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再生资源,规范
和促进再生细石混凝土的推广和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
能降耗,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1.0.3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及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1.0.1~1.0.3根据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发展状况和我省的实际生产和施工经验,制定本规程,以
便推广应用。再生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生产和施工
时的技术、安全、劳动保护、环保等要求,应符合国家、行业及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再生骨料recycledaggregate
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骨料。
2.1.2细石finestone
颗粒粒径大于4.75mm,不大于16mm的骨料。
2.1.3再生细石recycledfinestone
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细石。
2.1.4再生细骨料recycledfineaggregate
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粒径不大于
4.75mm的再生骨料。
2.1.5细石混凝土finestoneconcrete
采用细石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2.1.6再生细石混凝土recycledfinestoneconcrete
采用再生细石和再生细骨料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条文说明:
2.1.1~2.1.6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是指由建(构)筑物拆除、道路翻修、工程施工或其他
情况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是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
土、废混凝土、废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
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按产生来源分类,可分为工程渣土、装修固体废弃物、拆迁固体废弃
物、工程泥浆等;按组成成分分类,可分为渣土、混凝土渣、碎石渣、砖渣、废砂浆、泥浆、沥青
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本规程所指再生骨料是由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混凝土、
砂浆、石及砖瓦等加工而成的颗粒,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在加工生产再生骨料过程中应经过预
处理,剔除其中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成分。
1经过检索目前对于细石及细石混凝土没用明确定义,在《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7、《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中对所用细石混凝土粗骨料粒径的
要求为不大于16mm,本标准根据目前市面通称粗骨料粒径小于16mm的为细石或豆石,从
而定义了细石及细石混凝土,再生细石及再生细石混凝土仍属于细石及细石混凝土范畴。
1
2.1.7再生细石取代率replacementratioofrecycledfinestone
再生细石混凝土中再生细石用量占粗骨料总用量的体积百分比。
2.1.8再生细骨料取代率replacementratioofrecycledfineaggregate
再生细石混凝土中再生细骨料占细骨料总用量的体积百分比。
条文说明:
2.1.7~2.1.8由于目前陕西地区拆迁以砖混结构为主,破碎骨料中砖的成分较高,此类再生骨
料相对于天然骨料密度相差较大,因此在相互取代时应采用体积替代。
2.2符号
δg——再生细石取代率;
δs——再生细骨料取代率。
2
3基本规定
3.0.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划分为C15、C20、C25。
3.0.2再生细石混凝土适用于一类和二a类环境中。
3.0.3再生细石混凝土不得用于结构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构件。
条文说明:
3.0.1~3.0.3由于对再生细石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所用再生粗细骨料吸水
率大、强度低,故该类型混凝土使用对象为低强度要求、使用环境良好的地辐热层、垫层、找平层、
地坪层、填充层、找坡层等部位。且不得用于结构受力构件及预应力构件,同时由于所用再生粗细
骨料中砖渣含量较高,抗冻性能较差故规定再生细石混凝土只能用于一类和二a类环境中。
根据GB50010的规定,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划分见表3.0.2。
表3.0.2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环境类别条件
室内干燥环境;
一
无侵蚀性静水浸没环境
室内潮湿环境;
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二a
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干湿交替环境;
水位频繁变动环境;
二b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冰冻线以上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动区环境;
三a受除冰盐影响环境,
海风环境
盐渍土环境;
三b受除冰盐作用环境;
海岸环境
3
环境类别条件
四海水环境
五受人为或自然的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
3.0.4再生细石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凝土。
条文说明:
3.0.4集中预拌生产混凝土可以大大提高和保证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质量,有利于再生细石混凝
土的推广应用,因此规定再生细石混凝土宜采用预拌生产。
3.0.5再生细石泵送混凝土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10的
规定。
4
4原材料要求
4.1胶凝材料
4.1.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
定。
条文说明:
4.1.1同普通混凝土一样,再生细石混凝土应用的水泥品种主要还是普通硅酸盐水泥、复合
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一般而言,适用于普
通混凝土的水泥品种,同样也可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
4.1.2再生细石混凝土用掺合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1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的规
定;
2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
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
3硅灰、钢渣粉、磷渣粉、石灰石粉和复合掺合料等掺合料应符合相应的国家、
行业或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当采用其它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后
再使用。
条文说明:
4.1.2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最为常用的是粉煤灰和矿渣粉。试验表明,这
些掺合料同样适用于再生细石混凝土。
4.2天然骨料
4.2.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砂》GB/T4684、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
程》JGJ/T241的规定。
4.2.2再生细石混凝土用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
5
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的规定,其中粒径应
不大于16mm。
条文说明:
4.2.1~4.2.2此处的天然骨料指的是包括天然砂、机制砂、卵石、碎石等原料为自然界中原
生矿产,经过破碎、筛分等工序加工而成的骨料,用以区别于再生骨料。考虑到在配制C20、C25
强度等级中需要掺入部分天然骨料,再生细石混凝土所用天然骨料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要求。
由于本规程为细石混凝土,故对石子规定最大粒径不超过16mm。
4.3再生细骨料
4.3.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再生细骨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1亚甲蓝快速法试验合格时微粉含量不宜大于20.0%,亚甲蓝快速法试验不合格
时微粉含量应小于5.0%;
2泥块含量不宜大于3.0%。
4.3.2再生细骨料的生产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再生细骨料应由专业的企业生产;
2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废金属、废塑料、废竹木等杂物应予以去除;
3再生细骨料出厂前应采取预湿措施;
4再生细骨料应单独运输和堆放,并应防止混入泥土和其他可能改变其品质的杂
质。
4.4再生细石
4.4.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再生细石应符合以下规定:
1宜用5mm~10mm规格再生细石;
2微粉含量宜小于4.0%;
3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0%;
4杂物含量不应大于1.0%。
4.4.2再生细石的生产与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6
1再生细石应由专业的企业生产;
2建(构)筑物固体废弃物中的废金属、废塑料、废竹木等杂物应予以去除;
3再生细石应单独运输和堆放,并应防止混入泥土和其他可能改变其品质的杂
质。
条文说明:
4.3~4.4根据目前的建筑垃圾来源及生产工艺,大量砖混结构破碎而成的再生骨料基本上都
不能达到《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GB/T25176和《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中
III类及以上的指标要求,为消纳该部分建筑垃圾本规程根据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用途及质量要求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参数和指标,指标是在连续跟踪不同再生骨料生产厂家生产过程中取样测试的
结果来确定的,其中亚甲蓝试验的合格性是为了确保微粉中粘土含量的合格,经过课题组试验,
烧结后的粘土红砖并不影响亚甲蓝试验的准确性。其余检测参数不做要求,主要是因为这些参数
对于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应用环境影响较小,且压碎值、吸水率等参数与拆迁工程中砖块的含量有
关,表观密度由于再生材料的吸水率很大,按照GB/T25176和GB/T25177中所规定的方法测试
后数据偏差较大,不适用于该材料的检测。再生细骨料中轻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中由于规范规定
溶液密度为2000kg/m3,与再生细骨料本身的密度接近故测试出的数据很大,且烘干后木屑成分
很少,故检测此参数不具实际意义。
由于再生细石中的废砖块、废砂浆块较多,减小颗粒粒径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易泵性,且能
在混凝土中增加浆料对再生细石的包裹度,从而达到增强密实再生骨料的效果。另外目前大部分
再生骨料生产企业在骨料筛分分档时将分成5mm~10mm一档,10mm~20mm分成一档,因此从材料
获取难易程度,再生细石5mm~10mm规格也更易获取,本标准试验用再生细石为5mm~10mm规格。
故再生细石的粒径宜控制在5mm~10mm。
为提高再生骨料的质量,对再生骨料生产企业提出相应的生产、运输和储存提出了要求。其中
由于再生细骨料中的砖含量及微粉含量较高,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拌合物性能的保持影响较大,但在
搅拌站又难以完成其预湿的程序,故由生产厂家在出厂前应完成预湿工作,目前比较好的预湿做法
是,在再生细骨料破碎抑尘阶段加大喷淋,这样既能增强抑尘效果又能有效提高再生细骨料的含水
率和含水均匀性,同时预湿过的再生细骨料,生产企业通过皮带传送堆料,也会提高预湿的均匀程
度,不会因为预湿不均匀而导致粉料结团堵塞料仓下料口。
7
4.5外加剂
4.5.1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
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
4.5.2减水剂宜用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不宜低于25%。
4.5.3膨胀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膨胀剂》GB/T23439和行业标准《补偿
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178的规定。
4.5.4其它外加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4.5.1~4.5.4再生细石混凝土选用减水剂时,除应满足相应的外加剂技术要求外,由于再生
材料的吸水率大、微粉含量高,拌合物的扩展度损失较快,故再生细石所用减水剂与普通混凝土
所用减水剂略有不同,需加大减水及保坍组分,增稠及调凝组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6拌合用水
4.6.1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
定。
4.6.2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处理后可掺入拌合水中,其掺用比例应通过试验确
定,掺入生产废水的拌合用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条文说明:
4.6.1~4.6.2根据预拌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考虑环保和绿色功能,应积极探索混凝土生产过
程中的废水的二次应用。
8
5混凝土性能
5.1拌合物性能
5.1.1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无离析和泌水现象。
条文说明:
5.1.1混凝土搅拌均匀,无离析和泌水现象,是混凝土拌合物的基本要求,再生细石混凝土
拌合物同样应该满足。
5.1.2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及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扩展度的实测值与
目标控制值的允许偏差不宜大于30mm,扩展度1h经时损失不宜大于50mm。
5.1.3泵送施工时,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入泵前的性能应依据《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
规程》JGJ/T10的规定确定,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扩展度不小于400mm;
2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不大于15s。
条文说明:
5.1.2~5.1.3经过大量试配试验表明,由于再生细石混凝土容重轻、骨料粒径小、骨料中粉料
含量高等原因,混凝土不易堆砌,故所测坍落度值均在220mm~260mm之间,但此数值不能真实反
映拌合物的流动性。而扩展度的变化较明显,也更能真实反映拌合物的流动性,故此处舍去对坍落
度的要求,用扩展度来控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同时由于再生骨料吸水率大,适当放宽了再生
细石混凝土扩展度的1h经时损失要求。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是对混凝土易泵性能的要求。
5.1.4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试验方法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
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有关规定。
5.2力学性能
5.2.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5.2.2再生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方法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有关规定。
9
6配合比设计
6.1基本要求
6.1.1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满足拌合物性能及力学性能要求。
条文说明:
6.1.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满足力学性能的要求,还应满足施工性能尤其是拌合物扩展度的
保持性能。
6.1.2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并参照现行行业标
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
的有关规定执行。
条文说明:
6.1.2根据混凝土分类,干表观密度2000kg/m3-2800kg/m3为普通混凝土,干表观密度≤1950
kg/m3为轻骨料混凝土,而大量试配数据表明再生细石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处于1900kg/m3~2100
kg/m3之间,故在配合比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轻骨
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两本规范中的配合比设计依据。
6.2配合比设计
6.2.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可采用质量法,也可采用松散体积法。
条文说明:
6.2.1由于再生细石混凝土干表观密介于普通混凝土和轻骨料混凝土之间,故配合比设计方
法可以借鉴《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
两本规范中的设计方法。
6.2.2粗细骨料用量均以干燥状态为准。
条文说明:
6.2.2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建设工程中采用以干燥状态骨料为基准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具
有可操作性,使用情况良好。
6.2.3质量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0
1假定质量可取1900kg/m3~2100kg/m3;
2再生细石应测定其1h吸水率,再生细骨料应测定其含水率;
3试配强度及各材料的用量计算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方法计
算。
条文说明:
6.2.3由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中的质量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方法,
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比较熟练,故本规程仍保留此方法,且根据实际再生细石混凝土的实际干表
观密度情况,在设计阶段要求假定质量设定在1900kg/m3~2100kg/m3,以减小后期的校正。
6.2.4松散体积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配强度及除再生粗细骨料外的其余各材料用量计算,应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设计规程》JGJ55方法进行;
2再生细石应测定其1h吸水率和松散堆积密度,再生细骨料应测定其含水率和松散
堆积密度;
3再生粗细骨料用量的计算按《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中的松散堆
积密度法计算;
4再生粗细骨料松散堆积总体积宜取值1.15m3~1.40m3,再生骨料体积砂率宜取值
45%~55%。
条文说明:
6.2.4《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2中的骨料情况更接近本规范所使用材料,故
再生细石混凝土骨料的计算可用该标准中的松散体积法。但是该规范设计方法中的C20强度标准
差的取值高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胶凝材料用量根据轻骨料密度等级选取和
净用水量的选取等不适合本规程中所用的再生材料,故其余参数的计算仍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
设计规程》JGJ55,经过大量的试配试验发现再生粗细骨料松散堆积总体积取值1.15m3~1.40m3,
再生骨料体积砂率取值45%~55%较为合理,配制出的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及力学性能较好。
6.2.5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应按松散堆积体积计算。
6.2.6再生粗细骨料最大取代率应符合表6.2.6的规定。
表6.2.6再生粗细骨料最大取代率单位:%
11
强度等级C15C20C25
再生细石10010070
再生细骨料100500
条文说明:
6.2.5~6.2.6由于再生粗细骨料需水量比较大,预湿导致的含水率较高,且砖渣强度低,
在配制C20、C25时兼顾混凝土强度和扩展度损失难度较大,尤其是再生细骨料的大量使用,故
需要在配比中掺入一定量的天然骨料。
6.2.7混凝土试配前应按再生细石的1h吸水率对其进行预湿。
条文说明:
6.2.7由于再生细石具有较高的吸水率,对于拌合物性能的保持影响较大,故需要对再生细
石进行预湿处理。经课题组试验,再生细石1h吸水率与24h吸水率差别不大,从预湿的便利性
以及强度的稳定性考虑,再生细石的预湿用水量可按1h吸水率来监控,预湿方式可以是在搅拌
站进行喷淋或浸泡,并采取翻拌或倒仓的方式来完成。
6.2.8再生粗细骨料称料量应按下式计算:
gwggd
m(1w)m(6.2.9-1)
式中:mg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再生细石的称料量(kg),精确至1kg;
wg——再生细石的1h吸水率(%);
mgd——理论计算出的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再生细石的质量(kg)。
swssd
m(1w)m(6.2.9-2)
式中:msw——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再生细骨料的称料量(kg),精确至1kg;
ws——再生细骨料的含水率(%);
msd——理论计算出的每立方米再生细石混凝中再生细骨料的质量(kg)。
条文说明:
6.2.8在搅拌站实际配料过程中,再生粗细骨料均有较高的含水量,为保证实际使用配合比
符合试验室试配的配合比,需在称料过程中考虑这部分水的重量。
6.2.9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宜用外加剂调整。
条文说明:
6.2.9由于再生细骨料预湿度不够,导致混凝土扩展度损失大,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通过
12
调整外加剂组分,可以控制混凝土扩展度损失,如果采用附加水的方法,混凝土强度损失较大,
无法满足强度要求。
6.2.10再生细石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可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
规定执行。
6.2.11当采用微粉取代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验证,确定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
求后再使用。
条文说明:
6.2.11由于低标号混凝土水泥用量少,为保证拌合物的和易性一般采用大掺量矿物掺合料
来提高浆体量,目前再生骨料生产过程中都会带入大量微粉,对于这些微粉的活性还处于摸索阶
段,但利用部分微粉来替代部分掺合料起到改善拌合物和易性是可行的,同时也能减小再生细石
混凝土的收缩和开裂风险。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这部分微粉做了掺合料使用,则相应的砂用量
减少了,应适当提高砂率,然后经试配验证满足拌合物及力学性能要求后方能使用。
13
7生产与运输
7.1一般规定
7.1.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混凝土
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和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
的规定。
7.1.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条文说明:
7.1.1~2.1.2结合再生细石骨料的特点,本规程对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作出了进
一步规定,但其总体要求仍应符合《预拌混凝土》GB/T149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JGJ/T328中
相应规定。
7.2生产
7.2.1原材料应按照以下方法贮存:
1各原材料必须分仓贮存,并应有明显的标识;
2水泥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及强度等级分别贮存,同时应防止受潮或污染;
3骨料的贮存应保证均匀性,不得大小颗粒分离,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骨料宜分
开贮存,避免混杂或污染;骨料的堆放场地必须为能排水的硬质地面,骨料堆放仓位应
能满足先进先出原则;
4再生粗骨料的堆放场地宜具备进行预湿处理的工艺条件;
5矿物掺合料应按品种、级别分别贮存,严禁与水泥或其他粉状材料混杂;
6外加剂应按生产厂家、品种分别贮存,应具有防止其性能发生变化的措施。
条文说明:
7.2.1为避免用户错误使用原材料,本规程规定对再生细石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必须分仓进
贮存并注明标识,同时考虑到不同原材料的使用要求,对水泥、骨料、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贮
14
存方法和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规定也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为了保证再生细石
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质量,再生细石骨料配制混凝土前宜采用预湿处理。因此,骨料的堆放场地
宜配备便于均匀预湿处理的喷淋等设施且应为能排水的硬质地面。
7.2.2再生细石混凝土所采用的搅拌机及计量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1搅拌机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9142
的规定;
2计量设备应进行检定或校准并符合使用要求,确保计量设备在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
内使用;
3计量设备应能连续计量不同配合比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并应具有实际计量结果
逐盘记录和贮存功能。
条文说明:
7.2.2混凝土生产用搅拌机和计量设备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意义重大。因此再生细石混凝土应
采用符合GB/T9142要求的强制式搅拌机,同时混凝土生产厂家应高度重视计量设备的控制精度,
定期对生产过程中的计量设备进行校准。
7.2.3再生细石混凝土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均应按质量计;
2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表7.2.3规定的范围。
表7.2.3再生细石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单位:%
序号原材料品种胶凝材料骨料水外加剂
1每盘计量允许偏差±2±3±1±1
2累积计量允许偏差±1±2±1±1
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原材料计量和的偏差,该项指标仅适用于采用计算机控
制计量的搅拌站。
条文说明:
7.2.3确保原材料的计量精度是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关键环节。为有效控制再生细石混凝土的
配制性能,对混凝土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提出要求。
7.2.4再生细石混凝土的生产应符合以下规定:
1再生细石混凝土应采用符合7.2.2规定的搅拌机进行搅拌,并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
说明书的规定使用;
15
2混凝土的搅拌最短时间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并且每盘搅拌时间(从全
部材料投完算起)不宜低于30s;
3同一盘混凝土的扩展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30mm;
4当掺用引气剂、膨胀剂和粉状外加剂及其它特殊材料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5再生骨料的含水率、吸水率及其堆积密度的测定原则上宜为:
(1)在批量拌制再生混凝土前进行;
(2)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抽查;
(3)当再生细石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时或发现拌合物坍落度或流动性反常时进行。
6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定结果调整粗、细骨料和拌合用水
量,提出施工配合比;
7再生细石的预湿处理,宜根据进场材料的实际含水量和1h吸水量调整预湿用水量,
再生细石的预湿处理可采用喷淋或浸泡的方式进行;
8冬期施工期间,再生细石预湿处理后应及时使用。
条文说明:
7.2.4与传统预拌混凝土生产方式相比,再生细石混凝土绿色生产更应满足低碳、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的要求,生产废水和建(构)筑固废物可得到循环利用。混凝土生产单位可通过改变传
统预拌混凝土粗放型生产模式,采取防尘降噪等措施,显著降低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是现代混凝土先进生产技术的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充分的搅拌时间才能保证拌合物搅拌质量,搅拌时间的确定还要参考搅拌机的具体性能及混
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同时为保证拌合物的匀质性,规定了每盘混凝土的最少搅拌时间和同一盘混
凝土扩展度的允许偏差值。
再生细石具有较高的吸水率,且其在拌制混凝土前是否预湿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有一定的影
响作用。试验证明,再生细石采用预湿处理后配制混凝土时,其混凝土拌合物扩展度经时损失较
小且易控制,再生细石预湿处理可采用喷淋或浸泡等便于均匀预湿的处理工艺,且宜根据进场材
料的实际含水量和1h吸水量来调整预湿用水量。
冬期施工时,预湿处理容易造成再生细石的冻结,因此应减少预湿后的再生细石的堆放时间
或者采取必要的防冻措施。
7.2.5同层同强度等级的再生细石混凝土宜使用同一批再生细石骨料,且应采用同一掺
量。
16
条文说明:
7.2.5为便于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在实际施工中,对相同部位应采用相同配合比的
再生细石混凝土。
7.3运输
7.3.1再生细石混凝土所用运输车应符合以下规定:
1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应符合标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GB/T26408的规定;
2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车在运送时应能保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不应产生分层离析
现象。
7.3.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应符合以下规定:
1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筒内的积水排尽;
2对于寒冷、严寒或炎热的天气情况,搅拌运输车的搅拌罐应有保温或隔热措施;
3再生细石混凝土运输时间系指由搅拌机卸入运输车内开始至该运输车开始卸料为
止,并宜在一小时内卸料,如需延长运送时间,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
验验证;
4拌合物在运输中应采取措施减少扩展度损失,当拌合物扩展度损失较大时,可采
取在卸料前掺入适量减水剂进行二次搅拌的措施,以满足泵送施工要求,减水剂掺量和
搅拌时间,应有经试验确定的预案,装料后严禁向搅拌罐内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
条文说明:
7.3.1~7.3.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总体上和普通混凝土的要求一样。目前,我国再生细石
混凝土基本都是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加以发展,因此,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运输要求基本上参
照了《预拌混凝土》GB/T14902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17
8施工
8.1一般规定
8.1.1再生细石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相关规定,并应满足国家和地方有关绿色施工要
求。
条文说明:
8.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是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再生细石混凝
土施工时同样应遵照执行。绿色施工要求混凝土施工过程时减少粉尘、噪音、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减少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的排放。
8.1.2再生细石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做好施工
记录。
条文说明:
8.1.2再生细石混凝土还没有普及应用,所以施工前制定施工方案以及对工人进行必要的技术
交底很有必要,特别要强调再生细石混凝土泵送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质量控制。
8.1.3再生细石混凝土雨期、高温和冬期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
1雨季和降雨期间应按雨期施工要求采取措施,严禁在下雨而无防护措施下进行施
工;
2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取措施;
3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日低于5℃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条文说明:
8.1.3再生细石混凝土在雨期、高温和冬期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再生细石混
凝土的施工质量不受雨水、高温及低温的影响。
8.2泵送施工
8.2.1再生细石混凝土泵送施工应执行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相关规定。
18
条文说明:
8.2.1再生细石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根据混凝土工程实际情况,依据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
程》JGJ/T10的相关规定,确定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泵送施工方案等内容。
8.2.2再生细石混凝土入泵前,应检测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及倒置坍落度筒
排空时间等技术指标,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条文说明:
8.2.2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扩展度、倒提时间等性能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混凝土的泵送
施工性能,因此规定在混凝土入泵前检测再生细石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
等技术指标,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8.2.3再生细石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执
行。
条文说明:
8.2.3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要求,合理的浇筑振捣是保证混凝土结构施
工质量的必要条件,再生细石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同样应严格执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的规定。
8.3养护
8.3.1再生细石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
条文说明:
8.3.1再生细石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根据浇筑部位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采用塑料薄膜养护时,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严实,并应保持薄膜内有凝结水;采用养护剂养护时,应
通过试验检验养护剂的保湿效果。
8.3.2再生细石混凝土的保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冬期施工应按照冬期施工措施进行
保温养护。
条文说明:
8.3.2保持一定的养护时间可以使混凝土强度按期增长;矿物掺合料越多,混凝土前期的强度
增长越慢,因此应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的增长;冬期施工对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
可以保证水泥能继续水化反应和混凝土不受冻害。
19
9质量检验和评定
9.1质量检验
9.1.1再生细石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相
关规定,出厂检验由供方负责完成,交货验收由需方负责完成。
9.1.2再生细石混凝土检验的项目主要是扩展度、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和混凝土抗压
强度,抽检频率执行《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
条文说明:
9.1.2再生细石混凝土检测的内容只有混凝土拌合物的施工性能及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所
以规定检测的项目主要是混凝土拌合物的扩展度、倒置坍落度筒排空时间以及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
度,抽检频率执行GB/T14902的相关规定。
9.2检验评定
9.2.1再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验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
准》GB/T50107的规定执行。
9.2.2当再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评定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
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进行处理。
条文说明:
9.2.1~9.2.2再生细石混凝土强度评定仍然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微生物脱臭行业营销模式及重点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
- 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细分与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口服升白细胞药物行业供需状况及发展痛点研究报告
- 流行编程语言的比较研究试题及答案
- 暑假夏令营-暑假生活-暑假安全主题课件300
- 企业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融入教育培训战略
- 企业文化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及领导力的新要求
- 2025年环境监测物联网在土壤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与数据管理研究报告
- 高效备考财务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线下演出市场复苏演出市场产业链发展研究报告:产业链发展趋势
- 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简介
- 东芝空调用户使用手册
- 全国卷高考标准语文答题卡作文纸3栏800字版
- DB32T 4284-2022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 放射性物品道路运输申请表样表
- 110kV变电站高压试验报告完整版
- 山东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TSG Z7001-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入学、幼儿园等健康卫生教育洗手知识教育ppt课件
- JJF(鄂) 82-2021 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流动注射分析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