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40
CCSB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3247—2025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2025-03-19发布2025-04-19实施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1/T3247—2025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原则............................................................................1
5评价指标体系........................................................................2
6评价指标调查方法....................................................................2
7评价指标测度........................................................................3
8评价标准............................................................................6
9评价结果............................................................................8
附录A(资料性)参数调查观测表.......................................................9
附录B(资料性)主要人工林树种标准胸径断面积........................................10
附录C(资料性)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12
参考文献.............................................................................13
I
DB51/T3247—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解释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阿坝州林业和草原科
学技术研究所,理县林业和草原局,阿坝州川西国有林保护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秋红、刘世荣、刘兴良、陈俊华、贾晨、李旭华、陈淼、徐峥静茹、蔡蕾、
衡理、李慧超、缪宁、史作民、魏仕军、董生刚、张利,李道德。
II
DB51/T3247—2025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四川省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的评价原则、评级指标体系,描述了评价指标调查方法、
评价指标测度、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等方面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30363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
LY/T1210森林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LY/T1237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化的计算
LY/T2908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工公益林artificialnon-commercialforest
起源为人工的生态公益林,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
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
3.2
公益林质量non-commercialforestquality
公益林的状况以及能满足人类对于森林生态以及社会效益的需求程度。
4评价原则
4.1科学性
数据来源、评价指标应符合评价的目的要求,反映被评对象的本质特征,评价方法及结果应准确地
反映客观规律,体现科学性。
4.2客观性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应以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评价方法定量化、充分体现客观性原
则。
4.3可持续性
1
DB51/T3247—2025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必须遵循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原则,关注森林质量的代际问题,充分发挥森林自
然恢复能力与持续生产能力。
5评价指标体系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单元为森林资源小班,评价指标体系由林分结构、林分生产力(固碳能力)、
林分稳定性以及林分对环境的影响4个要素,19个指标构成,详见表1。
表1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要素层权重指标层权重
乔木物种丰富度(C1)0.07
灌木物种丰富度(C2)0.03
林分层次结构(C3)0.15
林分结构(B1)0.40
林分树种结构(C4)0.10
林分年龄(C5)0.02
林分疏密度(C6)0.03
乔木物种多样性(C7)0.10
灌木物种多样性(C8)0.05
林分稳定性(B2)0.30树种组成(C9)0.10
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指
更新能力(C10)0.03
标体系(A)
活地被物盖度(C11)0.02
林分生产力/固碳能力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C12)0.02
0.10
(B3)单位面积林分年生长量(C13)0.08
林分平均胸径(C14)0.04
林分平均高(C15)0.04
林分植物多样性(C16)0.04
林分对环境的影响(B4)0.20
土壤容重(C17)0.03
土壤有机质含量(C18)0.03
土壤侵蚀模数(C19)0.02
6评价指标调查方法
6.1样地设置
通过典型抽样法,选取能够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样地进行调查;样地应在生境条件、植物
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
样地大小和数量根据评价区域林分特征确定,当小班面积小于0.33hm2(5亩)时,采用全林实测
法;当小班面积大于0.33hm2(5亩)且小于100亩时,设置1个样地;当小班面积大于100亩时,设置2
个以上样地,且设置标准地总面积不少于小班面积的1%;一般样地规格为投影水平距20m×30m。
6.2样地观测与取样
选择生长季末期对样地进行调查,评价指标每五年监测一次。
2
DB51/T3247—2025
6.3乔木层观测
对样地内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测量树高、胸径、冠幅等,具体方法按照GB/T30363、GB/T26424
执行。
6.4灌木层与苗木观测
在样地四周和中心分别设置5个5m×5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所有灌木树种,记录种类、多度、
高度、地径、盖度、冠幅等信息;测定乔木幼苗和幼树,记录种类、高度、地径、冠幅等信息。
6.5活地被物观测
在乔木样方的四周和中心分别设置5个1m×1m的小样方,调查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种类,测定草
本、苔藓和地衣的盖度等信息。
6.6林分层次结构观测
按照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含草本、苔藓、地衣)3个层次记录调查样地的群落层次结构。
6.7林分年龄调查
在样地中,利用生长锥钻取木芯确定树种年龄,对于复层异龄混交林,测定各林层优势树种的年龄
为该林分年龄,龄级和龄组划分见LY/T2908。
样地指标观测详细内容见附录A。
6.8土壤调查取样与监测
在样地四周和中心分别设置5个样点,去除地表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后,利用土盒获取0~20cm
的表层土壤,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利用环刀获取0~20cm的原状土,用于土壤容重测定;土壤样
品采集按照LY/T1210执行。
在汛期前将直径0.5cm~1cm、长50cm~100cm类似钉子形状的钢钎,根据坡面面积,按一定距
离分上中下、左中右纵横各3排,共9根布设。钢钎应沿铅垂方向打入坡面,钉帽与坡面齐平,并应在钉
帽上涂上红漆,编号登记入册,坡面面积较大时,钢钎应适当加密。
相关调查与监测内容主要用于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7评价指标测度
7.1植物物种丰富度(C1、C2、C16)
按照公式(1)计算
푅=푆···························································(1)
式中:
R—植物树种丰富度;
S—样地内乔木层或灌木层所含有的植物树种数。
7.2林分层次结构(C3)
通过目测法完成,乔木、灌木和活地被层(草本、苔藓和地衣)的郁闭度或盖度分别大于0.2、30%、
20%的,确定为一个层次。
3
DB51/T3247—2025
7.3林分树种结构(C4)
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样方调查法完成。
7.4林分年龄(C5)
通过查阅造林历史资料或生长锥钻取树芯的方法确定林分年龄,林龄等级按照DB51/T2734执行。
7.5林分疏密度(C6)
按照公式(2)计算
푄푖
DCi=·························································(2)
푄标
式中:
DCi—林分i的疏密度;
Qi—林分i的平均胸径断面积;
Q标—标准林分的平均胸径断面积见附录B。
7.6乔木/灌木/林分植物物种多样性(C7、C8、C16)
按照公式(3)计算
푁푁
퐻′=−∑silni···················································(3)
i=1푁푁
式中:
H′—Shannon-Wiener指数;
Ni—样地内乔木/灌木/林分第i个植物物种的数量;
N—样地内乔木/灌木/林分所有植物物种的数量之和。
7.7树种组成(C9)
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样方调查法完成,优势种占比50%以上视为优势种明显。
7.8更新能力(C10)
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样方调查法完成,更新幼苗的判定标准为:凡胸径5cm以下、树高2m以下,其中
慢生针叶树的高度在20cm以上,速生针叶树和硬阔叶树的高度在30cm以上,软阔叶树的高度在50cm以上
的为幼树;低于幼树标准的为幼苗;幼树幼苗均纳入更新能力计算。
7.9活地被物盖度(C11)
通过典型抽样法和样方调查法完成,通过目测法估算样方内草本、苔藓和地衣的总盖度。
7.10林木材积
按照公式(4)计算
푉=푔13(푕+3)푓···················································(4)
式中:
V—林木材积,m3;
2
g13—胸高断面积,m;
h—树高,m;
4
DB51/T3247—2025
f—实验形数见附录C。
7.11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C12)
按照公式(5)计算
∑푁푉
푀=푖=1푖························································(5)
푠
式中:
M—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m3·hm-2;
3
Vi—样地中第i株林木的材积,m;
N—样地中林木总株数;
s—样地面积,hm2。
7.12单位面积林分年生长量(C13)
按照公式(6)计算
푀
푀=··························································(6)
퐴퐴
式中:
3-2-1
MA—单位面积林分年生长量,m·m·a;
M—林分总蓄积量;
—林分年龄;
7.13林分平均胸径(C14)
按照公式(7)计算
∑푁푑2
퐷=√푖=1푖·······················································(7)
g푁
式中:
Dg—林分平均胸径,cm;
N—样地内林木总株数;
di—样地内第i株林木的胸径,cm。
7.14林分平均高(C15)
按照公式(8)计算
1
퐻=∑푛푕······················································(8)
퐷푛푖=1푖
式中:
HD—林分平均高,m;
n—样地内与林分平均胸径相近的林木株数,一般选取3株~5株;
hi—样地内与林分平均胸径相近的林木树高,m。
7.15土壤容重(C17)
使用环刀法进行一次取样测定,将于环刀中土壤取出进行称重Ms1(g),再取20g放置于铝盒中进行烘
干,称得烘干土重Ms0(g),根据环刀计算土壤体积V,土壤容重和土壤持水量的计算如下:
5
DB51/T3247—2025
푀푀
퐷=푆1S0························································(9)
20푉
式中:
D—为土壤容重,g·cm-3;
V—为环刀容积,cm3。
7.16土壤有机质含量(C18)
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按照LY/T1237执行。
7.17土壤侵蚀模数(C19)
=1000푍⋅푆⋅cos휃················································(10)
式中:
A—土壤侵蚀量,m3;
Z—侵蚀厚度,mm;
S—水平投影面积,m2;
θ—斜坡坡度值。
8评价标准
8.1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
表2评价指标等级分值表
类别判别等级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C1)>32~3<2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C2)>32~3<2
具有乔木层、灌木层、活具有乔木层和其他1个植被层的
林分层次结构(C3)只有乔木一个植被层的林分
地被物层3个层次的林分林分
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或针叶相对纯林(单个针叶树种蓄
阔叶树种蓄积占比35%~积占比65%~90%);
针叶纯林(单个针叶树种蓄积
65%);阔叶相对纯林(单个阔叶树种蓄
林分树种结构(C4)占比≥90%);阔叶纯林(单
阔叶混交林(阔叶树种蓄积占比65%~90%);
个阔叶树种蓄积占比≥90%)
积量占比≥65%)针叶混交林(针叶树种蓄积占比
≥65%)
林分年龄(C5)中龄、近熟林成、过熟林幼龄林
林分疏密度(C6)0.80~1.000.50~0.79<0.50
乔木层/灌木层/林分植
>10.5~1<0.5
物物种多样性(C7、C8、C16)
林分树种组成(C9)优势树种明显有优势种无优势种
更新能力(C10)>1000(株·hm-2)500(株·hm-2)~1000(株·hm-2)<500(株·hm-2)
6
DB51/T3247—2025
表2评价指标等级分值表(续)
类别判别等级
活地被物盖度(C11)>75%50%~75%<50%
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C12)>300(m3·hm-2)150(m3·hm-2)~300(m3·hm-2)<150(m3·hm-2)
3(m3·hm-2·a-1)~7.5
单位面积林分年生长量(C13)>7.5(m3·hm-2·a-1)<3(m3·hm-2·a-1)
(m3·hm-2·a-1)
林分平均胸径(C14)>20cm10cm~20cm<10cm
林分平均高(C15)>16m7m~16m<7m
1.00(g·cm-3)~1.29>1.45(g·cm-3)或<1.00
土壤容重(C17)1.30(g·cm-3)~1.45(g·cm-3)
(g·cm-3)(g·cm-3)
土壤有机质含量(C18)>40(g/kg)20(g/kg)~40(g/kg)<40(g/kg)
2500(t·km-2·a-1)~8000
土壤侵蚀模数(C19)<2500(t·km-2·a-1)>8000(t·km-2·a-1)
(t·km-2·a-1)
等级分值321
8.2评价指标归一化
𝑥푖(푘)
𝑦푖(k)=·····················································(11)
𝑥표(푘)
式中:
yi(k)—评价指标归一化值;
x0(k)—各评价指标分值的最大值;
xi(k)—样地各评价指标的分值,k=1,2,...,m,m为评价指标个数,m=19,i=1,2,...,l,l为样
地数量。
8.3关联系数
按式(12)计算
i푖i|0푘푖푘|푖|0푘푖푘|
(𝑦0,𝑦푖)=...................................
|0푘푖푘|푖|0푘푖푘|
(12)
式中:
|𝑦0−𝑦푖|—绝对差;
n푖n푘|𝑦0−𝑦푖|—绝对最小差,指绝对差中最小的值;
푖푘|𝑦0−𝑦푖|—绝对最大差,指绝对差中最大的值;
𝑦0—𝑦푖的归一化值,是维数19,数值为l的向量;
𝑦푖—评价指标分值归一化后的值,即乔木层植物树种丰富度、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林分树
种结构、林分层次结构、林分蓄积量、林分蓄积增长量、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
7
DB51/T3247—2025
性、树种组成、活地被物盖度、更新能力、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年龄、郁闭度分值的归一
化值;
—分辨系数,取值0.5。
8.4灰色关联度
按公式(13)计算
푛
=∑푘=1푊푘𝑦0,𝑦푖.··········································(23)
式中:
γ—灰色关联度;
W(k)—权重,见表1;
y0𝑦0—0的归一化值,是维数19,数值为l的向量;
𝑦0,𝑦푖—𝑦푖与𝑦0的关联系数。
9评价结果
计算所得样地灰色关联度值,依据表3进行评价结果查询,样地数量比例最高的等级作为该区域人
工公益林质量的综合水平。
表3人工公益林质量评价等级
灰色关联度判定级别评价等级
γ≥0.80Ⅰ优
0.60≤γ<0.80Ⅱ良
0.45≤γ<0.60Ⅲ中
γ<0.45Ⅳ差
8
DB51/T3247—2025
A
A
附录A
(资料性)
参数调查观测表
参数调查观测见表A.1。
表A.1参数调查观测表
调查人:日期:填表时间:天气:
样线编号:样方编号:林木权属:国有林□集体林□个人□其他□
林龄:大地名:小地名:群落名称:
样方面积:E:N:海拔:
坡形:均匀坡□凹□凸□复合坡□无坡形□坡位:山顶□山肩□背坡□麓坡□趾坡□冲积地□坡度:坡向:
乔木层高度:郁闭度:物种数:灌木层高度:物种数:盖度:
树种编号胸径(cm)高度(m)冠幅(m*m)备注物种名地径(cm)平均高度(m)盖度(%)冠幅(m*m)
幼苗层高度:物种数:盖度:(%)苔藓层物种数:盖度:
苗木名称高度(m)地径/胸径(cm)冠幅(cm*cm)植物类别(草本/苔藓/地衣)名称盖度(%)
9
DB51/T3247—2025
B
B
附录B
(资料性)
主要人工林树种标准胸径断面积
主要人工林树种标准胸径断面积见表B.1。
表B.1主要人工林树种标准胸径断面积(cm2)
树种
树高/cm柏木、侧柏、岷江
云杉/青杄云南松/华山松杉木/柳杉马尾松阔叶类
柏等柏木类
38.011.4//8.5/
412.316.0//10.7/
516.120.216.414.712.711.7
619.823.720.917.314.613.8
723.026.325.319.916.415.6
826.028.929.622.418.117.6
928.830.834.024.719.719.4
1031.432.238.427.121.221.0
1134.033.343.429.422.722.4
1236.534.347.431.524.023.8
1338.835.250.933.725.325.0
1441.136.153.835.726.626.3
1543.336.756.437.827.827.6
1645.437.558.739.729.028.8
1747.438.160.641.630.129.9
1849.538.762.343.431.331.4
1951.439.263.945.232.532.1
2053.039.865.447.033.633.2
2154.640.366.748.634.634.2
2256.040.867.850.335.635.3
2357.441.368.951.936.736.4
2458.641.869.953.637.737.4
2559.742.270.755.038.738.3
2660.742.671.656.6/39.2
2761.743.072.458.0/40.2
2862.643.573.059.5/41.1
2963.443.973.860.9/42.0
3064.244.374.462.2/42.9
3165.044.780.063.5//
10
DB51/T3247—2025
表B.1主要人工林树种标准胸径断面积(cm2)(续)
树种
树高/cm柏木、侧柏、岷江
云杉/青杄云南松/华山松杉木/柳杉马尾松阔叶类
柏等柏木类
3265.745.180.564.9//
3366.345.581.066.1//
3466.945.881.467.3//
3567.546.281.768.6//
366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中特定遗产继承权与财产分割协议示范
- 2025年火车焊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特岗教师计划对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
- 基于AHP法的金融审计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 音乐产业音乐版权运营与音乐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 2025年六级数学月考试卷及答案
- DB65T 4410-2021 热泵干制红枣技术规程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试题及答案
- 中医学转专业试题及答案
- 复试专业英语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4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NB-T32042-2018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监理规范
- 博士高校面试答辩模板
-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完整版)解读课件
- 深圳市劳动法律法规参考手册模板
- 在线网课知道知慧《战舰与海战》单元测试答案
- 2017一级建造师考试港口与航道工程实务真题及答案
- 部编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 班组长质量管理意识培训
- 陈旭大卫不可以 省赛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