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讲课文档_第1页
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讲课文档_第2页
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讲课文档_第3页
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讲课文档_第4页
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讲课文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第一页,共56页。(优选)第十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第二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定义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普遍性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五、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理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九、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几个实例第三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一、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定义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variation)(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工程常用术语”中曾叙述到)——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来自体细胞的培养物及再生植株发生的变异。此句里面还有2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一变异来自组织培养,以区别于一般所指的自然变异、遗传变异和理化诱变;第二层意思是这一变异发生在体细胞,而不是性细胞,以区别于花药(花粉)培养。这一定义最早来自Larkin(拉金)和Swwcroftl(斯考史罗夫特)(1981),以后,Evanz(埃文斯)(1984)、Larkin(1985)和朱自清(1991)等对此作过评述。1990年又出版了Bajai(巴扎)主编的有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专著。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有遗传性的和生理性的,遗传性的变异主要为基因和染色体发生的变异,可代代遗传;生理性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组织或细胞的某些生理功能发生变化,一般不能遗传。(在多种植物出现同种变异,在同种植物出现多种变异)第四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普遍性

大量资料表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已经观察到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农作物有:甘蔗(Heinz,etal,1971)、马铃薯(Oono,1987)、小麦(Larkin,etal,1984)玉米(Peschke,etal,1987)燕麦(Cummingsetal,1976)大麦(Deambrogio,1980),小黑麦(Nakamura,etal,1982)、谷子(赵连元等,私人通信)、油菜(Hoffmann,etal.,1982)、大豆(Freytag,etal.,1981)、兰花(魏亚鉥,1992)、蕃茄、茄子、瓜类,甜菜、菊苣、烟草、草莓、桃、天竺葵、倒挂金钟、香石竹、水晶掌和锦带花等(Bajaj,1990)。

1971年,Heinz(海因茨)和Mee(米)报道甘蔗再生植株中存在广泛的变异,包括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同工酶谱。其中观赏植物的无性系变异可利用性很广泛,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组织培养中的这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既不限于某种物种,也不局限于某些器官。变异所涉及的性状也相当广泛。第五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分为几种类型)1、植株外部形态的变异2、育性上的变异3、生长势上的变异4、抗性变异5、某些酶或同工酶发生差异6、次生代谢物的差异7、染色体结构或数量上的变异8、某些基因组DNA的变异第六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1、植株外部形态的变异(1)株高:高于或矮于原供体植株,如水稻、小麦,烟草等;(2)叶形: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形状不同于原供体植株,如烟草;(3)叶色:1)有叶片条纹,如燕麦;

2)叶片缺绿(白化苗),如玉米(4)茎色:茎有条纹,如甘蔗,茎有黄色条纹(呈黄绿相间),像一种竹(斑竹)。(5)穗型: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密于或疏于原供体植株。(6)粒型:1)大于或小于原供体植株;

2)大于或短于原供体植株。(7)粒色:不同于原供体植株。(8)芒性:1)芒有无;2)芒长短。第七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2、育性上的变异变异表现为全不育或半不育,如水稻、番茄等。3、生长势上的变异(1)抽穗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如水稻,玉米。(2)花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3)成熟期:早于或迟于原供体植株(4)杂种优势:生长势强于原供体植株,如玉米。第八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4、抗性变异(1)抗病性:强于原供体植株。

①抗玉米小斑病毒;

②抗甘蔗斐济病毒,霜病毒;

③抗水稻白叶枯病;

④抗马铃薯晚疫病、枯萎病。(2)抗代谢物:(3)抗铝毒性:如水稻(国际水稻研究所,Swwcroft,1986)(4)耐盐性:比原供体植株耐盐。第九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5、某些酶或同工酶发生差异(1)α—淀粉酶,如小麦(2)酯酶同工酶,如甘蔗6、次生代谢物的差异第十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7、染色体结构或数量上的变异(1)染色体结构:1)染色体桥:如胡萝卜、单冠毛菊、烟草等2)染色体X、2X、3X、4X、8X……3)落后染色体:如柳杉(2)染色体数量:1)非整倍体:如柳杉、常春藤、龙葵、小麦等;2)多倍体:如五针松、西藏长叶松、烟草、大麦等;3)混倍体:如玉米、茄子等。第十一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三、体细胞无性变异的表现及类型8、某些基因组DNA的变异(1)核基因突变:

①单基因突变(隐性或显性);

②多基因突变。(2)细胞质基因突变:

①线粒体基因变异;

②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不育→可育第十二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四、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频率在一些作物上是非常高的,可达10%以上。表14-4:一些植物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表型)出现的频率第十三页,共56页。植物种再生植株来源表型变异频度(%)研究者菠萝幼果愈伤组织100Wakasa(1979)裔芽愈伤组织98Wakasa(1979)腋芽愈伤组织34Wakasa(1979)冠芽愈伤组织7Wakasa(1979)烟草体细胞愈伤组织10Popchristov和Zaganska(1977)水稻胚愈伤组织71.9Oono(1978)幼穗愈伤组织97.3赵成章等(1982)甘蔗幼叶愈伤组织>18Heinz(1971,1976)马铃薯幼叶愈伤组织100Shepard(1980)玉米体细胞愈伤组织14Green(1977)表14-4:一些植物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表型)出现的频率第十四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五、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机理对体细胞无性变异现象,由于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系统研究,所以迄今对其起因尚未完全清楚。总的来说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供体组织的细胞中原已发生变异,当它们再生成完整植株时,这种变异便表现出来。但对这种看法目前尚无足够的实验证据。二是组织培养循环过程诱导培养的细胞产生变异,这点已为许多试验所证实。第十五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主要有4点:1、变异广泛:2、后代稳定性:3、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4、潜在隐性性状活化第十六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1、变异广泛:如前所述,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象相当普遍,变异所涉及到的性状也相当广泛,包括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DNA扩增或减少,生化特性的变化等。2、后代稳定性:虽然体细胞无性系再生植物的绝大部分性状变异是生理效应,不能遗传,但也有少数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如水稻的粒型、丛生型、抗病性等。这些可遗传的变异通常在再生植株二代便可稳定下来,成为稳定株系。但也有部分株系是杂合体继续产生分离。不过这种分离多属简单分离,分离的程度与供体植株的遗传背景有关,一般小麦稳定株系为30~50%,水稻为90%左右。第十七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特点3、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特性因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大部为单一性状变异,做能基本保持原品种的特性。4、潜在隐性性状活化在体细胞无性系后代中,常见一些原供体植株所没有的隐性性状变异,象雄性不育性、矮杆、叶绿体突变等,有些隐性特性对育种实践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由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上述4个特点,因此,在育种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第十八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植物的繁殖类型:2、外植体的来源部位:3、植物再生的方式:4、继代培养次数和培养时间:5、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影响:第十九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1、植物的繁殖类型:一般认为长期营养繁殖的植物变异率较高,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外植体的体细胞中已积累着遗传差异。自然条件下,如一些果树的芽变(在无性繁殖、扦插、嫁接等)。2、外植体的来源部位:不同来源部位的外植体,无性系变异频率有较大的差异。如菠萝,来源于顶芽组织(冠芽)的较低,而其它来源的较高。3、植物再生的方式:通过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方式再生的植株变异多,通过胚状体途径再生的植株变异较少。通过茎尖或分生组织培养增殖侧芽,可以保持基因型基本不变。第二十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七、影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因素4、继代培养次数和培养时间:随着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次数和培养时间的增加,变异率不断增高,(实为激素累积影响,“激素累积效应”)年龄幼小的培养物再生的植株变异率低,年龄偏老的培养物再生的植物变异率较高。5、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影响: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作用下,细胞分裂和生长均加快,但不正常分裂频率增高,再生植株的变异也增多。第二十一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从1971年开始系统研究甘蔗无性系算起,这方面工作仅有20多年历史),但一些育种学家已利用它有效地进行品种改良,并已育出一些新品种。如台湾从甘蔗再生植株中选育高糖量的品种;中国水稻研究所(赵成章)从水稻无性系中选出高产新品种;美国的DNA植物技术研究所从番茄无性系中选出了新品种;Shepard等和Matern等也分别从马铃薯原生质体细胞系中选育出了一些新的高产或抗病新类型,等等。第二十二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有如下主要优点:(6点)1、变异率较高;(前已讲,高于自发变异和理化诱变)如水稻,经组培获得的突变率可达16.7%,经理、化处理的诱变率一般为7~8%,比高2倍。2、致死和半致死突变率低于常规诱发突变;用常规物理诱变,如CO60照射,致死和半致死突变率较高3、单基因变异频率高;利用此种变异可改变作物的个别性状而不使其它优良性状发生重组及分离。4、可在试管中筛选特定的变异体;5、如采用单倍体细胞作为培养物,隐性变异可在当代(Ro)表现,利于选择;6、育种周期较短。第二十三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八、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用于育种的主要程序(2种)第二十四页,共56页。待改良的品种组织或细胞培养物变异R0R1群体选择(决选)改良了的无性系性状稳定性评价田间试验多点试验区域试验品系新品种测定变异的遗传基础回交图:孢子体体细胞[二倍体]无性系变异选育品种程序再次组织培养第二十五页,共56页。待改良的品种单倍体花粉愈伤组织单倍体植株纯合二倍体植株(H1)人工加倍变异花药(粉)培养H2选择变异株H3选择变异株或株系H4测定变异的遗传基础品系多点试验回交稳定性评价区域试验品种二倍体愈伤组织杂合二倍体植株(H1)变异变异前自然加倍二倍体愈伤组织变异后自然加倍图:配子体(花粉)细胞无性系变异选育品种程序第二十六页,共56页。第一节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九、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几个实例(一)水稻:1、Oono(1981)种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变异后代2、赵成章等(1982),幼穗→再生植株→高产、抗病(白叶枯病)(二)麦类:1、Larkin和Scowcroft(1984),未成熟胚→再生植株(三)玉米:(四)其它作物:1、甘蔗:2、烟草:3、五针松:第二十七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一、细胞突变体的有关概念

二、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发展由来三、利用培养的细胞诱变与筛选突变体的优缺点四、离体培养细胞突变的判断标准和分类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第二十八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一、细胞突变体的有关概念

1、突变(mutation)指的是遗传物质(DNA)一级结构上发生的一种永久而能遗传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有性繁殖时可传给后代,在无性繁殖时,可在细胞中测出变化了的基因产物。2、突变体(mutant):指具有某一突变基因,从而表现某一表型的细胞或个体称之。(另意:变异的表型能有性传递给后代,此表型称之。)3、变异体(Variant):指在表型变化的原因(突变或后成遗传)未明之前的变异细胞或个体称之。第二十九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一、细胞突变体的有关概念4、突变体筛选指用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以植物细胞作为实验体系,大量筛选拟定目标的突变体,来改变植物遗传性状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把植物细胞培养在附加一定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上,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细胞水平上大量筛选似定目标的突变体。第三十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二、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发展由来以细胞培养物作为操作对象进行突变体筛选研究是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密切关联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揭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技术完成后,使突变体的筛选工作可以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以培养细胞进行突变体筛选研究工作始于1964年,由Tulecke(培莱克)首先从银杏花粉培养物中分离出需要精氨酸的细胞突变体。

1970年,Carlson(卡尔森)、Heimer(海曼)和Binding(宾迪)等人分别从烟草和矮牵牛的细胞中分离出几种营养缺陷型细胞及抗苏氨酸和抗链霉素的细胞突变体,才逐渐拉开了筛选和利用细胞突变体研究之惟幕。第三十一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二、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发展由来此后二十余年来,不断报道了具有各种明确目的性的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研究,主要是各种抗性细胞突变体的筛选,如抗病、抗除草剂、抗(盐碱、酸壤、重金属离子、干旱、低温等)逆境的各种细胞突变体、营养缺陷型以及为提高细胞氨基酸的含量而进行抗氨基酸及其类似物的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等等。至80年代,由于对筛选技术及表型变异传递规律和机理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细胞突变体的研究获得几百个抗性变异株,分别属于14个科的44个种选择出来的211种表型(表14-5),其中各个种总共90个变异系表型能再生植株。第三十二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二、植物细胞突变体筛选的发展由来可以认为,高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的研究,是离体培养技术高度发展与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学高度结合的产物,是植物生物工程中创建新种质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十三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三、利用培养的细胞诱变与筛选突变体的优缺点1、优越性:(3点)(1)该系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各种变异类型的群体,筛选方便。例如,在一个培养皿中可以也容易培养与处理5×105个细胞并从中筛选突变体,倘若在大田中种植相同数量的植株则需要0.6公顷的土地。(Scoworoft,1978)(2)诱变效率高,筛选的时间短。用植物细胞,特别是单倍体细胞,在细胞水平上直接诱发与筛选植物细胞突然袭击变体,不仅能应用微生物诱变与筛选的技术快速获得突变体,还能防止与限制形成嵌合体。有时可达到几乎是同质的水平。第三十四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三、利用培养的细胞诱变与筛选突变体的优缺点

例如,WEBER和Lark(1979)仅7天就从大豆培养细胞中筛选出抗8-氮鸟嘌呤的突变体,而且从单倍体细胞还能较容易地筛选出隐性的突变。(3)整体植物各种突变体是以观察可见特征为手段而鉴别。当突变是某些特异性无化功能改变时,一般不能进行有目的选择,因此在植株水平上研究突变的分子基础难以实现,只有在培养的细胞中选择突变体才有利于研究突变的分子基础。还可以从细胞突变体的细胞学与生物化学变化一直研究到再生植株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第三十五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三、利用培养的细胞诱变与筛选突变体的优缺点2、不利处:(3点)(1)在细胞水平上筛选的突变不一定都能在植物水平上表达;(2)与微生物相比,植物细胞群体增殖速率慢得多,需时长;(3)除原生质体和花粉粒外,难以得到完全是单细胞的材料。可以认为,高等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与利用之研究,是离体培养技术高度发展与细胞工程和分子遗传学高度结合的产物,是植物生物工程中创建新种质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十六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四、离体培养细胞突变体的判断标准和分类

筛选出来的变异是能遗传的变异,抑或是性状不稳定的后生改变(epigenetixchanges),这是突变性筛选方面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判断标准:以Widholm(1977)和Maliga(1976)提出的判断标准综合为4点:(1)遗传方式:变异性状能通过再生植株有性传递给后代,这是突变最有力的证据。通常核DNA突变会产生孟德尔式分离,而叶绿体和线粒体DNA的突变则是母体遗传方式。第三十七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四、离体培养细胞突变体的判断标准和分类(2)变异的频率:突变的频率一般都低于10-5(多位点的突变除外)。(3)培养细胞在离开选择剂后的稳定性:在无选择压力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2~3代后原有变异仍不消失者,否则不是突变。(4)具有与基因产物改变密切相关的生化机理:

例如:通过一种酶的氨基酸顺序的改变,或是一种氨基酸生物合成控制酶改变了对有关氨基酸类似物的反馈敏感性等等,均可作为基因突变的证明。第三十八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四、离体培养细胞突变体的判断标准和分类2、分类标准:(1)Jacobs等(1987)根据生化和遗传基础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价值,对细胞培养获得突变体进行分类(表14-6,)第三十九页,共56页。

标准

观察到的类型

生化损伤代谢酶活力降低成失活酶调节性质的改变酶活力提高核糖体的蛋白质改变新蛋白质合成

遗传基础核的变化基因突变(显隐性的;单、二或多基因的基因扩增转位活动染色体重排细胞质的变化细胞器基因组改变

有农业价值的改变性状营养质量抗胁(温度、干旱、水涝、盐、有毒金属和污染物、除草剂、病原体和害虫)碳的有效利用营养物的有效摄取和利用表培养细胞突变体分类标准(引自Jacobs等,1987)第四十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四、离体培养细胞突变体的判断标准和分类(2)缪树华(1990)根据分离突变体的程序(或方法)对突变体进行分类(表14-7)按分离突变体的程序(或方法)对突变体的分类(引自缪树华,1990)第四十一页,共56页。抗性突变体氨基酸和氨基酸类似物抗性突变体除草剂抗性突变体盐或不同金属离子抗性突变体植物病毒素抗性突变体抗菌素抗性突变体氯酸盐和烯丙醇抗性突变体抗激素、冷冻和紫外光抑制作用的突变体抗嘌呤和嘧啶类似物的突变体条件致死突变体营养突变体需要含氮碱基的突变体氨基酸营养缺陷型需要维生素和其它生长因子的营养突变体温度敏感和不能利用某种糖作唯一碳源的突变体表按分离突变体的程序(或方法)对突变体的分类

(引自缪树华,1990)第四十二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一)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的基本程序1、预处理(制备单细胞)2、预培养3、反馈诱发突变4、高抗、高产细胞株的选择5、细胞增殖与器官建成6、突变株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第四十三页,共56页。预处理

预培养(悬浮或平板培养)反馈诱发突变(平板培养)高抗高产细胞株选择(平板培养)

愈伤组织增殖或再生植株突变株鉴定(1)材料选择:单细胞、原生质体、愈伤组织(2)预处理:筛选诱变剂、浓度和预处理时间(1)方式:平板培养或悬浮培养(2)细胞密度因作物而定(3)预培养时间2周,恢复细胞活力(1)采用平板法(2)加入选择因子反复培养数代(3)脱除选择因子培养(一、两代)(1)加入选择因子再培养数周(2)按目的(品质、抗性、高产)测定进行选择(1)采用花粉培养需染色体加倍(0.2%~0.4%秋水仙素)(2)原生质体需胞壁再生(3)调节培养基成分采用固体培养(1)初步鉴定: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2)植株进行抗性测定和遗传分析图:植物细胞突变体诱发和筛选程序示意图第四十四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一)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的基本程序1、预处理(制备单细胞)(1)材料选择:用于突变体筛选的最理想的材料为单细胞,或原生质体。也可用茎尖、腋芽等,但容易诱发嵌合体。但由单细胞成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的植物种类仅限于少数,因而在广泛使用上受到限制。为此目前用得最多的材料是愈伤组织。因为:①愈伤组织介于单细胞和具有一定结构的组织之间的组织;②愈伤组织是分生细胞容易诱发突变。③愈伤组织分散性好,借助酶处理分散性更好。第四十五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2)预处理:采用诱变剂进行化学诱变处理,根据植物种类需对诱变剂的浓度、时间进行筛选,选用最适浓度、最适处理时间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烟草高蛋氨酸突变体筛选,以EMS(甲基磺酸乙酯)为诱变剂,浓度为0.25%,预处理时间为1h;水稻高赖氨酸突变体筛选以EMS为诱变剂,浓度为1%,预处理时间为1h。(3)制备细胞悬浮液:经预处理的材料用糖液洗净备用。如材料是愈伤组织,需借取酶处理。同样经过过滤、离心沉降,最后获得纯净的细胞悬浮液。第四十六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2、预培养单细胞或愈伤组织经诱变剂处理和酶处理后活力下降,为恢复细胞活力必须进行预培养。预培养可采用平板培养法,亦可采用悬浮培养法,无法哪种方法均需考虑细胞起始密度。预培养时间因植物种类而异。烟草平板培养法,预培养2周。水稻悬浮培养法,预培养10d。第四十七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3、反馈诱发突变诱发突变一般采用平板培养法,并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选择因子,长时间饲喂培养植物细胞,使其发生拟定目标的突变,反复饲喂需数月时间。4、高抗、高产细胞株的选择将在具有选择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数月的细胞团,转入不加选择因子的培养基中培养,脱除选择因子。经数周后再转入具有选择因子的培养基上,培养数周后选择能旺盛分裂的细胞团(细胞株),说明该细胞团具有抗某种选择因子的突变细胞株。第四十八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5、细胞增殖与器官建成如果采用的材料是单倍体细胞,则可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秋水仙素,诱发染色体加倍。分化出来的植株是正常可育二倍体。如果采用的材料是原生质体,尚需按原生质体培养程序,诱导细胞壁再生,然后器官分化,植株再生。如果采用的是体细胞愈伤组织,则按正常的方法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植株再生。第四十九页,共56页。第二节植物细胞突变体的筛选

五、细胞突变体的诱发和筛选6、突变株系的鉴定和遗传分析(1)根据诱发突变目标进行生化分析(2)细胞学观察(3)性状分析(田间性状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