟县雁鸣湖镇区南(3)总体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投资主体为企业,部分项目有政府扶持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建设,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养生度假型休闲农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期待。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旅游方式也应该更新换代,融入更多的新元素。调查发现许多度假区休闲项目单一,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也无法给游客感受到时代气息,产生不了新鲜感,这缘于建设所需资金过多,回报周期慢所导致的。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要打造出特色文化,如温泉文化等,文化不但要在度假区的特色服务中得到体现,作为最富吸引力的元素。同时,在度假区,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更是要加大保护力度,在设计建筑时,也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相匹配。3.4.2科普教育型经营模式(1)模式特点。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是向人们展示历史文化、科技成果、科普教育。任何的展示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农业科普这一条主线来设计,将其和传统农业、观光型农业深度融合,以农业为中心,构建可充分展示整个农业生产和种植过程和相关细节的科普基地。(2)典型案例。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主要调查了万邦千禾农场和昌明奶牛科普乐园两个案例(表3-3)。万邦千禾农场总占地6500亩,集聚生产、科技、休闲三大元素,拥有成熟的科普研学方案,明确的科普研学课程,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良好的运营服务,是集生态采摘、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于一体、郑州周边规模宏大的农业综合素质基地,已成为郑汴港地区开放性、综合性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爱好者的“创新创业园”,学生、大众农业知识普及的“生态游乐园”。万邦千禾农场积极拓展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树立“体验、感悟、创新、成长”理念,参与构建社会化大科普工作,凭借自身优质农业科普资源,2018年度接待社会各界游客100多万人次,举办了众多以中小学、家庭为主体的科普活动,以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户外拓展活动,以中老年团体为主体的游览活动和以政府机构及现代化农业园区代表人员的参观考察活动等。昌明奶牛科普乐园集有机牧场、科普教育、加工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占地100余亩。主要包括以奶牛科普教育为主的科普馆以产品加工体验为主的加工体验馆;以生态养殖场、有机蔬菜种植为主的生态循环区和以“欢乐童年”为主题的拓展训练区等。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学到“牛文化”、“奶文化”等相关知识,更能亲自接触奶牛,亲自动手挤牛奶,参与各种牛奶产品的制作加工,充分体验有机、健康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表3-3科普教育型典型案例案例名称万邦千禾农场郑州昌明奶牛科普乐园经营内容是集生态采摘、农业科普教育、休闲观光、拓展训练、创意农业等于一体。昌明奶牛科普乐园集有机牧场、科普教育、加工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占地100余亩。主要包括以奶牛科普教育为主的科普馆。投资主体河南万邦国际投资郑州昌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消费主体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亲子活动。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亲子活动。地理位置郑州中牟县刁家乡紧临郑州沿黄旅游观光快速通道阳荥段,由郑州昌明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打造。(3)总体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投资主体多为企业,政府参与较少,农户作为被雇佣者参与其中。一般来说,为了吸引游客,在休闲农业中,科普教育活动要与其它主题的旅游活动相结合,作为其它旅游主题的拓展部分。当前社会物质充足,人们渴求新知识,也为科普型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从而促进了这一农业休闲模式的飞速发展。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农业休闲基地,除了创收之外,对于企业的宣传也是大有好处。在科普教育型的农业休闲基地中,主要消费群体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虽然盈利能力不强,但又不可或缺,国家应从政策上加以扶持。3.4.3水果采摘型经营模式(1)模式特点。水果采摘型主要调查了河南西禾原品农业有限公司和富禧生态园内(表3-4)。主要以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依托设计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并让游客亲身体验农事活动,对田园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蔬菜、水果等产品质量要求随之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到郊区旅游观光并采摘一些新鲜有机的蔬菜瓜果,供自己品尝或赠予亲朋好友。因此,选择适宜的蔬菜和水果品种,对于提升采摘园的精神文化品位和产品质量,吸引市民到郊区观光采摘显得尤为重要。(2)典型案例。河南西禾原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禾农业)专注高品质蔬果种植,主要种植草莓、甜瓜、红薯。公司聚焦于关注食品健康、注重生活品质的消费客户。西禾农业的种植面积有100余亩,其中草莓50余亩、甜瓜20亩、红薯30亩。西禾种植总体理念是自然种植,产品特性为安全健康、自然美味。草莓主要为红颜、淡雪、隋珠、御用、白雪公主、甘露、越心、点雪等特色品种。从土壤水质、营养底肥、光照湿度、育苗、定植、花期成果、病虫害预防控制、包装运输等全过程精细化管理。西禾农业已建立采摘体验、高端商超合作及网络推广三维营销模式,与郑州万象城、拜特、熙地港、怡家便利、中大门等高端商超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产品经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优先公司(SGS)检测,草莓114项农残检测数据全部为未检出,安全级别达到最高,确保顾客安全食用。富禧生态园由郑州高新区春色满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创建,经营内容主要是葡萄采摘,葡萄品种有夏黑、巨玫瑰、户太、金手指、阳光玫瑰,葡萄采摘期是8月1日-10月15日。表3-4采摘型典型案例案例名称西禾农业富禧生态园经营内容西禾农业已经建立采摘体验体系,其中草莓50余亩、甜瓜20亩、红薯30亩。西禾种植总体理念是自然种植,产品特性为安全健康、自然美味。主要是葡萄、草莓、西瓜、桑葚采摘。投资主体河南西禾原品农业有限公司郑州高新区春色满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主体郑州市民,主要消费是亲子采摘。郑州市民,主要消费是亲子采摘。地理位置郑州市惠济区仙客来坊园区内郑州创新大道堂门路向西一公里路北(3)总体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多为企业加农户的合作形式,这一模式以“欢乐”与“野趣”为主题,消费群体主要为公司的员工、或者家庭成员,它的优点是践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一口号。采摘的体验模式沿用的是“基地体验模式”,它是通过农庄、农园以及种植基地作为资源,利用采摘活动作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这也是休闲农业主要发展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强调游客体验,像摘草莓、采莲藕等充满野趣的活动,可为参与的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从而让游客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作为农民的快乐,丰收的喜悦。这种模式无需较高技术,不过要有较大的经营场地和规模,必须要由农户们共同开发,或者由相关的公司来实施。3.4.4农家乐经营模式(1)模式特点。农家乐模式本文选择了大河与小河湾两处庄园作为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表3-5)。农家乐是种独特的、农民为城市人群所提供的旅游休闲形式,它以回归自然为主要方式,让游客们在饮食住宿和游玩中,享受到乡村的生活情趣和饮食习惯。通常来说,农家乐经营者为满足用户所需,所选择的材料皆为自己所生产的,无需太高的成本,所以消费也较低。而且在农家乐大都开在家园附近,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空气清新,能带给城市人群不一样的感受,使他们长期积累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得到放松,所以这种旅游方式也深受城市人群的喜爱。(2)典型案例。农家乐以小河湾庄园和大河庄园为典型的代表(表3-5)。小河湾庄园是以特色饮食和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庄园里,依水而建了多幢彩色小木屋,别致、绚丽。在吃饭时,还可以进行私密的聊天,是理想的家庭聚餐场所。在包间里吃饭者不但可喂鱼,还可免费垂钓。消费主体主要是郑州市民,消费目的主要是朋友聚会。大河庄园设立于黄河风景名胜区周边,为大型度假村,里面分布着诸多的小别墅。里面建了个大型游乐岛,别墅周边装饰着修竹绿树,小桥流水,百花争妍,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庄园里游客可以打牌、唱歌、骑马、钓鱼,饮食、烧烤。而在幽静的小树林中,还分布着别致的小木屋,以及音乐茶座,在这里过周末真是无比的惬意。消费主体主要是郑州市民,消费目的主要是朋友聚会。表3-5农家乐典型案例案例名称小河湾庄园大河庄园经营内容小河湾庄园是个别具特色的休闲、吃饭场所,庄园里的一幢幢彩色小木屋依水而建,别致、漂亮。骑马、钓鱼,餐饮、烧烤、唱歌、打牌。投资主体私人投资私人投资消费主体郑州市民、主要是朋友聚会。郑州市民、主要是朋友聚会。地理位置郑州天河路与开元路西200米路北郑州市江山路与黄浮路交叉口向南1200米路东(3)总体评价。该类型休闲农业投资主体多为农户联合,政府及企业较少涉及。作为新时代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农家乐是假日经济的创造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较高。不过,农家乐虽然发展极快,但服务质量却跟不上扩张步伐,特别是餐饮,更是饱受诟病。怎样提高农家乐饮食的品质?开发出更富有特色,吸引游客的农家菜?这也是农家乐的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难题。第四章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共性问题及制约因素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郑州都市区休闲农业开始起步,并且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产品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一大批集生产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共性问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4.1郑州市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共性问题4.1.1不同经营模式均受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淡季旅游流量差异较大,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寒冬时节,部分休闲农业景区进入“冬眠”,景区游客寥寥无几,这可能会对休闲农业的业主造成紧急损害,景区内的酒店、民宿都接待不到客人,有的甚至关门大吉。旺季时路上堵满车,淡季里景区不见人。由于节假日、自然风光季节变化、景区定位等因素,旅游旺季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休闲农业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的重要核心是农业自然风光,季节变化对风景区影响较大,如主要风景区,旺季仅几个月。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和农业活动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在冬季,许多地区进入农业休闲,游客缺乏可参与的体验活动,景区的吸引力明显降低。多因素叠加导致了休闲农业客流量的巨大差异,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年只有几个月的收入”已经成为业界的一大尴尬。淡季太淡,资源和设施利用率不高,大大增加了经营者的成本,影响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但旺季集中游玩,经营主体承载能力有限,接待经验差,造成不能停留,难以再来。对于吃“旅游饭”的农民来说,这影响了他们稳定增加收入的能力。同时,休闲农业正处于成长阶段,市场主体力量相对薄弱,管理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导致淡季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多。例如,某农业观光园主管刘先生告诉笔者,一般在11月就进入淡季,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份,4月份进入旺季,淡季基本处于歇业状态。4.1.2各种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想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过现在,不少观光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没有接受过从业培训,存在着管理混乱、随意现象。而且从业者中,大多为农民,未能掌握系统性的旅游知识,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水平低下,这也影响到了观光休闲业的良性发展。比如,农家饭,一般为农妇自己随意发挥,服务人员也来自农家,没有专业的水平和技能,难以适应新时代观光休闲业的不断发展。4.1.3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从旅游需求层次可将休闲农业产品划分为观光型、体验型和专业型三类。一般情况下,旅游产品在设计上应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不过纵观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各地的旅游产品与服务高度同质化,以“农家乐”为例,整个郑州地区达到了上百家,如天下渔仓、樱桃部落、鹿鸣生态山庄、天水农庄等。这些农家乐在经营模式上,只是简单地复制,并没有进行创新,也缺乏特色。比起到景区旅游,农家乐花费少,省时,对于家庭亲子互动、以及周末同事、朋友聚餐是十分合适的。在“农家乐”里,游客可以观察到优美的原始田园风光,还难体验到种植、采摘等平时不易接触的农业活动,并能品尝到无污染的绿色蔬菜水果、禽畜之类的农产品。因为家庭农场带给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感受,所以也深受游客们欢迎。鉴于此,“农家乐”经营模式被大量复制,导致农家乐发展模式单一,产品少,特色不突出,缺少发展后劲,多以季节性为主,没有创新产品推出,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其他模式也基本雷同,如采摘、农家小屋、垂钓等,缺少具有特色的农业休闲项目。4.1.4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不少休闲农业企业在建设规划时,考虑不周到,硬件建设不到位,使得可用于采摘的农田面积过小,加上道路过窄,停车场、洗手间等都没有建设到位,客房、餐厅和茶楼等配置差,水电供应不足,时断时续,卫生条件差,设施配备不齐全。休闲农业功能也是全方位的,包括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游客在选择消费时,也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不但要考虑旅游内容,道路交通、卫生、食宿也是要考虑的重点,但是现在不少的休闲农业还在起步阶段,配套设施缺乏严格的标准,使得游客的卫生、安全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也缺乏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场所,市场范围小,目标客户难以开发、客源缺乏等问题。所以,郑州休闲农业的产业集聚性不强,也不利于集中管理和规模化发展,也难以实现外部性收益。4.1.5休闲农业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当前郑州市的休闲农业普遍存在开发层次、创新创意比较薄弱,个性化特色不突出,品牌效应不强,经营模式、服务项目类同,建设的精细化程度不高,互动体验需要深入、休闲内容不够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行业管理仍需规范、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等诸多现象。同时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一产比重较大,季节性强,为市民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的能力不足,同时缺少历史文化教育、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特色主题,影响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4.2制约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2.1休闲农业发展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没有完全融合统一休闲农业的建设规划重视不足,休闲农业的产业布局、类型还不够科学。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没有融合于都市发展建设规划中。在发展规划方面,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郑州市的城市发展规划不相衔接,郑州市的都市区建设规划也没有把休闲农业规划纳入进去,农业规划总是服从服务于城市规划,没有真正把休闲农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规划中体现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职责不明确。休闲农业发展涉及发改委、旅游、农业、国土、规划、交通、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等多个职能部门,但目前休闲农业发展主要是旅游局、农委及各镇街在负责推动,市级层面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和常态化的议事机制,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多头管理、都不管理的问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造成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研究解决,休闲农业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一些休闲农业项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进程。4.2.2政策对休闲农业支持力度较小虽然近年来郑州市政府不断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建设相比,2015年至2018年,市财政共列出2412.5万元的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农业的投入依然偏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量投资难以直接转化为可抵押、转让、股权化的资产,加上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长期贷款支持。虽然市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措施,规定休闲农业业主可以享受信用担保公司低费率融资担保优惠政策,享受农业和旅游专项产业资金补贴,但相比较于发达地区扶持政策力度偏弱,对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总数来说微不足道。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投入主要靠业主自有资金,而且前期普遍没有盈利,大多需要通过其他渠道弥补休闲农业的亏损,无形中提高了投资乡村旅游门槛,影响了休闲农业企业做大做强。4.2.3要素保障不足影响了各种模式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所需的要素保障不足是制约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土地流转等风险较大,休闲农业经营不稳定。休闲农业开发对土地、农民的依存度较高,不仅需要大量使用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而且需要协调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关系,需要长周期的稳定投入。不少业主担心土地政策变化、合同违约等造成经营风险,存在观望情绪,不敢大投入、多投入。而一些农户担心业主经营失败或者土地租用时间过长,会造成租金无法按时兑付,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影响到休闲农业项目的实施。二是休闲农业专用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各个休闲农业点更多关注于吃、住、景观打造,对公共厕所、停车位、旅游标识、订餐系统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