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庄油田陈371-平80块产能建设工程-生态_第1页
陈家庄油田陈371-平80块产能建设工程-生态_第2页
陈家庄油田陈371-平80块产能建设工程-生态_第3页
陈家庄油田陈371-平80块产能建设工程-生态_第4页
陈家庄油田陈371-平80块产能建设工程-生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影响专题 1.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1 1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1生态环境相关区划与规划 22.2生态系统类型与特点 2.3土地利用现状 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3.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4.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4.2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 I1.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要包括井场占地、道路占地和管线占地,其中永久占地面积5500m2,临时占地面积32800m2。项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为一般区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评价工作分级的规定,本项目生态评价工作等级为中关于生态影响评价范围的要求,确定本生态环境影响专题的评价范围为井场外扩1km,油气集输管线两侧各0.2km带状区域,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图见图1。本生态专题报告的评价时段为施工期、运营期。评价范围均不涉及生态敏感区,项目影响区域为一般区域。112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2.1生态环境相关区划与规划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不在禁止开发区范围内,详见表2和图2。23渤海滨海平原生态亚区、现代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详见表3和图3。区区护土壤易返盐45所在位置不涉及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项目在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图中的位置见图4。67位置和生态评价范围均不涉及东营市生态保护红线区,距离本项目(陈371-平84距离为10.2km,本项目符合生态红线保护要求。项目在东营市生态保护红线图中的892.2生态系统类型与特点2.2.1生态系统类型经现场调查,项目评价范围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城镇生态系统、盐生草甸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2.2.2生态系统特点城镇生态系统主要为评价范围内的道路、城镇居民区等,主要特点是:1)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主要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2)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3)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评价范围内盐生草甸生态系统主要由盐中生草本植物组成,一般分布在具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的低地及海滨。表土含盐分偏高,生境条件严酷,植物具备抗盐此类拼块属于引进拼块中的种植拼块,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拼块类型,连通程度高,在评价区内所占面积最大。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是靠人力提供的肥料养项目所在区域农作物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部分地势较高的地片一年两熟制主要是冬小麦与夏玉米、夏大豆,以冬小麦为主体,麦收后接种夏播作物,秋收后再种植小麦;两年三熟制主要是第一年为春播作物冬小麦,第二年是晚秋作物;一年一熟制作物主要是棉花、春大豆等。2)农作物产量项目生态评价范围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等。水域生态系统属于环境资源型,主要包括评价范围内河流、坑塘水面等。2.3土地利用现状本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合评价范围GoogleEarth、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现场实际踏勘,得出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2)评价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评价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有农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项目四周的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见图6。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见图7。知,项目的井场占地类型主要为盐碱地。2.4.1植被分区极植被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植物地区的一部分,植物区系包含2个植物亚地区、4个植物小区,本项目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植物小区。2.4.2植被区划2.4.3主要植物种类及重点保护植物根据现场调查,因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盐化程度及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以盐生植被为主,植被类型单一,评价范围内植被基本为区域常见类型。项目区域土壤含盐量高,盐分板结在土壤表层上,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利于植物生长,大部分区域植被盖度在15%左右,有至更低,植物群落一般比较稀少、矮小,植物种类单一,主要为耐盐类植物。经现场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芦苇高约(40~50)cm,伴生种类很少,主要有白茅、獐毛等,分布在不同含盐量的地段,构成以盐生草本植物濒危珍稀植物,也没有古树名木分布。2.5.1野生动物资源现状由于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主要为油田采油、油气运输等,使区域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有所改变,无大型野生动物分布。项目所在位置常见野生动物主要常见鸟类主要有灰斑鸠、山斑鸠、大斑啄木鸟、灰喜鹊、喜鹊、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大山雀、家麻雀、山麻雀等。昆虫类主要有蝴蝶、蜻蜓、螳螂、蝈蝈、蝉、蟋蟀等。两栖类主要有花背蟾蜍、金线蛙等。2.5.2野生动物资源现状评价项目所在区域人类活动频繁,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使得项目区自然条件有所变化,野生动物种类也在不断减少。区域内野生动物多为常见的广布物种,已基本对人类活动产生适应性。稀动物。2.6.1土壤类型及分布),),7.9%,轻壤占56.7%,中壤占26.9%,重壤占8.2%,粘一成土母质的基础物质,同时由于退海之地含盐量较多,造成土质盐渍化。2.6.2土壤侵蚀现状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重点治理区。根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发布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项目所在位置不在山丘区和风沙区内,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土壤侵蚀分区情况见表4。评价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为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级别以微度为主,轻度侵蚀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中土地平整过程、无植被覆盖区域。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微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项目所在位置位于东营市利津县境内,根据《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农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本项目位于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植物小区,评价范围内植被类型主要为芦苇群落。项目区域土壤含盐量高,盐分板结在土壤表层上,不利于植物生长,大部稀植物,也没有古树名木分布。),),流失重点预防区,不在山丘区和风沙区内,属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评价范围内土壤侵蚀现状为无明显侵蚀,土壤侵蚀级别以微度为主,轻度侵蚀主要体190-2007微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00t/(km2•a轻度侵蚀区土壤侵蚀模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1.1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本项目开发建设加大了评价区人为干扰的力度,同时也加剧局部区域由农田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工程建设使项目所在区域植被覆盖度降低,同时油田开发等人类活动加剧,使物质抗阻能力减弱,从而加剧了区域景观的不稳定农田生态景观的稳定性较差,异质化程度低,生态体系的稳定性和必要的抵御干扰的柔韧性较差。但本项目所占农田均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将对临时占用土地进行土地复垦,即可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因此对于评价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较小,其生态稳定性及其结构与功能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井场、各类集输管道处于正常运营状况,不再进一步对环境产生明显的干扰和影响。因此,项目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1.2土地利用影响评价1)永久占地影响评价本项目永久占地为井场占地和道路,占地面积5500m2,占地类型为盐碱地。工程永久占地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类型、性质和功能,将盐碱地变为建设用地,这种影2)临时占地影响预测与评价管线工程临时占地主要集中在管线开挖埋设施工过程中,占地类型为农田,管线施工一般采取分段施工方式,施工时间较短,在管线敷设完成后该地段土地利用大部分可恢复为原用地类型。由于管线沿线两侧约10m范围内不能种植深根植物,一般情况下,该地段可以种植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以改善景观、防止水土流失。项目临时占用耕地造成农作物减产或无法耕种,但临时占地只在短期内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施工结束后将对临时占用土地进行土地复垦,即可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总之,在短期内,临时占地将影响管线沿线土地的利用状况,施工结束后即可覆土恢复原貌,其影响将逐渐减小或消失。因此,临时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类3.1.3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预测及评价1)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玉米。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恢复到原有生产力期间的短期损失,为暂时损失。临时占地影响当季农作物收成,但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一般低于半年。工程结束后,临时占地通过场地清理、土地复垦等措施,可以逐步恢复其原有农业种植功能。因此,施工期占用耕地不会影响评价范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Y1=A1W1式中:Y1——某一农作物损失量(kgA1——某一农作物农田施工带占地面积(hm2W1——某一农作物单位面积(kg/hm2)的产量。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这部分临时性损失计算模式如下:A2——拟建项目临时性占地面积,hm2;W1——施工前耕地粮食的单产量,kg/hm2;W2——施工后耕地粮食的单产量,按施工前50%计,kg/hm2;(1)临时占地农业损失钻井与地面施工会临时占用耕地,当季无法种植作物,将耽误全年收成。项目建成投产后暂时影响区内的农田可以恢复种植,但土层翻动使肥力下降。①施工期临时占地农业损失本次以项目所在区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计算农业损失。本项目以施工对粮食产地将可能造成的农业损失量为8.6t。②恢复期临时占地农业损失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复垦,第二年便可恢复种植,但耕地生产施工临时占地恢复期第一年的作物产量以正常作物产量的50%计算(损失50%恢复期第二年以正常作物产量的75%(损失25%临时占地运营期的农作物损失量见表8。(t/a)作物产量作物产量由表8可知,临时占地一年农作物产量为39.35t,临时占地在恢复期造成农作物损失量约29.52t。临时占地导致当季无法种植农作物,而且将破坏施工地面已有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期,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施工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占用耕地,破坏农作物,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因此,施工期井场选址、管线路由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井场内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存在进入土壤的可能性,污染物经雨水淋溶流入农田,从而污染土壤,导致农田土壤结构变化,降低土壤肥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本项目施工期对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采用泥浆不落地工艺,故在正常情况下井场内废弃泥浆、钻井废弃物不会对井场外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不管线临时占地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农田景观产生的影响属于短期不利影复到施工前的水平,对评价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3.1.4植被影响分析1)井场工程对植被影响分析施工人员及车辆踩踏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平整将清除井场内及井场扩建区域全部植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植物死亡,地表裸露,将造成评价范围植被尤其是会对植物幼苗生理特性产生影响。另外,施工人员踩踏和施工机械设备碾压也会对植被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井场占地占评价范围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对植被影响的特征是形成建设用地斑块,而对植物群落的演替基本没有影响。施工结束采取植物恢复措施后,生物量在2年~3年后可全部恢复。因此,井场工程对评价范围植被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2)管线工程对植被影分析管线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沟开挖造成林地被的破坏和面积的减少。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开挖管沟将底土翻出,使土体结构几乎完全改变。挖掘区植被全部被破坏,管线两侧的植被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以管沟为中心两侧2.5m的范围内,植被将遭到严重破坏,原有植被成分基本消践踏以及挖出土的堆放,造成植被的破坏较为严重,破坏了植物的浅根系;管沟两侧5m~10m的范围内,由于机械、车辆和人员活动较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相对较管线工程占地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管线中心线两侧5m范围内可种植浅根系植物,管线中心线两侧5m范围外植被可根据原用地类型恢复原貌,因此管线工程对植被影响较小。综上可知,本项目扰动破坏的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从数量上和面积上,相对整个评价区域来说,占用植被面积较小。据现场调查并结合卫星影像,项目所在区域植被覆盖度较低,植被分布稀疏,无大面积覆盖度的乔木和灌木林,芦苇、白茅等都呈现散生状态,这些植被对于维护评价区景观、土壤保持及防止土壤进一步盐渍化有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工程应尽量减少占地,减轻对盐生植被的影响。鉴于施工结束后评价区内的裸露地表会逐渐恢复原貌。3.1.5动物影响分析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方式主要包括井场建设迫使动物远离原有生境,各种车辆和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这种影响是短暂的。根据类比调查,井场噪声影响范围为距井场边界500m以内,即钻井过程可能对井场周围500m范围内的野生动物造成惊吓和干扰,影响范围很小,受工程影响的动物数量较少。根据现场踏勘和走访调查,项目评价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均不丰富,项目周围未发现国家和山东省重点保护陆生动物,项目开发活动对区域野生动物的影响不属于永久性和伤害性影响,只是造成短时间的干扰,随着施工结束,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也随之消失。因此,本项目对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影响较小。3.1.6土壤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堆放、回填及材料堆放、人工踩踏、机械设备碾压等活动将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如扰乱土壤表层、破坏土壤结构,这种扰乱和破坏,除了开挖处受到直接的破坏外,挖出土方的堆放将直接占压开挖处附近的土地,破坏土壤表层及其结构。由于表层的团粒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在生境恶劣的环境下尤其困难。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该工程对土壤表层的影响较严重。工程土方的开挖与回填,使原土壤层次混合,原土体构型破坏。土体构型被破坏,将明显的改变土体中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传递规律,使表层通气透水性变差,亚表层保水、保肥性能降低,从而造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影响。同时由于管线埋入,挖出的土方回填后需要保护地面与原地面高度一致,必须用机械碾压夯实,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孔隙状况,导致土壤结构体特别是良性结构体的破坏和土壤透气孔隙的减少。另外由于作业采用大型机械,加上施工中不规范作业,一般将心土和表土相混合,造成土壤质量下降。管线工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密切相关。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实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的措施下,土壤中有机质、土壤养分均会下降。这表明即使在管线施工过程中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等保护措施,管线工程对土壤养分仍有明显的影响。事实上,在管线施工过程中,难以严格保证对表土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导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从而降低了土地生产力。(1)钻井过程对土壤环境影响①钻井废弃泥浆和钻井岩屑对土壤影响研究成果:通过废泥浆淋渗模拟实验和作物栽培试验可知,钻井废泥浆可使泥浆池底部土壤金属元素增高,并有淋溶下渗趋势,但其淋渗程度较弱,深度较浅。钻井b、处置方法本项目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置工艺。因此,钻井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对周围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小。②钻井废水、作业废液钻井过程将产生大量的钻井废水,如不注意及时收集而任意排放,则会对井场附近土壤造成污染。本项目对钻井废水进行有效收集后,拉运至埕东作业废液处理站进行处理达标后回注地层用于油田注水开发,无外排。因此,项目产生的钻井废(2)施工期废弃物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可能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物质,如不妥善管理,回填入土,将影响土壤质量。因此,施工时必须对固体废物进行严格管理,统一回收和专门处理,不得随意抛撒。因此,项目产生的施工废物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较小。3.1.7水土流失影响分析井场、管线等施工过程将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增大地表裸露面积,使土壤变得疏松,破坏原有水土保持稳定状态,引起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本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自然恢复期间,水土流失量有所减少。井场工程施工期可采用机械碾压的方式,使井场地面硬化,减少土壤流失量。管线工程施工将对地表剥离、土方开挖和堆放,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局部地貌发生变化。施工场地为裸露地面,遇到雨天,水土流失加剧。管线工程开挖面积小,施工期短,土方可做到挖填平衡,无外运,实际新增水本项目考虑将表土采用就近堆放的原则进行临时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完钻后表土用于各类池体回填后的表层覆盖土,同时对临时表土堆放场进行复垦。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工程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为有效控制工程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各种水土流失的发生,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临时堆土采取土工布遮盖、四周拦挡和修建临时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有效防止雨水冲刷。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及时进行土地整治、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施工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时期,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施工期引起的水土流失影响待施工结束后逐渐消失,运营期地表复原后,只要严格实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不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3.2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2.1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由于项目拟建地周围有农作物种植业。因此,项目建设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影响农作物产量外基本没有其他影响。运营期在正常情况下,有可能影响项目开发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而言影响不大。项目运营期在事故状态下可能发生原油管线泄漏,从而使含油污水或原油进入农田,致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属开放系统,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不仅与作物品种组成有关,还与土壤环境质量有密切关系。生长在受石油污染土壤上的作物,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中石油含量过高情况下,会蒸腾作用,破坏叶绿素的合成,抑制营养物质的吸收与转移。在极高的浓度下,可参照含原油土壤对盆栽和田间农作物影响的试验分析结果:土壤中石油类浓度小于300mg/kg时对农作物生长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农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3.2.2植被影响分析1)修井过程对植被影响运营期井场正常运行不会对井场外周围植被产生影响,但在修井作业过程中,若落地油回收不及时,可能洒落地面,影响植被生长。因此,修井过程中井口周围铺设防渗布,及时回收落地油,减少落地油污染土壤途径。沾有落地油的防渗膜应作为危险废物处理,最终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运营期修井作业不会对周围土壤和植被造成显著影响。2)管线运行对植被影响运行期正常情况下,管线所经地区处于正常状态,对地表植被无不良影响。非正常(事故)状况下,如漏油、爆炸等,产生的原油和废气会对周边植被产生不利影响。运营期加强巡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紧急关闭阀门、及时维修等措施,管线泄漏一般影响时间较短,造成植被损失较小。3.2.3动物影响分析与施工期相比,运营期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抽油机运行噪声和修井作业噪声可能对鸟类产生影响。的噪声对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响,据此推算,工程噪声影响范围为井场周围50m以内区域,50m以外区域,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均为一般种类,鸟类飞翔能力强,因此运营期对鸟类影响较小。2)修井机械噪声影响修井机械噪声声功率一般为80dB(A100dB(A排放规律是间歇的。根据计算,距离井口15m处噪声可衰减至82dB(A场界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修井机械噪声周期较短,声源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根据调研,野生动物在环境噪声提高时,首先会因警惕行为而驻足倾听,而后逃,但群体仍处于躁动状态直至平静。本项目修井机械噪声是暂时的,只在短时期对局部环境造成影响,待施工结束后这种影响也随之消失,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伤害。因此,本项目修井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项目完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施工影响的消失,动物的生存环境得以复原,不会因局部生境破坏而导致种群消失或灭绝,部分暂时离开的动物将回到原来的栖息地。因此,运行期不会对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影响。3.2.4土壤影响分析运营期,油气开采很少在大面积范围内造成污染,主要是在油井修井过程附近形成局部污染,如修井过程可能产生落地油和井下作业废液,如回收不及时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送至陈庄污水站处理后回注地层用于油田注水开发,无外排;运营期应加强修井过程的管理,文明作业,提高修井效率,减少修井次数,在采取以上环保措施后,运营期井场工程不会对井场周围土壤造成显著影响。本项目施工期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为钻前工程的土地平整、钻机安置、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及车辆踩踏、管线施工等施工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土地平整将清除井场内全部植被,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植物死亡,地表裸露,将造成评价范围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下降。同时,施工过程可能对植物、动物和土壤产生影响,在切实落实本项目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运营期正常情况下对周边的环境影响较小,主要是抽油机运行噪声和修井作业噪声本项目占地类型为水浇地,将造成农作物减产。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土地复垦,第二年便可恢复种植,但耕地生产力的恢复期一般为2年,第3年可的水土流失量增加,在切实落实本项目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4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4.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4.1.1常规保护措施1)强化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在施工期间,为保证施工质量,应建立环境监督制度,监督指导施工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实施过程中,执行国家、地方等相关环境法律法规。2)管线工程施工期应严格划定施工作业范围,在施工作业带内施工。施工过程中应确定严格的施工范围,并使用显著标志加以界定,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干扰范围。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占地面积。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不破坏施工作业带以外的植物。3)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特别是对坑塘水面及土壤的影响。4)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时间,同时采取边铺设管道边分层覆土的措施,减少裸地的暴露时间,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使之尽量恢复原状,将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4.1.2工程占地的保护措施根据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和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制定详细、合理的规划,并根据规划合理选择油水井位置,尽量采用丛式井技术,减少占地。3)井场工程区材料堆放场、施工机械设备等临时占地布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不新增临时占地。物料临时堆放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应采取一定的拦挡防护措施或设置仓库等,避免化学品等污染物扩散,同时禁止将废弃泥浆、钻井废水等排入周边河流等。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并污染周边环境;临时用地使用完后,立即实施恢复措施;加强4.1.3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措施1)合理选址,并对管线路由进行优化,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区和重要农田的基本建设设施,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田,无法绕避的适当缩减施工作业带宽度。2)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期和收获期,以减少农业生产损失。1)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以保持耕作层肥力,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2)施工要处理好与农田水利项目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破3)施工完成后做好现场清理及恢复工作,包括田埂等妥善处理,尽可能降低施工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4)施工中严格执行HSE管理,文明施工,有序作业,尽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5)确保各项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正常运行,避免非正常情况下产生的污染物对施工结束后,及时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由生产建设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称土地复垦义务人)负责复垦。第十六条: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建立土地复垦质量控制制度,遵守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首先对拟损毁的耕地、林地、牧草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根据立地条件和因地制宜原则,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考虑其原有使用功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重建。本项目工程用地类型为旱地,因此临时用地在确保与周边现状一致的情况下复垦为旱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本工程土地复垦前需进行土地平整,将表土进行回填。表土回填时可混合基肥或土壤改良剂以利于复垦。表土应均匀回填并夯压整平,回填整平后之后尽快复垦以防表土流失。日)的相关要求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放的特征污染物及当地生态环境要求,本项目管线两侧10m范围内种植浅根系绿化植物或一般农作物,管道两侧10m范围外恢复原有土地功能。采取以下措施:(2)有效土层厚度大于40cm,土壤具有较好的肥力,土壤环境质量符合(3)复垦时分层回填,预防措施得当,复垦后,需对土壤进行翻耕、平整。为尽快恢复土地功能,可增施肥料,加强灌溉,以改良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恢复土壤生产能力。(4)复垦第一年可考虑固氮型经济作物种植,适当辅助以人工施肥措施,以提4.1.4植物保护及恢复措施(1)严格规定施工车辆的行驶便道,防止施工车辆在有植被的地段任意行驶。禁止乱压乱碾,防止对盐碱地植被产生扰动。(2)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通过改造或适当拓宽,一般能满足施工要求即可,避免穿越植被生长茂密区域。(3)加强施工管理,划定适宜的堆料场,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妥善处理施工场地各类污染物,防止扩大对植物的破坏范围。(4)加强施工管理,划定适宜的堆料场,施工作业场内的临时建筑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妥善处理施工场地各类污染物,防止扩大对植物的破坏范围。2)植被恢复措施本项目井场工程区仅涉及井场扩建部分的永久占地,此部分植被无法恢复,施工期植被恢复主要是管线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恢复措施如下:(1)常规措施①施工完成后,除必须保留的排水沟外,其余管线覆土区、临时性施工场地等②在进行恢复之前,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任何干扰地表必须进行地貌恢复,根据不同地段自然环境条件和工程运营要求,落实必要的绿化覆盖措施。③管沟开挖地区回填时应确保覆盖20cm以上熟土层,并以草本和浅根性植物为主进行绿化覆盖。植被覆盖工作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形成较好的生长态势,避免因地表裸露产生水土流失而影响恢复效果。④生态恢复时,应尽量采用本地种类或常见绿化物种,严禁随意使用非本地物种,避免因生物侵袭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伤害。(2)具体恢复措施土壤盐分含量高,是盐碱地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因此,盐碱地的植被恢复有两条途径:一是降低土壤盐分,通过盐分不同程度的降低,使之适合具有一定耐盐能力的植物生长,从而达到重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目的;二是选择耐盐能力强的植物在重盐碱地上栽植,实现重盐碱地的植被恢复和生态改良。环评建议采取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技术。①合理选择耐盐植物从而使地下盐分易升至地表,导致土壤盐渍化。因此,盐碱地植被恢复应选择盐生植被,并考虑可以美化景观、土壤保持的作用,建议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柽柳等植物,同时这类植被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减少土壤盐分含量。播种方式:撒播草籽或自然恢复方式。②土壤疏松及改良措施利用先进的松土机械深翻土壤,深翻后根据土壤含盐量施用硫磺。根据土壤含盐量不同,不同地段施相应硫磺,之后灌水,并种植耐盐植物。土壤深翻当年和以后,每年施用肥料,并灭虫、灭草3~5遍。深翻后第5年开始,为促进植物生长,由于盐碱地土壤结构性能不良,肥力水平较低,植物恢复困难,因此建议在植被恢复时使用土壤盐碱改良剂,一定程度上能够松土、保湿、改良土壤理化性状,4.1.5动物保护措施1)科学规划、严格管理施工场地,尽可能保护现存植被野生动物和植被有着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植被条件的好坏是影响野生动物种类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工程区植被的破坏将导致本区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减少。因此,要严格控制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地减少施工过程所造成的植被破坏,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野生动物的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尤其是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有益于农、林健康发展的爬行类、兽类等。施工过程中张贴动物保护告示或设置警示牌,禁止捕杀动物。3)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改善动物的栖息环境工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及野生动物资源损失,仅靠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是远远改善本区的植被条件,恢复工程区野生动物资源。4.1.6土壤保护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不能避免时,保证施工期间排水通畅,减少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区土建项目中应及时防护,随挖、翻,表土层养分损失,有利于未来植被恢复。本项目剥离的表土单独收集集中堆放至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根据就近原则,在项目附近就近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如采取土工布遮盖、修建临时土质排水沟等。施工结束后用于新开垦耕地或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最终得到合理利用。4)明确钻井工具和钻井材料堆放处,施工废弃物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处理,严禁乱堆乱放,严格管理井场各类产污环节。施工结束后,对装置区空地进行土地整治,地面采用机器碾压,减少水土流失。5)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岩屑的污染防治措施(3)提高泥浆的重复利用水平,本项目的泥浆利用率达80%以上;(4)废弃泥浆和岩屑的无害化处理。本项目产生的废弃泥浆和岩屑均采用泥浆不落地工艺处置,应加强设施检查,发现设备腐蚀、破损,及时维修,防止废弃泥浆落地污染土壤。6)油泥砂的污染防治措施油泥砂及时清运处理,严禁随意弃置污染周围土壤,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7)管线穿孔外溢的污染防治措施8)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均匀分散在管线中心两侧,并使管沟与周围自然地表形成平滑过度,不得形成汇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管线所经地段的原始地表存在局部凹地时,若有集水的可能,需采用管沟多余土或借土填高以防地表水汇集。对敷设在较平坦地段的管线,应在地貌恢复后使管沟与附近地表自然过渡,回填土与周围地表坡向保持一致,严禁在管沟两侧有集水环境存在。4.1.7水土保持措施井场区施工前剥离表土,集中堆放于井场区的施工场地内,并采取拦挡、无纺布土工布遮盖、修建临时土质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井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