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 两栖爬行类_第1页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 两栖爬行类_第2页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 两栖爬行类_第3页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 两栖爬行类_第4页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 两栖爬行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XXXXXXX—XXXX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两栖、爬行类本文件规定了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人工繁育的亲本来源、建场条件、空间布局、饲养设施、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饲养管理、繁殖孵化、卫生检疫、重大疫情报告和防逃逸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现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各两栖、爬行类饲养场。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9525.2畜禽场环境质量评价准则NY/T1168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两栖类amphibian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的变温脊椎动物。3.2爬行类reptile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3.3水栖爬行类aquaticreptiles绝大多数时间以海水和淡水为生存环境的爬行类动物。3.4陆栖爬行类terrestrialreptiles绝大多数时间主要以陆地为生存环境的爬行类动物。3.5亲本femaleormaleparent包含母本和父本,泛指可通过杂交产生下一代的雌性或雄性个体。3.6变态metamorphosis个体发育过程中器官形态或构造经历阶段性剧烈变化,从具尾的幼体形态过渡为成体形态,是由适应水栖变为适应陆栖的变化过程。3.7隔离区isolationarea兽医室、隔离舍、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和生物安全处理场所在的区域。T/XXXXXXX—XXXX3.8粪便无害化处理decontaminationoffeces利用高温、生物发酵或厌氧等技术杀灭粪便中病原菌、寄生虫和杂草种子等的过程。3.9生物安全处理biosafetytreatment通过用焚烧、化制、掩埋或其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尸体及附属物、衍生物等进行处理,以彻底消灭其所带的病原体,达到消除病害因素,保障人和动物健康安全的目的。4亲本来源用于人工繁育的亲本应符合以下要求:1)经鉴定驯化育成的优良个体及其繁育的优良后代,必须要有基础档案资料;2)尚无人工饲养繁殖的,可使用野外依法捕获的健康野生个体及其种卵孵化的后代。5建场条件5.1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无噪声污染的区域。5.2宜选择土质渗透性良好、有一定坡度且便于排水的林区或农业区。5.3不应在下列区域或地段选择场址:2)基本农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3)生态红线内所有区域、文物保护区、矿区等;4)受洪水或山洪威胁,以及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5)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区域;5.4场址边缘与特定区域的距离应符合表1的条件。表1场址边缘与特定区域距离要求特定区域距离要求动物诊疗场所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公路、铁路、码头、飞机场等主要交通干线动物饲养场(饲养小区)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育种场>1km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生物安全处理场所>3km5.5场址应有充足的水源及电力供应,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要求。5.6场址应按GB/T19525.2的要求实施环境质量评价。6空间布局6.1平面布局6.1.1根据生产管理和兽医卫生要求,结合地势和主风向进行合理分区。6.1.2平面布局应至少划分为4个功能区:饲养区、辅助饲养区、管理区和隔离区,其中饲养区、辅助饲养区、隔离区属于舍区。6.1.3提供野生动物产品的饲养场,还应增设产品加工区。6.1.4饲养区应位于上风口,主要布置各类饲养池、自然孵化场所或人工孵化设施、越冬场地等。饲T/XXXXXXX—XXXX养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使用围墙隔开。6.1.5辅助饲养区主要布置饲料贮存、加工、调制等设施,这些设施应靠近饲养区集中布置。6.1.6管理区主要布置人员办公和生活用房,供水、供电和供热设施,物资仓库、车库及门卫室,宜位于场内高地势、近饲养场入口处,与饲养区间隔300m以上。6.1.7隔离区应位于场区下风口,按风向依次主要布置兽医室、隔离池、隔离笼舍、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生物安全处理设施等,应按下列要求布置:1)兽医室面积不少于20m2;2)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与饲养区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m;3)生物安全处理设施与饲养区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m。6.1.8产品加工区可布置贮存室、加工间等。6.2竖向设计竖向设计主要涉及管理区和舍区。1)管理区应布设于场内高地势处,场区道路设计标高略高于场外路面标高;2)舍区地面标高应高于舍外地面标高0.2m-0.4m;3)舍区建筑物地面标高应高于建筑物外地面标高;4)场区排水系统应以重力流为主,雨污分流,雨水应采用明渠或盖板渠排出,污水应采用暗管排放,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应符合GB18596的规定。7饲养设施7.1两栖类动物饲养设施7.1.1饲养池饲养池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包括产卵池、孵化池、变态池、成体饲养池、越冬池;2)应根据不同生长时期分池饲养,对于在繁殖地与其栖息地之间进行季节性的迁徙的种类,应在变态前和越冬期分池饲养和越冬;3)饲养池应根据饲养对象的习性和不同生理时期由深浅不一的各水池组成,最深不超过1m,最浅不浅于10cm,越冬池水深应在1.5m以上;4)饲养池保水性能良好,给排水方便,便于管理;5)饲养池应设置饲料台及防逃、防天敌设施;6)饲养池的数量和大小要根据饲养对象和饲养规模来确定,一般每平方米饲养池饲养两栖类动物1.8kg~2.0kg,并留出扩大生产的余地。7.1.2喷洒设备在炎热和干燥季节对饲养区域喷洒,降低环境温度和保持有足够的湿润环境。7.2水栖爬行类动物饲养设施1)主要包括饲养池、自然孵化场所或人工孵化设施、越冬场地;2)应将不同年龄和不同生理时期的动物分池饲养;3)饲养池数量及大小应根据饲养规模和饲养对象来确定4)饲养池应有注排水设施、动物防逃设施及防天敌设施;5)饲养池底应根据饲养对象铺以软泥或细沙;6)应在饲养池一侧设置摄食—休息场,一般占全池面积的1/10;7)龟类养殖场应在池中央设休息台,约占池面积的1/20;8)亲本饲养池应增设产卵场;9)根据饲养动物的习性和饲养场规模设置自然孵化场所或人工孵化设施;10)根据饲养动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越冬习性设计安排越冬场地。T/XXXXXXX—XXXX7.3陆栖爬行类动物饲养设施1)饲养设施主要包括活动场、休息室、越冬室、防逃设施及繁殖场所;2)活动场面积与饲养对象及数量相结合,场内可栽培草本及小灌木等植物;3)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4)根据饲养动物的习性,活动场内需设置水池的,水池面积不超过活动场面积的1/10,水池深度一般不超过30cm(视个体大小而定),池水保持流动、清洁、无污染;5)活动场内应为动物提供躲避不良环境的场所;6)有冬眠习性的爬行动物,应根据不同发育阶段的越冬习性设置越冬设施和场所;7)有毒和伤人种类应保证饲养设施绝对安全,防止逃逸或伤人,并安装监控设备;8)饲养有毒动物的饲养场内应备足抗毒、解毒药品。8组织机构饲养场应有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应设立下列机构并有专人负责:1)动物饲养与繁育;2)动物医疗与卫生防疫;3)动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检验(适用于提供野生动物产品的饲养场)。9人员配备与管理9.1人员配备9.1.1驻场兽医饲养场应设有专职的驻场兽医,驻场兽医应具执业兽医师资格证明。9.1.2饲养技术员饲养场应设有专职的饲养技术员,饲养技术员应符合下列要求之一:1)具有畜牧、兽医、野生动物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2)具有5年以上野生动物饲养经验,能对饲养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9.1.3饲养员应根据野生动物饲养规模,配备与饲养动物数量相匹配的饲养员,饲养员应符合下列要求:1)具有初中或以上学历;2)经过野生动物饲养繁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安全防护培训。9.1.4其他人员饲养场可根据生产需要配备必要的机械、水、暖、电等维护保养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应具有相应技术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9.2人员管理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饲养场应对人员健康进行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2)直接与饲养动物或其产品接触的从业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3)定期组织职业技术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4)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上岗,并不得将工作服带出场外。工作服应定期清洗和消毒;5)饲养员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修剪指甲,不得化妆或喷洒气味较大的香水;6)兽医驻场期间不得对外出诊;7)未经培训的本场人员不得进入动物饲养区。T/XXXXXXX—XXXX9.3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繁育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1)饲养场应制定与繁育相关的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动物饲养制度、消毒制度、进场管理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引种管理制度、动物档案管理制度、养殖台账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2)饲养场应制定相应的动物逃逸、发生疫情等一系列应急预案,确保发生应急情况时能将危害/灾害降到最低。10饲养管理10.1饲料10.1.1根据饲养对象的食性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配制日粮;10.1.2饲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放在通风、清洁、干燥的仓库内,严禁与有毒、有害物品同库存放;2)饲料应来自非疫区,品质新鲜、无寄生虫;3)原料卫生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严禁添加激素等违禁药品;4)加工前需对饲料进行清洗,剔除胃肠道等内脏。10.2饮用水卫生符合GB5749的规定,保证足量供应,随时补充,至少每天更换1次。应符合以下要求:1)制定工作日历及繁育管理制度,冬季应有越冬措施,夏季应有防暑降温措施;2)根据物种食性和不同生理时期的营养需求制定饲料单,保证营养平衡、互补、适口;3)投饲时间应具规律性,投喂量既要考虑群体水平,又要照顾个体差异;4)及时清除剩余饲料,防止腐败变质;5)饮水器具应每日清洗,及时补注新水;6)每天观察、记录饲养室内的温度、湿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7)及时检查饲养环境,修整防逃设施;8)饲养员应定时巡护饲养区,每天不少于2次,每天填写动物饲养管理卡,重点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运动情况、采食和饮水情况,检查粪便、呼吸、体态、行为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驻场兽医处置。10.4越冬管理1)根据饲养动物的越冬习性,在动物进入冬眠期前营造适宜条件,为饲养动物提供优越的越冬环境,保证冬眠时的温度、湿度要求;2)冬眠期内应注意检查越冬场所的环境条件变化,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3)发现患病个体应及时隔离,采取适当治疗措施。11繁殖孵化与管理11.1选配计划应制定育种目标,根据育种目的选留亲本并制定选配计划。11.2亲本选择应选择体态均匀、身体健康、生产性能优良的成体。11.3繁殖管理T/XXXXXXX—XXXX1)繁殖季节应为动物提供优良的产卵或繁殖场所;2)应根据物种的繁殖习性搭配雌雄比例、调整水质、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3)产卵期应减少人为干扰,保持室内环境安静;4)应定时观察爬行动物的交配和产卵情况,及时将卵移入孵化室。11.4孵化管理1)根据物种特性和饲养场条件,选择自然孵化或人工孵化;2)爬行动物孵化应设有孵化室,并根据物种习性设定适宜的孵化湿度、湿度;3)孵化前,应对孵化池、孵化器具和孵化介质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4)孵化期间应采取防晒、防天敌等措施;5)孵化过程中检查孵化情况并做好记录,人工孵化应及时剔除未受精卵和死胎。12卫生检疫1)饲养员上岗应洗手,穿戴工作服和鞋帽;2)饲养场应经常进行预防性消毒,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3)需驱虫的饲养动物,应定期驱虫;4)饲养场的各出入口,应有消毒设施,以防带入传染病菌和病毒;5)饲养患病动物的饲养员不可接触健康动物,以防扩散传染;6)新引进的动物个体或物种,应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病方可进场;7)准备接收新动物的饲养场所应彻底消毒,并用水冲洗干净消毒液;8)动物粪便应每天清扫,并按NY/T1168规定的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9)对疑似患病的动物应立即隔离、检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死亡动物剖检用具和剖检场地应严格消毒;10)饲养场应制定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动物发生传染病或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