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留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干脆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跑,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行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削减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2.《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限制B.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失控C.春秋时诸侯列国的纷争D.周代分封制度渐渐崩溃3.西周中晚期的大量“册命金文”显示,周王对官员的册命通常伴有土地赏赐,且赏赐力度不断增加,但这样的赏赐并不以官员效力王室的时间长短或工作重量的大小为转移。据此可知当时A.分封仍以宗法制为原则B.汉字起先成为成熟文字C.周王统治依靠官僚政治D.周天子的权威渐渐减弱4.周初的一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成功。这主要体现了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成熟C.儒学否定周克商是进步D.周人谋求权力的合法化5.东周后半期诸侯各国“政逮于大夫”,政自大夫出,诸侯的土地人民渐渐被少数强宗夺去。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的土地人口被夺走B.东周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与诸侯共同执政D.卿大夫渐渐演化为最强宗6.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具有确定敏捷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峻7.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处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处。”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惩处犯罪的效果性C.对犯罪证据的采信D.制定法律的动身点8.嬴政统一全国后,改革制度,自称“朕”,吩咐称“制”或“诏”,并在重要物品上铭刻诏令。下图为刻有诏文的“权”,意在显示A.嬴政功盖三皇五帝B.皇权不行僭越C.效法商周制度的决心D.秦重视商业发展9.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A.以年龄为准则B.以血缘为纽带C.以等级为核心D.以德才为标准10.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废除宗法制度B.弘扬三纲五常C.取消分封制度D.维护皇权尊严1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出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渐渐消逝,平民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干脆的是A.宗法制度的影响B.小农经济的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D.郡县制度的发展12.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13.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推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A.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B.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C.史料实证须要科学严谨的看法D.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14.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15.《汉书·诸侯王表》载:“武(武帝)有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实质上反映了:A.诸侯不参加政事B.西汉推行附益法C.君主专制到顶峰D.中心集权的加强16.汉武帝在位54年任命了13位丞相,这些丞相离职状况分析如图所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独尊儒术”使得皇权稳固B.中心集权统治空前强化C.丞相“位高权重”局面变更D.中心政治斗争残酷激烈17.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当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干脆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加机要。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A.选拔道德学问优异的人才B.限制丞相权力以强化专制C.减弱诸侯王对中心的威逼D.反击匈奴的军事斗争须要18.《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心集权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D.实现权力制衡19.明代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部驳正发抄。这反映出A.明朝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明朝皇帝用“密疏”监督官员C.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D.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20.《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相权与皇权的冲突B.明初社会冲突的激化C.中心与地方的冲突D.宰相废除的根本缘由21.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心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依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需由非本省出身者担当。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A.激化了社会冲突B.有利于中心集权C.净化了官场风气D.推动了地区沟通22.五代十国时期,斗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化为辅政机关。北宋时,为了适应斗争的须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减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这表明政治制度A.演化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C.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冲突消逝23.随着大量汉民流入蒙古地区,漠南地区渐渐形成半农半牧或农业区。对此,康熙帝在张家口等地设置专管汉民的县丞,嘉庆帝在吉林、盛京、直隶等口外毗连地区设置府、州、县、厅。这些设置A.普及了内地管理制度B.巩固了清朝国家统一C.促进了蒙古农业发展D.动摇了封建领主经济24.清初将长城以内的汉地划分为十八行省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在东北、外蒙古和新疆则设置了五个将军辖区由中心委派重臣兼管军政民政,在西藏青海则设置办事大臣监管当地事务,在蒙古实行其民族的盟旗制度并定期会盟,西南则广设土司,这些做法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B.表明统治者实行民族卑视政策C.大大加强了当时中心集权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依据详细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信任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四周的国家……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激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楚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楚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始终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当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疆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斗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楚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古代与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不同的缘由。(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主动意义。(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朋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突出政治现象,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辩。北宋时期欧阳修作《朋党论》,指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清朝雍正亲自写《御制朋党论》,指责欧阳修观点为邪说,“罔上而行私,安得为道?修之为道,小人之道耳”。指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必需坚决打击。《御制朋党论》虽为雍正个人所撰,但颇能说明历代帝王对朋党深恶痛绝的心态。——摘编自朱子彦《中国朋党史》材料二自同盟会起先,国民党即是一个组织松懈,纪律欠严的组织,由此辛亥革命后很快被袁世凯分化瓦解。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曾多次改组国民党,但因按指模宣誓等封建方式引发党人不满,最终均无疾而终。到1924年,国民党虽号称有20万党员,事实上多为“挂名党员”。全党没有组织、没有会议,间或发布的宣言,常被作为“趣闻”刊登在几家报纸上。在借鉴俄共布尔什维克组织模式基础上,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政党组织体系。此后国民党连续执政20余年,中国从今步入党治时代。——摘编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材料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协全国委员会成为同中心人民政府协议国事的机关。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共中心明确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明确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1993年全国人大明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存在与发展”写入宪法。——摘编自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比较欧阳修与雍正观点的异同,并指出朋党屡禁不止的制度根源。(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1924年国民党改组的历史背景,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9个)(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政治协商会议的意义。(8分)27.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体制,自秦建立,经汉、唐、宋、元不断发展完善,至明清达到顶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材料二在唐代,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书敕令、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招书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对的权力,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批驳,甚至将其封还重拟。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认可才成。尚书省是接受上述决议的执行机关。——摘编自内藤湖南《中国近世史》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详细内容。(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4分)(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新举措,简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4分)PAGE2PAGE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历史答案第Ⅰ卷1.【解析】依据所学学问,材料的内容反映的是在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趋向崩溃,答案为C。ABD是分封制遭到破坏后出现的详细表现,不能反映实质,解除。【答案】C2.【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当时的诸侯必需听从周天子的吩咐,表明白西周时周王对诸侯的限制关系,答案为A。从“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周王限制诸侯,B错误。春秋时诸侯列国的纷争是周王无力限制诸侯,与材料内容不符,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崩溃,D错误。【答案】A3.【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期周天子册命官员通过厚赐来获得官员的支持,可见周天子的权威在下降,选项D正确;材料中提及“赏赐并不以官员效力王室的时间长短或工作重量的大小为转移”,可见当时分封并不完全以血缘为原则,选项A解除;选项B与材料无关,解除;西周政治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选项C解除。【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初期文献确定周灭商的主要目的。周初的文献主要是官方修撰的,其中把周克商说成是正义、高尚对荒淫无道的成功,实际是在强调周克商的合法性、正义性,故D项正确。“真实看法”表述过于确定,解除A项;儒学在春秋时期才由孔子创立,因此不行能在周初出现,也不会对周克商事务做出评判,故解除BC项。【答案】D5.【解析】“政自大夫出”等字眼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分封制遭到破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解除;选项C也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解除;周王仍旧为最强宗,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B。【答案】B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相关制度的相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实力。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学问推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解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解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解除D;A项“确定敏捷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答案】A7.【解析】秦朝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实行轻罪重罚,用暴力统治人民。罗马法追求公允公正的价值观念,因此二者在法律规定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故答案为D项。A项属于二者不同点之一,但不是“最大差别”,解除;BC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答案】D8.【解析】材料强调了皇帝的“称号”、“吩咐”、“权”表明皇权具有独尊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白皇帝权力的上升,并不能说明嬴政功盖三皇五帝,A错误。商周并没有实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并还不是皇权,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的信息,D错误。【答案】B9.【解析】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秦朝确立包括皇位世袭在内的皇帝制度直到清王朝的覆灭。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解除ACD项。【答案】B10.【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谥法制度是由皇帝之子与其臣下依据皇帝生前的行为事迹,赐予其一个含有褒贬之意的称号,这一行为在秦始皇眼中有着僭越之意,是侵扰皇权的尊严的,应当予以废除,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的现象。由此可知,秦始皇此举意在维护皇权的尊严。故答案为D项。A项,秦始皇没有废除宗法制,历代王位的继承都在沿用这一制度,解除;B项,三纲五常最早为西汉董仲舒于《春秋繁露》一书中所提出,在秦始皇时代是没有的,解除;C项,分封制是指将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给宗族、臣下等人进行治理的政治制度,此制度与谥法制度并无干脆联系,不能得出该项结论,解除。【答案】D11.【解析】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中论述的学问点不同,故解除A;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是它与材料中的表述事实没有联系,故解除B;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一学问点与材料中论及的内容不存在关联关系,故解除C;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姓的局面,但到了秦汉这种状况消逝,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故D项正确。【答案】D12.【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故A项正确;BCD项是科举制的作用,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答案】A13.【解析】材料“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化内容,但是无法体现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因此,史料实证须要科学严谨的看法,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D项说法错误,错在“可以还原真相”。【答案】C14.【解析】之所以“官、职、差遣之分”是由于为了加强皇权而多设官员,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而非官僚体系的成熟,选项A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材料没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C。【答案】C15.【解析】依据材料中“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为了减弱诸侯的势力,实行附益之法。依据所学可知,附益之法是西汉时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而推行的法律,确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心集权。故答案为D项。A项,依据所学可知,附益之法主要针对的是诸侯王通过贿赂大臣以谋取私利的现象而实施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非诸侯是否参加政事,解除;B项,西汉推行附益法的表述是措施而非实质,解除;C项,依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记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与材料中“《汉书·诸侯王表》”“武帝”不符,解除。【答案】D1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的13位丞相中,撤职和非正常死亡达到百分之七十七,这是当时君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独尊儒术;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并未涉及中心和地方的关系;C选项错误,频繁换相不能彻底解决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答案】D17.【解析】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议要政,任命和干脆指挥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加机要,减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正确;A不是主要目的,解除;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减弱诸侯王对中心的威逼是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解除C;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反击匈奴不是主要目的,解除D。【答案】B18.【解析】材料中“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反映的是明太祖废宰相的措施,其目的是消退相权对皇权的威逼,强化君主权威。故答案为B项。A项,明太祖废丞相的措施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中心集权,解除;C项,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有关信息,解除;D项,废丞相与权力制衡无关,解除。【答案】B19.【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除了正常程序的奏折外,明朝皇帝还通过“密疏”监督官员,这本质上反映了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多样,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皇帝处理密疏的措施,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加强,并非处理奏折的程序混乱;B选项没有反映其本质,也不是其最终目的,错误;D选项错误,内阁充当了内侍、顾问角色,但材料没有反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答案】C20.【解析】据材料中“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反映的是宰相胡惟庸与皇帝之间的冲突,故A项正确;明初社会冲突激化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解除;材料中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故C项解除;材料中阐释的不是宰相废除的缘由,而是宰相的废除,故D项解除【答案】A21.【解析】明代的省籍回避制度规定,县令必需由非本省出身者担当。这有利于削减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故B项正确;省籍回避制度和社会冲突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这一制度和官场风气无关,故C项错误;省籍回避制度是政治制度,这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没有干脆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22.【解析】由材料“五代十国时期,斗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化为辅政机关”“为了适应斗争的须要”“为减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可知,政治制度演化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故选A。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政治制度设立的目的,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解除;材料没有提及设置机构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解除C;即使是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和军机处,在确定程度上也依旧具备宰相的部分职能,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不行能消逝,解除D。【答案】A23.【解析】随着大量汉民流入蒙古地区,清朝政府将汉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移植到漠南地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行政管理,这些设置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普及了”说法确定,材料不能反映,解除;材料没有反映这些措施对蒙古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解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解除D项。【答案】B24.【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故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皇权是否加强,故A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民族地位的凹凸无法推断是否存在卑视故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西南地区广设土司可知在西南地区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实际限制并未加强中心集权,故C选项错误。【答案】D第II卷25.(15分)【解析】(1)缘由:据材料“凡是四周的国家,中国人就信任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可知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因此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据材料可以得出近代中国主权观念的增加在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过程中西方思想学说以及近代外交理念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近代中国疆域边界观念的形成;从薛福成的活动可以看出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近代理念,逐步与国际接轨。(2)意义:依据材料清政府与西方各国的外交来往以及最终划定的疆域边界可知“这些较为清楚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可见清政府在近代外交活动中渐渐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1)不同缘由:古代中国: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中华文明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近代中国: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西学东渐,逐步接受近代化理念,促进外交与国际接轨。(2)意义:疆域边界意识的增加,有利于摆脱陈腐的观念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外交近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26.(25分)【解析】第(1)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北宋时期欧阳修……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清朝雍正……指出朋党‘假同道之名,以济同利之实’,干扰皇帝决策,必需坚决打击”得出:;两人都抨击谋求私利的朋党。“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北宋时期欧阳修……建议君王支持真朋党安定天下。清朝雍正……指出朋党……干扰皇帝决策,必需坚决打击”得出:欧阳修从国家利益动身,希望皇帝选贤任能;雍正帝从巩固皇权动身,坚决打击一切朋党。“制度根源”,依据所学学问从专制主义制度的封闭性和腐朽性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背景”,依据材料二信息“自同盟会起先,国民党即是一个组织松懈,纪律欠严的组织,由此辛亥革命后很快被袁世凯分化瓦解。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曾多次改组国民党,但因按指模宣誓等封建方式引发党人不满,最终均无疾而终……在借鉴俄共布尔什维克组织模式基础上,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政党组织体系”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民族危机严峻、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国民党自身的弊端、共产党的帮助、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及加强领导核心的须要等角度分析。“评价”,依据所学学问从提高了国民党组织实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斗争成功、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为现代党治体制供应借鉴以及一党专政导致官僚资本的膨胀并最终失败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即可。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协全国委员会成为同中心人民政府协议国事的机关。1956年……明确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学问从政党制度的创新、政治民主化的探究、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分析。【答案】(1)同:都抨击谋求私利的朋党异:欧阳修:从国家利益动身,希望皇帝选贤任能;雍正帝:从巩固皇权动身,坚决打击一切朋党。制度根源: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政治体制的封闭性。(2)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峻,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国共合作,共产党的帮助;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民主革命失败的反思,加强领导核心须要。评价:提高了国民党组织实力,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和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窄轨机车车辆设计与人文因素考核试卷
- 硅冶炼生产质量管理与质量检测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行业政策支持与机遇考核试卷
- 罐装水销售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考核试卷
- 赛事期间的赛场气象服务与应急措施考核试卷
- 舞台灯光设备在马戏团表演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漆器工艺品的网络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船舶拆除作业人员安全培训考核试卷
- 输送设备智能传感网络构建与优化考核试卷
- 新能源汽车换电站项目投资与建设管理合同
- 2025年年中考物理综合复习(压轴特训100题55大考点)(原卷版+解析)
- 西红门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及环卫停车场工程报告表
- 2025年信息系统监理师考试题(附答案)
- 机械装配技术试题及答案
- GB/T 44971-2024土壤硒含量等级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压缩空气系统验证方案
- 中暑预防与应急处理
- 病原学检测阴性肺结核诊断流程T∕CHATA 008-2020
- 尾矿库基础知识最全PPT资料课件
- dgt801系列数字式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调试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