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8300字】_第1页
【《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8300字】_第2页
【《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8300字】_第3页
【《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8300字】_第4页
【《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8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目录TOC\o"1-3"\h\u30328玉文化礼仪功能的历史表现分析概述 130091.1新石器时代 1145911.2夏商时期 2269841.2.1祭祀之礼 3290391.2.2丧葬之礼 321811.3西周 412691.3.1礼仪用玉制度 474211.3.2祭祀礼仪 5300861.3.3宾礼 7286651.4春秋战国 86811.5秦汉—明清 9传统玉器的礼仪功能,从玉文化出现之始的新石器时期开始萌芽,先秦时期玉器的礼仪功能逐渐完善并加深,且期间发生了两次巨大转折,故先秦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玉文化礼仪功能历史表现研究的重点时期。而秦汉之后的玉器礼仪功能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延续了先秦时期玉器礼仪功能的表现与内涵。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国就出现了第一个用玉高峰期。虽然当时没有文字记录关于新石器时期的礼仪形式或规范,但是通过那个时期考古出土的玉器可以直接反映并佐证玉器礼仪功能的践行情况,使用玉器的礼仪意识已经萌芽。据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玉制礼器,当时只用于祭祀之礼与丧葬之礼中,大约在距今6000至4000年间,多发现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其中以良渚文化礼仪用玉尤为典型。现以良渚文化中反山与瑶山两个墓葬群为实证例子来分析当时礼仪玉器如何来践行其礼仪功能的。“遗址平面呈方形,由里外三重组成这是一项经过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具有特定用途的建筑”[14],这是瑶山祭坛遗址考古发掘的推论,瑶山是目前良渚文化唯一发现的祭坛。规范化的场所,与出自其中的精制玉器,可以推断是为一定的礼仪形式所服务的。而根据考古发现其中的火烧痕迹与出土器物特征所得结论是,这两个墓葬群既是行丧葬之礼的场所,也是行祭祀之礼的场所。图2.1良渚文化瑶山祭坛遗址外观图2.2人形兽面纹其中出土的礼仪玉器,最为典型的纹样就是“人形兽面纹”,而在史前意识形态领域中,这就是典型的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反映[15]1。图腾崇拜是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已经不是对自然的一般的惊奇和恐怖所引起而发生的一种精神屈服,而是处于对外部世界的征服欲及无知,或处于某种意愿产生的对某些对象的敬畏与崇拜心理的产物,换言之,图腾崇拜是求安心理的反映[15]2。而祖先崇拜是对祖先灵魂的崇拜,认为灵魂不灭且可以作用于生者的敬畏心理。玉器上的兽面纹移去夸张的兽面,其实刻画的主要是个人的形象,有研究学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是良渚人祖先的形象,而兽面是为了增强人的威严感。也由此可见在礼仪玉器的纹饰中,人已经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人的自我已经开始有展现的痕迹。而在当时,玉器作为祭祀礼仪中人与神的交互沟通载体,并不是由人本身直接将玉器作为礼物奉献给神,而是通过巫师。这点从瑶山祭坛遗址出土的火烧人形骨架,与对良渚文化宗教巫术的表现形式研究推论得出。巫师作为神在人间的意志体现,巫以神的名义占有了玉,反过来又以玉来体现神的存在,这样玉器成了神的物质表现。可见当时在礼仪玉器的使用过程中,巫、神、玉三位一体、互为表里的依存关系。综上,从良渚文化遗址来看,当时玉器的礼仪功能是明显服务于原始宗教的,礼仪的交互主体是人与鬼神、大自然,而玉器使用的最初礼仪形式之一祭礼就是从古人追求超自然力量,寻求内心庇护的需求中产生,其中承载的是人们盲目崇拜与求安的心理。可见在起初的思维形态当中,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隔绝开来的,当时人们的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人的自主性较差,理性精神还未发育。1.2夏商时期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它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胚胎的逐步形成,玉器的礼仪功能与史前时代相比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化。且在古代治礼之人眼中,夏代是后世礼仪的开端。而商代晚期玉器是中国古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但因考古界对夏代与商代早期的出土玉器朝代界定并不明确,且夏商时期是玉器礼仪功能的明显过渡时期,所以本文将两个朝代的玉文化礼仪功能结合起来探讨。1.2.1祭祀之礼根据二里头宫殿遗址第一、二期礼仪玉器的发掘,夏代祭祀之礼的存在成为确凿的历史事实。且根据史书记载,夏代五礼的门类基本已经具备齐全。“予(辛王)娶涂山,(辛王)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分别记录的就是禹婚嫁之地与丧葬之地。虽然根据出土玉器不能判断礼仪活动中玉器的使用有无成体系,礼仪用玉有无清晰的分类,但是从其礼仪形式从祭祀礼扩展至婚礼等更为贴近人现实生活的礼仪形式,可见当时已经有以人为中心的礼仪形式发展趋向。夏商的祭祀礼与史前时代一脉相承,玉器形制较史前更为丰富,有些由之前的玉制工具发展而来,如玉圭。但祭祀礼之中,行礼主体发生了改变。大禹治水后被封“山川神主”,山川的守护者具备与普通人不一样的身份,大禹虽没有直接成为国王,但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王权,且同时具有沟通天人的能力。可见,夏代将行礼者主体特殊化,对神的敬畏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对王的崇敬,王本身具有一定的神性。史前的“巫、神、玉三位一体”逐渐进化为夏商的“王、神、玉三位一体”。王身上所具有的神性,与史前巫师身上所具有的神性不同之处在于,大禹作为王为大众解决水患这一现实问题,是为人的现实需要所服务,而巫师的存在并不为人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所以可见,虽然玉器的礼仪功能仍然服务于原始宗教信仰,但行礼者主体却有逐渐以人为中心的趋向。到了商代,王权完全取代了巫权的统治地位,改由王来进行祭祀之礼,而至此开始,王权开始与玉器相结合,为周代的玉礼制形成提供了前提基础。1.2.2丧葬之礼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玉器,其中大部分为墓主生前使用之物与一些随葬品,因现在学术界无法确定部分玉器是否只是墓主生前用以佩戴或使用的器物,是否在丧葬之礼中有其他观念上的用途,故本文从丧葬之礼作为礼仪形式之一角度来界定,将葬于墓中的有墓主身份地位标志一用的玉器也归于礼仪玉器中进行研究。从玉石材质来看,色泽绚丽多彩,多数含有与主色相异的玉斑;其中大部分为软玉,有新疆玉、透闪石玉、岫岩玉和南阳玉四种,且新疆玉居多数,而其中又以青玉居多,白玉较少,青白玉、黄玉、糖玉更少。从玉器形制与工艺来看,除了琮、圭、璋、璧、环、瑗等常用于祭祀礼仪的出土玉器形制外,还有往往用同一块玉料或色泽相近的料雕琢成成对的肖生动物作为陪葬品。可见当时对选料、用料已经有慎密的考虑,利用玉料的自然形态因料施艺,利用玉石的天然色彩创作“俏色”作品,都是将天然美与艺术美融于一体的表现,如小屯北地出土的一件圆雕玉鳖开创我国“俏色”玉器的先河[16]。可见,商代人已经通过感知玉石材料本身的美,加上用料的慎密思考,将其创制成合适的题材。不同于此前由自然、人性本能为基础的原始审美状态,商代的审美明显具有人的自我意识。1.3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周代礼制臻于完备,礼是周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精神核心。而玉器与周代礼制相结合,有“明贵贱、辨等列”的意义。相比起西周以前的玉器,礼仪功能更具有上层意识观念色彩,对礼仪用玉有更多形而上与抽象的解说,西周的玉器礼仪功能则表现得更为现实化与制度化。西周玉文化的礼仪功能从玉礼制与玉礼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而玉礼器又融于玉礼制之中。下面从西周的礼仪用玉制度,以及祭礼、宾礼两种礼仪形式,来分析西周的玉文化礼仪功能。1.3.1礼仪用玉制度自西周以来,玉入典章,玉器融入政治体制与王权象征之中,并形成较为完备的用玉制度。《周礼》中记载着详细的玉官制度,目的是让玉器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玉官辅助王治国安邦。从玉官的职能角度,有的玉官就是负责将制定的规章制度运用到礼仪活动中。譬如大宰、小宰、宰夫、内宰负责在礼仪活动中传递、放置、保管玉器;小宗伯、典命、家宗人、司盟、都宗人负责器物的大小多寡的规格以及负责礼制的规范化实施;接待用玉的礼仪由大行人、司仪、小行人负责,他们按照来宾级采用不同接待礼仪;掌节、调人负责以玉为符信,按等级规定使用不同符信;土方氏、乐师是负责将玉器当作工具去使用[17]。以表格形式梳理如下:玉官种类职责大宰、小宰、宰夫、内宰传递、放置、保管玉器小宗伯、典命、家宗人、司盟、都宗人负责器物的大小多寡的规格与礼制的规范化实施大行人、司仪、小行人按照来宾等级采用不同接待用玉的礼仪掌节、调人负责以玉为符信,按等级规定使用不同符信土方氏、乐师负责将玉器当作工具去使用以上关于周代玉官的职能与官职种类只是掌玉职官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包含玉器的征收、制作、收藏管理专门负责的玉官,职责划分相当细化。由此可见,周代玉礼制规范化地融入不同等级身份人的礼仪的交互过程中,礼制的高度形象化使政治理念可通过玉器的不同规格形制物化呈现于社会之中。1.3.2祭祀礼仪在周代,繁多的礼仪形式被进行规整,正式分为五礼:吉、凶、宾、军、嘉。《周礼·春宫·大宗伯》对其解释为:“以吉礼事邦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而《礼记》中提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意思是在治理国家时,礼最为重要,而五种礼仪中,祭祀最为重要。周代用“六器”专祭天地四方,对祖先、鬼神的祭拜更加规范化与理性化。而在周代的祭祀礼仪用玉之中,如帝王皇室的祭天之礼、封禅之礼和百姓的社祭之礼,不同形式的祭祀礼仪中,所用玉器的形制、内涵都不同。而在众多祭祀礼仪中,最为尊贵也最为统治者重视的莫过于“郊祭”和“社祭”。1、郊祭之礼郊祭,是由天子主持在郊外举行的祭天之礼,帝王需提前沐浴斋戒以表重视,主要是为了彰显君权神授,使王权在社会中更具合理性。《周礼·春官·典瑞》中有“王晋大圭,执镇圭”的礼仪程序[1]23,其中使用了两种礼仪玉器——大圭与镇圭,两者含义是不同的。大圭是一种表面无装饰花纹,圭首呈锐角如锥形的玉器,一般为帝王所执。《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礼记·礼器》:“大圭不琢,大羹不和”。依据出土资料来看,出土的大圭也都素面不着装饰,正应和《礼记》中所说的“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可见,大圭代表着帝王至高尊贵的身份。镇圭是作为进献给神灵之礼[1]24,以四镇之山为雕饰,具有安定四方的意义。可见郊祭中,帝王以代表周人向神灵祈求社会安定,将祭祀用意以纹饰的方式刻于玉器之上传达给神灵,玉器上的纹饰作为人意志的体现,而这点是从史前礼仪一贯传承下来的。除了玉圭以外,玉璧也是郊祭中不可或缺的礼仪用玉。“以苍壁礼天”,古人主张天圆地方,天又为苍青色,故以苍璧来象征天,苍璧即为玉璧的一种,而玉璧又为“六器”之首,这与其中的大璧用于郊祭礼天定是紧密相关的。苍色的大璧,径长一尺二寸,是帝王用以郊祭礼天的礼仪用玉,璧上饰以不同纹饰以表达帝王向神灵所求之愿,如蒲纹从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来,祈求草木茂盛、六畜兴旺;兽纹是借助于野兽的凶本性,用以辟邪镇崇;束丝纹祈求天神保佑来年可以丰收农桑蚕丝。且纹饰并不一定单一使用,有时还会多层组合出现,从出土资料显示,这一现象特别是到春秋战国以后更为明显,且多层纹饰只出现于玉璧这一玉器形制之上。这点看似与新石器时代人们用兽面纹表意类似,但是蒲纹、束丝纹等纹样的来源有明显的与人们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背景。玉璧在祭天之礼中承载着周人及之后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可能这也正是多层纹饰只出现在玉璧之上的原因。综上,祭天之礼,既反映了周人对上天,即自然与神的敬畏,又反映了帝王为追求王权存在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天上神权的代言人。可见,周人已经开始根源性追溯自己的来源,对自我于这个社会的合理性有了思考。且祭天之礼的玉璧纹样来源于自然,也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其中寄予的生活希望可显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社祭之礼与郊祭之礼敬畏天神相对应的,就是对地神行祭祀之礼。“社”字在《说文解字》中意为:“社,地主也[18]。”“社”的本意为土地之神,因此社祭也被看作对地表示崇敬的祭祀礼,毕竟人无土不立,土地产出供给食物,提供栖身之所,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与郊祭祭天之礼不同的是,社祭是通乎帝王皇室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祭祀礼仪。但不同等级的社祭也有所不同,君王贵族在祭社神的同时,又兼祭天地山川,而普通百姓只拥有社祭和祭祀祖先的权利。相比起官方庄重与程序化的社祭,民间的社祭之礼形式不拘一格,只有官方的社稷礼仪才会用到玉器。从官方与民间的社祭礼仪的形式与对象可以看出,社祭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划分已经有了密切的关联。与“苍璧礼天”相对应的便是“黄琮礼地”。由于其颜色近似大地的黄色,所以选用黄色的琮。周代玉琮一般为方柱形,与天圆地方暗合,即方圆天地之中,有一穿孔贯之,天地得以交流。除此以外,玉钺在社祭之礼中作为驱邪法器的象征意义,因它形似斧而被认为具有一定杀伤和威慑作用,用以增加仪式中的威仪神圣感。社祭之礼在之前对鬼神的敬畏,转而进一步表达对人们所处这片土地的崇敬,可见人们的关注点从虚无缥缈的神灵开始一步步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中,这也是得益于人们生产力的进步。相比起新石器时代用图腾产生的被动威慑作用,周人用有杀伤力的主动威慑武器来对抗邪恶力量,可见其对自然的主动对抗心理已经逐渐吞没其畏惧心理。1.3.3宾礼宾礼作为周代五礼之一,是接待宾客之礼,主要是指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与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宾礼用玉中主要涉及朝聘时的玉瑞和佩饰用玉。“以玉为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圭,侯执信,伯执躬圭,子执穀璧,男执蒲壁。周代以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所执不同尺寸和形制的“六瑞”,来代表邦国领土与区别君臣等级。玉瑞除了做执玉之外,也用做天子和诸侯赏赐下属的赏赐之玉,以及诸侯进献天子的礼物。诸侯受封时,周王要赐玉圭以示恩泽,诸侯也以玉圭作为受命标志,并执此向周王行礼,礼仪毕恭内心毕敬。《礼记·曲礼下》详细记载了执玉之礼的相关细节:“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19]。”意思是王处于至尊地位,故奉玉器给王时应当高于心表示对王的敬意,国君指诸侯,地位低于王,所以手执玉器与心相平,而大夫执器在心下,士就更在其下,手执主器的臣即使器身不重,内心也要如手持重物般恭敬地对待,古人以左为尊,所以应左手执玉器。可见典章中对宾礼中持奉玉器的礼仪要求极为细致,通过一系列礼仪规范表达下级对上级的尊重与崇敬之心。另外,作为瑞玉的玉圭,在当时作为权力的象征,在不同的政治需求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玉圭的形制也有一定的区别。如珍圭用以征召诸侯,抚恤灾荒;谷圭用以调和恩怨,用以行聘女礼;琬圭用以表彰德的诸侯,用以缔结诸侯情意[20]。使臣便是执王所赐玉圭访问邻国,借不同圭的形制表达不同象征意义,进而实现内政外交事务的往来。宾礼之中佩饰用玉也有严格的规范。《礼记·玉藻》对随身佩玉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瑞玟而缊组绶。”这一段文献详细讲述了天子、诸侯以士大夫的佩玉礼节。天子佩白玉,用玄色的丝带;诸侯佩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细色的丝带;太子佩美玉,用苍白色的丝带;士佩孺玟,用赤黄色的丝带[21]。总之,在不同的礼仪形式场合下,不同身份的礼仪交互对象间,所佩之玉的规格和方式都是不同的,且都是对等级制度的严格遵守。但也从佩玉的等级制度中可见,白玉为尊,玄玉次之,且这一玉色等级观念影响后世千年。其中先秦之前的玄色指的是蓝绿色,与天色一致。宾礼之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执不同的玉器,辅以相应的礼仪动作规范,佩戴不同的玉饰,同一瑞玉种类的不同形制又表不同象征意义,宾礼用玉与礼仪动作区分之细致,可以看到西周严格等级制度的缩影。玉器的礼仪功能在宾礼之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彰显,而寄予宾礼用玉规范中浓厚的政治性色彩也显露无遗。1.4春秋战国西周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玉礼器融于玉礼制之中,礼仪用玉在政治秩序规范下行使着相应的礼仪功能。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的地位上升,社会稳定性下降。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基础,玉礼制难以实行,礼制的约束力下降,僭礼现象频现。但这并不代表玉礼制的完全丧失,礼仪用玉仍然是等级的象征,否则诸侯不必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僭越用玉,只是因为礼仪用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旧很高,僭越身份使用玉器是对提高身份地位的一种自我满足方式。不过玉器的礼仪功也能因此从西周服务于政治等级规范中解放,开始服务于社会道德伦理教化。虽然西周的礼乐制度亦体现着德,“君子比德于玉”是萌芽于西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西周时期就在贵族阶层所推崇,但当时礼仪用玉中服务于道德教化的玉器局限用于贵族阶层,且被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所覆盖。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礼仪用玉服务道德教化才开始在社会普及,而不仅限于君王诸侯。这得益于春秋时期,孔子将玉归纳为十一德,赋予玉详尽的伦理道德内涵。此后又有《管子》九德说、《说苑》六德说、《说文解字》五德说等相继问世,从而实现玉之物理属性人格化,赋予精神思想而道德化。再者,人们通过日常佩玉,将道德教化融于佩玉礼仪之行为中。所以春秋战国以后,玉器的礼仪功能因思想领域的活跃与文化阶层的追求,进一步发展到了人的自我追求上,即作为“君子”的礼仪。君子行步有环佩之声,在行走之时必须保持姿态端正以保证悦耳和谐的玉佩敲击声,借此时时提醒自己步履有节,从得体的礼仪行为节制来养成君子内在的德性,佩戴玉便是与德相伴,逐渐成为文人的追求。而文人真正追求的并不是礼仪佩玉这一具体形式,而是与玉的质地相辅相成的理想人格。如玉温润细腻的质地象征“仁”,玉石纹理内外一致喻为“义”,玉石敲击声清远舒展喻为“智”,玉石的姣好韧性喻为“勇”,玉的断口不伤人喻为“洁”。而当时受儒家政治追求的影响,重视人格的社会思想教化,因此当时对礼仪用玉的审美原则是“首德次符”,“符”是玉石颜色的意思,关注玉的质地所喻品德人格更甚于玉本身的材质特点,故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已上升至精神层面。因对玉审美水平的提升,对玉材质本身的要求也更高,加上玉礼制的崩坏,各诸侯国竞相碾玉,精益求精,重视制玉的选料,流传下来的佩玉少有质次或瑕疵的劣质玉材质,常见的玉质是用白玉、青玉,也出现以璧、珩、璜等成组出现的玉组佩。玉组佩在“玉德”观念的指导下,组合形式由简到繁,造型多样。其中动物纹饰写实性增强,更加贴近生活,神秘的成分减少,且还讲究对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用玉与德的相结合,佩玉之礼仪行为,使得文人君子彰显自己的个人形象与内在品德追求。且佩玉礼仪也在同时警示自己,克制与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对他人表尊重与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