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_第1页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_第2页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_第3页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_第4页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监管流程规范化指南TOC\o"1-2"\h\u14225第一章食品安全监管概述 3143021.1监管目标与原则 3304011.1.1监管目标 3309541.1.2监管原则 3315891.1.3监管体系 4186191.1.4监管职责 421331第二章食品生产环节监管 4186711.1.5生产许可制度概述 482901.1.6生产许可审查流程 5184071.1提交申请资料 59411.2受理与审核 5178031.3现场核查 5153121.4许可决定与送达 548822.1企业资质审查 5220252.2生产条件审查 536132.3产品质量标准审查 544542.4安全管理制度审查 5147652.4.1生产许可延续、变更与撤销 5195602.4.2生产过程控制原则 5193802.4.3生产过程控制措施 5227271.1原料采购要求 5154491.2原料检验与验收 5118282.1设备维护与保养 531062.2设备清洁与消毒 5318203.1生产环境清洁 6247353.2防止交叉污染 6238434.1生产过程记录 6213304.2生产过程检验 6135725.1产品质量标准 6278735.2质量检验与监测 6290225.2.1产品追溯体系 6222355.2.2产品召回制度 6102332.1发觉问题产品 6247202.2确定召回等级 6248032.3启动召回程序 661002.4召回产品处理 6268053.1召回效果评估 6319043.2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 613863第三章食品流通环节监管 6202033.2.1流通许可申请 612853.2.2流通许可审查 7123453.2.3食品采购管理 766563.2.4食品储存管理 8242413.2.5食品销售管理 8322533.2.6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8157923.2.7食品安全监测程序 913507第四章食品销售环节监管 9164403.2.8许可申请 9210523.2.9审查与审批 9111893.2.10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0109213.2.11销售过程控制 1076483.2.12抽检对象与范围 10321143.2.13抽检程序与处理 1122222第五章餐饮服务环节监管 11142003.2.14餐饮许可申请 1142063.2.15餐饮许可审查 1243833.2.16原料采购与储存 12140843.2.17加工制作与销售 12116153.2.18餐饮服务场所卫生 12128943.2.19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3191013.2.20食品安全处理 1311739第六章食品添加剂监管 1323329第七章食品包装材料监管 14321233.2.21包装材料标准概述 15190403.2.22包装材料标准制定原则 15288083.2.23包装材料标准主要内容 1575423.2.24包装材料生产监管概述 1599003.2.25包装材料生产监管措施 15206053.2.26包装材料生产监管要求 16251833.2.27包装材料使用监管概述 1681103.2.28包装材料使用监管措施 16276653.2.29包装材料使用监管要求 168809第八章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 16295793.2.30概述 1639913.2.31构建原则 1723823.2.32构建内容 17322593.2.33运行机制 17225293.2.34概述 17185933.2.35风险评估步骤 18179593.2.36风险评估方法 18158293.2.37概述 18109353.2.38监测结果应用领域 18149123.2.39监测结果应用措施 1821326第九章食品处理与应急响应 1947593.2.40报告 19207523.2.41调查 1934743.2.42应急预案 19270003.2.43应急响应 20301973.2.44处理 20129553.2.45责任追究 2020034第十章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与政策 21242463.2.46法律法规概述 21149953.2.47法律法规主要内容 2163983.2.48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 2168283.2.49政策制定 2297313.2.50政策执行 22238853.2.51监管体系优化 22195013.2.52监管机制创新 2280013.2.53监管手段多样化 22第一章食品安全监管概述1.1监管目标与原则1.1.1监管目标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中,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1)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通过监管手段,及时发觉和消除食品安全风险,保证食品质量。(2)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保证食品供应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3)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1.1.2监管原则(1)风险预防原则: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重视风险评估和预警,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2)科学公正原则: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进行食品安全监管。(3)社会共治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形成合力。(4)严格执法原则: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维护食品安全秩序。第二节监管体系与职责1.1.3监管体系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组成,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1)国家层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指导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2)省级层面:各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3)市级层面: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4)县级层面: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1.1.4监管职责(1)职责:各级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2)部门职责: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3)企业职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质量。(4)社会职责: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秩序。第二章食品生产环节监管第一节生产许可与审查1.1.5生产许可制度概述(1)生产许可的定义与作用(2)生产许可的分类及适用范围(3)生产许可的申请条件1.1.6生产许可审查流程(1)申请生产许可的流程1.1提交申请资料1.2受理与审核1.3现场核查1.4许可决定与送达(2)生产许可审查标准2.1企业资质审查2.2生产条件审查2.3产品质量标准审查2.4安全管理制度审查2.4.1生产许可延续、变更与撤销(1)生产许可延续(2)生产许可变更(3)生产许可撤销第二节生产过程控制2.4.2生产过程控制原则(1)遵循法律法规(2)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3)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2.4.3生产过程控制措施(1)原料采购与检验1.1原料采购要求1.2原料检验与验收(2)生产设备管理2.1设备维护与保养2.2设备清洁与消毒(3)生产环境管理3.1生产环境清洁3.2防止交叉污染(4)生产过程监控4.1生产过程记录4.2生产过程检验(5)产品质量控制5.1产品质量标准5.2质量检验与监测第三节产品追溯与召回5.2.1产品追溯体系(1)追溯体系建立(2)追溯信息管理(3)追溯体系运行与维护5.2.2产品召回制度(1)召回条件与范围(2)召回程序2.1发觉问题产品2.2确定召回等级2.3启动召回程序2.4召回产品处理(3)召回效果评估与改进3.1召回效果评估3.2改进措施制定与实施第三章食品流通环节监管第一节流通许可与审查3.2.1流通许可申请(1)申请条件食品流通企业需具备以下条件,方可申请食品流通许可:(1)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2)具有与食品流通相适应的经营场所、设施设备;(3)具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合格证明;(4)具备食品安全管理制度;(5)具备良好的信用记录。(2)申请材料申请食品流通许可时,需提交以下材料:(1)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2)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合格证明;(5)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6)经营场所、设施设备相关证明材料。3.2.2流通许可审查(1)审查内容审查部门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1)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符合法定形式;(2)申请人的经营条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4)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2)审查程序审查部门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查:(1)接收申请材料,并进行形式审查;(2)对申请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3)审查合格后,颁发食品流通许可证。第二节流通过程控制3.2.3食品采购管理(1)采购来源食品流通企业应从具备合法资质的供应商采购食品,保证食品来源安全可靠。(2)采购验收食品流通企业应对采购的食品进行验收,保证食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3)采购记录食品流通企业应建立食品采购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采购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3.2.4食品储存管理(1)储存条件食品流通企业应具备适宜的储存条件,保证食品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污染。(2)储存期限食品流通企业应按照食品的保质期进行储存,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销售。(3)储存记录食品流通企业应建立食品储存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食品的储存条件、储存期限等信息。3.2.5食品销售管理(1)销售渠道食品流通企业应通过合法渠道销售食品,不得向非法经营者提供食品。(2)销售记录食品流通企业应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详细记录食品的销售数量、销售日期等信息。(3)食品召回食品流通企业应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行召回。第三节食品安全监测3.2.6食品安全监测体系(1)监测机构食品流通企业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测机构。(2)监测内容食品安全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2)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监测;(3)食品包装材料的监测;(4)食品生产过程的环境监测。3.2.7食品安全监测程序(1)监测计划食品流通企业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制定年度食品安全监测计划。(2)监测实施食品安全监测机构按照监测计划,对食品进行定期监测。(3)监测结果处理食品安全监测机构应及时将监测结果报告给食品流通企业,企业应针对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食品安全。第四章食品销售环节监管第一节销售许可与审查3.2.8许可申请(1)申请条件食品销售者需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具有相应的经营场所、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2)申请材料申请人需提交以下材料:(1)营业执照副本;(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3)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4)食品经营场所平面图;(5)食品经营设施设备清单;(6)食品安全管理制度;(7)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合格证明;(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3.2.9审查与审批(1)审查内容审查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主要包括:(1)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2)经营场所、设施设备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3)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否符合要求。(2)审批程序审查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颁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审查不合格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合格原因,并允许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第二节销售过程控制3.2.10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食品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1)食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管理制度;(2)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3)食品安全应急预案;(4)食品安全培训制度;(5)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3.2.11销售过程控制(1)食品销售者应严格执行以下销售过程控制措施:(1)保证食品来源合法,采购食品时应当向供应商索取相关资质证明;(2)食品储存、运输条件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防止食品污染、变质;(3)销售过程中,食品应按照规定分类、分区销售,不得混放、混售;(4)食品销售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定期进行健康检查;(5)食品销售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第三节食品质量抽检3.2.12抽检对象与范围(1)食品质量抽检对象包括:(1)食品销售者;(2)食品生产者;(3)食品添加剂生产者;(4)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者。(2)抽检范围包括:(1)食品原料、辅料;(2)食品添加剂;(3)食品相关产品;(4)食品包装材料。3.2.13抽检程序与处理(1)抽检程序(1)制定抽检计划;(2)随机抽取样品;(3)对样品进行检验;(4)公布检验结果;(5)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2)处理措施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应当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立即停止销售、使用;(2)启动召回程序;(3)对生产者、销售者进行处罚;(4)公开曝光不合格产品信息;(5)对涉及食品安全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五章餐饮服务环节监管第一节餐饮许可与审查3.2.14餐饮许可申请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开展餐饮服务前,需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餐饮服务许可申请。申请时应提交以下材料:(1)申请人身份证明;(2)餐饮服务场所的使用证明;(3)餐饮服务场所布局图、设备清单及相关资质证明;(4)餐饮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健康证明;(5)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3.2.15餐饮许可审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收到餐饮服务许可申请后,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1)申请材料是否齐全、符合法定形式;(2)餐饮服务场所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3)餐饮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是否符合健康要求;(4)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审查内容。审查合格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向申请人颁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第二节餐饮过程控制3.2.16原料采购与储存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严格的原料采购与储存管理制度,保证原料来源合法、质量可靠。具体要求如下:(1)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制度,保证供应商具备合法资质;(2)采购原料时,索取并保存相关证明材料;(3)储存原料时,按照不同类别、性质分别存放,防止交叉污染;(4)定期检查原料质量,保证原料在保质期内使用。3.2.17加工制作与销售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加工制作与销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操作规程,保证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的卫生安全;(2)食品加工制作工具、设备应保持清洁,定期消毒;(3)销售过程中,食品应保持新鲜,防止污染;(4)餐饮服务场所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卫生清理。第三节餐饮卫生管理3.2.18餐饮服务场所卫生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加强餐饮服务场所卫生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餐饮服务场所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清理;(2)餐饮服务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应保持清洁、完好;(3)餐饮服务场所内的餐具、饮具应定期清洗、消毒;(4)餐饮服务场所内的垃圾应分类存放,及时清理。3.2.19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从业人员应持有有效健康证明;(2)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觉疾病及时治疗;(3)从业人员在上岗前应进行卫生培训,掌握食品安全知识;(4)从业人员应遵守个人卫生规范,保持个人卫生。3.2.20食品安全处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处理制度,具体要求如下:(1)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2)发生食品安全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扩大;(3)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食品安全;(4)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调查。第六章食品添加剂监管第一节添加剂使用许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许可制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添加剂使用许可的具体流程和规范:(1)许可申请: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前,必须向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交使用许可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企业资质、添加剂种类、使用范围和用量、产品质量标准等详细信息。(2)审核程序:监管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对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内容主要包括添加剂的合法来源、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风险等。(3)现场核查:在审核通过后,监管部门将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符。(4)许可发放:审核和核查无误后,监管部门将发放食品添加剂使用许可证。许可证应明确添加剂的种类、使用范围和限量等。(5)许可变更与续期:食品添加剂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一般为三年。企业在许可证到期前应向监管部门申请续期,若使用情况发生变化,应及时申请变更许可。第二节添加剂生产监管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环节监管是保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1)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需取得相应的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核程序与使用许可类似,但更注重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合规性。(2)生产过程监控:监管部门应定期对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保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3)产品质量检验:生产企业应定期对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监管部门应定期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行抽查。(4)不良反应监测:监管部门应建立食品添加剂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觉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健康风险。(5)召回管理:若发觉食品添加剂存在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应指导企业启动召回程序,保证问题产品得到及时回收和处理。第三节添加剂使用监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重要环节。(1)使用范围与限量:食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添加剂,不得超范围或超量使用。(2)标签标识:食品生产企业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注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称、种类、用量等信息,保证消费者知情权。(3)使用记录:企业应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添加剂的购入、使用、剩余等信息,以便监管部门进行追溯和监管。(4)市场监测: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市场销售的食品进行监测,检查食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保证食品安全。(5)违规处理:对于违反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行为,监管部门应依法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第七章食品包装材料监管第一节包装材料标准3.2.21包装材料标准概述食品包装材料标准是对食品包装材料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技术文件。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食品包装材料的基本要求、检验方法、使用规范等,以保证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2.22包装材料标准制定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2)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符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我国包装材料标准水平;(5)注重实际应用,易于操作和实施。3.2.23包装材料标准主要内容(1)包装材料种类及分类;(2)包装材料原料要求;(3)包装材料生产工艺要求;(4)包装材料质量要求;(5)包装材料检验方法;(6)包装材料使用规范。第二节包装材料生产监管3.2.24包装材料生产监管概述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监管是对包装材料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生产出的包装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监管,保证其生产过程合规、产品质量达标。3.2.25包装材料生产监管措施(1)加强对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的资质审查,保证企业具备生产合格包装材料的条件;(2)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保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3)定期对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抽检,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建立包装材料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进行处罚;(5)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包装材料生产水平。3.2.26包装材料生产监管要求(1)企业应具备生产合格包装材料的设备和技术;(2)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3)企业应加强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检验,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要求;(4)企业应加强环保意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第三节包装材料使用监管3.2.27包装材料使用监管概述食品包装材料使用监管是对食品企业在使用包装材料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保证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食品企业使用包装材料的监管,防止不合格包装材料进入市场。3.2.28包装材料使用监管措施(1)加强对食品企业使用包装材料的资质审查,保证企业具备使用合格包装材料的条件;(2)强化使用过程监管,保证食品企业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3)定期对使用中的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抽检,发觉问题及时处理;(4)建立食品企业使用包装材料信用档案,对失信企业进行处罚;(5)鼓励企业采用环保、安全的包装材料。3.2.29包装材料使用监管要求(1)企业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包装材料;(2)企业应加强对包装材料的检验,保证产品质量;(3)企业应建立健全包装材料使用管理制度,保证合规使用;(4)企业应关注包装材料的安全性,防止食品污染。第八章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第一节监测体系构建3.2.30概述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测,及时发觉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本节主要阐述监测体系的构建原则、内容及其运行机制。3.2.31构建原则(1)科学性:监测体系应基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控制理论,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2)完整性:监测体系应涵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链条监测。(3)动态性:监测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和优化能力,以适应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4)协同性:监测体系应与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提高监测效果。3.2.32构建内容(1)监测网络:构建覆盖全国各地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2)监测指标:制定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等指标。(3)监测方法: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等,提高监测效率。(4)监测频率: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等级,合理确定监测频率,保证及时发觉安全隐患。3.2.33运行机制(1)监测计划:制定年度监测计划,明确监测任务、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开展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第二节风险评估方法3.2.34概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食品中潜在的风险,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节主要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3.2.35风险评估步骤(1)数据收集:收集食品安全监测数据、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等。(2)风险识别:分析监测数据,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因素。(3)风险评估: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4)风险沟通:向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通报风险评估结果,促进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3.2.36风险评估方法(1)定量风险评估: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2)定性风险评估:根据专家经验、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定性描述。(3)综合风险评估: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第三节监测结果应用3.2.37概述食品安全监测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决策的重要依据。本节主要阐述监测结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3.2.38监测结果应用领域(1)政策制定: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或调整食品安全政策,提高监管效能。(2)企业管理:企业应根据监测结果,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提高产品质量。(3)消费指导:向消费者发布监测结果,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提高食品安全意识。(4)应急处置:针对监测结果中的高风险食品,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防止食品安全的发生。3.2.39监测结果应用措施(1)数据共享: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共享。(2)风险预警: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提醒消费者和企业关注风险。(3)风险防控:针对监测结果中的高风险食品,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保证食品安全。(4)风险沟通:加强监测结果的风险沟通,提高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风险防控意识。第九章食品处理与应急响应第一节报告与调查3.2.40报告(1)事发单位报告(1)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内部报告程序,及时向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食品的基本情况。(2)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食品种类、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报告内容应包括的基本情况、可能的影响范围、已采取的措施等。3.2.41调查(1)调查组组成(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成立调查组,负责对食品进行调查。(2)调查组应由食品安全、卫生、环保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2)调查程序(1)调查组应迅速赶赴现场,了解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证据。(2)调查组应对原因、涉及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调查。(3)调查组应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处理建议。第二节应急预案与响应3.2.42应急预案(1)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制定食品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体系、工作流程、职责分工等。(2)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的分级标准。(2)应急响应的组织体系。(3)应急响应的工作流程。(4)应急响应的职责分工。(5)应急响应的资源保障。3.2.43应急响应(1)食品发生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开展应急响应工作。(2)应急响应措施包括:(1)组织相关部门对进行紧急处置。(2)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3)对受影响食品进行追溯、召回和处理。(4)开展原因调查,提出整改措施。(5)对责任人进行追责。第三节处理与责任追究3.2.44处理(1)食品发生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扩大,减轻损失。(2)处理措施包括:(1)及时对受影响食品进行封存、召回。(2)对涉及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督促整改。(3)对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整改建议。(4)对责任人进行追责。3.2.45责任追究(1)食品责任追究应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权责一致的原则。(2)追责对象包括:(1)直接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2)间接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3)相关监管部门及其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