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判断,夸尽效果语文
大一轮复习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9赏析技巧语言202X/01/01汇报人:1.构建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熟悉多种常用艺术技巧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并能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2.熟悉高考艺术技巧题型,掌握其审题答题技巧。复习任务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天津卷《一个平常的故事》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赏析句子效果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2023北京卷《黄姚酿》文章第四段写古镇的榕树,请指出该段包含哪些比喻,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用意。(6分)修辞手法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细节描写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⑥段中写父亲“悄悄指给我看一个油头的男人脖子上系着的花围巾”,请赏析该细节描写在刻画父亲形象上的妙处。(3分)2021新高考Ⅱ卷《放猖》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赏析词语表达效果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结合文本说明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心情?(5分)综合赏析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第7题D项: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语言赏析①就能力点而言,主要考查修辞、语言及表现手法等。②就考查范围而言,主要是从小处设题,从句段切入考查;还可以从大处设题,从全文角度考查。③就题型而言,主要使用选择题,兼及主观题。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第7题D项: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象征手法知识图要(说明:散文与小说的艺术技巧有交叉部分,可参见学案14“知识图要”。)活动一借助教材,掌握艺术技巧知识体系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一向是高考的重点难点。这类考点旨在考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要求较高。为此,我们先要掌握散文有关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较为清晰地了解散文常见的艺术手法,并熟知它们的特性。散文的艺术技巧通常分为四类: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比喻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比拟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对偶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且比照鲜明。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反语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增强抒情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说明:具体可参见板块八“语言文字运用”学案58“前备知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抑扬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托物言志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虚实结合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衬托或渲染通过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点面结合叙写事件的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联想想象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请赏析该段文字的表现手法。答案该段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永。1.记叙记叙技巧及其作用鉴赏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能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三)表达方式鉴赏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2.描写[具体可参见学案14前备知识“(一)赏析描写艺术”部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答案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用词之美炼字之美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叠字(词)之美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富有文采,典雅优美。(四)语言艺术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句式之美(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风格之美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修辞之美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指运用各种方法,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说明:具体可参见学案14前备知识“(二)赏析语言艺术”部分。]请从语言的角度对《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进行赏析。[原文见本学案活动一“(三)表达方式”]答案该段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细致,用词准确。使用了叠字,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逼真,引人入胜。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艺术技巧赏析能力(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有删改)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答案①那街②相映成趣,一片繁荣一、综合练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心中有许多憧憬及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并时常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
足见作者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B.作者把汴京城里的灯比作天空中的星星,用众多星星如雨一般洒落在汴京城,
来写元宵节晚上汴京城里熙来攘往,盛况空前。C.第五段中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是有感于汴京城的繁荣辉煌,游人
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D.文章结尾回扣开头孩提时的梦,想象中的星河与现实中的灯市交相辉映,充
满诗意情韵,巧妙地扣住了“星河梦”的题旨。√练透这一群,突破这一点C项以偏概全。选项的关键词是“新奇”和“庆幸”。汴梁城的星河为什么会让“我”有新奇和庆幸的感觉,要结合后文分析。选项概括不全面,未能涵盖全文的主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头写儿时对着星空产生的想象,用手抖落夜幕中珠宝似的星星,
这紧扣了题目中的“星河”。B.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作者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
特定的场景。其中最后的“一团艳艳的红云”,由虚入实,足见作者
对“汴京星河”的痴迷。C.作者特写八角宫灯和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细腻而安静,与前文喧闹热
烈的灯景形成对比,丰富了本文的内容和形象。D.本文在叙述上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兼有第二人称,亲切真诚,抒发了
作者赏灯时的喜悦满足和兴奋之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由虚入实”错,应是“由实入虚”。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高考真题)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文章结构是作者内在的行文思路的外化,该题题干中已经明确告知了文章的结构是“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考生需要对此结构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评说。繁荣的街道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以此引出汹涌的观灯人潮,“街”为“人”做了铺垫;街上满是游人,正是这众多的游人,使作者一行不能快速地看到梦中之景,“人多”为“观灯”受阻埋下伏笔;观灯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正是因为这繁华的街和拥挤的人,才能体现出灯会受人欢迎的程度,街—人—灯,层层铺垫,层层推进,将作品推向高潮并借此实现点题的目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结构特点在题干中已经告知,但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所以在作答的过程中,需要简单叙述一下街道、人群、灯会各自的特点,而不能简单地抄写题干内容。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高考真题)答案(示例一)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示例二)庆幸:①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②观灯让“我”圆了“星河梦”。新奇:①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强,精神焕发;②城市发展出现新气象;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既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着眼于全文分析;又要有深度阅读的追求,深入探究作品内在多层次的意蕴。答此题,先整体阅读,做到前瞻后顾,全面观照。先结合开头,知道这种“新奇”“庆幸”感是紧承孩提时代的“星河梦”而来;接下来,在这种感受的统领之下,依次描绘街、人、灯;最后又回到开头。再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文中有“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等表时代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分析那个时代的人会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会对什么感到“庆幸”。答题时可以分别回答“庆幸”“新奇”的深层意蕴,也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回答。二、赏析艺术技巧(一)赏析词语表达效果5.第十段中加颜色的“路这厢”和“路那厢”分别用了“这”和“那”,有什么作用?答案①“这”是近指代词,指“耸立现代化大楼”一侧的街,“那”是远指代词,指具有“明清风味”一侧的街;②通过“这”和“那”的视角转换,写出汴京街景新旧交融的特点,给人以时空交错的惊喜之感。①字面上,“这”“那”分别是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厢”表示路的某一侧,“这厢”指代的是“耸立现代化大楼”一侧的街,“那厢”指代的是具有“明清风味”一侧的街。②“路这厢”和“路那厢”之间用分号隔开,对汴京街景两侧“一幢幢现代化大楼”和“明清风味的‘市井人家’”分开介绍,突出了汴京街景的新旧交融的显著特征,并通过“这”和“那”两个指示代词的提示进行视角转换,给人以时空交错的惊喜之感。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高考真题)答案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文中的10个“一”实际上是定格了一幅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一间小木楼、一根长竹竿、一盏八角宫灯、一簇飞花、一团流云、一个姑娘、一团红云。这种艺术效果首先体现在场景的营造上,就像一个电影的长镜头,将以上景物一一定格。画面感强烈,使读者身临其境。其次勾连全文,10个“一”所实现的第二个艺术效果是与前文形成强烈反差。前文中作者极力渲染的是汴京灯会的“闹”,而当作者“兴尽欲归时”,此处凸显的却是长街拐角处的“静”。如果说前文的“闹”,作者是有心理准备的,而此处的“静”则是作者的邂逅,这体现了情绪和情感的错位。同时“闹”的是“铺陈”,“静”对应的是“质朴”,前“繁”后“简”,让梦与现实相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关联高考•类题延练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节选自废名《放猖》,有删改)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案①形象地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③表现了孩子们对自由自在地奔跑的羡慕之情。点拨关键赏析词语,首先要理解并说明词语的意思,其次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等情况。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描写对象特点、主旨表达倾向及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答题可分为两步:①揣摩词义。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语境义。②分析言意。“言”:在语言上有何艺术效果。“意”: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二)赏析句子表达效果7.请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消淡了许多光华”的表达效果。答案①“近近地看”“远远地望”并列对称,从近和远两个视角分别领起对街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欣赏彩灯时流连忘返的情状。②使用“大放光华”“五颜六色”等词语,描写出彩灯的绚丽多彩,表现出作者观灯时的兴奋之情。③使用“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等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形象性,表达出作者对彩灯的赞赏之情。④使用了短句和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展现了街灯的辉煌灿烂,流露出浓浓的赞赏之意。可从描写(观察视角)和语言(词语和句式)两个角度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牯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节选自刘景明《青瓦流年》)关联高考•类题延练读到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从何而来。答案画线句画面感十足,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做瓦佬与水牛牯在泥池翻搅黄泥时艰辛劳作的场景。尤其对水牛牯的动作描写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修辞上,“耕耘稻田般”“推石磨一样”,把做瓦佬与水牛牯在泥池翻搅黄泥时艰辛劳作的场景比作“耕耘稻田”“推石磨”,使读者产生联想,画面感强烈。描写上,“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描写水牛牯辛勤劳作时运用了动作描写,使水牛牯的劳作场景如在眼前,画面感十足。点拨关键赏析句子题虽说是局部赏析,但其涉及的艺术技巧广,赏析的关键环节突出。1.阅读:读细、读全(1)定点细读为主赏析题所给材料一般都是局部画线文字。从答题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定点细读。所谓定点细读,就是针对题干给定的文字进行字斟句酌的精细化阅读。定点细读需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确定描写对象和特点,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还是事物描写,不同的描写对象,其特点是有差异的,弄清这一点尤为重要,对象及特点决定着答题的方向;二是关注句子的表达技巧;三是体悟句子表达的情感。点拨关键(2)适当延展阅读为辅所谓适当延展阅读,就是通过阅读给定句子的前后句,甚至前后段,加深对画线句段理解的阅读。因为有些手法不能仅着眼于某一句或者某一段,而是要结合其前后的信息,才可以更准确地判定。比如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等手法,仅从所给句子或段落入手很难准确把握,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点拨关键2.判断:准确、全面(1)审题准①明考还是暗考。明考,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表达特色;暗考,即带有“赏析”“如何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眼。②限定角度还是不限角度。限定角度是指在题干中已明确赏析角度,不限角度是指在题干中无明确的赏析角度。点拨关键(2)多角度判断①景物描写技巧:a.从选景角度分析,看季节、地域、时代等;b.从观察角度分析,有高低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c.从感觉角度分析,有视听结合、多感觉结合等;d.从技巧角度分析,有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②写人技巧:常见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技巧。③修辞手法: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等。④语言特点:用词特点、句式特点及语言风格等。多角度判断,一般从先客后主、先熟后生、先描写后修辞的顺序切入。点拨关键3.效果:分析具体、实在大凡赏析题都要分析表达效果,也就是说要说出它好在何处,美在哪里。而分析表达效果则要求具体、深入。为此,要注意:(1)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2)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3)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4)表达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三)赏析语言特色8.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高考真题)答案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语言特点,可以从“词语”(炼字、叠词)和“句式”(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长短句、整散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也可以从“修辞”(比喻、化用等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和“描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铺陈渲染)的角度加以考虑。对语言特点的考查,并不是一个新的题型,但是在题干中加入“兴奋情绪”这个限制,变笼统考查为精准定向考查,这一点是需要考生重点关注的。只是背诵以上知识点,还不足以应对此题的作答,真实的分析和精准的表达是完成本题的关键。在兴奋情绪的主导下,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辞彩绚丽的词汇,比如“五色荧煌”“争奇斗俏”“交相辉映”“金光四射”“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等,同时也使用了“果有”“真个”等副词和“你看”“你抬头”等提醒性动词加强急切的语气。为了配合这种情感抒发,还采用了“盏盏”“密密”“近近”“远远”“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等大量的叠词进行强调和夸张。而在句式选用上,铺陈与排比相结合,将作者初次看到梦中景象的兴奋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把汴京彩灯以“那一盏盏……那千百盏……近近地看……远远地望”这样的句子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气贯通,气势如虹。9.有评论称:“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答案①语言清新明快,用词华丽,想象丰富,用嫦娥等神话传说,让散文充满诗意的美。②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和比喻等,写出千姿百态的彩灯,亮和美的灯光。③大量使用短句和整句,节奏明快,描写了街的繁荣、游人众多、观灯盛况,流露出对汴京的赞赏。④多用副词等,如“果有”“真个”等副词生动地写出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点拨关键语言特点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风格,品味语言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和表达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题干用语也有区别,定向赏析语言特点的题干上多带有“语言运用特点”“语言特色”等词语。赏析句子语言的角度,除注意用词、句式、风格、手法四个常规角度外,还要注意从表达方式看使用语言的特点,是叙述性语言还是描写性语言,或者议论抒情性语言。点拨关键另外,也可从散文语言的“三美”切入:(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押韵、节奏)。(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描写之美。赏析语言的答题步骤:①点出特色;②引词句;③析效果。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主要的、突出的,再答次要的,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注意运用术语。对点练案1401DUIDIANLIANANSHISI题号1答案D答案123456对一对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揭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123456答案2.(1)内涵:①“无尽的原野”和“地层深处”喻指北京广阔的文化空间和深厚的历史底蕴;②“柔韧的枝条”和“长长的根须”喻指作者在北京得到的成长和发展;③这组比喻展现出作者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他生命的过程。(2)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3.123456答案作者将“我”比拟为柔弱的植物,将“我”对知识的学习比拟为植物吸取养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京对“我”的巨大精神启蒙作用,展现了北大燕园和“我”密不可分的关系。4.123456答案①细描。作者精心选择了具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油灯、墩板、大海碗等物象,通过“昏黄”“冒油”“冒着热气”等词细腻地展现了冬夜北京街头夜市的市民日常生活,从而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老北京的人间温情。②对比。作者还将现今的“搽了雪花膏”的老北京食品和过去的北京土产进行对比,突出了传统北京土产“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进而凸显出老北京的人间温情。5.123456答案①通过文学化的叙事,展现了“我”从故乡来到北京求学而后爱上北京的历程,突出了北京对“我”的精神启迪。②对北海、东华门、居庸关、天坛等地生动形象的描写,体现了北京的美丽、悠久、博大、厚重,进而传达了“我”对北京虔诚的热爱。③通过议论和抒情,展现了北京的特点以及北京对“我”的深刻影响,体现了“我”和北京密切的关系。6.123456答案(2022·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123456答案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绵邈,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遥远的。123456答案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作料,芝麻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123456答案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123456答案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123456答案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123456答案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123456答案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来到北京后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B.作者用“搽了雪花膏”巧妙地传达了怀旧的情绪。C.作者不止一次使用排比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的深情。D.作者因为没能参加五四运动而感到非常失落。√123456一高考专练答案“感到非常失落”错。结合原文“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可知,表达的是虽然没能亲身参与五四运动,但是为这座城市而骄傲,感觉自己是属于北京的。123456答案2.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123456答案①这段文字生动而充满温情,也揭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②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③这段文字侧重写风物情调,上接饮食生活,下通历史底蕴,是全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脉的中段。④很好地烘托了“融入”和“再造”这一主题。答案分析文中某一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主题等角度进行思考。从内容上看,第六段主要写了“我”家乡的闽江、沃野、花卉等景物以及“我”的母亲、姐姐等人物,对江南风物情调的描写既生动又充满了温情,而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成长的,它们熏陶了作者的性格,也揭示了作者“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的来源。从结构上看,第六段主要讲的是作者的家乡江南的生活,而其他段落主要讲的是北方的生活,此段呈现了南方不同于北方的特点;第二段提到作者初到北京时与北京之间“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而第六段中对作者成长环境的描写,就交代了产生这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的原因,所以第六段与前文“心灵和情感的阻隔”形成了呼应。123456答案另外,上文写的是北京的饮食生活,下文写的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此段承上启下,由饮食生活过渡到历史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主题上看,文章主要写的是北京这座城市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并且“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表达的是“融入”和“再造”的主题,而第六段写作者家乡的生活,更能体现作者跨越了南北差异、跨越了“心灵和情感的阻隔”,融入北京,北京也融入了作者的生命,这就更能凸显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营养与健康健康教育宣传文档
- 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 小学语文教学与核心素养融合路径分析
- 员工管理手册正式版
- 员工安全手册
- 寒夜里的灯光教学课件
- 2025年能源行业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保护与优化中的应用报告
- HCV感染者的治疗费用及支付方式
- 项目投资回报率的预测与优化
- 有趣的沉浮课件教学设计
- C语言试讲稿课件
- 收音机组装指导书
- 全国行政区域身份证代码表(EXCEL版)
- 社区合理用药讲课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及答案含课标解读
- 水运工程统一用表之一《浙江省港口工程统一用表》
- GB/T 13306-2011标牌
- GA 1800.6-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6部分:核能发电企业
- FZ/T 13001-2013色织牛仔布
- 温医麻醉学专业英语专业英语考试参考
- 办公室主任竞聘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