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法律根底知识第一节法的概述一、法的本质及特征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标准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开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一〕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意志的表达。〔二〕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才得以形成的标准★成文法&习惯法2.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实体法&程序法、“程序正义〞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标准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标准二、法律渊源法律渊源也称法律的形式,是指法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一〕宪法〔二〕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五〕行政规章〔六〕司法解释〔七〕国际条约或国际协定三、法律标准、法律部门、法律体系〔一〕法律标准分类法律标准是构成法的最根本的组织细胞,是通过一定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内在逻辑结构的特殊行为标准。在逻辑结构上,它通常由假定、处理、制裁构成。按性质和调整方式不同,可分为义务性标准、禁止性标准和授权性标准。按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任意性标准。〔二〕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那么所划定的同类法律标准的总称。我国法律部门主要有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三〕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现行法律标准分为假设干法律部门,由这些法律部门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就是法律体系。民、商、经济法的产生和开展历程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标准在调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标准调整的社会关系,即由民法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表达2.民事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3.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平等性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案例一:甲与乙是很好的朋友,一天甲盛情邀请乙去某饭店共进晚餐,乙愉快容许。然而当乙到达饭店后,甲通知乙取消宴请。案例二:甲乙二人为非婚姻同居的男女,双方约定同居期间,女方应当服用避孕药。但是,女方在没有向男方发出警告的情况下停止了服用,导致女方怀孕并生下一个孩子。法院判决男方负担孩子抚养费。男方要求女方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法院是否应当支持?二、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社会组织以及国家。
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自然人始于出生、终于死亡2、法人“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民法通那么?第36条第2款自然人出生时间的认定
依?民法通那么意见?第一条,认定自然人出生时间的标准依次为:1、户籍证明2、医院出生证明3、其他有关证明死亡时间确实定学说分类:1、心脏停止跳动说2、脑死亡说继承法上关于死亡时间推定的规定:有继承关系的多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的,依?继承法意见?第2条的规定,此时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没有继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继承人的,如几个死亡人辈分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几个死亡人辈分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思考:胎儿是不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继承法上关于胎儿预留份额的规定
案例:甲、乙为夫妻,甲有父母丙、丁。甲死亡时,未留遗嘱,其妻乙正怀有胎儿,问甲的遗产如何分配?答案:依继承法第28条及第10条的规定,甲的遗产原那么上应分为4份,即乙、丙、丁各一份,预留一份给胎儿。但问题在于,应留份制度是以推定胎儿活体出生为前提的。在胎儿出生时,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导致不同的权利分配形态:1、胎儿为活体,那么该预留份属于该婴儿,由其母亲乙监护保管。2、胎儿为死体,那么该预留份失去意义,应依法定继承制度处理,即以甲为被继承人,以乙、丙、丁为继承人,再分配这一份额。3、胎儿出生为活体,但旋即死去,那么该预留份已转化为该婴儿的财产,依法定继承制度作如下处理:被继承人为婴儿,继承人为其母亲乙一人。特殊权利能力问题对于自然人的个别特殊权利能力问题,应适用特别法。如自然人的结婚能力,依婚姻法第6条的规定,要等到女20周岁、男22周岁才享有。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简言之,民事行为能力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提供了现实性。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依个人年龄、心智开展及健康状况,分为三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年龄在18周岁以上;〔2〕精神正常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两种情形〔1〕年龄在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2〕不能完全识别自己的行为3、无民事行为能力两种情形〔1〕年龄不满10周岁;〔2〕完全不能识别自己的行为?民法通那么?第11条第2款: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1.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具有的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2.民事义务民事义务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为满足权利人的要求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三〕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可以分为物、行为、人身利益和智力成果。法律上“物〞的特征:1、客观存在;2、能为人所控制和支配;3、具有一定经济价值;4、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思考:阳光是不是法律上的“物〞?思考:
月球的土地是不是法律上的“物〞?思考:
思考:
人身可不可以成为法律上的“物〞?思考:
思考:死者是不是享有人身利益?死者人格利益的客观存在:
死者人格利益,顾名思义,应当是自然人死亡后有关死者的人格利益,诸如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有诸多学者从权利和利益都归属于特定主体的前提出发,认为死者既已死亡,自无人格利益存续的可能。这种严格从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看似合理,但实质上恰恰忽略了死者人格利益的客观存在。自然人虽然已经死亡,但是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人格利益并不必然随之而逝,而是继续存续一定的时间,甚至有的死者人格利益永世存续,如姓名。因此,否认死者人格利益的存在是不可取的。三、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标准所确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二〕法律事实的分类1.行为行为是指按照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按照性质不同,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2.事件事件是指不以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法定情况或者客观现象。法律事件可以是自然现象〔绝对事件〕;还可以是某些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思考:事件。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一日某甲从一居民楼底下经过,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烟灰缸,正好命中某家头部,将其砸成植物人。本案中,致使民事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属于事件还是行为?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2.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3〕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意思表示意识表示是指行为人将其要到达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表的行为。意思表示所发表的意思,不是寻常的意思,而是表达为民法效果的意思,亦即关于权利义务的得、丧、变更那样效果的意思。★观念通知★情感表示情感表示被立法予以规定的情形极少。我国民国时代制定的?民法典?第1053条规定:“对于前条第1款〔与人通奸〕第2款〔夫妻之一方有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之情事,有请求权之一方于事前同意,或事后宥恕,或知悉后已逾6个月,或自其情事发生后已逾2年者,不得请求离婚。〞〔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单方法律行为只要求当事人一方做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多方法律行为那么强调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区分二者的法律意义在于确定行为的性质、认定行为效力、确定行为人的责任、主张撤销权、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不要式法律行为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或生效的条件;要式法律行为要求当事人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否那么法律行为不能成立。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以主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前提。5.诺成法律行为和实践法律行为诺成法律行为自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时即告成立;实践法律行为那么在当事人达成合意之后,还必须有当事人交付标的物,该法律行为才能成立。思考:结婚属于单方法律行为还是双方法律行为?思考:立遗嘱属于单方法律行为还是双方法律行为?二、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一〕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成立是指法律行为在客观上已经存在,一般认为,法律行为具有当事人、意思表示且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即可成立。〔二〕法律行为的生效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因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取得的法律认可的效力。1.法律行为有效的实质要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2.法律行为有效的形式要件法律行为的形式要件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形式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推定形式、沉默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三、无效民事行为〔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1.无效民事行为概念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不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以分为全部无效的民事行为和局部无效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局部无效的,不影响其他局部效力的,其他局部仍然有效。2.无效民事行为的特征〔1〕自始无效〔2〕当然无效〔3〕绝对无效〔二〕无效民事行为的种类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2.限制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3.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4.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5.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民事行为7.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8.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四、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一〕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概述1.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非真实的意思表示,可由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者撤销的民事行为。2.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特点〔1〕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在撤销前已经生效〔2〕主张权利的主体不同〔3〕行为效果不同〔4〕行使时间不同〔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1.因重大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3.受欺诈、胁迫而订立的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或者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对“重大误解〞的理解根据上述司法解释,具体到合同法上重大误解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对合同性质的误解。当事人针对同一物订立合同,但对合同标的物本质或性质认识错误,可以构成重大误解。比方将出租误认为出卖,将借贷误认为赠与,将镀金的物品当成是纯金的,不过,当事人自愿承担错误的风险的,不宜按重大误解处理。
2、对当事人特定身份的误解。如将甲公司误认为乙公司而与之订立合同,尤其在以信任为根底的合同中,如信托、信贷、委托、存放等;在以感情及特殊关系为根底的合同中,如赠与、无偿借贷等;在以特定人的技能为根底的合同中,如演出,在上述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中,对当事人的误解更是属于重大误解。
3、对标的物的误解。对标的物的误解,包括对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数量等误解。〔三〕撤销权撤销权是权利人以其单方的意思表示变更或撤销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的权利。撤销权以撤销权人单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无须相对人同意。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只有受损害方才享有撤销权。撤销权的意思表示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做出。具有撤销权事由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四〕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后,从行为开始时就没有法律效力。如果是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被撤销的,不影响其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的效力。1.返还财产2.赔偿损失3.追缴财产五、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一〕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1.概念附条件民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条件,并且把该条件的成就与否作为民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1〕附延缓条件;〔2〕附解除条件。2.条件的特征〔1〕所附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2〕所附条件是将来不确定的事实〔3〕所附条件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4〕所附条件是合法的3.附条件法律行为的效力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当事人各方均应受该法律关系的约束。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时,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将期限的到来作为效力发生或消灭前提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将所附期限分为延缓期限和解除期限。
1.附延缓期限(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2.附解除(附终期)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案例张三开办了一个骨灰盒制造作坊,一日,李四和张三签订合同,约定:如果李四的父亲去世,李四将向张三购置高档骨灰盒五个。本案中,双方签订合同的法律行为,属于附条件还是附期限?期限。因为李四的父亲必定是要死亡的,只是期限不确定而已张三开办了一个骨灰盒制造作坊,一日,李四和张三签订合同,约定:如果李四的父亲在2021年12月31日前去世,李四将向张三购置高档骨灰盒五个。本案中,双方签订合同的法律行为,属于附条件还是附期限?条件。因为在2021年12月31日前,李四的父亲是否死亡是不确定的所附条件的合法性问题实践当中,经常有这样的案例发生:如果你与我的外甥结婚,我就赠送10万元,这样的附条件有效吗?在司法实践中,附加以结婚为条件的赠与,确实干预了当事人的婚姻自由,违背了结婚自主自愿,不受威逼利诱的原那么,大多认定这种赠与无效。案例:张某因病去世,生前留有遗嘱,在遗嘱中对其遗产作如下处分:〔一〕自行车1辆、电视机1台赠给王某;〔二〕电冰箱、洗衣机各1台赠给丁某;〔三〕其他家庭用具和银行存款2万元及现金1500元全部给张忠〔其子〕,但张忠必须与丁某结婚,并且必须在领到结婚证后,才交付财产,否那么,不得交付。这些财产由李某掌管。现在丁某已表示愿与张忠结婚,但张忠不同意,当张忠请求李某交付由他掌管的张某的遗产时,李某以不符遗嘱指示为由拒绝交付。张忠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所附条件乃干预婚姻自由,违背法律规定,遗嘱局部无效,张某所立遗嘱中第〔三〕项遗产2万元、现金1500元等,按法定继承分割。思考但是,如果这种赠与仅是希望促成婚姻的善良期待,没有“利诱〞,没有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而且,接收赠与能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好处,也是其所期待的。一没有违背法律禁止性规定,二没有损害他人利益,三没有违背善良风俗。如果一律认定为无效,不符合法律保护合法民事行为的精神。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这种结婚为条件的赠与,并且结婚的。能不能统统认定为赠与无效?值得思考第四节代理一、代理的根本理论〔一〕代理的概念及特征1.代理的概念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代理关系的主体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第三人。
2、代理的法律特征〔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法律行为。〔2〕代理人是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代理以意思表示为核心。〔3〕法律后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承担。〔二〕代理的适用范围民事法律行为以外的变动或者救济民事权利的行为,也可准用代理〔代理申请专利商标、办理登记、代理诉讼等〕。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身份行为,因其有专属性,不得代理〔结婚、离婚、收养等行为〕。违法行为不得代理。〔三〕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代理与委托委托合同是产生代理关系的根底原因之一。但代理并不是委托。二者区别:〔1〕行使权利的名义不同〔2〕从事的事务不同〔3〕涉及到的当事人不同二者联系:很多时候代理人和被代理人之间签订委托合同。此时,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是双方法律关系,按照他们之间的委托合同处理,而委托人〔被代理人〕、受托人〔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按代理关系处理。2、代理与代表法人有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是指全权代表法人,对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不需另行授权的自然人。法定代表人从事的行为属于代表行为。区别:〔1〕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一个机构,是同一个民事主体。而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2〕代表人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不存在效力归属问题;而代理人的行为不是被代理人的行为,只是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承担。3.代理与行纪〔1〕行纪是以行纪人自己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2〕行纪的法律效果先由行纪人承受,然后,通过其他法律关系转给委托人。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被代理人承担;〔3〕行纪是有偿法律行为,代理既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三〕代理的种类
1.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又称意定代理或授权代理,是指基于被代理人授权的意思表示而发生代理权的代理。代理人必须有民事行为能力,而被代理人授权时也必须有民事行为能力,授权之后那么不需要有行为能力。书面的委托形式主要是授权委托书。还包括介绍信等等。授权委托书与委托合同有什么区别?2.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依据法律规定而当然发生代理权的代理。3.指定代理指定代理是指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有权机关的指定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二、代理权
〔一〕代理权概述代理权是代理人以他人名义独立为意思表示,并使其效果归属于他人的一种法律资格。代理权的产生或基于法律规定〔法定代理〕,或基于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的指定〔指定代理〕,或基于被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代理〕。〔二〕代理权滥用的禁止违背了代理制度的本质,因而都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自己代理2.双方代理3.代理人和第三人恶意串通三、无权代理〔一〕概述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而为的代理。〔包括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代理权已经终止等情况〕〔二〕无权代理的后果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1、被代理人的追认权追认——有效;不追认——无效。追认的时间期限:相对人催告后1个月,否那么视为不追认。2.善意相对人的保护〔1〕催告权---催告被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2〕撤销权---被代理人行使追认权之前,有权撤销其对无权代理人已经做出的意思表示。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四、表见代理〔一〕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二〕表见代理的效果1.属于有效的法律行为,其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承担。2.对于相对人而言,他有选择权,他可以选择行使撤销权,使该行为无效;也可以选择使该行为有效。案例2:甲公司曾委托乙负责购置某几种原材料,后甲撤销了对乙的授权委托,但未收回乙手中的数份盖有甲公司公章及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1年后,乙凭这几份空白合同书以甲公司名义与丙、丁、戊公司分别签订了原材料购销合同。问这三份合同之效力?5月初,M市的A商厦决定购进北方R市生产的女式26型自行车5000辆,每辆价格拟在200元左右。恰在此时,A商厦的友邻单位B集团驻R市办事处负责人彭某回M市。A商厦老总张某找到彭某,请求他到R市以后,前往自行车生产厂家H公司代购5000辆女式26型自行车,价格为每辆200元左右。彭某与张某一向私交不错,便同意了张某的请求。随后,张某将盖有“A商厦合同专用章〞的空白合同书及该单位的空白介绍信交给彭某。6月初,彭某回到R市,发现H公司生产的山地车销路很好。彭某认为:如购进2000辆山地车到M市,A商厦肯定能赚不少钱,到时自己也可获得不少业务介绍费。6月10日,彭某找到H公司,出具了M市A商厦的介绍信〔已填上购置自行车等内容〕以及空白合同书,声称欲与H公司签订一份购置2000辆山地车的合同。H公司经过审查,认为彭某出具的介绍信与空白合同书均盖有公章,且真实无误,遂确信其有授权。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协议:A商厦购入H公司生产的山地车2000辆,单价为480元。H公司应不迟于6月15日发货,A商厦不迟于6月20日前付清货款。6月13日,彭某赶回M市,将此事告诉了张某。张某立即表示不同意,原因是山地车在M市销路不好。张某责令彭某速回R市找到H公司有关负责人要求撤销合同。6月14日,彭某回到R市,通知H公司要求终止合同,但H公司告知他:货已于6月13日发出,因为合同中规定“不迟于6月15日发货〞。7月1日,H公司找A商厦催要货款未果后,起诉到人民法院。问:〔1〕彭某的行为属狭义的无权代理还是表见代理?为什么?〔2〕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是什么?〔1〕彭某的行为构成表见代理。因为其在空白合同书上填上购置自行车和介绍信的行为,已经使H公司相信其有权代表A商厦购置自行车,而不管是山地车还是女式26型自行车。
〔2〕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表见代理的后果是由被表见代理人来承担的。具体到本案,要有A商厦来承担,A商厦应当付款。
当然,对于自己的损失,A商厦可以追究彭某的违约责任。第五节民事责任一、民事责任概述〔一〕民事责任的概念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不履行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二〕民事责任的特征1.民事责任具有强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任意性2.民事责任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补偿责任3.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二、违约责任违约责任又称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法律、合同约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一〕违约责任构成要件1.违约行为2.主观过错〔二〕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又称为免责条件,是指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当事人对其不履行或者不适的履行合同义务免予承担违约责任的条件,通常包括:1.不可抗力2.受侵害人过错3.免责条款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那么?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防止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不可抗力〞成争议焦点本报大连9月2日电记者霍仕明张国强原定8月8日结束的第13届中国国际啤酒节,因防范台风“梅花〞提前两天落幕,没想到此举却引发了一起诉讼。近日,一家餐饮摊经营方将摊位出租方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两天的摊位租金。据了解,本届啤酒节开始前,市民李先生和一家啤酒大篷签订了餐饮摊位租赁合同,以2.8万元的价格租了一处餐饮摊位,租期12天。另外,李先生还聘请了5个工人,工资已经提前支付。李先生认为,啤酒节提前结束,两天的租金和工资都打了水漂。为此,李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两天的摊位租金4600余元。对于李先生提出的诉讼请求,出租方认为由于受“梅花〞影响啤酒节提前结束,这应该属于“不可抗力〞,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应由出租方承担。〔三〕违约责任形式1.实际履行实际履行是指在一方违反合同时,另一方有权要求其依据合同的约定继续履行。实际履行作为一种违约责任形式,其适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有违约行为存在;〔2〕非违约方在合理期限内提出继续履行的要求;〔3〕依据法律和合同性质能够履行;〔4〕实际履行在事实上是可能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2.损害赔偿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应承担的赔偿损失责任。3.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是按照当事人预先约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4.补救措施补救措施,是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债权人在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可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要求债务人采取的补救履行措施。归责原那么归责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后,依何种准那么使其负责。归责原那么是归究法律责任的根本标准近代以前的归责原那么:结果责任结果责任:有加害结果,就有责任。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近代过错责任原那么的勃兴资本主义的开展,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开展,最终产生了过错责任原那么的勃兴。“使人负损害赔偿的,不是因为有损害,而是因为有过失,其道理就如同化学上的原那么,使蜡烛燃烧的,不是光,而是氧气一般的浅显明白。〞----------耶林★过错责任原那么三种主要的归责原那么:1、〔一般〕过错责任原那么——责任人承担责任以其有过错〔过失或者成心〕为前提条件,且对方当事人必须举证证明责任人有过错。2、过错推定原那么——一旦发生应当承担责任的事实,责任人就被推定具有过错而承担责任,无需对方当事人就责任人的过错举证,但是责任人可以自己举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于承担责任。3、无过错责任原那么〔严格责任原那么〕——一旦发生应承担责任的事实,责任人就要承担责任,不管他是否有过错。只有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才能免责。采取无过错责任的:产品生产者的产品责任,机动车与行人碰撞事故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等等。采取过错推定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损害的责任,堆放物倒塌造成损害的责任,等等。谋杀者玛丽1916年9月13日,当时很有名气的斯帕克斯马戏团宣布了一个轰动一时的消息,马戏团的一头被称为“谋杀者玛丽〞的大象将被公开处以绞刑。这是美国历史上流传着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小的欧文镇从此被称为“吊死大象之镇〞。9月12日是金斯波特的集市日,著名的斯帕克斯马戏团要来的消息更令集市轰动。人们从四周的山区涌向这里,使得本来已经拥挤的小镇更是人满为患。这天,当“巨象玛丽〞和其他大象象鼻连着象尾鱼贯经过街道时,路两旁人头攒动,争相一睹玛丽的风采。接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多年来一直颇有争议,但是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当时艾尔利吉用一根粗大的头上带钩的棍子引导大象群绕过地上的水坑,马戏团的人曾警告过他,只能轻轻地推动,不得触怒玛丽。
据说,在队伍行进的时候,玛丽突然停了下来,好几位目击者称,玛丽看到地上有块西瓜,于是便伸出它的长鼻子去够那块西瓜。缺乏经验的艾尔利吉把同事们对他的警告完全抛在了脑后,他用棍子粗暴地去捅玛丽。被激怒的玛丽突然用长鼻子卷起艾尔利吉,将他抛向空中,据目击者说,艾尔利吉落地后,玛丽还不解气,用它那厚重的脚将艾尔利吉的脸踩得像一块熟透了的西瓜。
人群开始惊叫起来,人们争相夺路而逃,当地有位铁匠对着玛丽开了枪,但是子弹击在它粗厚的皮肤上又被弹了回来。听到惊呼声后,查理·斯帕克斯赶快奔过来,用手臂挽住了玛丽的象鼻,努力让它安静下来,接下来他看到了已被践踏得不成人形的艾尔利吉的尸体。更令他感到胆战心惊的是此时人群响起了呼喊声,路边观众的情绪已经从害怕转为愤怒,人们齐声喊道:"杀死大象!"2、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自己或者第三人的人身或财产或者公共利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实际存在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加害于他人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行为。〔1〕与正当防卫的区别〔2〕紧急避险的效果: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3〕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何为紧急避险的必要限度?一般要求保护的利益大于其所造成的损害。不可抗力不可抗力在我国?民法通那么?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防止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冰雹;〔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离婚是不是不可抗力?张某和李某是一对夫妻,张是夫、李是妻。二人合伙租下一个店铺,开饭馆。主营张某祖传的阳澄湖大闸蟹。房屋租期一年。开业不久,张某与李某感情发生不合,张某另与周某同居。李某与张某于是协议离婚。李某提出解除房屋租赁合同。丈夫死亡算不算不可抗力?张某和李某是一对夫妻,张是夫、李是妻。二人合伙租下一个店铺,开饭馆。租期一年。开业不久,张某在烧制阳澄湖大闸蟹时,不慎坠入锅中,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提出解除房屋租赁合同。“不可抗力〞成争议焦点本报大连9月2日电记者霍仕明张国强原定8月8日结束的第13届中国国际啤酒节,因防范台风“梅花〞提前两天落幕,没想到此举却引发了一起诉讼。近日,一家餐饮摊经营方将摊位出租方起诉至法院,要求返还两天的摊位租金。据了解,本届啤酒节开始前,市民李先生和一家啤酒大篷签订了餐饮摊位租赁合同,以2.8万元的价格租了一处餐饮摊位,租期12天。另外,李先生还聘请了5个工人,工资已经提前支付。李先生认为,啤酒节提前结束,两天的租金和工资都打了水漂。为此,李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两天的摊位租金4600余元。对于李先生提出的诉讼请求,出租方认为由于受“梅花〞影响啤酒节提前结束,这应该属于“不可抗力〞,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应由出租方承担。案例:紧急避险的认定被告人郑某,男,48岁,某海轮船长。1998年11月,郑的船由南美载货回国,途经公海时收到台风紧急预报。由于船远离陆地,不可能进港;而在原地抛锚或者继续前行、返航均不能防止台风的袭击。郑为减轻船的负荷,以免船毁人亡,即命令船员将所载货物的10%〔价值10余万元人民币〕抛入大海。然后继续前行。10小时后,台风突然转向,该船未遭到台风袭击。问题:郑某的行为是否紧急避险?原因是什么?经典案例:紧急避险如何理赔第六节诉讼时效一、诉讼时效根底理论〔一〕诉讼时效的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即丧失国家强制力保护的制度。诉讼时效既不消灭实体权利,也不消灭当事人的起诉权。而只是消灭当事人获得法院司法保护的权利——即胜诉权。
〔三〕诉讼时效期间与除斥期间的区别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续的期间,债权人在此期间不行使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可发生该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同:诉讼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都是以一定的事实状态存在和一定期间的经过为条件而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都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异:1.适用对象不同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于债权请求权;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例如,追认权、解除权、撤销权等。
2.可以援用的主体不同诉讼时效须由当事人主张后,人民法院才能审查,人民法院不能主动援用诉讼时效。除斥期间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人民法院均应当主动审查。3.法律效力不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只是导致债权人胜诉权的消灭,实体权利不消灭;除斥期间届满,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消灭。
4.期间性质不同诉讼时效期间是可变期间,可以因主观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而中断、中止或延长;除斥期间是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的中断、中止和延长的规定。二、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又称时效期间,是权利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一〕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1.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2.特别诉讼时效期间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存放财物被丧失或者毁损的。三、诉讼时效的中止诉讼时效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二〕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以下障碍构成诉讼时效期间中止的事由:1.不可抗力2.其他障碍〔1〕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丧失民事行为能力;〔2〕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3〕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无法主张权利;〔4〕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主张权利的客观情形。〔三〕诉讼时效中止的时间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阻碍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事由,才能中止诉讼时效的进行。如果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以前发生权利行使障碍,而到最后6个月时该障碍已经消除,那么不能发生诉讼时效中止;如果该障碍在最后6个月尚未消除,那么应从最后6个月时起中止诉讼时效期间,直至该障碍消除,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四〕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律效力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缺多少,补多少〕四、诉讼时效的中断〔一〕诉讼时效中断的概念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致使已经进行的诉讼时效期间全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时效的中断可以屡次进行,但最长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20年的最长诉讼时效。
〔二〕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1、提起诉讼2、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3、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7〕为主张权利而申请宣告义务人失踪或死亡;〔8〕申请诉前财产保全、诉前临时禁令等诉前措施;〔9〕申请强制执行;〔10〕申请追加当事人或者被通知参加诉讼;〔11〕在诉讼中主张抵销;〔12〕其他与提起诉讼具有同等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事项。上述机关决定不立案、撤销案件、不起诉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立案、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之日起重新计算;刑事案件进入审理阶段,诉讼时效期间从刑事裁判文书生效之日起重新计算。思考:起诉后撤诉,诉讼时效如何处理?甲和乙是好朋友,甲由于做生意,向乙借了一万块钱。2021年6月1日到期,到期后,甲一直拒绝还款,于是乙于2021年5月1日,向法院提起诉讼。乙起诉后,甲表示愿意还款,乙为了不伤及友情,便于2021年7月1日向法院申请撤诉。撤诉后,乙向甲索要欠款,甲随即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拒绝归还。2.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是指权利人在诉讼程序之外作出请求履行的主张。这种主张在客观上改变了权利不行使的事实状态,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当事人一方提出请求〞:〔1〕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对方当事人在文书上签字、盖章,或者,虽未签字、盖章,但能够以其他方式证明该文书到达对方当事人的;对方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签收人可以是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负责收发信件的部门或者被授权主体,对方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收人可以是自然人本人、同住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亲属或者被授权主体;〔2〕当事人一方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方式主张权利,信件或数据电文到达或应当到达对方当事人的;〔3〕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从对方当事人账户中扣收欠款本息的;〔4〕当事人一方下落不明,对方当事人在国家级或者下落不明的当事人一方住所地的省级有影响的媒体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其规定;〔5〕权利人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智慧工地框架协议书
- (2025年标准)委托放箱协议书
- 2025年新退出订单培养协议书
- (2025年标准)整容医师聘用协议书
- 2025年餐厅油烟净化设备及安装合同
- 2025爆破工程爆破拆除工程安全培训合同范本
- 2025年厨房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版汽车配件电商平台运营管理合同
- 2025版建筑工程施工机械租赁售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委托销售与供应链管理合同
- 《工业视觉基础知识》课件
- 家长进课堂金融知识讲座
- 高警示药品管理考试
-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报名登记表(附填写说明)
- JCT2425-2017 坐便器安装规范
- 四年级名人名言80句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课件全套 第1-5章 概述-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案例解析
- 西门子数控系统调试
- RB/T 089-2022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 电子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 经济法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