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教师用书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旺盛。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独创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点1eq\a\vs4\al(|)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术上的旺盛供应了物质上的条件政治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定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文化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起先接受教化;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的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见,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确定权威和政治限制的状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争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学问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见。3.特点: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汲取、融合。4.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困难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5.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1.思想主见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动身点是爱人;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整与和谐人际关系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疼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教化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2.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1)整理西周文献:①《诗》——即《诗经》,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3000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称300篇。这部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歌。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人联系起来。②《书》——即《尚书》,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历史资料汇编,相传有百篇,今传28篇。孔子认为,学生们研习《书》的目的,不仅可以增长历史学问,更重要的是,还能体会先王是如何治国理政的。③《礼》——又称《士礼》,后称《仪礼》,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孔子对周礼有很深的探讨,很有感情,心憧憬之,要求学生们仔细学习和实践。④《乐》——指《乐经》,是音乐方面的典籍。孔子重视音乐,认为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认为音乐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⑤《周易》——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想自然和社会变更的占卜之书,其中也含有人生阅历和哲学思想。⑥《春秋》——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而成,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最终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追记写成《论语》。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高校》《中庸》《孟子》分别发挥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这就是被后世学者尊奉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老子思想1.思想主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实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看法,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评价(1)主动意义: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见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②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溢才智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老子所勾画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溢朝气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日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宏大志向。(2)局限:其辩证法忽视了事物转化的条件,必定走向不行知论;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持悲观看法。四、战国时代的诸子思想1.战国时期“天道”与“人道”问题的争鸣战国时期思想学说的“百家争鸣”都产生于学者们对“天道”与“人道”二者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1)孟子:“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主见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夫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主见“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和善的,恻隐、羞恶、敬重、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提倡“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杀身成仁,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2)荀子:政见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礼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气,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闻名论断“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对“礼”的相识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化探讨,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于孔孟,而是主见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3)庄子: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逍遥”就是对事物实行一种旁观、超然的看法。要做到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主见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社会观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不公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需顺应自然哲学思想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墨家思想(1)“兼爱”(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见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退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全部的人。(2)“非攻”:反对不义斗争,主见各国和平共处。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扬和平四处奔跑。(3)“尚贤”:敬重有才德的人,反对任人唯亲。(4)“尚力”:强调劳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倡节俭:主见“节用”“节葬”,反对奢侈奢侈。(5)非命(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非乐(反对消遣)、尚同(集权主义,“一同天下之义”)。3.法家思想(1)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确定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嘉奖耕战(2)影响: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②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渐渐消逝,但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③严刑峻法等主见,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冲突。[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影响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意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变更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喊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状况很困难。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辩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其次场是儒道之争,争辩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辩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eq\a\vs4\al([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依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白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须要。其次层说明白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详细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白“百家争鸣”详细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eq\a\vs4\al([史料应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学问,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试解:【提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史料及所学学问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试解:【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斗争和改革古制,孔子复原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见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须要;法家的中心集权、严刑峻法等主见适应了时代要求。►探究2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见史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eq\a\vs4\al([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见。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自然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其次自然段反映了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自然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依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行易”“不行废”“不行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eq\a\vs4\al([史料应用])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试解:【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见“德治”,法家主见“法治”。(2)人性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荀子主见“性本恶”。(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见“制天命”,庄子主见“顺自然”。(4)人生看法:儒家主见入世,道家主见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见“兼爱”,儒家主见尊卑有序。[素养3—历史说明]一、“百家争鸣”中的治国理念及历史影响1.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见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见“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养精蓄锐,以复原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冲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素养4—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1.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他主见“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至深切闻名也”,“君子言之有物,行有格,此生不行夺志,死不行夺命,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由此可见,孔子()A.拒绝祷告是由于他不信鬼神存在B.主见敬重神灵的同时尽量保持距离C.认为用实际行动更能推动社会进步D.明确否认神灵祷告对社会的推动性C[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力行,改造社会,修齐治平是集中体现,反对祷告和空谈,但并非不信鬼神,故解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解除;材料“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略而行之”体现了儒家身体力行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表述材料未体现,解除。]2.(2024·河北定州中学期中)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中心集权 B.规范社会秩序C.构建同等社会 D.缓和诸侯纷争B[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依据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项是法家的主见;C项中“同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3.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见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见,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关注社会构造社会志向:同等、互利、兼爱②关注国家创建治国理念:公开、公允、公正③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④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D[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学问,①中“兼爱”等主见说明是墨家学派,②说明是法家学派,主见依法治国,体现公允公正,③说明是道家学派,崇尚自然,清静无为,④中“仁爱”等主见说明是儒家学派,故选D项。]4.(2024·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如()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志向人生C.追求同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志向社会B[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国之道和志向人生,故选B项。道家主见无为,反对改革,故A项错误;法家主见建立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同等、和谐,故C、D两项错误。]考点2eq\a\vs4\al(|)王霸糅合——汉代儒学[学问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儒学1.“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指责时政。(2)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1)背景:①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②儒家学说经董仲舒改造成为中心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③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询问治国的方略。(2)内容:汉武帝认可了董仲舒提倡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见,实行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3)影响:①主动: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化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②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太学的出现(1)教化体制:汉武帝时期在中心创办太学,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化系统。(2)影响:是儒学教化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记,带动了民间主动向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和儒学的传播。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有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在确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允公正的原则;使整个学问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气,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相对薄弱。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举措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加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心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教化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化被儒家垄断中心: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缘由形势须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逼、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须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更和形势的须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合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见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缘由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须要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心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减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挡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同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化,提高了学问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素养对接·融会贯穿][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eq\a\vs4\al([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缘由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见。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溢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留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eq\a\vs4\al([史料应用])(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见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试解:【提示】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见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试解:【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素养3—历史说明]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见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给予君权以神权色调。(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确定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快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调,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溢唯心色调,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4)“三纲”思想充溢专制等级色调,应当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弘扬。[素养4—家国情怀]一、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听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需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需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需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见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1.“大一统”主见有主动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日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其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行取,应当激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主动作用。3.“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须要。1.(2024·河南天一大联考)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而汉代起先出现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成为民众新的人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更()A.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B.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加C.折射出民众对志向政治的渴望D.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D[汉武帝后的很多官员是儒家学问分子,他们以儒家伦理为标准,执政为民,受到百姓爱戴并成为新的人神信仰对象,这体现了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众信仰的影响,故选D项。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更,并非政府强制,不能说是愚民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增加,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是民众对官员为政期间志向政治的确定,故C项错误。]2.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共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A[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选A项。B项说法确定,不符合史实,解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解除。]3.《董仲舒背离民本思想了吗?》一文提道:董仲舒强调君必需效法天地之仁,从而使“尊君”与“爱民”在天意的协调下达到统一和谐。这说明,董仲舒在神化皇权的同时,把君主置于天威之下,使皇帝对天亦有所畏。该文意在说明董仲舒()A.强调人和自然界应有和谐关系B.利用天人感应学说以警示君主C.认为国家统一才是天地的常理D.主见加强道德修养以维护秩序B[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内容,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子要顺应天意而施行仁政(爱民),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4.董仲舒因对君权的不受约束深感担心,后期闭门著书立说,作品《士不遇赋》表达其在“不遇”的境遇下坚守儒者本色。董仲舒“不遇”可以反映出()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C.天人感应思想的淡化 D.时代大儒的顺势而为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董仲舒主见以“天人感应”思想对君权进行制约,而皇帝须要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尽量削减“天人感应”思想对自己的约束,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造成了董仲舒的“不遇”,故选A项;封建皇帝摆脱对自己权力的约束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须要儒家思想,由材料信息不能推知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除B项;由材料信息“坚守”不能推知天人感应思想的淡化和董仲舒在当时顺势而为,解除C、D两项。]2014—2025年全国卷考情统计eq\a\vs4\al([考情分析])本讲在全国卷的高考中,通过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儒家学者对现实政治的指责、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历史说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意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引导,也体现了全国卷高考加快了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演化。试题呈现出以核心素养立意,“远离教材”的特征。[真题研练·感悟考法]命题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2024·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解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命题点:从对比发展的角度考查儒家学者的政治要求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精确理解儒家的主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行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志向,C项符合题意。]命题点:儒家伦理的发展、强化3.(2014·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更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爱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见,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向扫描·权威预料]考向一孟子的民本思想1.孟子认为没有确定的财产收入作为生活保障,人民就不会形成稳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材料反映出孟子()A.在为统治阶级进行辩护 B.已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C.在经济上主见轻徭薄赋 D.有轻视劳动人民的一面B[由材料信息可知,孟子提出要使人民形成稳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必需让人民拥有确定的财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