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参加过程①和②B.可以通过增加过程②削减大气中CO2的含量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人类削减对③的依靠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解析:①过程是产生CO2的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都能产生CO2,②过程表示生物群落汲取CO2的过程,只有生产者参加此过程,A错误;②过程增加导致生态系统汲取的CO2大于释放的量,可削减大气中CO2的含量,B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运用,故人类削减对③的依靠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正确。答案:A2.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合理地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D.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开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解析:若引入的外来物种在本地缺少天敌,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生物造成威逼,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C错误。答案: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淌一样是单向的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解析:A、C、D三项分别对应的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选项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答案:B4.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别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香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解析: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香菇)、腐生动物(如蚯蚓),A错误。食物链的起点必需是生产者,B错误。自养生物有光合作用类型和化能合成作用类型,C错误。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D正确。答案:D5.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产量大大提高,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严峻环境污染,因此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养分级越多,在能量流淌中消耗的能量越少B.生态农业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C.生态农业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D.生态农业系统须要人工维持解析: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养分级越多,在能量流淌中消耗的能量越多,A错误;生态农业系统的生物种类比现代农业的多,故其反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B正确;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C正确;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特别突出,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答案:A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养分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淌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养分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蓝藻水华现象与水体中N、P增多而引起蓝藻大量繁殖有关,体现了物质的利用,未体现出能量流淌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包括太阳能(光合作用固定)和氧化无机物时释放的化学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B错误;食物链各养分级中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养分级,C错误;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物质可以循环利用,D正确。答案:D7.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乌龟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生态缸制作完成后,应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解析:生态缸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比例要相宜,小乌龟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最高级消费者,数量宜少。生态缸制作完成后,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否则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缸内生物的死亡。答案:D8.某自然爱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则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困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有肯定的自我调整实力⑥生产者的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可以保持生态平衡,此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①错误、②正确;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③正确;有比较困难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④正确;具有肯定的自我调整实力,⑤正确;分解者较小但数量许多,⑥错误。答案:B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图中A、B、C分别表示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分解者,A、C不能参加食物链的构成,A错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③④⑤)传递,而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①②⑥⑦)循环,B正确;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是①,因为①中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散失,所以③④⑤⑥⑦之和小于①,C错误;经③流向B的碳一部分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D错误。答案:B10.贵州茶著名中外,生态茶园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生物防治调控茶园群落,降低病虫危害等。下表中的措施与原理不匹配的是()选项措施原理A保留肯定数量的杂草提高生态系统的复原力稳定性B对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实时防治种群数量改变规律C种植能散发气味去除害虫的苦楝,防止害虫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D爱护茶树害虫的天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维持各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解析:保留肯定数量的杂草,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A错误。答案:A11.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削减了环境污染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行替代的作用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作物。答案:B12.如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改变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改变。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乙生物群落的B.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整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弱,则其复原力稳定性肯定强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24·陕西宝鸡质检)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成分,请据图回答:(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①主要是__________。(2)图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渠道是食物链(网),请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4)鼠是该生态系统某养分级的生物,流入鼠体内的能量除未被利用的外,一部分通过__________散失,一部分成为__________而不能进入下一养分级。(5)草原在遭到严峻火灾或极度放牧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降低,复原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6)生物多样性的干脆价值与间接价值相比,间接价值__________(填“大”或“小”)。解析:(1)图中A、B、C、D分别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通过CO2的形式流淌,在生物群落内通过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淌,因此,③过程(从分解者流向无机环境)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3)食物链由生产者D和消费者B构成,即D→B。(4)流入鼠体内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向分解者,这两部分都不能进入下一养分级。(5)草原在遭到严峻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会降低,在复原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的数量和种类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也增加(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6)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干脆价值。答案:(1)光合作用(2)含碳有机物CO2(3)D→B(4)呼吸作用(热能)遗体残骸或分解者利用的能量(5)反抗力增加(先增加后稳定)(6)大14.如图是某地区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基本实现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2)图中能量流向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玉米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3)与种植单一玉米的农田相比,该生态农业中将玉米和大豆间作(相间种植),既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又可削减氮肥的用量,并且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也有所提高。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是玉米等农作物。蘑菇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2)图中能量流向人类的途径有A、B、C、D四条,但C途径并不流向人体。玉米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3)玉米和大豆间作,可增加农田中物种的丰富度,提高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构建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削减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答案:(1)玉米等农作物分解者(2)A、B、D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反抗力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削减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15.(2024·山西太原模拟)如图甲是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能量金字塔(Ⅰ~Ⅳ表示养分级,E1、E2表示能量),图丙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复原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分析回答:(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甲中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B__________(填“肯定”或“不肯定”)是其次养分级。(2)图乙中的E2是各养分级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该能量的散失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有关。位于养分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养分级Ⅲ,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丙说明,在某生态系统中,y越大,该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越__________,x和y呈__________(“正”或“负”)相关。(4)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沟通,其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甲中A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表示生产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B、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B表示各级消费者,可以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助理广告师考试考前准备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检验员考试技巧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生理病理考试题及答案
- 低血糖的相关试题及答案
- 市场调研对广告设计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2024广告设计师考试创意驱动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工程师考试的重要记录与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商业美术设计师能力测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考生必知的纺织品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考试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专利代理师笔试考试题库有答案分析
-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练习
- 危重症患者体位管理
-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课件
- 氧气吸入操作评分标准(中心供氧)
- 2024仁爱版初中英语单词表(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口算题(20000道 可直接打印 每页100道)
- 粉煤灰漂珠粉项目建议书范文
- 暗黑破坏神2所有绿色套装(大图)
- 矿井安全避险系统有效性评估报告
- 砂石级配搭配计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