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_第1页
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_第2页
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_第3页
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_第4页
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成功案例汇报人:XXX(职务/职称)日期:2025年XX月XX日城市概况与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核心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特色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成就目录海洋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国际合作与开放平台建设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海洋经济风险管理体系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成果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展望经验总结与推广价值目录城市概况与海洋资源禀赋01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优势分析黄金海岸线布局战略区位价值气候与生态协同效应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拥有870公里海岸线,形成"一湾两翼"(胶州湾为核心,崂山湾与西海岸为两翼)的天然深水港群格局,近海平均水深达20米,终年不冻不淤,为国际航运枢纽奠定基础。受海洋调节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2.7℃,适宜海洋生物繁育;同时拥有9个海湾、120个岛屿和46处自然沙滩,构成"山海城湾"有机结合的独特生态系统。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带交汇点,既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又是RCEP协定下中日韩自贸区前沿,海陆双向辐射优势显著。海洋资源类型及开发潜力评估管辖海域已发现海洋生物1580种,其中经济鱼类87种,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年产量超万吨;潮间带生物量达386g/m²,为山东半岛最高水平。生物资源宝库能源矿产储备空间资源潜力探明海上油气田储量3.2亿吨,可燃冰试采连续产气60天;滨海砂矿含锆石、钛铁矿等稀有矿物,其中石英砂纯度达99.6%,储量超3亿立方米。可开发海上风电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年等效利用小时数2800以上;海水淡化日产能32万吨,利用率仅达设计值的65%,提升空间巨大。海洋经济发展历程概述传统渔业转型期(1949-1978)以近海捕捞为主,1978年水产品产量12.3万吨,建成全国首个机械化渔港——沙子口渔港,奠定现代渔业基础。港口经济崛起期(1979-2000)1985年青岛港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集装箱航线开通至1998年的56条,带动临港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7%。蓝色经济跨越期(2001-2020)2011年获批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占比从21%提升至30%,形成船舶制造、海洋药物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智慧海洋创新期(2021-至今)建设全球首个5G+智能航运示范港,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487家,2023年海洋新兴产业增速达14.2%,较传统产业高6.3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02国家政策导向与地方发展规划衔接专项政策配套出台《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5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对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最高30%的研发补贴,同步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已促成1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转化。考核机制创新建立包含24项指标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将海洋碳汇、生态保护等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实行"季度督查+年度评估"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一核两带三区"空间战略,以主城区为综合服务核心,打造临港产业带和滨海旅游带,划分海洋科技示范区、生态养殖区和港口物流集聚区,形成梯度发展格局。目前已完成87%涉海企业空间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度提升42%。"蓝色经济"战略框架构建空间布局优化重点培育"5+3"产业体系(航运物流、海洋装备、新能源等5大主导产业+海洋生物、数字海洋、深海勘探3大未来产业),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牵头组建8个产业联盟,带动上下游企业超600家,2023年产业链配套率提升至78%。产业链现代化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开通26条国际航线,与14个沿海城市建立海洋经济协作体,2023年实现跨境海洋技术服务贸易额同比增长65%。开放合作深化基础设施互联建立陆海统一的资源交易平台,完成海域使用权市场化流转1.2万亩,推动海域、土地、矿产等资源"一本账"管理。实施"海洋人才计划",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团队47个,建成3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资源要素整合生态协同治理首创"湾长制+河长制"联动机制,实施陆源污染溯源治理工程,建成28个海洋环境监测站,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4.7%。创新"蓝色碳汇"交易机制,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交易,年固碳量突破10万吨。投资320亿元实施"陆海通道"工程,建设疏港铁路、跨海大桥等关键项目,实现港口与腹地高速公路、铁路网100%衔接,货物集疏运效率提升55%。创新"港口+内陆港"模式,在内陆省份设立6个无水港,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23%。陆海统筹发展模式创新核心海洋产业体系构建03现代化港口物流产业集群深水泊位建设智慧港口转型多式联运网络依托天然深水良港优势,建成40万吨级散货泊位、LNG专用码头等核心设施,可停靠全球最大矿石船和能源运输船,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跻身国际枢纽港行列。构建"港口-铁路-公路"立体化集疏运体系,开通直达江西、湖南的集装箱班列,形成覆盖东南沿海、辐射内陆的物流大通道,降低企业综合运输成本30%以上。应用5G+AI技术实现无人集卡、自动化桥吊等智能装备全覆盖,建成港口大数据中心,集装箱作业效率提升40%,单箱能耗下降15%。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突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中科院海洋所建立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重点开发抗肿瘤肽类、海藻多糖等创新药物,累计获得国家一类新药临床批件3个,实现产值年均增长45%。高值化提取技术突破酶定向剪切、低温萃取等核心技术,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基地,从海参、牡蛎等副产品中提取胶原蛋白、甲壳素等,产品附加值提升8-10倍。临床转化平台投资20亿元建设GMP标准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形成从海洋微生物筛选到制剂生产的全链条体系,推动5个海洋源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远洋渔业与水产加工升级路径深海养殖产业化建成全国首个全潜式深海养殖平台"海洋牧场1号",配备自动投饵、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三文鱼、金鲳鱼等高端品种规模化养殖,单箱年产量超1000吨。冷链物流体系打造"捕捞-加工-仓储-配送"一体化供应链,建设-60℃超低温冷库和保税冷链中心,使水产品保鲜期延长至18个月,出口合格率达99.8%。精深加工转型开发即食鲍鱼、鱼胶原蛋白肽等6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建成智能化加工示范线,实现从传统冷冻品向功能性食品、生物材料的产业跃升,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5%。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04联合实验室共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与中科院海洋所共建"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联合实验室",聚焦藻类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研发等领域,近三年联合发表SCI论文12篇,申请专利7项。海洋科研机构与高校合作机制人才双聘制度实施"科学家+工程师"双聘机制,高校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科研机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2023年双向流动人才达45人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3项。项目联合攻关建立"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模式,针对海洋牧场智能装备、海水养殖病害防治等方向开展协同攻关,累计获得省部级科研立项9项,经费超2000万元。深海勘探关键技术攻关成果深水单点系泊系统可燃冰开采装备海底观测网络技术突破动态立管设计、耐腐蚀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的国内首套内转塔浮筒式单点系泊系统可适应3000米水深环境,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南海油气田开发。成功研制万米级深海着陆器与接驳系统,实现深海环境参数实时传输,构建覆盖东海、黄海的海底观测网,为海洋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自主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装置,攻克深海沉积物原位分离技术,在南海试采中实现日均产气2.87万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海洋防腐材料、海水淡化膜组件等4个专业化中试基地,配备价值1.2亿元的仪器设备,累计完成46项科技成果工程化验证,转化率达78%。中试基地集群海洋科技服务云平台构建"需求对接-技术评估-成果交易"全链条服务体系,上线专家库涵盖12个学科领域326位专家,年服务企业超500家次,促成技术交易额1.8亿元。整合5所高校、3家科研院所和17家龙头企业资源,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6个研究中心,孵化科技型企业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5%。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践05近海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实施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管网和生态拦截带,有效减少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海,近三年入海污染物总量下降45%。陆源污染截流工程船舶污染动态监管海漂垃圾清理机制建立“智慧海事”平台,配备油污水接收船和在线监测设备,实现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100%接收处理,港口水域石油类污染物浓度降低60%。组建专业打捞队伍,采用无人机巡查与人工清理结合模式,年均清理海洋垃圾超8000吨,关键海湾区域垃圾密度下降75%。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成效退养还湿系统性修复拆除违规养殖塘1200公顷,重建潮沟水系28公里,补种本土红树植物(如秋茄、白骨壤)300万株,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0%。碳汇功能价值转化开发全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通过碳汇监测和市场化交易,年产生生态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带动社区参与管护就业150人。减灾效益量化评估修复后的红树林带消浪效率达70%,2024年台风期间减少海岸财产损失约3.2亿元,获联合国减灾署“海岸带韧性最佳实践”认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经济协同指标设置“单位海岸线GDP能耗”“生态修复投资回报率”等23项核心指标,实现生态修复项目经济收益转化率年均增长12%。社区参与度评估体系采用“政府-企业-居民”三方评分机制,涵盖生态补偿满意度、传统渔业转型培训参与率等维度,2025年社区居民满意度达91.5%。国际标准对接机制参照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将生物多样性净增益(NNG)、海洋生态完整性等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考核体系。特色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06滨海休闲旅游带开发模式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社区参与式开发多元业态集群布局通过划定生态红线、限制过度开发,采用低环境影响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如栈道替代硬化路面),确保滨海湿地和珊瑚礁等敏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引入环境教育项目,提升游客环保意识。整合沙滩娱乐、海上运动、特色民宿、海鲜餐饮等业态,形成“3公里体验圈”。例如,设立帆船基地与潜水中心联动运营,配套建设亲子赶海区和文化市集,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3天。鼓励本地渔民转型为旅游服务提供者,开发“渔家乐”体验项目,如跟随渔船出海捕捞、传统织网技艺展示等,既保留原真性又增加居民收入。以“妈祖文化”或“开渔节”为核心IP,设计全年活动矩阵。例如春季举办海洋非遗展演,夏季推出海鲜美食季,秋季组织渔民丰收庆典,冬季策划灯塔光影秀,形成差异化吸引力。海洋文化节庆品牌打造主题IP深度运营通过实景剧本杀(如“寻宝古沉船”)、AR技术还原历史海战场景等方式,将静态文化展示转化为互动体验。联合高校艺术团队创作海洋主题沉浸式剧场,观众可参与剧情推进。沉浸式体验设计与海洋大学合作发布《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白皮书》,借力学术论坛提升节庆专业度;同步发起短视频挑战赛,邀请网红博主创作“节庆打卡攻略”,实现线上线下流量转化。产学研联动传播"智慧文旅"数字化服务平台全域数据监测系统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热门景点人流密度、水质指标等数据,通过AI算法预测拥堵风险并自动调整接驳车频次。游客可通过小程序查看实时拥挤指数和推荐错峰路线。VR全景导览功能集成360°虚拟游览技术,游客在行前即可通过APP“云踩点”选择兴趣路线。景区内设置5G+AR导航路标,扫描二维码即可触发历史人物讲解或虚拟海洋生物互动。消费闭环生态构建打通酒店预订、特产电商、活动预约等模块,推出“海洋币”积分体系。游客消费积累的积分可兑换潜水体验券或参与海洋保护公益项目,增强粘性与复游率。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成就07深水港扩建工程与吞吐能力提升多式联运枢纽配套建设铁路专用线和内陆无水港,形成“海铁联运”体系,辐射范围扩大至中西部6个省区,货物集疏能力提升60%。智能化管理系统引入AI调度算法和自动化装卸设备,集装箱周转时间缩短至6小时/箱,物流成本降低18%,成为亚太地区智慧港口标杆。现代化泊位建设通过新建2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30万吨级散货泊位,港口作业效率提升40%,实现全球超大型船舶全天候靠泊,年吞吐量突破5亿吨。跨海桥梁与海底隧道网络布局世界级跨海通道主跨1650米的悬索桥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主缆,抗台风等级达17级,日均通车量超10万辆,缩短两岸通勤时间至15分钟。模块化沉管隧道创新运用8节万吨级预制沉管,最深海底埋深达45米,配备智能通风与应急逃生系统,安全标准达到国际隧道协会最高等级。立体交通网络通过7座互通立交串联3条跨海通道,实现港口-机场-城区30分钟交通圈,带动沿线土地增值超300亿元。海洋监测预警系统升级全海域雷达阵列部署12套X波段相控阵雷达,实现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实时监控,台风路径预报精度提升至500米范围。灾害模拟平台基于量子计算构建风暴潮-海浪耦合模型,预警响应时间从6小时压缩至90分钟,近三年成功规避海洋灾害损失23亿元。生态监测浮标群布设50个多参数传感浮标,同步采集水温、盐度、溶解氧等15项指标,每年为赤潮预警提供超20万组数据支撑。海洋经济政策支持体系08专项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设立规模超50亿元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海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个项目最高补贴达2000万元,并配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海洋产业专项基金远洋渔业税收减免海洋科技孵化奖励对从事远洋捕捞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进口渔船设备免征关税,近三年累计减免税额超12亿元,带动企业新增远洋渔船48艘。对入驻海洋经济示范区的科创企业提供3年100%房租补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享受50%个人所得税返还,已培育出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蓝色金融创新产品应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创新推出"海权贷"金融产品,允许企业以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物获取贷款,最高可贷评估值60%,已发放贷款83亿元盘活闲置海域1.2万公顷。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建立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交易中心,开发红树林碳汇金融衍生品,首期交易量达12万吨CO₂当量,带动沿海生态修复项目投资9.6亿元。航运保险产品组合推出"航运+养殖"综合保险方案,涵盖船舶险、养殖灾害险等7个险种,保费补贴30%,参保企业事故赔付率下降42%。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改革立体分层确权制度海域资源动态监测用海审批承诺制改革实施海域水面、水体、海床分层使用权登记,允许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叠加用海,已促成17个"渔光互补"项目落地,年均发电量达8亿度。对海洋牧场等民生项目实行"拿海即开工"审批模式,办理时限从3个月压缩至15个工作日,2023年新增用海项目审批效率提升65%。建立"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的立体监管系统,实现全市海域使用情况季度更新,累计发现并整改违规用海行为36起,海域使用合规率达98.7%。国际合作与开放平台建设09青岛自贸片区累计形成28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79项聚焦海洋经济领域,如首创“互联网+”船舶扣押拍卖管理模式,实现涉海资产处置效率提升50%以上,为全国海事司法实践提供新范式。海洋经济自贸试验区探索制度创新突破通过“区关港”联合机制,推出“海运快件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实现国际中转货物通关时间压缩70%,年带动海洋物流产业规模超百亿元。跨境贸易便利化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试点“保税研发”政策,吸引20余家跨国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推动抗肿瘤海洋药物等尖端技术成果转化。全产业链开放国际海洋科技合作项目中德海洋科技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共建深海探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发万米级ROV机器人,填补国内深渊科考装备空白,技术转化产值达3.2亿元。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牵头成立国际蓝色碳汇联盟,联合日韩等国家开展海藻场碳汇计量研究,建立首个黄海区域性碳交易数据库,年监测碳汇量超10万吨。北极航道科考合作参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联合科考,开发高纬度航线冰情预报系统,使商船通航窗口期延长15天,降低航运成本约20%。智慧港口标准输出开通“中欧陆海快线”海铁联运通道,实现东南亚货物经青岛港直达中东欧,全程物流时间缩短至18天,年开行班列超500列。多式联运枢纽建设绿色港口联合倡议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碳中和计划,与新加坡港、鹿特丹港共享氢能码头建设经验,共建全球首个跨境港口碳足迹监测平台。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向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输出“智能调度系统”技术标准,带动沿线港口作业效率提升40%,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长25%。"一带一路"港口联盟参与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10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搭建海洋大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遥感、船舶监测、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为海洋经济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数据整合与共享中枢提升管理效率创新服务模式利用云计算和AI算法优化海洋资源调度,缩短海域使用审批周期50%以上,助力港口物流、渔业捕捞等产业高效协同。开发“海洋经济地图”可视化系统,为企业提供海域资源分布、产业政策等一站式查询服务,吸引超200家企业入驻平台。部署水下传感器和无人机巡检,实时监测水质溶氧量、pH值等指标,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养殖成活率提高30%。结合电商平台建立水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可查看养殖全过程,高端品牌溢价达40%。以“5G+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推动传统渔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养殖效率提升与生态保护双赢。智能监测系统应用通过AI算法分析鱼类生长数据,动态调整投喂量和频次,饲料成本降低15%,碳排放减少20%。精准投喂与节能降耗产业链延伸渔业养殖智能化改造案例海洋灾害预警AI系统应用技术架构与功能社会经济效益融合卫星遥感、浮标监测和气象模型数据,构建深度学习预警模型,台风路径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开发“灾损评估”模块,10分钟内生成受影响区域的经济损失预估,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系统覆盖全市80%沿海企业,2023年减少因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联动海事部门实现24小时智能巡航,海上搜救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海洋经济风险管理体系11建立气象、海事、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的台风预警机制,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和联合指挥平台,确保台风路径预测、船舶避风调度及人员疏散的高效执行。台风灾害防御应急机制多部门联动响应对港口、堤坝、海上风电等关键设施进行抗台风加固设计,采用可拆卸式防浪板和弹性锚泊系统,减少极端天气下的结构性损坏风险。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制定分级灾损评估标准,预置抢修队伍和物资储备库,确保台风过境后48小时内恢复港口基础运营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灾后快速恢复体系海洋生态危机应对预案赤潮与油污监测网络部署智能浮标和卫星遥感系统,实时监测海域水质变化及污染物扩散趋势,结合AI算法实现赤潮爆发前72小时预警。生态修复技术应用针对珊瑚礁退化、海草床破坏等问题,采用人工鱼礁投放、幼虫增殖放流等生物工程手段,配套设立海洋保护区以促进自然恢复。跨界污染协作治理与邻近省市签订《海域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跨区域污染溯源追责机制和联合执法队伍,杜绝推诿扯皮现象。海上安全生产监管创新智能监管平台建设整合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无人机巡航和区块链技术,实现渔船作业轨迹全记录、违规捕捞自动报警及证书电子化存证。船员安全培训体系强制推行“VR模拟逃生演练+线下实操考核”双轨制培训,覆盖火灾、碰撞、落水等20类险情处置场景,确保持证上岗率100%。高风险作业分级管控对深海养殖、海上石油平台等实施“红黄蓝”风险等级划分,要求高风险企业配备双套应急电源和救生舱,并每季度开展压力测试。社会效益与民生改善成果12沿海居民就业结构转型传统渔业升级配套服务业繁荣新兴海洋产业吸纳就业通过发展远洋捕捞、水产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带动渔民从单一捕捞向产业链中高端转移,如舟山市渔民转产比例达45%,平均收入增长60%。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创造大量技术岗位,某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5年内新增就业2.3万人,其中35%为返乡就业人员。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衍生行业提供灵活就业机会,某滨海新区餐饮住宿从业者数量较开发前增长3倍,形成"渔家乐"特色产业集群。海洋教育普及与人才培养沿海中小学普遍开设海洋通识课程,建立"少年海事学校"32所,每年组织10万名学生参与红树林保育等实践活动。基础教育体系创新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重点高校设立海洋技术、港口航道等特色专业,近三年培养硕士以上专业人才4800名,与中科院海洋所共建联合实验室12个。政府补贴开展船员证、潜水员等23类海洋职业资质培训,累计发放补贴1.2亿元,渔民持证上岗率达78%。海洋公益事业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建立"蓝碳基金",将10%的海洋资源开发收益用于红树林修复,累计恢复湿地面积超500公顷,惠及8个沿海社区。公众参与平台搭建成立全国首个"民间海洋保护联盟",组织净滩活动年均参与超15万人次,建立22个海洋垃圾监测站点数据库。公益岗位创设开发"海洋环卫工""生态护渔员"等公益性岗位2300个,优先聘用退捕渔民,年均增收4.5万元/人。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展望13产业集聚升级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推动深海探测、海水淡化、海洋碳汇等关键技术突破,为示范区提供持续创新动力。科技创新驱动生态保护优先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严格管控近海污染,推广生态养殖与可持续捕捞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修复的协同推进。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深远海开发战略部署深海资源勘探依托无人潜水器、遥感卫星等技术,系统勘探南海油气田、多金属结核等深海资源,建立国家深海资源数据库,为商业化开发奠定基础。远洋渔业拓展建设现代化远洋渔业基地,发展金枪鱼、南极磷虾等高附加值品种捕捞,配套冷链物流与精深加工体系,提升远洋渔业国际市场份额。海上能源枢纽布局漂浮式海上风电、温差能发电等新型能源项目,探索“海洋能源+氢能”多能互补模式,打造国家级深远海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定位国际航运枢纽扩建深水港口,优化航线网络,发展航运金融与船舶租赁服务,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区域总部入驻,巩固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地位。海洋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国际海洋论坛、海洋科技博览会,设立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推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