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26课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复原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相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1.相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分。2.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复原的缘由。3.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缘由、过程及影响。4.中日建交的缘由、过程。5.新时期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影响。一、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方针政策(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三大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20世纪50年头,在主动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友好关系中,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提倡了相互敬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记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2.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2)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日内瓦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主动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3)亚非会议:1955年参与在万隆实行亚非国际会议。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亚非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1)“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处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政策,即废除不同等条约、废除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和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2)“另起炉灶”则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与外国的关系。(3)“一边倒”即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4)“三大政策”各有侧重点:“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另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非盲目听从苏联,最终目的是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深化理解“三大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区分比较项建国初期“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相互敬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利、和平共处目的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发展同全部友好国家的外交关系特点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涵性和开放性影响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地位是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详细体现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推断正误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答案×解析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与的国际会议。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1.背景(1)问题由来:1945年4月,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草拟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又是联合国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始终没能复原。(2)条件:70年头,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2.复原: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复原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易错分析1971年中国是“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益。三、历史性的握手1.中美关系的缓和(1)背景①美国方面: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接着下去。②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平安的干脆威逼。③20世纪70年头,世界局势发生变更,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进程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上海公报》,强调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提出异议。②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2.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3.影响(1)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中美关系的改善,冲击了日本的外交政策,促进了中日建交的实现。特殊提示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这是70年头中国外交的三大成就,其中最重大的成就是中美关系改善,因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断正误(1)1971年中国取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解析1971年,中国是“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睬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复原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答案×解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四、国际沟通与合作1.方针(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开展多边外交,并依据“同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四项原则进行广泛的国际沟通与合作。(2)20世纪八九十年头以来,不断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成果(1)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20世纪90年头以来,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该组织的健康发展。(3)2002年,在中国推动下,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沟通。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同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面对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3.主动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4.2001年,中国加入《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供应资助的国际公约》,主动开展“反恐”外交,与各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特殊提示外交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确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确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确定的。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动身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而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推断正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全方位外交格局深化发展。()答案√1.数字法巧记本课学问学习本课时,要留意驾驭一个方针、三个阶段、外交政策制定的动身点、重大成就。对于重大成就,可采纳列表的形式来记忆。一个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三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头初登国际舞台、20世纪70年头打开外交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全面走向世界。外交政策制定的动身点:国家利益。重大成就: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取得突出成就、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2.新中国各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缘由特点缘由20世纪50年头(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逼、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开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20世纪50年头中期至60年头末“一大片”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侵越斗争威逼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头中期,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20世纪70年头“一条线、一大片”,重点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大量增兵给中国造成巨大威逼,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20世纪80年头起全方位、“无敌国”外交80年头,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须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须要。90年头,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接着发展史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下图所示。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应用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提示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70年头,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起先正常化。选答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1.印证教材观点史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地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行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应用史料体现了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记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获得材料信息史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念。”——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的发言(1949年11月)应用依据史料,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的本质区分。提示本质区分:性质不同,近代外交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外交属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政府坚决不移地奉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安理睬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气,正在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应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实现了从“中国之世界”到“世界之中国”、从世界体系的“局外者”到“局内者”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我国()A.全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全方位地绽开了多边外交活动C.结束了与美国等国的长期对抗D.起先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体现了新时期坚持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全方位的外交,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开展多边外交,提高了国际参与度,提高了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就已经起先正常化,故C项错误;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后中国起先逐步放弃意识形态的外交导向,故D项错误。1.周恩来说:“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立场。”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是()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求同存异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结盟,故A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立场”不符,故B项错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材料“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立场”相符,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与材料“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立场”不符,故D项错误。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提出的“三大政策”是()①“不结盟”②“另起炉灶”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④“一边倒”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所以①“不结盟”的选项是错误的。②③④符合史实,故选B。3.(2024·徐州高一检测)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挚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见()A.和平共处不称霸 B.求同存异谋发展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求合作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万隆会议”,结合所学,针对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的言论,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赢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选项B符合题意。4.(2024·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71年,当参与会议的中国代表团车队驶入纽约市时,沿途不少行人兴奋地相互转告:“中国来的!中国来的!”不少人招呼说:“欢迎、欢迎!”并挥帽致意。此次中国代表团参与的会议应当是()A.亚非会议B.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答案C解析从题干材料“1971年”“纽约”可知描述的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C。5.20世纪70年头中国迎来建交浪潮,十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这次建交浪潮的事务是()A.中苏建交 B.日内瓦会议C.亚非会议 D.尼克松访华答案D解析本题抓住题干的时间“20世纪70年头”,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记着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受其影响,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际关系有时会影响国家间的经济文化沟通,包括服饰的流行。“布拉吉”(如下图)本是苏联地区妇女们春夏季的日常服装。有段时间曾在我国广为流传。材料二据说美国组织对中国进行围堵……会议起先时,很多代表赞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不久,伊拉克的发言人起先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绕道缅甸而来的周恩来总理作了“求同存异”的回应……误入歧途的会议在妥协中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凤凰大视野》(1)请举出当时我国影响“布拉吉”广泛流行的重大外交活动,并据此归纳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国在万隆会议受到责难的缘由。结合材料及所学学问,列举中国政府为“求同存异”观点所作的铺垫。答案(1)活动:中国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形成新中国第一次外交高潮;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中苏同盟关系。特点:“一边倒”。(2)缘由:美苏两极对峙,中国倒向苏联一边;美国对共产主义进行敌对宣扬,使中国形象受损。铺垫:参与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建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现睦邻友好;绕道缅甸,取得周边国家支持。课时训练题组1独立自主外交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A.三个世界理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 D.国家主权理论答案B解析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通过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斗争,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复原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使印度支那斗争得以停止。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处理国际关系,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当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B。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挚友。”其依据在于这次会议()A.号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的国际会议C.超越了意识形态并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D.使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打开外交新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使菲律宾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敌对转为友好。这种状况与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恰好相符。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很多亚非国家对中国持有敌意,周恩来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合作。故选C。题组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3.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闻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其次世界,亚非拉广阔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起先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B.无意与第一、其次世界搞好关系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答案D解析在美苏两极争霸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指明白两个超级大国是当时造成世界担心和动乱的主要根源,它们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而激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剧烈反对。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员,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支持其次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干涉和限制的斗争。中国坚决反对超级大国的扩张主义政策。故选D。4.针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复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务()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D.促使美国变更了对华政策答案C解析中国复原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故C项正确。题组3历史性的握手5.“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对该声明发表时的背景分析不正确的是()①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复原③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④日本舆论剧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A.①③ B.②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声明应当是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①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应改为中美关系缓和;当时田中角荣还没有访华,中日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③不正确。6.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标记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起先了”,其精确含义是()A.中美两国的冲突起先消逝B.中国的国际地位起先提高C.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D.中美关系由敌对起先走向正常化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尼克松访问中国,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由敌对起先走向关系正常化。题组4国际沟通与合作7.20世纪80年头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答案B解析20世纪80年头末,东欧和苏联政局动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难,邓小平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是为了削减国际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建良好的国际环境。8.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睬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探讨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主动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①④ B.②④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解析中国在联合国安理睬上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维和行动是指由联合国实行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建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视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题组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外交事务的相同点在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A.带有剧烈的意识形态色调B.谋求国家的平安与发展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不具有意识形态色调,解除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结盟色调,解除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经济区域化不符,解除D。B项属于二者的共同点,故选B。10.“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C.主动参与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答案D解析抓住题干中的“邻居”这个词语,即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国相近或者相邻的国家。A选项中的美国不符合此概念;B选项错在“发起”这个词,APEC组织不是中国发起成立的,是后来1991年加入进去的;C选项中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绝大部分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上合组织成员国是中亚四国和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都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11.1950年,英国政府认为,承认新中国虽不是爱护英国在华利益的“灵丹妙药”,但至少可以供应肯定程度的爱护。而且,“假如不与这个政府建立关系,我们就不能对它将来的发展施加影响”。当时英国的对华相识()A.反映出中英双方的斗争危机消逝B.反映出新中国不承认旧的中英关系C.没有预料到新中国会倒向苏联一边D.与美国的对华政策高度一样答案B解析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到印证;中国当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对华政策是孤立、封锁,不承认新中国,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12.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飞机刚刚起飞,电传打字机就传来消息:我们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周恩来后来告知我,在我刚要离开之前,他已经知道了联大表决的结果,但他不情愿第一个告知我,怕我难为情。”这段文字中“那场战斗”是指()A.美国支持台独分裂势力B.美国反对新中国和台湾同时参与联合国C.中国大陆和台湾实行“三通”威逼到美国利益D.美国反对新中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中“在联合国保持台湾席位的那场战斗打输了”说明新中国复原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台湾代表被驱除出联合国。故选D。13.邓小平说:“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逼,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始终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变更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主要表现为()A.实行“一边倒”方针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实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外交战略的“转变”是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详细表现为不结盟。故选D。14.至2015年4月15日,在中国提倡并主动推动下,亚投行(中国提倡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57个。这说明中国外交()A.在主动推行不结盟政策B.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答案C解析亚投行是单纯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不是军事组织,与不结盟无关,故A项错误;亚投行旨在推动亚洲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谋求地区的和平,故B项错误;亚投行反映了中国与众多国家之间的交往,体现了多边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亚投行和上海合作组织是两特性质迥然不同的组织,不能起到深化的作用,故D项错误。15.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表示,“我们须要树立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意识,加强合作,联合自强,把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成员国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中国提倡和组建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B.加强中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多领域合作C.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D.确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