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_第1页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_第2页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_第3页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_第4页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01

B1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501.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ationofcropresistancetodiseases

Part14:Pepperresistancetoanthracnose

2020-05-22发布2020-09-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501.14—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辣椒抗炭疽病(Colletotrichumtruncatum/C.gloeosporioides/C.acutatum/C.scovillei)

的鉴定方法和抗病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贵州区域种植的辣椒品种(系)、种质资源对炭疽病的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321.10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2312茄果类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辣椒炭疽病pepperanthracnose

辣椒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p.)内的几个种引起的全球性真菌病害,见

附录A.1、A.2、A.3。

3.2

感病对照susceptiblecontrolvariety

用于衡量病害发生程度的感病品种。本标准选用当地主栽的黔辣8号为感病对照。

3.3

接种体inoculum

用于人工接种的病原物。

3.4

抗病性评价evaluationofdiseaseresistance

根据抗病性分级标准准判辣椒对炭疽病的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

1

DB52/T1501.14—2020

4鉴定方法

4.1鉴定圃设置

鉴定圃设置在辣椒炭疽病常发区。3月中下旬育苗,采用漂浮育苗方式(按照NY/T2312进行),6

真叶展开时移栽,高厢单垄覆黑膜,垄面宽70cm~80cm,双行定植,株、行距30cm~40cm,每材料种

植3~4垄,垄沟宽60cm。不同鉴定材料随机排列,3次重复;间隔10个参试材料设1个感病对照品种,

试验地四周种植2行保护行。

4.2田间管理

田间耕作管理及其它种植管理均匀一致。整个生育期不进行病害防治,虫害防治中农药的使用应符

合GB/T8321.10和NY/T1276的规定。

4.3接种体制备

按照附录B.1制备辣椒炭疽病菌混合接种体备用。

4.4接种时期

辣椒果实绿熟后期至果实转色期接种。

4.5接种方法

选择无雨天的下午,将配置好的孢子悬浮液对辣椒整个叶片和果实进行喷雾接种,使果实与叶片完

全布满水雾不流淌为宜,保湿24h。

4.6病情调查

4.6.1调查时间

接种后20d进行病情调查。

4.6.2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为辣椒果实,目测整行发病情况,选取中间行10株发病最重植株,调查整株所有成熟果实,

症状识别详见附录A.2,调查结果填写至附录C.1。

4.6.3病情分级

辣椒炭疽病病情分级见表1。

表1辣椒炭疽病病情分级

病情级别症状描述

0无病斑

1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3椭圆形病斑或不规则形病斑,稍凹陷,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10%

52~3个病斑融合在一起,病斑凹陷,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10%~20%

7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病部皱缩变薄,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0%~30%

9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30%以上或整个辣椒皱缩腐烂

2

DB52/T1501.14—2020

4.6.4数据计算

根据鉴定材料发病情况调查数据,按公式(1)进行计算病情指数。

(各级病果数相应级数值)

病情指数(DI)100................(1)

调查总果数最高病级

5抗病性评价

5.1调查有效性

当感病对照品种病情严重度为9级时,该批次鉴定视为有效。

5.2抗病性评价分级

依据鉴定材料3次重复的病情指数(DI)的平均值确定其抗病性水平,划分标准如表2:

表2辣椒炭疽病抗病性评价分级

抗病性级别病情指数(DI)抗病性评价

0DI=0免疫(I)

10<DI≤10抗(R)

310<DI≤20中抗(MR)

520<DI≤40中感(MS)

740<DI≤60感(S)

9DI>60高感(HS)

5.3鉴定结果记录

抗性评价结果按附录C中的表C.2进行填写。

3

DB52/T1501.14—2020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辣椒炭疽病病原、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

A.1病原

辣椒炭疽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p.)的几个种引起的。贵州主要为平头炭疽

菌(C.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和斯科维尔炭疽菌

(C.scovillei)。

A.2症状

果实感病,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黄褐色,初期水浸状,病部凹陷,病斑上常散生

或轮生黑色小点或橙红色小点,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小点出能溢出黏质物(图A.1与图A.2);老熟叶

片易感炭疽病,初期产生退绿水浸状近圆形斑点,后逐渐变为褐色,中间灰色,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粒点,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病叶变黄脱落(图A.3)。茎和果柄偶感病,病斑呈不规则短条形凹陷的褐色斑,

干燥时,表皮易破裂(图A.4)。

图A.1果实黑点轮纹形病斑

图A.2果实黑点散生形病斑

4

DB52/T1501.14—2020

图A.3老叶病斑

图A.4果柄病斑

A.3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分生孢子盘、菌丝体在

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个季节发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多从寄主的伤口侵入,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

染。一般认为,温度25℃~28℃,相对湿度95%左右的环境最适宜该病害发生,而相对湿度低于70%则

不利于病害发生。

5

DB52/T1501.14—2020

BB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辣椒炭疽病菌接种体制备方法

B.1辣椒炭疽病菌接种体制备方法

选取鉴定保存的辣椒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尖孢炭疽菌

(C.acutatum)和斯科维尔炭疽菌(C.scovillei)强致病力菌株各2~5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

培养基上27℃培养活化,7d后可选择转接至PD液体培养基(200g/L马铃薯,20g/L葡萄糖),27℃,

180r/min震荡培养7d~10d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或转接至燕麦培养基(30g/L快熟燕麦片,15g/L琼

脂粉),27℃恒温光照培养4d,用无菌水刮洗表面菌丝,晾干水汽后置于27℃黑光灯下照射2d~3d,

当培养基表面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时,用0.5‰的吐温无菌水洗下分生孢子,经四层纱布过滤,用血球计

数板在显微镜下统计分生孢子数量,等比例混合不同菌株孢。

6

DB52/T1501.14—2020

CC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辣椒炭疽病抗病性鉴定记载、评价表

表C.1辣椒炭疽病病情调查记录表

播种(移栽)日期:鉴定地点:

经纬度:海拔:接种日期:

调查人:记录人:调查日期:

鉴定分级

重复调查总果数

编号013579

I

1II

III

I

2II

III

I

3II

III

表C.2辣椒炭疽病抗病性评价记录表

鉴定重复I重复II重复III平均抗病性抗病性

鉴定品种

编号病情指数病情指数病情指数病情指数级别评价

1

2

3

4

5

6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