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现状分析综述目录TOC\o"1-3"\h\u4168我国农村相对贫困现状分析综述 1155831.1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 1277681.2各地区农村发展不均衡 3130571.3农村内部发展不均衡 4相对贫困是根据特定群体为参照而提出来的概念,也就是同一时期,因为不同个体所认为的赖以生存下去的生活水准的差异而带来的贫困,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主要通过发展的不均衡表现出来,像城市和乡村的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和农村内部发展不均衡,本文通过下面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情况进行了剖析。1.1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但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悬殊愈来愈大。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42359元和16021元,之间有26338元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64倍。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9251元和14617元,城乡收入差是2463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69倍。虽然2019年的收入倍数差比2018年的小0.05,但是2019年的收入差较之于2018年的收入差扩大了170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在缩小,但是收入差在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尽管带来了贫困群体的减少,可是却没有关注到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进而带来了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的现象。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二元扶贫模式,让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出现差距,农村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贫困陷阱”因此形成,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剥夺了落后地区的生产要素,落后地区的贫困人口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特别是特殊人群,其收入完全靠国家政策兜底,只是略高于绝对贫困线,几乎没有什么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个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而且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和个人形成合力,落后地区的人口不能享用经济发展成果,有强烈的剥夺感,使得其处在相对贫困状态。图3-1近年来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表3-1为我国城乡收入以外的相关指标的对比,我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上,还体现在除收入以外的其他方面。从基础设施来看,2019年,城市的供水普及率为98.78%,农村则为80.98%,有17.8%的差距,城市的燃气普及率为97.29%,农村只有31.36%,相差65.93个百分点。从生活质量上看,2019年,城市和农村每百户汽车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别为41.20和24.70,城市是农村的1.75倍。从公共服务来看,城市和农村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11.10和4.96,城市是农村的2.24倍。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上仍有很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均衡发展,使得农户和城市居民享受到的福利有很大差距,从而加剧了相对贫困。表3-1城乡相关指标对比情况年份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汽车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辆/百户)卫生技术人员(人/千人口)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201397.5659.5794.2519.7622.309.909.181.64201497.6461.5594.5720.5825.7011.009.701.77201598.0761.4295.3021.3530.0011.3010.211.90201698.4265.2395.5722.5235.5017.4010.424.08201798.3075.5196.2627.0037.5019.3010.874.28201898.3677.6996.7028.5941.0022.3010.914.63201998.7880.9897.2931.3641.2024.7011.104.961.2各地区农村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的沿海地区受到了良好的经济政策的照顾,对于西部地区,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的政策,可有效缓解区域间的相对贫困,虽然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收入都保持着稳定增长,但是显然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国民收入比重较大,地区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凸显了区域经济的相对贫困化,从收入差距来看,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依然显著。2013年,在可支配收入方面,东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有4420.2元之差,2019年增加到6951.3元。虽然反贫困战略现在转变到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上,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仍然是落后地区,假如把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的相应比例作为相对贫困线,那么东部地区的相对贫困发生率必然低于其他地区。如果以各区域的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为相对贫困线,那么各地区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人口。总而言之,如果以收入相对贫困线来测度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情况,其结果都不容乐观。图3-2分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14389元,增长10.1%,是平均数的89.8%。如果按照基于中位数收入的固定比例来划定相对贫困线,假如将2019年农村居民中位数收入的40%或50%作为相对贫困线,农村的收入相对贫困线为5756元或7195元。各省份农村收入均位于相对贫困线以上,则各省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均已高于相对贫困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各省份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上海的收入水平最高,达到33195.2元。中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在12900元至16400元区间,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在9600元至15200元。从收入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收入的离散程度大,其他区域的收入处在低水平集中情况,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内部各省份的收入悬殊较大,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参差不齐。排名靠后的主要是西部的省份,例如,甘肃、贵州、青海等,这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会将出现大规模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会转化为这些省份的相对贫困问题。表明2020后相对贫困治理的主战场仍然在西部地区,也说明存在相对贫困的潜在风险。图3-32019年各省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情况单位:元1.3农村内部发展不均衡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按五等分分组后,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2019年农村人口约5.5亿人,若以2019年农村低收入组人口归类为相对贫困人口,2020年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规模为1.1亿人左右。农村居民不同收入组收入相对差距由2013年的7.41倍提高到2019年的8.46倍,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绝对收入差距由2013年18446元扩大到2019年的31787元。低收入户和其他收入组的收入差距却更大了,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农村地区相对贫困现象慢慢突显出来,农村地区不平等程度加大。低收入组的一部分居民包含绝对贫困人口,也包含相对贫困人口,在扶贫时,也要特别关注这部分群体。从收入的增长率来看,低收入组的年均增长率最小,高收入组的年均增长率最高,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不匹配,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内部的收入愈发悬殊。尽管收入一直在上升,可是假如收入差距过大,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前我国对贫困的界定只限于收入层面,在教育和医疗等其他方面缺少界定贫困的标准,如果将这些都归入到贫困的范畴,再结合相对贫困的原理,我国的相对贫困现象将更加严峻。表3-2农村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组别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年均增长率低收入户28782768308630073302366642627.46%中等偏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真题解析+答案
- 新型材料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
- 2025年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试卷及答案
- 船舶制造中高精度激光切割与焊接技术报告
- 智能农业技术应用及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 建筑行业资产全周期管理:云计算解决方案概览
- 2025年6月农网配电营业工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 2025初级质量师(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练习题及答案一
- 2024年-2025年催化裂化装置操作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厨师劳务聘用合同范本
- 光纤入户工程合同7篇
- 2020智能电能表功能规范
- 5.1走近数据分析-公开课课件-高一信息技术教科版(2019)必修1-数据与计算
- 机电的职业生涯规划
- 2024年度景区志愿者服务合同:某志愿者组织与某景区间2024年度志愿者服务合同3篇
- 《斜齿轮锥齿轮》课件
-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 12月份联合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宠物行业直播带货合作协议
- 第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机电设备维修工(智能制造生产运维方向)赛项实操样题
- 网络总编辑负责制度
- JJF 1375-2024机动车发动机转速测量仪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