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3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三)(建议用时:40分钟)A组基础达标1.(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养分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养分级D[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A正确;分解者的作用就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正确;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须要不断地输入光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流向下一养分级,D错误。]2.(2024·遵义市高三联考)在生态系统中,养分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说明错误的是()A.各养分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须要能量少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各养分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养分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须要的能量多少与养分级能量多少无干脆关系,B错误。]3.(2024·武汉市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B.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等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物质经过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示意图,数字代表能量值,单位是[kJ/(m2·a)]。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从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16%B.甲、乙、丙之间只进行能量流淌而不存在信息传递C.甲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就输入了第一养分级D.丙摄入的能量大于同化的能量,多出部分的主要去向是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从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200/(875+175+200)×100%=16%,A正确;甲、乙、丙之间不仅进行能量流淌,还进行信息传递,B错误;甲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就输入了第一养分级,C正确;丙的摄入能量减去同化的能量,多出部分为丙的粪便量,主要去向是被分解者利用,D正确。]5.用各养分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养分级生物为栎树,其次养分级生物为昆虫,第三养分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养分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B[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须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养分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其次养分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养分级的,A错误;与其次养分级生物相比,第三养分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养分级生物的数量少于其次养分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故选B。]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须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B[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是在整个生物圈中进行的,而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B错误。]7.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养分级越多,流向人类有益部分能量越多B.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较困难,其反抗力稳定性较高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养分级越多,能量流淌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流向人类有益部分能量越少,A错误。]8.下列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B.能量流淌的特点是单向流淌,逐级递减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能量流淌推动了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不利于能量的流淌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所以物质循环有利于能量的流淌,能量流淌推动了物质循环,D错误。]9.(2024·菏泽市高三一模)碳排放增加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减小,对北极当地物种造成严峻威逼,如许多兽群之间彼此远离。如图为北极地区的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注:北极鳕鱼喜爱捕食浮游动物A。(1)已知北极鳕鱼捕食10kg浮游动物A可增加2.5kg重量,捕食30kg浮游动物B可增加2.5kg重量,但不能推算出其次、三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冰消逝造成浮游动物A的栖息地削减,其K值将________,同时,科学家发觉北极鳕鱼大量捕食浮游动物B,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该生态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北极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实力弱,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碳排放的增加与化石燃料的大量运用有关,化石燃料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能量流淌中属于______________。解析:(1)北极鳕鱼捕食浮游动物A或浮游动物B,其增重的量为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北极鳕鱼的同化量包括两个去向,即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而题目中没有给定也无法推出北极鳕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再者浮游动物A、B的同化量也无法推出,因此不能推算出其次、三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海水消逝造成浮游动物A的栖息地削减,会导致浮游动物A的环境容纳量降低;当浮游动物A大量削减时,北极鳕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B,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由于北极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简洁,温度低,分解者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它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北极生态系统的抗干扰实力较弱。化石燃料中的能量是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答案:(1)依据捕食状况无法得知北极鳕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不能推出北极鳕鱼的同化量,且无法得知浮游动物A、B的同化量(合理即可)降低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养分结构简洁;温度低,分解者分解作用较弱(合理即可)未被利用的能量10.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B1~B3)、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A→B1→B2→B3,构成了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图中B1、B2、B3的数量会在肯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实力。(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缘由之一,你认为应实行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解析:(1)据题图分析,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A→B1→B2→B3构成了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碳元素通过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途径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图中B1、B2、B3的数量会在肯定范围内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这种实力主要通过(负)反馈调整机制来实现。(3)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能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缘由之一,应实行的治理措施是改善燃油的品质;提倡绿色出行,削减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等。答案:(1)食物链(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自我调整(3)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改善燃油的品质;提倡绿色出行,削减尾气排放;大量植树造林B组实力提升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2C.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D[由图可知,乙、丙、丁都指向甲,因此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依据双向箭头可推断出乙是生产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⑦过程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CO2,B正确;①过程将CO2输入到生物群落中,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正确;丙中多种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12.(2024·四川省泸州市高三质检)生态系统中M、N、P、Q四个种群组成食物链M→N→P→Q(M是生产者),某时间测得四个种群的有机物总量分别是m、n、p、q。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P同化量大于种群N同化量的0.2倍时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生产者M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有机物总量m含有的能量C.第一、二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n÷m)×100%D.生态系统中,M、N、P、Q的相互影响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部分缘由C[储存在种群的有机物总量只是同化量的一部分,不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部分,因此无法计算第一二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由此推断C项错误。]13.(2024·长沙市高三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一年时间内的能量流淌模型,数字表示能量数值的相对值(单位为a),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草原生态系统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975a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群落的结构趋于困难C.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的能量“28a”包含了其粪便中的能量D.次级消费者要获得50a的能量,生产者须要固定的能量为4000aC[该草原生态系统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600-625=975a,A正确;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为625+112+8+2+175+28=950a,小于输入的能量,群落的结构趋于困难,B正确;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包含在175a中,C错误;初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0/1600×100%=12.5%,次级消费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200×100%=10%,则当次级消费者要获得50a的能量,生产者须要固定的能量为50÷10%÷12.5%=4000a,D正确。]14.(2024·惠州市高三调研)科研人员在同温带草原中选择放牧、割草、围封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样地测定潮湿年和干旱年的土壤呼吸总量(样地内土壤动物、植被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总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本试验的自变量只有降水量B.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不敏感C.土壤呼吸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输出的唯一途径D.水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明显影响D[本试验的自变量还有对样地的利用方式,A错误;由柱形图可以看出:割草样地潮湿年土壤呼吸总量大于干旱年最明显,故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敏感,B错误;土壤呼吸不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输出的唯一途径,C错误;由图可知:无论哪种草原利用方式,潮湿年土壤呼吸总量总是大于干旱年,故水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明显影响,D正确。]15.(2024·安徽省江南十校质检)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建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能有效对污水进行处理。如图为人工湿地示意图。(1)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对污水起净化作用的成分是________。要让该湿地生态系统正常运转,须要实行一些措施。如污水的浓度过大则须要进行稀释处理,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污水经下行池处理之后进入上行池,污染程度减轻,这样可以在上行池中养殖一些鱼、虾等水生动物,获得肯定经济利益。某探讨小组对其中的能量流淌状况进行了一些调查。①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量流淌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养殖过程中往往要清除一些大型的肉食性鱼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系统能为市民供应大量鲜活鱼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解析:(1)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及N、P等养分物质,主要对污水起净化作用的是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假如污水浓度过大,微生物和湿地植物会因为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发生渗透失水而死亡,因此须要对污水进行稀释处理。(2)①据图可知,城市生活污水从上行口流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