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阅读答案_第1页
《乘船》阅读答案_第2页
《乘船》阅读答案_第3页
《乘船》阅读答案_第4页
《乘船》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乘船》阅读答案《乘船》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1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8、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10、翻译句子(4分)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你从学过的知识中,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8.C(2分)9.①一起②幸而,恰巧③接纳,接受④于是(4分)10、①(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起先这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4分)11、①幸尚宽,后贼追至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分)12、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分)13、略(2分)《乘船》阅读答案「篇二」阅读《乘船》,完成12―16题。(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歆辄难之()遂携拯如初()王欲舍所携人()13、“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2分)答:14、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1分)答: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⑴幸尚宽,何为不可?译:⑵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译:16、从华歆、王朗所作所为中,你能悟出一个什么道理?(1分)答:答案:12、当即;救助;扔掉、抛弃。13、是否携此人同行。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14、“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15、翻译(略)16、做人要讲求诚信(帮人要帮到底)(1分),不要轻诺寡言(轻许诺言)(1分)。《乘船》阅读答案「篇三」(甲)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乙)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①.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选自《韩非子》)注:①戒:警戒的信号。(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①后贼追至贼:②宁可以急相弃邪以:③使人止之使:④击鼓而民不赴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②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3)请分别概括华歆、王朗、楚厉王三人的品质特征。【答案】(1)①强盗;②因为;③派遣;④表示转折,却。(2)①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②我喝醉了跟旁边的群臣嬉闹,错误地击了鼓。(3)华歆:守信用、讲道义;王朗:极端自私、背信弃义;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解析】【详解】(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贼”:强盗。“使”:派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本所以疑:原本感到为难的。戏:开玩笑,闹着玩。(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从甲中看出:华歆处事谨慎,考虑事情全面,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就只考虑自己。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原来是他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当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看出楚厉王:不重视诚信,随意说出戏言,知错能改。译文甲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乙文,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乘船》阅读答案「篇四」阅读《乘船》,完成题目。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歆辄难之”的“之”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他为何对此感到为难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华歆为什么不愿意抛弃所携之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是你遇到了这种事,你将会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是否携此人同行。自身尚外难中,船小人众,后有贼兵2.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3.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表现人物a、贼未至时,王朗不计后果,满口应承b、贼追至时,王朗为保自身,欲舍所携之人,有始无终,毫无信义。4.只有保全自己后,才有能力保全他人,遇事当谨慎,不轻易承诺,既诺,则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讲究信义(意对即可)《乘船》阅读答案「篇五」关于乘船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乘船》,回答下列问题(18分)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8、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10、翻译句子(4分)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4分)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你从学过的知识中,写一句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8.C(2分)9.①一起②幸而,恰巧③接纳,接受④于是(4分)10、①(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起先这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考虑到了这种情况。(4分)11、①幸尚宽,后贼追至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分)12、一个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2分)13、略(2分)《乘船》阅读答案「篇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感到为难幸好、幸亏因为凭借2.能不能讲求信用(大意符合即可)3.难道能因为事情危急就丢下他吗?4.我认为是华歆优王朗劣。理由是:华歆讲信用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到,当初“难之”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接纳“欲依附”者后的问题,毕竟,他们自己也是避难者。而王朗表面上是见义勇为,救助他人,实际上,他却胆小怕事,一见事态危急就想把逃难者丢下,不讲信用。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当即拒绝。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乘船》阅读答案「篇七」《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斜?”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1、下面句中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歆辄难之B.默而识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友人惭,下车引之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3、翻译句子(4分)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②本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