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第 2 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指南-编制说明_第1页
智能制造 第 2 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指南-编制说明_第2页
智能制造 第 2 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指南-编制说明_第3页
智能制造 第 2 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指南-编制说明_第4页
智能制造 第 2 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指南-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工厂评价体系

指南》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文件来源于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9月印发

的《2021年度“山东标准”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鲁市监

标函〔2021〕261号),计划编号2021-T-010,提出单位是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术归口单位是山东省工业和信

息化厅,承担单位为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济南

中心)。

(二)起草单位、起草人及任务分工

本文件的参编单位包括:山东省计算中心(国家超级

计算济南中心)、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乐陵市大数据分

析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山科数字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临沂高新区鸿图电子有限

公司、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技术中心、华高数字科技有限公

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科产业发展研究院有限公

司、山东数字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

发展研究院、山东中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成武易信

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的参与人包括:周鸣乐、贾芳、李利平、李敏、

李刚、李旺、卞秀晗、张泽恺、韦伟、孙金洋、张敬林、

冯峰、董火民、韩德隆、贺强、冯正乾、赵光磊、陈亮、

刘一鸣、杜晓辉、邱晨、翟梦然、亓宁、张成、苏占智、

王秉帅、张富纶、文志杰、席福存、张立杰、刘千龙、窦

保娟、李维东、赵东方。

周鸣乐、贾芳、李利平、李敏、李刚、李旺、卞秀晗、

张泽恺、韦伟负责标准相关技术调研、标准编制的指导、

协调工作,协调标准编制组人员、组织研讨会;孙金洋、

张敬林、冯峰、董火民、韩德隆、贺强、冯正乾、赵光磊

陈亮主要负责标准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调研、标准框架编制、

标准内容起草、组织讨论、反馈意见整理,以及标准报批

等工作;刘一鸣、杜晓辉、邱晨、翟梦然、亓宁、张成、

苏占智、王秉帅、张富纶、文志杰、席福存、张立杰、刘

千龙、窦保娟、李维东、赵东方负责搜集整理相关的标准

及征求意见反馈、参与标准的编写和讨论。

(三)起草过程

1)标准编制组成立及标准起草阶段

2021年6月,根据山东省工信厅工作需要及要求,山

东省计算中心针对智能工厂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归

纳和分类,并起草了《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工厂水平

与能力评价指南》草案,提交立项申请。

2021年9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2021年度

“山东标准”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项目名称为“智能制

造指标体系”,本标准为其中一个标准。

2021年10月根据省工信厅相关工作要求,公开征集了

参编单位及相关素材,成立了《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

工厂水平与能力评价指南》标准工作组,并对前期标准草

案进行了补充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初稿。

2021年11月,在山东省计算中心网站针对本标准进行

了公开征求意见。

2021年12月,标准工作组收集了国内外大量智能制造

行业及智能工厂相关标准,并结合公开征求的意见,组织

两次集中讨论及对标准编制的总体思路、内容范围和框架

结构等进行了多次小范围沟通,形成了标准讨论稿,并进

行分工;

2022年3月,根据分工完成情况,通过查询收集相关

资料,针对标准内容召开标准研讨会,对标准各部分内容

进行仔细修改和完善,并将草案提请多位智能制造领域专

家征求意见,且根据返回意见和建议讨论修改,形成征求

意见稿。

2022年4-5月,征求山东省工信厅意见,结合山东省

工信厅的具体针对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及工作要求,对标

准内容进行了完善;

2022年6-7月,向各地市及智能制造企业等42家单位

征求意见。针对征求的意见,编制组召开内部会议进行讨

论,形成送审稿。在编制阶段,共征集到9条意见,其中

采纳3条,不采纳6条。不采纳的原因包括:

(1)单个指标的分数更改,会导致权重设置有所不

同;

(2)环保管理包含在了安全生产指标中;

(3)意见给出的指标太细,属于系统集成的实现形

式;

(4)指标的裁剪会引起权重设置的调整,且横向对

比需比对相同评价指标。

二、地方标准制定目的和意义

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战略

举措,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2017年山

东省印发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7-2022年)》,

其中发展目标:到2022年,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

数字化制造,有条件、基础好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基本

实现智能化转型。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及装备,建设一批智

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文件中明确支持有条件的重点企

业在数字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基础上,集成应用先进传感、

控制及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基于数字化模型的工厂设计、

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和工业数据分析,以及对整个生产过

程的持续优化,构建数字化工厂(车间)、智能工厂(车间)

示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2021年省工信厅印发

《2021年全省智能制造工作要点》,将编制《智能工厂建设

实施指南》等地方标准写入2021年的工作中,支持龙头骨

干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或参与制定智能制造行业标准,

形成一批体现山东特色优势的标准,为创建一批示范引领

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提供建设指南。充分发

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

引领和保障作用,能有效推动我省制造业智能转型,加快

新旧动能转换。

2017年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17-2022年)》已实行多年,提及的相关任务也进入补

齐弱项、夯实基础、提升质量的巩固深化阶段。在山东省

工信厅印发的《2021年全省智能制造工作要点》中,明确

要求开展标准制定和宣贯实施,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科研

院所等牵头或参与制定智能制造行业标准。我省目前在智

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培育、“1+N”

带动提升、企业智能化升级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具备做强

做优的条件。部分市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智能工厂培育

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关工作。并且工信部牵头组织实施的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116-2020)和《智

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GB/T39117-2020)于2020

年10月11日正式批准发布,2021年5月1日实施。政策

和国家标准的实施,为《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工厂水

平与能力评价指南》的编制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

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

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数字化车间作为智能制造的核

心单元,为我国传统庞大的制造业躯体装上大脑和灵魂,

使之成为智能和智慧的、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竞争的企业形

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久动力,而智能工厂实现多

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同生产,将车间的各类生产

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决策,并整合设计信息与物流信息,

再次传送到数字化车间,实现车间的精准、柔性、高效、

节能的生产模式。基于智能工厂的重要性及政策的推动,

各地的智能工厂纷纷落地,然而智能工厂涉及信息技术、

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物流管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影响

因素众多,且各影响因素程度不一,大大影响智能工厂的

质量水平提升,因此需要对智能工厂进行科学合理的水平

与能力判定。智能工厂的水平与能力判定,对于推进智能

制造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的高层

次融合,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

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制造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

重要战略意义,建议制定《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工厂

水平与能力评价指南》。

三、地方标准编制原则、主要技术内容和确定依据

(一)编制原则

1)规范性原则

本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符合GB/T1.1—2020《标准化工

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

2)科学性原则

分析国内标准体系的现状和特点,结合智能制造行业

的规划需求及智能工厂的发展现状,对国内外现有的和正

在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建立科学、实

用、合理的智能工厂水平与能力判定模型。

3)全面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尽可能包含能够体现智能工厂的各个方面,

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反映智能工厂状况。

4)需求主导原则

在制定智能工厂水平指标时,充分考虑了智能制造行

业特点及智能工厂的实际应用需求,以满足工业企业建设

智能工厂的基本需求。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工厂能力的评估框架、水平与能力

分析指标、判定规则等内容,用于智能工厂的水平与能力

的确定,明确山东省智能工厂特色指标,从而有效评价当

前智能制造水平,明确其智能制造发展重点和方向,推动

我省制造业智能转型。

《智能制造第2部分:智能工厂水平与能力评价指南》

分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评估

框架、水平与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水平与能力分析指标、

水平与能力判定等8个章节及“分析指标使用指南”一个

资料性附录。其中:

1)评估框架。本章结合GB/T23020-2013中关于评估

内容与开展维度的思路,结合山东省智能工厂发展实际情

况,以图示方式给出了智能工厂的评估体系及开展维度。

2)水平与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本章参考《国家智能制

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相关规定,结合山东省智能工厂发

展实际情况,以图示方式给出了智能工厂的水平与能力分

析指标体系。

3)水平与能力分析指标。本章根据水平与能力分析指

标体系架构,按照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信息

设施基础、系统集成及竞争力六项评估内容,细分二级指

标并给出相应的具体内容和计算方法。

1.研发设计:主要包括工程设计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

化、产品设计数字化(离散制造企业);

2.生产制造:生产排程柔性化、生产作业数字化、生产

过程自动化、过程质量可追溯、生产设备自管理、生产管

理透明化、包装物流智能化、能源资源利用集约化;

3.经营管理:管理系统应用、安全生产、能源管理;

4.信息设备基础:数据处理中心、产品仿真系统、工业

互联网建设、工业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工艺自动化设备

应用(流程制造企业);

5.系统集成:数据与生产管理系统集成、制造过程

SCADA系统集成(离散制造企业)、MES和ERP系统集成、

生产资源协同;

6.竞争力:质量提升与客户满意指标、产品运维服务、

新技术与新模式应用、经济社会效益。

4)水平与能力判定。本章给出了水平与能力判定的综

合分析方法和综合水平判定规则。

5)附录A。为增强本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附录

A给出了智能工厂水平与能力评价过程和计算方法。旨在全

面衡量并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智能制造的水平,简明

直观、客观公正的分析山东省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发展态势。

(三)编制依据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

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

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

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深入推进

信息化、工业化的高层次融合,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

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对于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竞争新优势、实

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1年省工信厅印发

《2021年全省智能制造工作要点》,将编制《智能工厂建设

实施指南》等地方标准写入2021年的工作中,支持龙头骨

干企业、科研院所等牵头或参与制定智能制造行业标准,

形成一批体现山东特色优势的标准,为创建一批示范引领

作用强、综合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提供建设指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