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选段阅读答案论语选段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论语·颜渊》)【注释】①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②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③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④事:从事,照着去做。(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2)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3分)答:【答案】(1)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2)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参考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论语选段阅读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9分)《论语十则》选段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B.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C.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D.其恕乎其:代词,它。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B.温故而知新任重而道远C.驱之别院知之为知之D.可以为师矣徐喷以烟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C.“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D.孔子在“岁寒”这一则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深的节操。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B小题2:试题分析:A、所以旧的知识;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C、代词,代蛤蟆代词,代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D、凭借用。小题3:试题分析:B、“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的方法,在孔子看来新知识与旧知识具有前后相连的关系,只有掌握好旧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论语选段阅读答案「篇三」【原文】《论语》选段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问题】(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答:(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答:【参考答案】【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论语选段阅读答案「篇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④而:你,指子路。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答:【答案】1、D(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论语选段阅读答案「篇五」【原文】《论语》选段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问题】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播施工流程与技术要点详解
- 幼儿园室外特色活动设计方案
- 商业建筑拍摄方案设计图
- 企业管理咨询ip打造方案
- 元宵酒店营销方案
- 电商技术咨询报价方案
- 康帕斯超级管道施工方案
- 地下室明沟排施工方案
- 手工煎饼营销方案
- 信贷风险自查报告模板范文
-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重大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高教社马工程伦理学(第二版)教学课件06
- 内河船舶保险年费率
- 《电影场景构图》课件
- 《种鸡场卫生管理》课件
- 《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 “职”引未来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云南师范大学
- 《IBM战略人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