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1页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2页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3页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4页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TOC\o"1-2"\h\u22170第一章引言 3178851.1研究背景 3122051.2研究目的与意义 3144961.3系统设计原则 317166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427242.1功能需求 4151582.2功能需求 481122.3可靠性需求 5110432.4安全性需求 519418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60013.1系统整体架构 517013.2模块划分 6290713.3关键技术选型 615344第四章视频会议系统前端设计 7239034.1用户界面设计 7208794.1.1设计原则 774164.1.2设计实现 7282954.2语音与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770184.2.1语音采集 7146554.2.2视频采集 758124.3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7113044.3.1传输协议 8108244.3.2网络传输 8237144.3.3传输优化 818131第五章网络传输与协议设计 8118295.1网络传输方案 8187225.1.1传输模式选择 8318225.1.2传输速率与带宽 8126395.1.3网络传输拓扑 8223035.2传输协议设计 9176545.2.1RTP/RTCP协议 952115.2.2SIP协议 9309465.2.3HTTP协议 9150665.3网络安全策略 9120905.3.1加密传输 9185485.3.2认证与授权 9271775.3.3防火墙穿透 929585.3.4网络攻击防护 926562第六章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9220616.1服务器架构设计 10300246.1.1设计目标 10160166.1.2架构设计 10322276.2服务器功能优化 104076.2.1硬件优化 10143026.2.2软件优化 10321446.2.3网络优化 10114816.3服务器安全策略 11123076.3.1安全防护措施 11318986.3.2数据安全策略 11143566.3.3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 1130566第七章会议管理功能设计 1195717.1会议预约与通知 11215027.1.1功能概述 11269177.1.2设计原则 1199167.1.3功能设计 1158957.2会议控制与管理 12108517.2.1功能概述 12259277.2.2设计原则 12124457.2.3功能设计 1225027.3会议记录与存储 12325747.3.1功能概述 12175837.3.2设计原则 12186257.3.3功能设计 1211659第八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386098.1系统集成策略 13157938.2功能测试 1385688.3功能测试 13111228.4安全测试 145637第九章系统部署与运维 148889.1部署方案 1480809.1.1硬件部署 1466919.1.2软件部署 1423749.1.3安全部署 15319939.2运维管理 1514019.2.1系统监控 1531679.2.2系统维护 15299359.2.3系统升级 15266659.3故障处理 15229519.3.1故障分类 16281209.3.2故障处理流程 16227129.3.3故障处理措施 1615726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6312810.1系统设计总结 16877410.2系统实施效果评价 171159710.3未来发展方向与改进策略 17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方式,正逐渐成为企业、学校及部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远程实时交流,提高沟通效率,还能节省差旅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视频会议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深入推进,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沟通手段。1.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以期为我国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分析当前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案,为实际开发提供指导。(3)探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产业布局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推动我国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为我国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3)为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用户提供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选型、部署与维护等方面的指导。1.3系统设计原则在设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原则:系统应满足用户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稳定性。(2)安全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保证用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3)兼容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能够与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无缝对接。(4)可扩展性原则:系统应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以满足未来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5)经济性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力求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成本。(6)用户体验原则:系统应注重用户体验,提供便捷、舒适的操作界面和功能模块。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本节将详细阐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需求,旨在保证系统满足用户的核心使用需求,并提供高效便捷的远程沟通体验。(1)实时视频与音频传输:系统需支持高清视频和音频的实时传输,保证会议过程中的画面流畅与声音清晰。(2)屏幕共享:用户应能方便地共享自己的屏幕,以便展示文档、演示文稿等资料。(3)会议录制与回放:系统应具备录制会议的功能,并能提供视频回放,以便用户回顾重要内容。(4)实时聊天功能:系统需内置实时聊天功能,支持文字、图片及文件的传输,以便在会议中进行辅助沟通。(5)会议管理:系统应具备会议设置、参与者邀请、会议控制等功能,以便会议主持人有效管理会议流程。(6)多设备兼容:系统需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设备,包括PC、手机和平板电脑,保证用户在不同设备上都能使用。2.2功能需求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需求主要关注系统的响应速度、数据处理能力及并发处理能力。(1)低延迟:系统的视频和音频传输延迟应尽可能低,保证实时沟通的体验。(2)高并发处理:系统应具备高并发处理能力,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在线参加视频会议。(3)稳定的数据传输:系统需保证在网络波动或带宽受限的情况下,仍能提供稳定的数据传输。(4)快速响应:系统应能在用户操作后快速响应,如加入会议、切换视图等。2.3可靠性需求系统的可靠性需求旨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减少故障和中断,提供持续可靠的服务。(1)故障转移:系统需具备故障转移机制,当某节点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至备用节点,保证服务的连续性。(2)数据备份:系统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3)系统恢复:在发生故障后,系统需具备快速恢复的能力,尽可能减少对用户的影响。2.4安全性需求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性需求,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1)数据加密:系统传输的数据必须经过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2)身份认证:用户登录和加入会议前,系统需进行身份验证,保证会议的安全性。(3)权限控制:系统应提供细粒度的权限控制,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特定功能和数据。(4)日志审计:系统需记录用户操作日志,便于审计和追踪可能的安全事件。通过上述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分析,可以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导。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3.1系统整体架构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旨在实现高清、实时、稳定的视频通信功能,同时提供便捷的会议管理、数据共享等辅助功能。系统整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用户界面层、服务层、核心层和数据层。(1)用户界面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界面。客户端界面负责展示会议画面、会议管理、数据共享等功能;服务器端界面负责监控服务器运行状态、管理会议信息等。(2)服务层: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实现业务逻辑。主要包括会议管理服务、视频编解码服务、数据传输服务、信令服务、监控服务等。(3)核心层:主要包括视频编解码模块、音频编解码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信令模块等,实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功能。(4)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会议数据等,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3.2模块划分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划分为以下八大模块:(1)登录模块: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验证用户身份。(2)会议管理模块:提供会议创建、加入、退出、会议信息查询等功能。(3)视频编解码模块:负责将用户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4)音频编解码模块:负责将用户的音频信号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5)数据传输模块: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客户端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6)信令模块:负责处理会议中的信令,如会议邀请、会议结束等。(7)监控模块:监控服务器运行状态,保证系统稳定运行。(8)数据存储模块:存储和管理用户数据、会议数据等。3.3关键技术选型(1)视频编解码技术:选择H.264或H.265编码标准,以实现高清视频传输。(2)音频编解码技术:选择AAC或OPUS编码标准,以提高音频质量。(3)数据传输技术:采用TCP和UDP协议,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4)信令技术:基于WebSocket协议,实现实时信令传输。(5)服务器技术:选择高功能服务器,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在线的需求。(6)数据库技术:选择MySQL或Oracle等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保证数据安全。第四章视频会议系统前端设计4.1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UI)是视频会议系统与用户交互的关键部分,其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本节主要阐述用户界面设计的原则和具体实现。4.1.1设计原则(1)直观性:用户界面应简洁明了,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和使用。(2)易用性:操作流程简单易懂,减少用户的认知负担。(3)统一性:界面元素、颜色、布局等保持一致,提高用户的使用习惯。(4)可扩展性:界面设计应考虑未来功能的拓展,便于升级和维护。4.1.2设计实现(1)主界面:包括会议列表、联系人列表、设置等功能模块,用户可在此进行会议发起、加入、退出等操作。(2)会议界面:展示会议视频、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用户可在此进行实时互动。(3)设置界面:包括账号管理、会议设置、系统设置等,用户可在此对系统进行个性化配置。4.2语音与视频采集模块设计语音与视频采集模块是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将用户的语音和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在网络中传输。4.2.1语音采集(1)语音输入设备:选用高品质麦克风,保证语音信号的清晰度。(2)语音处理:对采集到的语音信号进行预处理,如降噪、增益调整等,提高语音质量。4.2.2视频采集(1)视频输入设备:选用高分辨率摄像头,保证视频信号的清晰度。(2)视频处理:对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进行预处理,如缩放、裁剪、编码等,以满足传输要求。4.3数据传输模块设计数据传输模块是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环节,主要负责将采集到的语音和视频信号在网络中进行传输。4.3.1传输协议(1)语音传输: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保证语音信号的实时性和连续性。(2)视频传输: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和文件传输协议(FTP),分别实现实时视频传输和文件共享。4.3.2网络传输(1)网络适应性:针对不同网络环境,采用自适应传输策略,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流畅性。(2)网络安全:采用加密传输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4.3.3传输优化(1)丢包处理:针对网络丢包现象,采用丢包重传和丢包掩盖技术,提高语音和视频质量。(2)带宽自适应:根据网络带宽变化,动态调整传输码率和分辨率,保证用户体验。第五章网络传输与协议设计5.1网络传输方案5.1.1传输模式选择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中,实时性和可靠性是传输过程中需首要考虑的因素。本系统采用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两种传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保证会议数据的完整性;UDP协议则提供高速的数据传输,满足实时性要求。5.1.2传输速率与带宽本系统根据不同场景和用户需求,提供多种传输速率选项。在保证画质和音质的前提下,系统将自动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同时系统需针对不同网络环境进行带宽适应性调整,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5.1.3网络传输拓扑本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以中心服务器为核心,实现各终端之间的通信。中心服务器负责转发和调度各终端的音视频数据,同时进行会议控制和信令管理。5.2传输协议设计5.2.1RTP/RTCP协议本系统采用RTP(实时传输协议)和RTCP(实时控制协议)进行音视频数据的传输。RTP负责承载音视频数据,而RTCP则负责监控传输过程中的网络状况,为QoS(服务质量)提供支持。5.2.2SIP协议本系统采用SIP(会话初始化协议)实现会议的发起、加入、退出等操作。SIP协议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易于与其他通信协议集成,满足多种网络环境下的会议需求。5.2.3HTTP协议本系统采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进行信令交互和文件传输。HTTP协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便于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集成。5.3网络安全策略5.3.1加密传输为保障会议数据的安全性,本系统采用SSL(安全套接层)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SSL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加密,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和篡改。5.3.2认证与授权本系统采用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方式,保证合法用户才能加入会议。同时系统管理员可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限制特定用户的操作权限,保障会议的安全性。5.3.3防火墙穿透为应对网络防火墙限制,本系统采用NAT穿透技术,实现内网和外网用户之间的通信。通过NAT穿透技术,系统可自动识别并穿越各种网络防火墙,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5.3.4网络攻击防护本系统采用多种防护措施,应对网络攻击。包括:IP地址过滤、端口过滤、SYN洪水攻击防护、DDoS攻击防护等。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第六章服务器设计与实现6.1服务器架构设计6.1.1设计目标本节主要阐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中服务器架构的设计目标。服务器作为系统的核心组件,承担着数据处理、存储、传输和调度等关键任务。以下是服务器架构设计的主要目标:(1)高可用性:保证服务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统故障率。(2)高功能:满足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需求,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传输。(3)易扩展性:为未来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提供便利。(4)安全性:保证服务器在面临各种安全威胁时,能够有效防护系统资源。6.1.2架构设计根据上述设计目标,本系统采用以下服务器架构:(1)分布式架构:将服务器分为多个模块,实现负载均衡,提高系统功能。(2)分层架构:将服务器分为数据层、业务层和表示层,降低系统耦合度,便于维护和扩展。(3)集群架构:通过服务器集群,实现高可用性和高并发处理能力。6.2服务器功能优化6.2.1硬件优化(1)选择高功能的服务器硬件,如多核CPU、高速内存、大容量硬盘等。(2)采用RD技术,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读写速度。(3)增加服务器带宽,提高网络传输速度。6.2.2软件优化(1)优化数据库设计和查询语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2)使用缓存技术,减少数据库访问次数,降低响应时间。(3)对关键代码进行优化,提高执行效率。6.2.3网络优化(1)采用负载均衡技术,合理分配用户请求,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2)优化网络协议,减少传输延迟。(3)监控网络状态,及时发觉并解决网络故障。6.3服务器安全策略6.3.1安全防护措施(1)防火墙:部署防火墙,对服务器进行安全隔离,限制非法访问。(2)安全组策略:设置安全组策略,限制非法访问和端口映射。(3)安全审计:对服务器操作进行审计,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6.3.2数据安全策略(1)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防止数据泄露。(2)数据备份: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安全。(3)数据恢复:制定数据恢复策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6.3.3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1)用户认证:采用用户名和密码认证,保证用户身份合法性。(2)权限控制:根据用户角色分配权限,防止越权操作。(3)访问控制:限制用户访问特定资源,提高系统安全性。第七章会议管理功能设计7.1会议预约与通知7.1.1功能概述会议预约与通知功能是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会议安排和通知服务。该功能主要包括会议预约、会议通知以及会议日程管理等功能。7.1.2设计原则(1)用户友好:操作简便,易于理解,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2)实时性:保证会议预约和通知的实时性,提高会议效率。(3)安全性:保证会议预约信息的安全,防止泄露。7.1.3功能设计(1)会议预约:用户可以通过系统预约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信息,同时支持会议主题、议程等内容的填写。(2)会议通知:系统自动向参会人员发送会议通知,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信息。通知方式包括短信、邮件、系统消息等。(3)会议日程管理: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会议日程,对已预约的会议进行修改、取消等操作。7.2会议控制与管理7.2.1功能概述会议控制与管理功能主要用于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包括会议开始、结束、暂停、恢复等操作。同时对会议过程中的音视频、聊天、投票等环节进行管理。7.2.2设计原则(1)灵活性:根据会议需求,支持多种控制与管理操作。(2)实时性:对会议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处理。(3)权限管理:保证会议的控制与管理权限合理分配。7.2.3功能设计(1)会议开始:主持人可以通过系统启动会议,邀请参会人员加入。(2)会议结束:主持人可以结束会议,同时系统自动记录会议时长、参会人员等信息。(3)会议暂停与恢复:主持人可以暂停会议,待处理完相关事项后恢复会议。(4)音视频管理:主持人可以控制会议中的音视频播放,如静音、切换摄像头等。(5)聊天管理:主持人可以查看聊天记录,对不当言论进行管理。(6)投票管理:主持人可以发起投票,统计投票结果。7.3会议记录与存储7.3.1功能概述会议记录与存储功能旨在记录会议过程中的关键信息,便于后续查阅和备份。该功能主要包括会议记录、会议存储、会议回放等功能。7.3.2设计原则(1)完整性:保证会议记录的完整性,不遗漏关键信息。(2)易于查阅:会议记录应便于用户查阅,支持多种检索方式。(3)安全性:保证会议记录的安全存储,防止数据丢失。7.3.3功能设计(1)会议记录:系统自动记录会议中的发言、投票等关键信息,会议记录。(2)会议存储:会议记录存储在服务器上,支持长期备份。(3)会议回放:用户可以回放会议过程,查看会议记录和音视频内容。(4)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日期等条件检索会议记录。(5)权限管理:对会议记录的查阅和修改权限进行合理分配。第八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策略为保证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功能,本项目采用以下系统集成策略:(1)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便于集成与维护。每个模块具有独立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信。(2)分阶段实施:按照系统功能需求,将系统集成分为多个阶段,逐步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每个阶段完成后进行测试与验证,保证系统功能的正确实现。(3)组件化集成:采用组件化思想,将各个功能模块打包成组件,通过组件间的接口进行集成。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4)自动化部署:利用自动化工具,实现系统组件的自动部署。通过脚本或自动化工具,将组件部署到目标服务器,降低人工干预的风险。8.2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测试,以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本项目采用以下功能测试方法:(1)单元测试: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独立的测试,验证其功能的正确性。(2)集成测试:将各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整体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3)场景测试:模拟实际使用场景,测试系统在特定场景下的功能表现。(4)异常测试:对系统进行异常输入或操作,测试系统的异常处理能力。8.3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对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种负载条件下的功能表现进行测试。本项目采用以下功能测试方法:(1)压力测试:模拟大量用户同时使用系统,测试系统在高负载下的功能表现。(2)负载测试:逐渐增加系统负载,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功能变化。(3)容量测试:测试系统在达到设计容量时的功能表现。(4)稳定性测试:长时间运行系统,测试其稳定性。8.4安全测试安全测试是对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测试。本项目采用以下安全测试方法:(1)漏洞扫描:利用漏洞扫描工具,检测系统存在的潜在安全漏洞。(2)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测试系统的防护能力。(3)数据加密测试:验证系统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加密机制是否有效。(4)身份认证测试:测试系统身份认证机制的安全性。(5)权限控制测试:测试系统权限控制机制的有效性。第九章系统部署与运维9.1部署方案9.1.1硬件部署本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部署主要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具体部署方案如下:(1)服务器部署:根据系统规模和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器硬件配置。服务器部署在专业的数据中心,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网络设备部署: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合理配置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保证网络带宽和稳定性。(3)终端设备部署: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终端设备,如会议电视、摄像头、麦克风等,并保证设备的兼容性和易用性。9.1.2软件部署本视频会议系统的软件部署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具体部署方案如下:(1)操作系统部署:选择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Server、Linux等,并进行安全加固。(2)数据库部署: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Oracle等,并进行功能优化。(3)应用程序部署:根据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应用程序的部署和配置,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9.1.3安全部署为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本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以下安全措施:(1)防火墙部署:在网络边界部署防火墙,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过滤和监控,防止恶意攻击。(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安全状况,发觉异常行为及时报警。(3)数据加密传输:采用加密技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安全。9.2运维管理9.2.1系统监控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本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以下监控措施:(1)硬件监控:通过监控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如CPU、内存、磁盘等,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2)网络监控:通过监控网络流量、带宽等指标,发觉网络故障并及时处理。(3)软件监控:通过监控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发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9.2.2系统维护本视频会议系统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定期检查硬件设备,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修复已知漏洞。(3)定期对系统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9.2.3系统升级为满足用户需求,本视频会议系统将定期进行升级。具体升级方案如下:(1)评估升级需求,制定升级计划。(2)在测试环境中验证升级方案,保证升级后的系统稳定可靠。(3)在正式环境中实施升级,保证系统正常运行。9.3故障处理9.3.1故障分类本视频会议系统的故障分为以下几类:(1)硬件故障: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等硬件设备的故障。(2)软件故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故障。(3)网络故障:包括网络设备、网络线路等故障。9.3.2故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