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8143第一章总论 3194631.1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 3247891.2人居环境改善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165211.2.1指导思想 3261791.2.2目标 323091.3人居环境改善的原则与任务 4321631.3.1原则 4325221.3.2任务 415169第二章环境卫生管理 4273402.1生活垃圾处理 4325862.1.1处理原则 4105922.1.2处理方法 5167952.1.3管理措施 535592.2生活污水处理 583782.2.1处理原则 574372.2.2处理方法 5301722.2.3管理措施 6321362.3人畜粪便处理 6322362.3.1处理原则 634462.3.2处理方法 6266012.3.3管理措施 619405第三章住房条件改善 6233203.1住房安全标准 6323223.1.1安全要求 6235133.1.2安全评估 7325793.1.3安全监管 7276873.2住房改造技术 7156193.2.1改造原则 7279103.2.2改造技术 7311453.3住房环境美化 7123953.3.1环境规划 777043.3.2美化措施 826468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 8153504.1饮水设施建设 8139664.2交通设施建设 82104.3供电设施建设 919218第五章农村绿化与生态保护 9111655.1农村绿化规划 10237525.1.1规划原则 10242775.1.2规划内容 10118235.2生态保护措施 10156315.2.1生物多样性保护 10249175.2.2水资源保护 10273295.2.3土壤资源保护 10289115.3生态补偿机制 11101135.3.1补偿原则 11223115.3.2补偿方式 115305.3.3补偿标准 11307025.3.4补偿实施 111520第六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 12212086.1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12302776.1.1构建原则 12247726.1.2指标体系内容 1224036.2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 12255706.2.1监测方法 12289896.2.2监测设备 13258176.3环境评估与预警 1383056.3.1环境评估方法 13117946.3.2预警实施 1330948第七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13241877.1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13143387.1.1规划原则 13141387.1.2规划内容 13220377.2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1492617.2.1建设流程 14310667.2.2管理体系 14156557.3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4252747.3.1运行维护内容 14118427.3.2运行维护要求 1510579第八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5101948.1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158178.1.1规划原则 15150198.1.2规划内容 1533058.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15276108.2.1建设程序 15202138.2.2建设管理 16253588.2.3运营管理 16304608.3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 16289788.3.1运行维护内容 16113868.3.2运行维护要求 1622808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7254269.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17210159.1.1政策背景 17256889.1.2政策内容 1715635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7171169.2.1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716069.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7285889.2.3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 18170839.3农村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18238669.3.1生态修复技术 18200759.3.2水环境修复技术 1814679.3.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186221第十章组织管理与政策支持 182752010.1人居环境改善组织管理体系 182966010.2政策制定与实施 191148110.3资金投入与保障 19第一章总论1.1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营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良好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吸引投资、发展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保障农村生态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4)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2人居环境改善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2.1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农村全面振兴。1.2.2目标(1)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使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保证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3)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用改善人居环境的有利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人居环境改善,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1.3人居环境改善的原则与任务1.3.1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符合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2)坚持绿色发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保证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顺利进行。(4)坚持共建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形成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1.3.2任务(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基础保障。(2)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农村污染,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深入开展。第二章环境卫生管理2.1生活垃圾处理2.1.1处理原则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标准执行。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分类收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减量化:鼓励居民减少垃圾产生,提倡绿色生活方式;资源化:对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无害化:对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防止污染环境。2.1.2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填埋:将垃圾填埋于指定地点,进行土地复垦;堆肥: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焚烧:将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减少垃圾体积,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回收利用:对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利用,如废纸、塑料、金属等。2.1.3管理措施为保障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完善设施: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监督管理:对生活垃圾处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处理效果。2.2生活污水处理2.2.1处理原则生活污水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污水排放达标:保证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的水质符合国家及地方排放标准;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水产生;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2.2.2处理方法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物理处理:通过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化学处理:利用化学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复合处理:将上述处理方法相结合,提高污水处理效果。2.2.3管理措施为保障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严格监管: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定期检查与维护: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3人畜粪便处理2.3.1处理原则人畜粪便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资源化利用:将人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能源等资源;无害化处理:消除人畜粪便中的病原体,防止污染环境;集中处理:对农村人畜粪便进行集中收集、处理。2.3.2处理方法人畜粪便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堆肥:将人畜粪便进行堆肥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沼气发酵:将人畜粪便进行沼气发酵,产生生物能源;消化池处理:将人畜粪便引入消化池,进行厌氧消化处理。2.3.3管理措施为保障人畜粪便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参与人畜粪便处理;完善收集设施:建立健全人畜粪便收集、处理设施;监督管理:对人畜粪便处理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处理效果。第三章住房条件改善3.1住房安全标准3.1.1安全要求为保证农村住房安全,应遵循以下安全要求:(1)住房建筑应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建筑安全标准,保证结构稳固、安全可靠。(2)住房建筑应具备良好的抗震功能,能够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3)住房建筑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保证材料质量及环保功能。3.1.2安全评估农村住房安全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结构安全评估:检查住房建筑的结构完整性、稳定性及抗震功能。(2)建筑材料安全评估:检查住房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有无安全隐患。(3)住房环境安全评估:检查住房周围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滑坡、泥石流等。3.1.3安全监管加强对农村住房安全的监管,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农村住房安全监管体系,明确各级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2)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过程的监管,保证施工质量符合安全标准。(3)定期开展农村住房安全检查,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3.2住房改造技术3.2.1改造原则农村住房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保证改造后的住房满足农户生活需求。(2)节能环保,提高住房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3)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改造技术,提高住房质量。3.2.2改造技术以下为农村住房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1)结构加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住房进行结构加固,提高抗震功能。(2)保温隔热:采用保温隔热材料,提高住房的舒适度。(3)防水防潮:加强住房的防水防潮处理,防止渗漏现象。(4)室内外装修:对住房进行室内外装修,提升居住环境。3.3住房环境美化3.3.1环境规划农村住房环境美化应遵循以下规划原则:(1)整体规划,注重住房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房环境。(3)绿化先行,提高农村住房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3.3.2美化措施以下为农村住房环境美化的具体措施:(1)绿化种植:在住房周边种植树木、花草,提高绿化覆盖率。(2)景观打造:利用地形、水体等自然景观,打造优美的农村住房环境。(3)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农村住房公共设施,提高居住品质。(4)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农村住房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整洁。第四章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环节。本章主要就饮水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和供电设施建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4.1饮水设施建设饮水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人口密度等因素,保证饮水设施建设符合实际需求。(2)提高水质,保障安全。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采用先进的饮水处理技术,保证供水质量达标。(3)注重节约,提高效益。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高饮水设施的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1)水源保护: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设立保护区,禁止污染源进入。(2)饮水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饮水设施,如集中供水、分散供水等。(3)水质监测: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保证水质达标。(4)运营管理:明确运营主体,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保证饮水设施的正常运行。4.2交通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地区通行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交通设施建设规划。(2)注重质量,保障安全。保证交通设施建设质量,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3)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道路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等级,优化路网布局。(2)桥梁建设:针对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建设必要的桥梁,提高通行条件。(3)公共交通: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方便居民出行。(4)交通管理:建立健全交通管理体系,提高交通秩序,保证交通安全。4.3供电设施建设供电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资源分布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供电设施建设规划。(2)提高供电质量,保障安全。加强电力设施建设,提高供电稳定性,保证供电安全。(3)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在供电设施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电网建设: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能力,优化电网结构。(2)变电站建设:根据电力需求,合理布局变电站,提高供电质量。(3)配电网建设:优化配电网布局,提高供电可靠性。(4)电力管理:建立健全电力管理体系,提高电力服务水平,保证电力供应安全。第五章农村绿化与生态保护5.1农村绿化规划5.1.1规划原则农村绿化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地域特色;(3)以人为本,关注农民需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4)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1.2规划内容农村绿化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村庄绿化:合理布局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2)道路绿化:注重道路两侧绿化,提高道路绿化带宽度,形成绿色通道;(3)水系绿化:充分利用河流、湖泊、渠道等水系资源,打造生态景观;(4)农田防护林: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提高农田生态环境质量;(5)庭院绿化:鼓励农民开展庭院绿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5.2生态保护措施5.2.1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库;(2)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加强生态廊道建设;(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4)开展生态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5.2.2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1)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治理水体污染,保证农村饮水安全;(4)加强水源涵养,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5.2.3土壤资源保护土壤资源保护措施包括:(1)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土壤侵蚀;(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肥力;(4)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保障农产品安全。5.3生态补偿机制5.3.1补偿原则生态补偿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合理,保证各方权益;(2)自愿参与,尊重农民意愿;(3)效益共享,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4)动态调整,适应生态环境变化。5.3.2补偿方式生态补偿方式主要包括:(1)直接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直接补偿;(2)间接补偿: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方式,实现间接补偿;(3)市场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补偿。5.3.3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标准应根据以下因素确定:(1)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保证补偿标准合理;(3)地区差异: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因素,制定差异化补偿标准。5.3.4补偿实施生态补偿实施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补偿对象,保证补偿资金精准发放;(2)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防止补偿资金滥用;(3)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和参与度;(4)定期评估补偿效果,调整补偿政策。第六章农村环境监测与评估6.1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农村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是评价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本节主要阐述农村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内容及其应用。6.1.1构建原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全面性:指标体系应涵盖农村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3)实用性:指标体系应简便易行,便于实际操作和推广。(4)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农村环境变化的动态过程,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6.1.2指标体系内容农村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指标:(1)自然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等。(2)社会环境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3)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水生态系统状况等。(4)环境管理指标:包括环境法规实施情况、环境监测能力、环境治理投入等。6.2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环境监测是农村环境改善与维护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介绍农村环境监测的方法与设备。6.2.1监测方法(1)现场监测: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分析等方法,获取农村环境状况。(2)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农村环境进行宏观监测。(3)模型预测: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运用数学模型预测农村环境变化趋势。6.2.2监测设备农村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空气监测设备:用于监测空气质量,如PM2.5、PM10、SO2等。(2)水质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水质状况,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3)土壤监测设备:用于监测土壤质量,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4)噪声监测设备:用于监测噪声水平。6.3环境评估与预警环境评估与预警是农村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阐述环境评估与预警的方法及实施。6.3.1环境评估方法(1)综合评估法: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指数评价法:利用环境指数,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3)预警指标法:设定环境预警阈值,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预警。6.3.2预警实施(1)预警发布:根据环境评估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预警响应:针对预警信息,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农村环境风险。(3)预警解除:当农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后,解除预警状态。第七章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7.1垃圾处理设施规划7.1.1规划原则在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规划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2)充分考虑农村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3)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5)方便群众使用,提高农村生活质量。7.1.2规划内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垃圾处理设施的类型、规模及布局;(2)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环节的技术路线;(3)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环保措施及配套设施;(4)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体系;(5)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7.2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7.2.1建设流程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项目立项:根据规划要求,编制项目建议书,报相关部门审批;(2)工程设计:根据项目建议书,进行工程设计,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3)工程招投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工程招投标;(4)工程施工: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工程施工;(5)工程验收:工程完成后,进行验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6)投入使用:验收合格后,设施投入使用。7.2.2管理体系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管理应建立以下体系:(1)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管理机制;(2)技术管理体系:制定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设施正常运行;(3)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质量监督;(4)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保证设施安全运行;(5)财务管理体系: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7.3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7.3.1运行维护内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施设备的日常巡检、保养、维修;(2)设施运行参数的监测、分析及调整;(3)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4)垃圾处理设施的绿化、美化及环境卫生;(5)设施运行维护档案的管理。7.3.2运行维护要求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1)保证设施正常运行,保证处理效果;(2)加强设备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3)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4)保证设施安全、环保、美观;(5)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第八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8.1污水处理设施规划8.1.1规划原则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要求;(2)充分考虑农村地形、地貌、水资源分布等自然条件;(3)与农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相协调;(4)保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安全、可靠、经济;(5)注重技术创新,提高污水处理效率。8.1.2规划内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类型、规模及布局;(2)明确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工艺、技术参数;(3)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设施,如管网、泵站等;(4)估算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5)提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时序和实施计划。8.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8.2.1建设程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程序:(1)项目立项;(2)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3)编制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4)办理相关建设手续;(5)开展项目施工;(6)项目验收。8.2.2建设管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应注重以下方面:(1)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工程质量;(2)强化项目监理,保证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3)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防安全;(4)建立健全项目档案,保证资料完整、准确;(5)加强与当地部门沟通,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8.2.3运营管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发挥效益;(2)合理制定运营费用,降低运行成本;(3)加强设施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4)建立健全设施运行监测体系,及时发觉问题并整改;(5)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农村污水处理需求。8.3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8.3.1运行维护内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施设备检查、保养、维修;(2)设施运行参数监测、调整;(3)污水处理效果监测;(4)设施周边环境治理;(5)应急预案制定与执行。8.3.2运行维护要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应满足以下要求:(1)建立健全运行维护制度,明确责任分工;(2)提高运行维护人员素质,加强技能培训;(3)保证设施运行安全、稳定、可靠;(4)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注重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9.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策9.1.1政策背景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维护。9.1.2政策内容(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明确各级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2)实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3)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农村产业向生态友好型发展,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