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农业种植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664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概述 218078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与意义 2130321.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 230501.1.2绿色农业种植的意义 2107371.1.3发展现状 332361.1.4发展趋势 318018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 3274101.1.5土壤类型 3248191.1.6土壤特性 416501.1.7土壤改良 4101801.1.8施肥技术 422733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 5264661.1.9种子选择的原则 5298321.1.10种子选择的方法 522011.1.11种子消毒 5100561.1.12种子浸种 5210611.1.13种子催芽 6136021.1.14种子包衣 6138891.1.15种子播种前处理 630260第四章播种与种植 6274181.1.16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6128231.1.17播种方法 6246431.1.18播种技术要求 7122331.1.19种植方法 7186331.1.20种植技巧 726113第五章灌溉与排水 763721.1.21灌溉原则 7222831.1.22灌溉方法 8299111.1.23灌溉技术要点 8155181.1.24排水原则 8174001.1.25排水方法 828921.1.26排水技术要点 828892第六章病虫害防治 821110第七章农药与肥料使用 10266161.1.27农药的选择 10258421.1.28农药的施用 10123431.1.29农药的储存与废弃 10224621.1.30肥料的选择 1054611.1.31肥料的施用 1139621.1.32肥料的储存与废弃 1123040第八章收获与储藏 1167811.1.33收获时间 11225401.1.34收获方法 11175971.1.35收获注意事项 11264301.1.36晾晒 12317251.1.37仓储 1226491第九章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1234421.1.38生态观念 12290181.1.39绿色生产 13217961.1.40资源节约 1321621.1.41环保法规遵守 13273811.1.42政策引导 13176201.1.43科技创新 1338271.1.44产业结构调整 13219021.1.45生态补偿机制 13200391.1.4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331251.1.47农民培训与教育 1428943第十章绿色农业种植推广与应用 14250261.1.48政策引导 14851.1.49技术支持 14100531.1.50宣传普及 14277581.1.51示范引领 14269351.1.52产业融合 14第一章绿色农业种植概述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农业种植的定义绿色农业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符合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营养健康要求的农产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1.1.2绿色农业种植的意义(1)保障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种植通过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降低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人民群众食品安全。(2)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农业种植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促进农民增收:绿色农业种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增强农业竞争力:绿色农业种植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第二节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1.3发展现状(1)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2)技术进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不断成熟,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有机肥料等,为绿色农业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撑。(3)产业规模:绿色农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1.4发展趋势(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创新:科技的进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将不断优化,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2)绿色农业产业链不断完善:绿色农业种植将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绿色农业品牌建设:绿色农业种植将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4)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绿色农业种植将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第一节土壤的类型与特性1.1.5土壤类型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国土壤类型繁多,根据土壤的成土过程、理化性质和肥力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棕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质地较重,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粮食作物。(2)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质地较轻,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3)黄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质地较重,肥力较低,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4)红壤: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质地较轻,肥力较低,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5)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等地,质地较轻,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牧草、饲料作物。1.1.6土壤特性(1)物理性特性: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等功能。(2)化学性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等,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和作物生长。(3)生物性特性: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和生态环境。第二节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1.1.7土壤改良(1)改良土壤质地: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客土改良等方法,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2)改良土壤结构:采用深翻、松土、镇压等措施,调整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气、透水功能。(3)改良土壤酸碱度: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宜作物生长。(4)改良土壤肥力:通过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1.1.8施肥技术(1)有机肥料的施用: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厩肥、绿肥、堆肥等。(2)化学肥料的施用:化学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但长期施用可能导致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应合理施用化学肥料,遵循“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的原则。(3)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可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微量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常用的微量元素肥料有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4)施肥方法的改进:采用深施、穴施、叶面喷施等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通过以上土壤管理与改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为实现绿色农业种植目标奠定基础。第三章种子选择与处理第一节种子选择的原则与方法1.1.9种子选择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条件的种子,保证作物生长良好。(2)抗逆性原则: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抗旱、抗寒、抗盐碱等抗逆功能的种子,提高作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3)优质高效原则: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成熟期适中、营养成分丰富的种子,满足市场需求。(4)安全原则:选择符合国家种子质量标准、无病虫害、无重金属污染的种子,保障农产品安全。1.1.10种子选择的方法(1)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气候、土壤、生态环境等因素,收集相关资料,为种子选择提供依据。(2)品种试验: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3)种子质量检验:对选购的种子进行质量检验,保证种子质量符合要求。(4)咨询专家:请教农业专家,获取专业的种子选择建议。第二节种子处理技术1.1.11种子消毒(1)物理消毒:利用阳光、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杀死表面病原菌。(2)化学消毒:采用化学药剂(如多菌灵、代森锌等)对种子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发生。1.1.12种子浸种(1)浸种目的: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增强抗逆能力。(2)浸种方法: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时间根据种子类型和气温确定,一般为46小时。1.1.13种子催芽(1)催芽目的:使种子提前发芽,缩短生长周期。(2)催芽方法: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直至种子发芽。1.1.14种子包衣(1)包衣目的:保护种子,提高发芽率,防止病虫害的发生。(2)包衣方法:将种子与适量的包衣剂混合,搅拌均匀,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1.1.15种子播种前处理(1)晾干:将处理后的种子晾干,避免水分过多影响播种。(2)储存:将晾干的种子存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防止霉变。(3)播种:按照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方法进行播种,保证种子生长良好。第四章播种与种植第一节播种技术1.1.16播种前的准备工作(1)种子选择:根据绿色农业种植要求,选择具有良好抗病性、丰产性和适应性的优质种子。(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浸泡、催芽等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植株生长势。(3)土壤准备:深耕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为种子生长创造良好条件。1.1.17播种方法(1)直播:将种子直接播种于土壤中,适用于大多数作物。(2)育苗移栽:先将种子在苗床或营养钵中育苗,待植株长到一定高度后再移栽到田间。(3)间种:在同一田块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按照一定比例种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1.1.18播种技术要求(1)播种深度:根据种子大小和土壤质地确定播种深度,一般以种子直径的23倍为宜。(2)播种密度: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确定播种密度,保证植株生长均匀。(3)播种质量:保证播种均匀,避免漏播、重播现象。第二节种植方法与技巧1.1.19种植方法(1)条播:将种子按一定行距和深度播入土壤,适用于大面积种植。(2)点播:将种子按一定间距点播于土壤中,适用于较小面积种植。(3)撒播: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适用于生育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的作物。1.1.20种植技巧(1)保证土壤湿润:在播种前,要保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发芽。(2)避免连作:合理轮作,避免在同一田块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减轻病虫害发生。(3)适时种植: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施肥、浇水,保证植株生长健康。(5)防治病虫害: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6)适时收获:根据作物成熟度和市场需求,适时收获,保证产量和品质。第五章灌溉与排水第一节灌溉技术1.1.21灌溉原则绿色农业种植中,灌溉应遵循以下原则:(1)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浪费。(2)合理分配: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适时适量灌溉。(3)保持土壤结构:避免因灌溉不当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等问题。1.1.22灌溉方法(1)地面灌溉:包括沟灌、畦灌、漫灌等,适用于大面积作物种植。(2)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适用于果园、蔬菜等。(3)滴灌:通过管道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适用于经济作物、花卉等。(4)微灌:利用微孔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适用于珍贵植物、药材等。1.1.23灌溉技术要点(1)确定灌溉周期: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土壤水分状况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灌溉周期。(2)控制灌溉水量: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适时适量灌溉。(3)保持灌溉水质:保证灌溉水清洁,避免水质污染。(4)灌溉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修灌溉设备,保证灌溉系统正常运行。第二节排水方法1.1.24排水原则绿色农业种植中,排水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持土壤水分平衡:防止土壤过湿或积水,保证作物正常生长。(2)避免土壤侵蚀: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减少土壤侵蚀。(3)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1.25排水方法(1)地表排水:通过明沟、暗沟等方式,将地表积水排除。(2)地下排水:利用管道、排水井等设施,将地下积水排除。(3)淋溶排水:通过人工降雨、喷灌等方式,加速土壤水分蒸发,降低土壤湿度。(4)生物排水:种植排水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1.1.26排水技术要点(1)合理设置排水设施:根据地形、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排水设施。(2)控制排水速度:防止排水速度过快,导致土壤侵蚀。(3)保持排水系统畅通:定期清理排水设施,保证排水系统畅通。(4)监测排水效果:定期检查排水效果,发觉问题及时处理。第六章病虫害防治第一节病虫害识别在绿色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识别是保证作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对常见病虫害的识别方法:(1)病害识别:症状观察:定期对作物进行观察,注意叶片、茎、果实等部位是否出现斑点、萎蔫、畸形等异常症状。病原体检查:利用显微镜等工具,对疑似病害的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查,以确定病原真菌、细菌或病毒的种类。环境分析:分析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判断是否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传播。(2)虫害识别: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害虫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识别。行为习性:了解害虫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以及其对作物的侵害方式。危害迹象:检查作物是否有被害虫取食的痕迹,如叶片的咬痕、果实的损伤等。第二节防治策略与技术绿色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以下策略与技术:(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通过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体的积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体的传播。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规划作物种植面积和密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引入或保护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以控制害虫数量。微生物防治: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抑制病原体的生长。(3)物理防治:隔离防护:使用防虫网、遮阳网等物理隔离措施,阻止害虫侵入。诱杀技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等特性,设置诱杀灯或色板进行诱杀。(4)化学防治:科学用药:在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通过上述综合防治措施,可以在保障作物健康生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农药与肥料使用第一节农药的安全使用1.1.27农药的选择(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方法。(2)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需求,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3)遵循农药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了解农药的防治对象、使用方法、用量、安全间隔期等。1.1.28农药的施用(1)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遵循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等规定。(2)采用科学的施药方法,如喷雾、喷粉、泼浇等,保证农药均匀覆盖作物。(3)在施药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穿戴防毒面具、防护服等防护用品。(4)避免在高温、高湿、大风等不利条件下施药,以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5)施药后及时清洗喷雾器等施药器械,防止农药残留。1.1.29农药的储存与废弃(1)将农药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2)妥善保管农药包装,不得随意丢弃,以免造成环境污染。(3)农药废弃包装和过期农药应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第二节肥料的选择与应用1.1.30肥料的选择(1)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肥规律和目标产量,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2)优先选择有机肥料,如农家肥、绿肥、有机复合肥等,以提高土壤肥力。(3)选择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4)遵循肥料标签上的使用说明,了解肥料成分、含量、用法用量等。1.1.31肥料的施用(1)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保证肥料均匀施入土壤。(2)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盐渍化和环境污染。(3)合理安排施肥时期,使肥料养分与作物需肥高峰相吻合。(4)注意肥料的施用深度,防止肥料挥发和流失。(5)在施肥过程中,注意观察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施肥方案。1.1.32肥料的储存与废弃(1)将肥料存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2)妥善保管肥料包装,不得随意丢弃,以免造成环境污染。(3)废弃肥料包装和过期肥料应按照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第八章收获与储藏第一节收获技术1.1.33收获时间绿色农业种植中,收获时间的选择。应根据不同作物的成熟期、气候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来确定最佳收获时间。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1.1.34收获方法(1)人工收获:适用于小面积种植、珍贵作物或无法使用机械收获的情况。人工收获时,应选用合适的工具,如剪刀、割刀等,注意避免损伤作物。(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产量较高的作物。使用机械收获时,应根据作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机型,如收割机、割晒机等。同时注意调整机器参数,保证收获效果。1.1.35收获注意事项(1)避免在雨天或早晨露水未干时收获,以免影响作物品质。(2)收获过程中,尽量避免对作物造成损伤,如折断、碰伤等。(3)收获后,应及时将作物运输至晾晒场地,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发热、霉变。第二节储藏方法1.1.36晾晒(1)晾晒场地:选择通风、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作为晾晒场地。(2)晾晒方法:将收获后的作物均匀摊开,厚度适中,避免重叠。晾晒期间,注意翻动作物,使其均匀受光、通风。(3)晾晒时间:根据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晾晒至含水量达到安全储存标准。1.1.37仓储(1)仓库选择:选择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虫、防鼠的仓库。(2)储藏方法:(1)堆垛:将晾干后的作物堆放成垛,注意垛与垛之间的距离,便于通风。(2)装箱:将作物装入干净、干燥的箱子中,密封保存。(3)挂藏:将作物悬挂在仓库内,避免直接接触地面和墙壁。(3)储藏管理:(1)定期检查仓库内温度、湿度,保证作物安全储存。(2)发觉霉变、虫蛀等现象,及时处理,避免扩散。(3)仓库内严禁烟火,保证安全。通过以上收获与储藏技术,可保证绿色农业种植的作物在收获后能够保持优良的品质,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第九章农业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农业环保意识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环保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农业环保意识是指农民、农业企业和部门在农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认识、重视和行动。以下是农业环保意识的几个方面:1.1.38生态观念树立生态观念,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1.1.39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产,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措施,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1.1.40资源节约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减少浪费。同时推广节能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1.1.41环保法规遵守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行为。农民、农业企业和部门要共同承担环保责任,自觉遵守环保法规,保证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策略1.1.42政策引导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如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科技支持等,引导农民、农业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1.43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1.1.44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农产品,减少对环境的压力。1.1.45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损失,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补偿,激励农民、农业企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1.1.4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