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壤与肥料管理作业指导书TOC\o"1-2"\h\u7505第一章土壤概述 2146421.1土壤的概念与组成 2277891.1.1土壤的概念 2136851.1.2土壤的组成 225651.1.3土壤的分类 3138061.1.4土壤的特性 320242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 381831.1.5土壤质地 3162651.1.6土壤结构 4134421.1.7土壤孔隙性 4315421.1.8土壤水分状况 45167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 5102971.1.9土壤酸碱度概述 573391.1.10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因素 513591.1.11土壤酸碱度的调控 5129031.1.12土壤养分概述 628851.1.13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6247461.1.14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 632555第四章土壤生物性质 6193361.1.15概述 789651.1.16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功能 726311.1.17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7248341.1.18土壤微生物的应用 7302661.1.19概述 7280441.1.20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功能 864221.1.21土壤动物的影响因素 8324241.1.22土壤动物的应用 832589第五章土壤改良与管理 8275191.1.23土壤物理改良 856251.1.24土壤化学改良 8238151.1.25土壤生物改良 9146801.1.26土壤质量监测 9166801.1.27土壤质量改善措施 9327421.1.28土壤质量保障制度 931693第六章肥料概述 10285751.1.29肥料的定义 10281021.1.30肥料的分类 10301871.1.31肥料的作用 10264661.1.32肥料的效应 1158第七章有机肥料 1133671.1.33有机肥料的定义 11170071.1.34有机肥料的来源 11100131.1.35有机肥料的种类 11249481.1.36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 12223931.1.37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 12111941.1.38有机肥料的施用时期 12234791.1.39有机肥料的施用注意事项 125746第八章化学肥料 13213421.1.40化学肥料的特点 13117041.1.41化学肥料的种类 1387041.1.42施肥原则 13222931.1.43施肥方法 13282221.1.44施肥注意事项 14249第九章肥料施用技术 1435361.1.45施肥原则 14284481.1.46施肥方法 15283851.1.47肥料施用量的确定原则 1548611.1.48肥料施用量的计算方法 1520801第十章土壤与肥料管理策略 1563021.1.49土壤管理的重要性 16302691.1.50肥料管理的重要性 16214231.1.51土壤管理措施及实施策略 16256271.1.52肥料管理措施及实施策略 17第一章土壤概述1.1土壤的概念与组成1.1.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自然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土壤具有容纳、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功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1.1.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五大要素组成。(1)矿物质: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成,占土壤总质量的90%以上。矿物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肥力水平具有重要影响。(2)有机质: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水平越高。(3)水分: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土壤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平。(4)空气:土壤空气是土壤中气体的总称,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土壤空气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活动具有重要作用。(5)生物:土壤生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昆虫、动物等,它们在土壤形成、肥力发展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节土壤的分类与特性1.1.3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形态、性质和肥力特征,将土壤划分为若干类型。我国土壤分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按照土壤发生类型划分:如黑土、红土、黄土等。(2)按照土壤质地划分:如砂土、壤土、黏土等。(3)按照土壤肥力水平划分:如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等。(4)按照土壤利用类型划分:如农田土壤、草地土壤、森林土壤等。1.1.4土壤的特性(1)物理性质: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它们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供肥和通气功能。(2)化学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它们决定土壤的肥力水平和植物生长适应性。(3)生物性质:土壤生物性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残体等,它们对土壤形成、肥力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4)水分性质:土壤水分性质包括土壤水分含量、水分运动、水分保持能力等,它们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肥力。(5)热量性质:土壤热量性质包括土壤温度、热容量、导热性等,它们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和植物生长。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第一节土壤质地与结构1.1.5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级颗粒的组成及其比例,是土壤的基本属性之一。根据土壤颗粒的直径大小,可将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土壤质地的不同,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和耕作功能。(1)砂土:砂土颗粒较大,质地粗糙,空隙度较大,水分保持能力差,但渗透性强。砂土适宜种植耐旱作物,如花生、西瓜等。(2)壤土:壤土质地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适种性较广,是我国主要的耕地土壤类型。(3)黏土:黏土颗粒较细,质地细腻,空隙度小,水分保持能力强,但渗透性差。黏土适宜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1.1.6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相互排列、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结构体的性质。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和耕作功能具有重要影响。(1)土壤团聚体:土壤团聚体是指土壤中由细小颗粒团聚成一定大小的结构体。团聚体的大小、形状和稳定性对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和保水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2)土壤孔隙:土壤孔隙是指土壤中未被颗粒填满的空间,包括大孔隙、中孔隙和小孔隙。土壤孔隙的大小和分布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气体交换能力。(3)土壤紧实度:土壤紧实度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紧密程度。紧实度较高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气体交换能力较差,但有利于土壤稳定。第二节土壤孔隙性与水分状况1.1.7土壤孔隙性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中孔隙的分布、大小和连通性。土壤孔隙性对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和保水能力具有重要影响。(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孔隙体积与土壤总体积之比。孔隙度越大,土壤的通气性和渗透性越好,但保水能力较差。(2)土壤孔隙分布:土壤孔隙分布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孔隙的分布状况。合理分布的土壤孔隙有利于土壤的水分保持、气体交换和根系生长。1.1.8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状况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含量和动态变化。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土壤总质量之比。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植物的水分供应。(2)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运动是指土壤中水分在重力、毛管力和植物吸收等作用下的运动。土壤水分运动对植物的水分供应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3)土壤水分平衡:土壤水分平衡是指土壤中水分的收入和支出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有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土壤肥力的保持。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第一节土壤酸碱度1.1.9土壤酸碱度概述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化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用pH值表示。土壤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养分的有效性以及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土壤酸碱度分为酸性、中性、碱性三种类型,其划分标准如下:(1)酸性土壤:pH值小于7.0;(2)中性土壤:pH值等于7.0;(3)碱性土壤:pH值大于7.0。1.1.10土壤酸碱度的影响因素(1)土壤母质:不同母质的土壤,其酸碱度有所不同。例如,硅酸盐类岩石发育的土壤通常呈酸性,而碳酸盐类岩石发育的土壤则呈碱性。(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土壤酸碱度有显著影响。高温多湿的地区,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易形成酸性土壤;而干旱地区,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较多,易形成碱性土壤。(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酸碱度也有一定影响。砂质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容易流失,故其酸碱度相对较低;而黏质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不易流失,故其酸碱度相对较高。(4)土壤管理:施肥、灌溉等土壤管理措施也会影响土壤酸碱度。例如,长期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会使土壤酸度增加;而施用碱性肥料,则会使土壤碱度升高。1.1.11土壤酸碱度的调控(1)改良酸性土壤:可通过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酸度。(2)改良碱性土壤:可通过施用石膏、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降低土壤pH值,减轻土壤碱度。第二节土壤养分含量与分布1.1.12土壤养分概述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主要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等大量元素和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元素。土壤养分的含量与分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1.1.13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因素(1)土壤母质:不同母质的土壤,其养分含量有所不同。例如,富含矿物质的岩石发育的土壤,其养分含量较高;而贫瘠的岩石发育的土壤,其养分含量较低。(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土壤养分的迁移和转化有显著影响。高温多湿的地区,土壤养分容易流失;而干旱地区,土壤养分相对较丰富。(3)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的保持和供应能力有重要影响。砂质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流失,故其养分含量相对较低;而黏质土壤中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故其养分含量相对较高。(4)土壤管理:施肥、耕作等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养分含量有直接影响。合理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过度施肥则可能导致土壤养分流失。1.1.14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1)土壤垂直分布:土壤养分在垂直方向上呈明显的分层现象。通常情况下,表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土壤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逐渐降低。(2)土壤水平分布:土壤养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受地形、植被、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坡地上,土壤养分含量往往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3)土壤养分相互关系:土壤中各种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例如,氮、磷、钾三种大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其中一种养分供应不足时,其他养分的利用率也会受到影响。第四章土壤生物性质第一节土壤微生物1.1.15概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在土壤肥力形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固氮、产生生长激素等方式,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1.1.16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及功能(1)细菌:土壤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类群,具有分解有机物质、固氮、产生生长激素等功能。(2)真菌:土壤真菌主要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部分真菌具有共生固氮作用。(3)放线菌:土壤放线菌在分解有机物质、产生抗生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藻类:土壤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5)原生动物:土壤原生动物在分解有机物质、控制细菌和真菌数量等方面发挥作用。1.1.17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因素(1)土壤环境因素:土壤温度、湿度、pH值、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能量来源,其含量和组成影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影响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物质交换,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1.18土壤微生物的应用(1)生物肥料:利用土壤微生物生产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2)生物防治:利用土壤微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3)生物修复:利用土壤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第二节土壤动物1.1.19概述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生物,包括昆虫、蚯蚓、蜘蛛、线虫等。它们在土壤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土壤结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1.20土壤动物的分类及功能(1)昆虫:土壤昆虫在分解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传播种子等方面发挥作用。(2)蚯蚓: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促进土壤通气、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3)蜘蛛:蜘蛛在捕食土壤害虫、控制害虫数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线虫:土壤线虫在分解有机物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发挥作用。1.1.21土壤动物的影响因素(1)土壤环境因素:土壤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因素对土壤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显著影响。(2)土壤食物资源:土壤动物的食物资源丰富程度影响其种类和数量。(3)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能力。1.1.22土壤动物的应用(1)生物防治:利用土壤动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2)土壤改良:利用土壤动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生态监测:通过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评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第五章土壤改良与管理第一节土壤改良方法1.1.23土壤物理改良(1)土壤深耕:通过机械作业,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渗水性。(2)土壤松耙:采用松耙机械对土壤进行松耙,破坏土壤表层板结,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3)土壤客土:对贫瘠土壤进行客土改良,引入优质土壤,提高土壤肥力。1.1.24土壤化学改良(1)土壤酸碱度调节:通过施用石灰、石膏等碱性物质,降低土壤酸性;或施用硫酸铵、磷酸二铵等酸性肥料,提高土壤碱性。(2)土壤盐分改良:采用淡水灌溉、施用石膏等方法,降低土壤盐分含量。(3)土壤有机质提升:施用有机肥料,如绿肥、厩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1.25土壤生物改良(1)种植绿肥:利用绿肥作物覆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2)土壤微生物接种:接种土壤微生物菌剂,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肥力提升。第二节土壤质量管理措施1.1.26土壤质量监测(1)土壤物理性质监测:定期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质地等指标,评估土壤物理质量。(2)土壤化学性质监测: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评估土壤化学质量。(3)土壤生物性质监测: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等指标,评估土壤生物质量。1.1.27土壤质量改善措施(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科学施肥方案,提高土壤肥力。(2)水分管理:合理调配灌溉水源,保证土壤水分适宜,防止土壤过度干旱或渍水。(3)土壤保护:采取免耕、少耕、轮作等措施,减少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4)土壤污染防控: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防止土壤污染。1.1.28土壤质量保障制度(1)土壤质量标准制定:依据国家土壤质量标准,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壤质量标准。(2)土壤质量档案建立:对土壤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为土壤质量管理提供依据。(3)土壤质量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部门、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的责任,共同维护土壤质量。第六章肥料概述第一节肥料的定义与分类1.1.29肥料的定义肥料,是指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人工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调节土壤营养平衡、提高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1.1.30肥料的分类肥料可根据其来源、成分和作用方式分为以下几类:(1)按来源分类:(1)无机肥料:指以无机盐类为主要成分的肥料,如硫酸铵、尿素、磷酸一铵等。(2)有机肥料:指以动植物残体或残留物为主要成分的肥料,如堆肥、绿肥、沼气渣等。(2)按成分分类:(1)单一肥料:指含有一种或几种主要营养元素的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等。(2)复合肥料: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的肥料,如磷酸二铵、硝酸钾等。(3)按作用方式分类:(1)速效肥料:指在施用后短时间内即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如尿素、硫酸铵等。(2)缓效肥料:指在施用后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如有机肥料、磷矿粉等。第二节肥料的作用与效应1.1.31肥料的作用(1)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肥料中的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需求。(2)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能够提高土壤的孔隙度、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3)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中的营养元素能够补充土壤中缺乏的营养,提高土壤肥力。(4)促进作物生长:适量施用肥料能够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1.1.32肥料的效应(1)增加作物产量:合理施用肥料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是实现农业丰收的重要措施。(2)改善作物品质:肥料中的营养元素能够促进作物品质的提高,如提高蛋白质含量、改善果实色泽等。(3)提高肥料利用率:合理搭配肥料种类和施用量,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4)减轻环境污染:合理施用肥料,避免过量施用,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第七章有机肥料第一节有机肥料的来源与种类1.1.33有机肥料的定义有机肥料是指来源于动植物残体、残留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微生物作用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物质,是一种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改善土壤结构和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的肥料。1.1.34有机肥料的来源(1)动物源有机肥料:主要包括畜禽粪便、蚕沙、骨粉、血粉、羽毛粉等。(2)植物源有机肥料:主要包括作物秸秆、绿肥、树叶、草炭、饼肥等。(3)微生物源有机肥料: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产物、生物有机肥等。(4)其他来源:如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需经过处理后才能作为有机肥料使用。1.1.35有机肥料的种类(1)商品有机肥料:指经过加工、包装、标准化生产,具有明确质量指标和用途的有机肥料。(2)非商品有机肥料:指未经加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或土壤改良的有机肥料。(3)按有机质含量分为:高有机质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大于30%)、中有机质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10%30%)和低有机质有机肥料(有机质含量小于10%)。第二节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1.1.36有机肥料的施用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特点及肥料特性合理选择有机肥料种类和施用量。(2)提倡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发挥肥料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肥料利用率。(3)注意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1.1.37有机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施:将有机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2)撒施: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将有机肥料均匀撒施于作物行间或株间。(3)淋施:将有机肥料稀释后,通过喷灌或滴灌系统施入土壤。(4)埋施:将有机肥料埋入土壤中,适用于生长期较长的作物。(5)混施:将有机肥料与其他肥料(如化学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混合施用。1.1.38有机肥料的施用时期(1)基施:在作物播种前,结合土壤改良和施肥进行。(2)撒施: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3)淋施、埋施、混施: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在关键生育期进行。1.1.39有机肥料的施用注意事项(1)注意有机肥料的质量,避免使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有机肥料。(2)遵循有机肥料施用技术规范,保证施肥效果。(3)关注有机肥料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时调整施肥方案。(4)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八章化学肥料第一节化学肥料的特点与种类1.1.40化学肥料的特点化学肥料,又称无机肥料,是指以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其主要特点如下:(1)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营养成分丰富。(2)养分含量高,肥效迅速,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高峰期的需求。(3)质量稳定,便于储存和运输。(4)可以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调整肥料成分和配比,实现精准施肥。(5)对环境友好,不含有害生物和病原体。1.1.41化学肥料的种类化学肥料按照其所含营养元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氮肥:主要提供氮元素,如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2)磷肥:主要提供磷元素,如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等。(3)钾肥:主要提供钾元素,如硫酸钾、氯化钾等。(4)复合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如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硝酸钾等。(5)微量元素肥料:含有一种或多种微量元素的肥料,如硫酸锌、硫酸铜、硼砂等。第二节化学肥料的施用方法1.1.42施肥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土壤类型、肥力水平、作物需求等因素,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2)精准施肥: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养分状况,确定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方法。(3)平衡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避免单一元素过量或不足。(4)安全施肥:保证肥料质量,防止对作物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1.1.43施肥方法(1)基肥:在播种或移栽前,将肥料均匀施入土壤,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2)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施用肥料。(3)叶面喷施: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喷洒在作物叶面上,以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4)滴灌施肥:通过滴灌系统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精确施肥。(5)淋溶施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均匀淋溶在土壤表面,供作物吸收。(6)混合肥施用:将氮、磷、钾等元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肥,一次性施入土壤。(7)微量元素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适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1.1.44施肥注意事项(1)遵循施肥原则,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用量。(2)控制施肥速度,避免过量施肥。(3)避免在作物生长初期施用高浓度肥料。(4)注意肥料的施用顺序,先施用有机肥料,后施用化学肥料。(5)施肥后及时浇水,促进肥料溶解和作物吸收。(6)定期检测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策略。第九章肥料施用技术第一节施肥原则与方法1.1.45施肥原则(1)科学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和肥料特性,合理选择肥料种类、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实现肥料资源的高效利用。(2)平衡施肥:保持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生长需求,防止营养元素过剩或不足。(3)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机肥料的改土、培肥作用,结合化学肥料的高效供应,实现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4)节能减排: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1.1.46施肥方法(1)基肥:在作物播种前,将一定量的肥料施入土壤,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养分。(2)种肥:在播种时,将肥料与种子混合施用,以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3)追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适时施用肥料,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4)叶面喷施:将肥料溶液直接喷施在作物叶面上,以快速补充作物所需的养分。第二节肥料施用量的确定1.1.47肥料施用量的确定原则(1)根据作物需肥规律:了解不同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合理确定施肥量。(2)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分析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为确定肥料施用量提供依据。(3)根据肥料特性:考虑肥料的有效成分含量、利用率、肥效期等因素,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用量。1.1.48肥料施用量的计算方法(1)目标产量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土壤肥力状况和肥料利用率,计算施肥量。(2)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计算施肥量。(3)经验施肥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践和农民经验,确定肥料施用量。(4)智能施肥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频所有知识完整课件
- 济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模拟试卷
- 高铁安检课件培训
- 高血压病人护理
- 高血压对孕妇的影响
- 环卫保洁服务方案
- 电脑焊接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电能质量监督课件
- 电缆外贸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T-CECC 029.1-2024 数据分类分级指南 第1部分:医疗健康
- 污泥运输合同范本
- 供应链经理上半年工作总结
- DBJ04T 289-2020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资料管理标准
- 开学防自然灾害 反毒品安全主题班会 课件
- 运输车辆司机安全培训考试专项测试题及答案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视频制作及推广合同
-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2025年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焊工技师考试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