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_第1页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_第2页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_第3页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_第4页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篇一」2011年3月9日,是我校高考、中考备考公开课日,霞山区教育局教研室也于今天同期组织了全区的语文高考备考调研活动。调研活动由三段组成,一是听我校高三语文教师莫灵丹老师的公开课,二是专家点评,三是由区教研员分析湛江一模考试情况及对下阶段的复习和备考提出建议。以下是莫灵丹老师所上公开课《用材料表现主旨》的教案和专家点评实录。专家点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湛江市霞山区语文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肖荣达

大家好,受区教研室的嘱托,我在这里谈谈听课的感受。听完了这节课,我的整体感觉是纠结。为什么呢?这要先谈谈我的个人风格――我也多次上这种类型的公开课。我的目标和要求是上课时追求饱满的激情,优美的教学语言,睿智的教学环节处理,也就是特别注意个人的表现。但时间一长、次数一多,我就感觉特别累,有点不堪重负;而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就是在“看戏”,看教师怎样表演,而课堂学习好像是与他们无关。而今天莫老师的课,整体风格是平淡、平实、实在,教师的表现看起来有点木讷,也较放松,但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却相当积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自主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而且他们表现的也相当愉快、轻松。那么把我所追求的教学风格和莫老师的课堂风格两相比较,我找到了“纠结”的原因,莫老师的课确实是一堂好课。我们可以从几点去说明。

第一,选题好。《用材料表现主旨》,这个选题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选择材料、选对材料,用合适恰当的材料“规范地”去表现文章的主旨,它既对高三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也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实际意义。对高三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的指导意义毋庸赘述,为什么说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也有意义呢?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现在大学的论文造假案,舆论都认为浙大学生论文涉嫌剽窃,而当事人却觉得委屈,认为自己只是引用了别人的材料,不能算是剽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个中原因就正是涉及到“材料的运用”问题,因为不会规范地引用使用材料,所以才会产生分歧。所以,现在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会学生如何规范地、灵活地用所积累的材料去为表现主旨服务,也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意义。

第二,熟悉学生情况,对症下药。所选材料都出自于学生的习作,材料选的准,方向性强,贴近学生实际,指导时针对学生作文的问题,一一对症解决,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指导。

第三,基本功扎实,教师的指导显得波澜不惊,平实自然,但却发映出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我们都明白,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和某种技能,不是单靠一节花里胡哨的课就能完成的,它靠的是细水长流,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莫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我们也可再做一点建议。一是教师对学生现场的训练作出的评价还可再细致具体些。虽然细致具体会占用时间,可能会导致时间到了却还未完整的结束,给人课堂不太完整之感。但课堂容量却由此得到了拓展,学生从老师的细致点评中获得的信息也会更详细清晰,那么在课后的具体写作实践中他可能就会更明确主动地去发扬优点或改正不足了。这比单纯去追求一节课的完整更有价值。二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个人的价值观。类似今天的公开课我们有很多,上完课的教师都会面临很多教师同行和专家的点评。这其中有肯定的也会有否定的,又同意的也会有不接受的。这就要求执教者能理性地去面对,明确自己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在“理直气壮抓高考”的大口号下理直气壮地继续应试教育的模式,是急功近利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追求的价值核心。虽然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残酷竞争,我们虽然也要关注升学率,但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培养解题的工具,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有某种能力的人。也许有些老师认为我也是在培养某种能力,但我们要自问,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生到底有多少作用?在这里,我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语文教师有自己清晰的价值判断,要认同自己的工作和风格,要勇于积极地转变理念,建立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一切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判断。它适用于高三教师,更适用于非毕业班教师的教学。我的讲话结束,有不对的地方希望批评指正。谢谢。

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教学重难点: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一、知识背景介绍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3、作序的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二、解题1.介绍“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2.介绍“骈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三、通读全文。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2、看注释,粗通文意。3、集体齐读课文。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七字句读法有四种:(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4、熟读课文。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详细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本部分是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__”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篇三」今年,笔者参校教研会上只要一提到上公开课,经常见到的就是老教师和中年老师“谦虚”地退却,年轻人一脸无奈的“笑纳”,而我们那些靠上公开课出头的校长主任们也是功成身退,没有几个还敢抛头露面将恩泽于他们的公开课进行到底,即使对四处游说讲学的教育大家教学名师来说,公开课也并非如老师们感到的那样潇洒自如游刃有余,因为只要我们细细一究,就会发现这些名师大家所上的公开课总是围绕着那么几堂堪称“经典”的课上,他们心中似乎决然没有随手拿起课本登台亮相直面矛盾的勇气,有的可能就是“高出不胜寒”的软弱。近些年来,随着各路勇士对公开课猛烈的炮轰,老师们,尤其是名师对公开课更是又多生出了几分胆怯,而那些炮轰的勇士也仅仅只是个“炮手”,因为他们如我等一样,面对公开课同样缺少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有的兴许就是下面这些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说的心声:“公开课,真的很痛苦啊!最难受的是备课,想备出点新意来,但又想不出,就象一道关口过不去了。但上好后比什么都轻松,苦尽甘来!”。“上公开课真的挺担心,特别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一个学期上一节,而这一节可以说是决定你的整个学期的教学水平,上得好当然好,但上不好就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压力真得很大,教案既要好,学生也要配合,真是伤透脑筋”。“我怕麻烦,怕被指责,怕同行说我不行而失去信心,怕有人说:又抓了一个捣霉的……”。“怕极了!每次站在上面,虽然手脚不抖,心一直在抖!听课的老师们事后说,表演的不错!学生们说,都讲了这么多遍了,烦不烦呀!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小丑!”。“我讨厌领导翘着二郎腿对我的课指手画脚的,尤其是他们本身的可上的课就有问题的情况下。一堂课的好坏,最有资格进行评价的是学生,而不是所谓的教育家”。“公开课原本是件好事,可往往被所谓的“老一点的”、“有经验的”、“自认为有一套的”――专家们给僵化了!愤懑”。“我既怕自己猜不准让我上公开课的原因,也怕别人不理解我上公开课的目的”。既然公开课自上而下遭多数人“嫌”,让我等老师怕在心头口难开,那就干脆将它扫地出门。如此之举,我相信决赢不来多少同仁的欢呼声。因为尽管公开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常被异化成不少老师心中的“怕”,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它在老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既能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又能让老师在不断地打磨中提升人格品质。这一点,只要我们回首走过的教学路,实际上真正留存于心值得品味的可能就是所上的公开课,无疑是最好的注解。要改变学校教育中这业以存在的“怪状”,消融掉众多老师心中的“怕”,笔者以为,一方面需要让公开课回归自然走向本土化,拒绝表演和做秀,以及刻意去寻求所谓教学的完美,另一方面则要让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做课的主人,不要把公开课看成是教研活动中的名门闺秀,罗列出三从四德,套上一道道紧箍咒,甚至披上过多过重的功利色彩,扼杀老师个性和才智。总之,公开课仅仅只是一个话题,倘若有其他成分的参与功利色彩的渲染,就会沦落为一个老师所戏言的:公开课是年轻教师的专利,因为那是他们接受别人承认你的的门槛,上好了,迎接你的会是所以的赞誉,上砸了,起码几年内你都抬不起头;是领导的功劳,上好了领导自有他的请功方式,上不好,所有的责任你老师承担;是表演,是场精心准备的节目,上上下下为公开课服务的人可以构成一个加强连;是时间的堆积,是你3天,6天,甚至是15天的结晶;是制作课件教师的噩梦,一直到公开课结束,制作课件的教师起码得重做5遍课件,改10遍课件;是木偶戏,因为公开课是你的所有的主管领导的指挥,今天听他的,明天听她的,最后你都不知道讲的是什么;是南辕北辙,平时上课是N极,公开课就是S极;是拍电影,总有地方的好课送到中央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课和拍电影一样,哪里错了,哪里就重新录制,那里有问题就重新指导,然后重新拍,后期制作能把我这个会数字视频编辑技术的教师累吐血。高三语文复习公开课教案「篇四」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背诵全文。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三、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四、教学课时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一)、诵读的准备指导(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六、教学过程: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资料链接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__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二、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三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__》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