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_第1页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_第2页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_第3页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_第4页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诊断演讲人:日期:目录02临床表现01疾病概述03实验室诊断04影像学检查05鉴别诊断要点06诊疗规范01疾病概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理机制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广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症。基本定义与病理机制啮齿类动物,如鼠类,是主要的宿主和传染源。病毒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唾液、尿、便等排泄物排出,人类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途径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有广泛的自然疫源地,且多在农村和森林地区流行。本病具有季节性,以春季和秋季多见,冬季和夏季较少。流行病学特征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地区季节性病原体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病毒可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也可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尘埃等感染。0204030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感染。消化道传播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等,经口感染人体。虫媒传播某些昆虫如蜱、螨等,可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叮咬人体后传播病毒。02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分阶段表现发热期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热程多数为3~7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伴有头痛、腰痛和眼眶痛(即“三痛”),结膜充血、出血,皮肤、软腭和咽部黏膜出现出血点(即“三红”)。低血压休克期多在病程第4~6日出现,一般持续1~3天,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轻重不一,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少尿期多在低血压休克期后出现,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一般持续5~7天,长者可达10天以上,少尿期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多尿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标志着肾功能逐渐恢复,多尿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数月,此期易并发感染、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等。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逐渐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恢复期可长达数月。典型症状分阶段表现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如瘀点、瘀斑、腔道出血、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大出血。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少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衰竭,肾脏表面充血、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水肿和出血。肾脏损伤出血倾向与肾脏损伤重症病例并发症感染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其次是尿路感染、肠道感染、腹腔感染等,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由于肾脏功能受损,排酸、排钾、排水功能降低,易出现高钾血症、酸中毒、低钙血症等。出血性休克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容量下降等原因,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肺内出现湿性啰音等,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03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检测指标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抗体效价测定IgG抗体在发病后第2周出现,可持续多年,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诊断。动态监测抗体效价变化,有助于诊断病情及评估预后。123病毒核酸鉴定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血清、血浆、血细胞等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是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030201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实时监测病毒载量,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重要参考。基因测序通过测序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已知病毒进行比对,可确定病毒型别,有助于追踪病毒来源及传播途径。尿液常规检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常出现蛋白尿,通过测定尿蛋白含量,可了解肾脏损害情况。尿液蛋白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肌酐、尿素氮、电解质等,有助于评估肾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同时,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可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观察尿液颜色、透明度、尿量等指标,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尿液与血液生化分析04影像学检查超声影像特征肾脏大小早期可正常或轻度肿大,随着病情进展,肾脏逐渐缩小,呈弥漫性改变。肾脏结构肾皮质回声增强,肾髓质可呈现“驼峰征”,即肾锥体呈高回声区,肾乳头部呈低回声区。肾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加,呈“阻力指数增加型”频谱改变。CT可见肾脏肿大,密度增高,呈弥漫性改变,MRI表现为肾实质信号增高。CT/MRI应用场景早期肾脏密度改变CT/MRI可观察肾脏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病程中的动态观察如肾出血、肾破裂、肾周围血肿等,CT/MRI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并发症的诊断肾功能动态评估通过测定肾脏排泄功能,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肾小球滤过率(GFR)通过测定尿中β2-微球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肾小管标志物,了解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变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采用超声或核素等方法测定肾血流量,有助于判断肾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肾血流量05鉴别诊断要点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区别发病特点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为急性发热性疾病,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斑疹伤寒等进行鉴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症,而其他发热性疾病则无此典型症状。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学检测呈阳性,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病毒学检测则呈阴性。123类似肾脏病变的鉴别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前驱感染史,主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但无发热和出血症状。急进性肾炎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但肾功能急剧恶化,多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有肾毒性物质接触史或肾缺血病史,表现为肾小管功能受损,但肾小球功能正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皮肤紫癜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腹痛、关节痛等症状,但无肾脏损害和发热症状。过敏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原发病,表现为出血倾向,但无肾脏损害和发热症状。以出血为主要表现,但无肾脏损害和发热症状。出血性疾病的排除标准06诊疗规范密切监测疫情,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减少误诊和漏诊。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原则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早期抗病毒治疗针对低血压休克期,尽早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早期防治休克注意尿量变化,及时利尿、保护肾功能,预防急性肾衰竭。早期保护肾脏利巴韦林注射液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汉坦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减轻病情。抗病毒治疗方案干扰素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用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其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可根据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