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1页
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2页
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3页
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4页
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演示文稿第一页,共23页。优选第十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二页,共23页。§1.概述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原子吸收UV-VIS光谱形状线状光谱带状光谱样品存在形式基态原子分子仪器锐线光源连续光源应用范围无机元素定量分析无机与有机物的定性与定量第三页,共23页。§1.概述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优点:灵敏度高(10-6~10-9数量级)。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高。(RSD为1%~3%)应用范围(可测元素达70多种)

缺点:测一种元素需更换一种相应灯。标准曲线线性范围窄仪器昂贵、进口第四页,共23页。§2.基本原理一、共振吸收线定义:原子外层电子由基态

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而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注:元素的共振线是其特征谱线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

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2)各种元素的基态

第一激发态

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第五页,共23页。续前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重点)原子吸收线的特点是由吸收线的频率、半宽度、强度来表征的。强度:跃迁概率决定半宽度: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原则上:原子吸收应是锐线光谱,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具有一定的宽度。使其展宽因素有:Doppler变宽,Lorentz变宽,Holtsmark变宽和自然变宽第六页,共23页。续前1、自然变宽(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被激发原子具有一定的寿命,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能级的能量具有不确定量△E,其关系式为:△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激发态原子寿命Δτ越小,吸收线自然宽度越宽。共振线自然宽度10-5nm。2、Doppler变宽(热变宽,主要因素)由原子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由声波引申而来)例:火车迎面开来,鸣笛声渐响,频率大火车离我而去,鸣笛声渐粗,频率小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第七页,共23页。续前同样:当火焰中的基态原子背向检测器运动时,被检测到的频率比静止波原发出的频率低——波长红移;当火焰中的基态原子向着检测器运动时,被检测到的频率比静止波源发出的频率高——波长紫移。Doppler线宽由下式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元素Doppler线宽较宽;温度越高,线宽越宽ΔV0≈10-3nm(主要影响因素)第八页,共23页。3、Holtsmark变宽:—

共振变宽同种原子碰撞引起发射和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引起谱线变宽。与原子蒸气浓度有关,即压力有关(在原子吸收条件下,一般可忽略)4、Lorentz变宽(主要因素):原子与其它气体分子碰撞引起。与Doppler变宽同一数量级。外来气体的碰撞不仅引起谱线变宽,而且还引起中心波长的偏移。Holtzmork变宽和Lorentz变宽统称为压力变宽。在原子吸收条件下,吸收线主要受Doppler与lorentz效应控制,当局外元素原子浓度小时,主要受Doppler效应控制。

第九页,共23页。续前三、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原子是以基态形势存在的。在热平衡状态时,处于基态和激发态的原子数目N取决于该能态的能量E和体系的温度T,遵循玻耳兹曼分布律:式中:Nj、N0分别代表激发态和基态的原子数目;

gj、g0为统计权重;

T为热力学温度;

K为玻耳兹曼常量。第十页,共23页。续前2500K时,激发态Na原子仅占基态0.01%,当上升10K时,也只增了百万分之四,所以在原子吸收测定条件下(T<3000K)Nj相对N0可忽略不计(但在原子发射光谱要严格控制温度)。第十一页,共23页。续前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A=KNL=K’C(K比例常数,N总原子浓度)★吸收度与被测试样中被测组分的浓度成线性关系。(类似于L-B要求单色光、稀溶液)原子吸收条件:1、发射线和吸收线的中心波长要重迭一致(用空心阴极灯)2、发射线半宽度要小于吸收线半宽度(相当于单色光)<小于且要小得多>定量依据第十二页,共23页。§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主要部件:UV:连续光谱(钨灯氘灯)、单色器(光栅棱镜)、吸收池、检测器(光电池)红外:光源(硅碳棒、Nernst灯)、单色器(光栅)、吸收池(岩盐窗片)、检测器(真空热电偶)原子吸收: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原子化器代替吸收池、单色器(光栅)、检测器(光电倍增管)不同点:原子化器放在单色器前边(阻止来自吸收池的所有辐射进入检测器)第十三页,共23页。二、光源1、作用: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2、要求;(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线;(2)能发射锐线;(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性好。3、空心阴极灯:结构如图所示第十四页,共23页。三、原子化系统1.作用:将试样中离子转变成原子蒸气。2.原子化方法:火焰法非火焰法—电热高温石墨管,激光。3.火焰原子化装置—雾化器和燃烧器。(1)雾化器:结构如图所示:主要缺点:雾化效率低。第十五页,共23页。(2)火焰

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等过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火焰温度的选择: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温火焰;(b)火焰温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c)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气—乙炔,最高温度2600K能测35种元素。

第十六页,共23页。4.石墨炉原子化装置(1)结构,如图所示:外气路中Ar气体沿石墨管外壁流动,冷却保护石墨管;内气路中Ar气体由管两端流向管中心,从中心孔流出,用来保护原子不被氧化,同时排除干燥和灰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第十七页,共23页。(2)原子化过程原子化过程分为干燥、灰化(去除基体)、原子化、净化(去除残渣)四个阶段,待测元素在高温下生成基态原子。第十八页,共23页。(3)优缺点优点: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μL),可测固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10-12g/L。缺点: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第十九页,共23页。三、单色器■作用:将所需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常用单色器:光栅四、检测系统■组成: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指示仪表■常用的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的结构第二十页,共23页。§4.实验方法一、样品处理注意事项:取样要有代表性,要注意防止污染。用于配制标准溶液的试剂用量较大时,必须是高纯度的,尤其不能含有被测元素。避免被测元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