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箱接地规范做法_第1页
配电箱接地规范做法_第2页
配电箱接地规范做法_第3页
配电箱接地规范做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配电箱接地规范做法一、引言配电箱接地是保障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将设备金属外壳与大地可靠连接,防止漏电事故发生。本规范依据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编制,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低压配电箱的接地施工及验收。二、材料选择(一)接地体材料类型规格要求适用场景镀锌角钢50×50×5mm,长度≥2.5m普通土壤环境铜包钢棒直径≥16mm,长度≥2.5m高腐蚀环境镀锌钢管直径≥20mm,壁厚≥3.5mm岩石土壤环境(二)接地线1.主干线:采用40×4mm热镀锌扁钢或截面积≥50mm²的铜排,明敷时刷黄绿相间防腐漆(间距100mm)。2.分支线:铜芯绝缘导线截面积≥4mm²(黄绿双色),与设备连接时需压接铜鼻子。(三)连接材料•螺栓:M10及以上镀锌螺栓,配防松垫片(弹簧垫+平垫)•焊接材料:E4303焊条(用于钢材),磷铜焊条(用于铜材)•防腐处理:地下部分涂沥青,地上部分刷环氧富锌底漆三、施工步骤(一)接地极安装1.定位:距建筑物外墙≥1.5m,接地极间距≥5m,避开地下管线。2.埋设:垂直打入地下,顶部埋深≥0.6m(冻土层以下),可用机械钻孔辅助埋设。3.连接:多极接地极采用40×4mm扁钢焊接成网,焊接点做防腐处理。(二)接地线敷设1.明敷:沿墙水平敷设时高度250mm,固定支架间距1m,转弯处煨弯半径≥150mm。2.暗敷:穿镀锌钢管保护,埋深≥0.5m,引出地面处加防水弯。3.柜内连接:◦柜内设置PE排,与接地干线直接连接◦柜门通过25mm²铜编织带与柜体连接◦抽屉单元接地端子与PE排可靠连接(三)等电位处理1.将配电箱金属框架、基础型钢、电缆桥架通过接地线连成整体。2.进出线金属管与配电箱用6mm²铜导线跨接。3.潮湿环境(如地下室)需增设局部等电位端子箱。四、质量验收(一)接地电阻测试1.测试仪器:ZC29B-2型接地电阻测试仪,量程0-100Ω。2.测试方法:三极法(电流极距接地极20m,电压极距10m)。3.合格标准:◦独立接地:≤4Ω◦共用接地:≤1Ω◦防雷接地:≤10Ω(二)常见问题处理问题现象原因分析解决措施接地电阻超标土壤电阻率高增加接地极数量或使用降阻剂焊接点腐蚀防腐处理不到位重新除锈后涂环氧富锌漆接地线松动螺栓未紧固或振动导致采用防松螺母,扭矩按规范执行五、安全注意事项1.施工安全:◦雷雨天气禁止接地施工◦使用绝缘手套和绝缘鞋,配备漏电保护器◦焊接时配备灭火器材2.防腐要求:◦地下金属部件需热镀锌或涂沥青◦铜铝连接时采用铜铝过渡接头◦沿海地区优先选用铜质接地材料3.标识管理:◦接地端子标注“⏚”符号◦接地干线刷黄绿相间条纹◦测试点设置明显标识牌六、附录(一)接地系统示意图[接地极(2.5m角钢)]──焊接──[水平接地体(40×4扁钢)]──螺栓连接──[配电箱PE排]

└──[等电位端子箱]

(二)术语解释•保护接地:将设备金属外壳与接地系统连接,防止触电•等电位连接:将各金属部件电气连接,消除电位差•跨步电压:接地故障时地面两点间的电位差,需铺设碎石层降低风险(三)引用标准1.GB50169-2016《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2.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3.DL/T475-2017《接地装置特性参数测量导则》七、施工案例某办公楼配电箱接地工程:•采用3根50×50×5mm角钢接地极,呈三角形布置•水平接地体采用40×4mm扁钢,埋深0.8m•接地电阻测试值1.2Ω(采用ZC29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