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刘静
教学目标: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三、情景交融,想象丰富。教学重点: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一、情景交融,想象丰富。二、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教学工具:录音
小黑板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二、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1、教师播放录音2、学生仔细聆听三、写作背景介绍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2、教师补充介绍四、初读全诗,领会意境1、学生翻译全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2、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五、再读文章,体会感情1、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六、课外延伸,拓宽知识。1、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七、听音乐,加深体验。1、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2、学生仔细听音乐。(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学生集体朗诵。九、课堂小结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昆山市一中
朱湘前[教学重点]:1、背诵这首词。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二、作者背景1、了解作者。(看屏幕)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3、介绍“词”的体裁。三、前提测评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四、朗读训练1、播放朗读。2、学生跟读。3、齐读。五、思考讨论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六、能力训练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七、音乐欣赏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八、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九、退出课堂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三」教学目的
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四」【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
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
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放歌曲《明月几时有》一、导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对,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咏月名作《水调歌头》。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三.作者简介。1、对于作者苏轼,大家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不少他的诗词。哪位同学能将你了解的苏轼介绍给大家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2、老师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四.朗读课文。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从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完成。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3.个人朗读。4.听录音,再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五.整体感知,捕捉画面。“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听课文,捕捉画面。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六.深入研读,理解课文。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2.理解运用。(1)、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七.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而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六.深入研读,理解课文。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2.理解运用。(1)、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七.与作者对话。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而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古人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能否将你所了解的咏月诗说给大家听呢?九.心灵之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假如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学习不能和家人团聚,请你拟一条短信,将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课堂总结:在这一节课当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烈讨论,努力探究,朝气蓬勃,激情似火,让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二字。同学们,你们是富有朝气、富有活力的新一代,开放的课堂因你们而活力四射,开放的课堂因你们而精彩无限,你们在老师眼中最美!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凝练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2、深入探究,体会“月”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教学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据此,我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由于本文内涵的丰富性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我采用多媒体引入了大量有关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感性领悟的氛围,为学生顺利解读文本作了有力的保证。<教学过程>(一)赏“月”。1、(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在课间休息时,我先在教室里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这样,使学生的课间休息既在音乐中放松了心情,又在不知不觉中为营造课堂气氛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识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二)品“月”。思考问题: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在教学之初就抛出主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又统领全文的教学活动)1、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1)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学生齐读小序。思考问题: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小序里作者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写作目的又是什么?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2)(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3)品读词句,体会苏轼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思考问题: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明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4)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2、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政治的失意。(1)思考问题: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从小序中哪一字还可以看出作者还有其他目的?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思想问题:苏轼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冷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5)师生共唱《明月几时月》,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三)探月刚才我们品读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名论述。(多媒体显示选集的咏月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偶成》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提示:可以从代表思念,友情,忧愁等方面去探究。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六」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二、学习重难点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五、教学步骤1、导入:同学们,今天是大家初中新生活的第41天,在前面短短的40天当中,我们度过了哪几个节日?(学生答)教师节是老师们的节日,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那么中秋节又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学生答)对,那是全家团员欢聚的日子,因为在传统意识当中,中国人觉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不知大家今年的中秋之夜过得如何?(学生说)嗯,大家的感觉如此。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赏月感受。请打开课本111页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简介“词”及作家写作课文时候的背景3、投影明确、出示学习目标4、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请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注意纠正字音)5、集体朗读听起来感觉不错,找一人朗读后范读再齐读。6、自由朗读,参照注释理解课文,再现情景。(可小组内朗读讨论,以第一人称叙述词中所记事情)7、探究学习:投影出示问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2)上下阕分别写什么内容?两者有何联系?明确:①上阕:望月写景
(实景、虚景)下阕:怀人抒情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哪句话书法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你怎样理解?(点名该句是名句)(4)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8、渗透德育: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一定会取得成功的。9、学生质疑10、全班朗读背诵(小组背、个人背)11、总结收获12、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续写作文(100字左右)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院子里,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13、作业:①背诵默写
②续写作文至500字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篇七」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词的特点2、了解词人苏轼及其作品3、了解苏轼词的特点和成就4、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二、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灯光项目设计合同范本
- 阀门销售代理合同范本
- 网络服务纠纷合同范本
- 美的物料制作合同范本
- 网吧保安聘用合同范本
- 美团外卖骑手合同协议
- 维修改造劳务合同范本
- 租山场种树的合同范本
- 烟酒饮料供货合同范本
- (演唱)月婆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音乐接力版三年级上册-接力版
- 《快速成型技术》课件
- AIAG-VDA-PFMEA表格模板(自动计算AP)
- 库容曲线复核报告
- 非遗申报范本
- 气血共振技术介绍
-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件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第三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通信的知识-家长进课堂
-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GB/T 29529-2013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
- 防诈骗专题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