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TOC\o"1-2"\h\u13895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224768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目标 2268711.2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320131.2.1人本原则 3228351.2.2环境友好原则 374351.2.3创新原则 392571.2.4经济效益原则 426702第二章建筑场地与规划 4233142.1场地选址与规划 487342.2场地生态保护与利用 46175第三章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 564263.1建筑节能设计 5245483.1.1设计原则 557053.1.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5232933.1.3设备与系统节能设计 5319123.1.4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546123.2能源利用与优化 6178673.2.1能源利用原则 6261303.2.2可再生能源利用 6196743.2.3能源系统优化 646993.2.4能源管理与政策 68762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 6101564.1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137164.1.1设计原则 6145474.1.2设计内容 7207734.2围护结构绿色材料应用 7264174.2.1设计原则 7308404.2.2设计内容 714606第五章室内环境质量 83575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 8121395.2室内光照与声环境优化 832244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 9326016.1施工现场管理与环境保护 9253746.1.1施工现场规划 9130926.1.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9305916.1.3施工现场管理 9230036.2绿色施工技术与工艺 9323656.2.1绿色施工技术 9245636.2.2绿色施工工艺 1030495第七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10169147.1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 1094077.1.1目的与意义 1049497.1.2设计阶段减量措施 1082397.1.3施工阶段减量措施 10231697.1.4运维阶段减量措施 1122707.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19727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 11218557.2.2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 11298587.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124677.2.4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167557.2.5政策与法规支持 112044第八章绿色建筑材料 12130908.1绿色建筑材料标准与选用 1270068.1.1绿色建筑材料定义 12132668.1.2绿色建筑材料标准 1231868.1.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 1272458.2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与认证 12246958.2.1绿色建筑材料生产 12138098.2.2绿色建筑材料认证 126159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与监管 1312488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136549.1.1评价目的与原则 13224469.1.2评价指标与权重 13194659.1.3评价方法与流程 13231669.2绿色建筑监管与验收 14131859.2.1监管部门与职责 1416699.2.2验收标准与流程 14291239.2.3验收结果处理 1418396第十章绿色建筑推广与应用 142867610.1绿色建筑政策与激励措施 142518210.1.1政策引导 141953210.1.2激励措施 15185710.2绿色建筑宣传教育与培训 153099810.2.1宣传教育 152167310.2.2培训 15第一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目标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实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节能降耗: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提高居住舒适度: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居住舒适度,为使用者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4)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建筑的实施,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1.2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1.2.1人本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设计中,要关注以下方面:(1)保障人体健康: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光照、噪音等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使用者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2)提高居住舒适度:考虑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等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3)满足使用功能:在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绿色设计。1.2.2环境友好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建筑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具体包括:(1)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2)节能减排: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3)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1.2.3创新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摸索绿色建筑的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具体包括:(1)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积极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绿色功能。(2)优化建筑设计: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标。(3)提高设计质量:加强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培训,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1.2.4经济效益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实现投资与收益的平衡。具体包括:(1)降低建筑成本:通过优化建筑设计,降低建筑材料和施工成本。(2)提高投资回报: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3)持续运营收益:考虑建筑物的长期运营收益,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建筑场地与规划2.1场地选址与规划建筑场地选址与规划是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基础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进行场地选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保证场地选址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2)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场地。(3)优先选择具有较好生态环境和较少环境影响的地区,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干扰。(4)注重场地内的交通、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场地利用效率。在场地规划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布局建筑群体,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2)充分考虑场地内的绿化、景观、休闲等空间布局,提高场地环境质量。(3)保证建筑群体之间的通风、采光、日照等条件,满足居住、办公等需求。(4)合理设置场地内的交通、停车、消防等设施,提高场地使用功能。2.2场地生态保护与利用场地生态保护与利用是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重要内容。在场地规划与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1)保护场地内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避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等。(2)充分利用场地内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降低能源消耗。(3)采取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降噪、防尘、降水等。(4)注重场地内的生态恢复与修复,提高场地生态环境质量。(5)合理设置场地内的排水系统,提高场地防洪排涝能力,减少水污染。(6)加强场地内的绿化建设,提高场地绿化覆盖率,改善场地生态环境。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场地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为绿色建筑提供良好的场地条件。第三章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3.1建筑节能设计3.1.1设计原则建筑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及地方建筑节能政策、法规和标准。(2)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3)以降低建筑能耗为目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设备和系统设计。(4)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节能技术和产品。(5)注重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质量的协调。3.1.2围护结构节能设计(1)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较高的热工功能,降低建筑能耗。(2)优化建筑体型系数,减少建筑表面积。(3)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选用高功能门窗。(4)采用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屋面和地面保温隔热功能。3.1.3设备与系统节能设计(1)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供暖和热水供应设备。(2)优化设备选型和系统设计,提高设备运行效率。(3)合理布置管道和风道,减少系统阻力损失。(4)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的优化控制。3.1.4室内环境质量控制(1)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体健康需求。(2)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高舒适度。(3)采用自然通风和采光,降低能耗。3.2能源利用与优化3.2.1能源利用原则(1)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消耗。(2)合理利用建筑本体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优化能源系统布局,减少能源传输损失。(4)推广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控。3.2.2可再生能源利用(1)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2)合理布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设备。(3)推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鼓励可再生能源应用。3.2.3能源系统优化(1)采用高效、节能的能源设备和技术。(2)优化能源供需关系,实现能源供需平衡。(3)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加强能源监测与管理,及时发觉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3.2.4能源管理与政策(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明确能源管理责任。(2)制定能源利用政策,引导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方向。(3)加强能源审计和评价,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4)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降低建筑能耗。第四章建筑围护结构设计4.1围护结构节能设计4.1.1设计原则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围护结构形式和材料。(3)注重围护结构整体功能,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气密功能。(4)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耐久性和可靠性。4.1.2设计内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布局与体型系数优化: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降低体型系数,减少建筑能耗。(2)窗墙面积比和窗墙类型选择:合理确定窗墙面积比,选择适合的窗墙类型,提高窗户的保温、隔热功能。(3)屋面和地面保温隔热设计:选用高效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屋面和地面的保温隔热功能。(4)外墙保温设计:采用外墙外保温、内保温或夹心保温等形式,提高外墙的保温功能。(5)遮阳设计:合理设置遮阳设施,降低建筑室内温度,减少空调能耗。4.2围护结构绿色材料应用4.2.1设计原则围护结构绿色材料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环保、节能、可再生的绿色建筑材料。(2)注重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和废弃处理过程中的环保要求。(3)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4)充分考虑材料的耐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4.2.2设计内容围护结构绿色材料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外墙材料:选用高功能、环保的外墙材料,如高功能混凝土、绿色砂浆、外墙保温板等。(2)屋面材料:选用绿色屋面材料,如绿色屋顶、太阳能屋面等。(3)门窗材料:选用高功能、环保的门窗材料,如断桥铝门窗、节能玻璃等。(4)地面材料:选用环保、舒适的地面材料,如木地板、竹地板、地毯等。(5)装饰材料:选用环保、美观的装饰材料,如绿色涂料、生态壁纸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建筑围护结构的绿色设计,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五章室内环境质量5.1室内空气质量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是衡量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对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以下措施应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得到严格执行:(1)选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排放。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标准,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有害物质的释放。(2)合理设计通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效果。通风系统应满足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保证新鲜空气的输入和污浊空气的排出。(3)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室内污染物浓度。监测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传输、报警等功能,便于及时发觉和处理室内空气质量问题。(4)采用空气净化技术,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空气净化技术包括过滤、吸附、光催化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净化设备。(5)加强室内绿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绿化可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5.2室内光照与声环境优化室内光照与声环境是影响居住者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以下措施应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得到关注:(1)合理布局窗户和采光井,提高室内自然采光效果。窗户设计应考虑朝向、大小、间距等因素,保证室内光照充足且均匀。(2)采用高效节能灯具,提高室内光照质量。灯具应具备良好的照明功能,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控制室内噪声,提高室内声环境质量。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采取隔声、吸声、减振等措施,降低室内噪声。(4)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布局,提高室内声环境舒适度。空间布局应考虑声音传播的路径和反射,避免产生回声和噪声干扰。(5)采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室内噪声。绿色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声学功能,可降低室内噪声污染。通过以上措施,室内环境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为居住者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6.1施工现场管理与环境保护6.1.1施工现场规划施工现场应按照绿色建筑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施工区域,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体措施包括:(1)优化施工现场布局,减少土地占用和施工干扰;(2)设立施工围挡,降低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合理设置施工临时设施,提高施工现场的利用率。6.1.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证施工现场环境质量;(2)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现场噪声、粉尘、废水等污染物排放;(3)加强施工现场绿化,提高空气质量,改善施工现场生态环境;(4)做好施工现场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环境污染。6.1.3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执行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保证施工安全、高效、环保;(2)加强施工现场巡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施工现场环境整洁;(3)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6.2绿色施工技术与工艺6.2.1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先进、适用、环保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具体包括:(1)节能施工技术,如采用节能型施工设备、合理利用施工能源等;(2)节材施工技术,如采用高功能材料、优化施工方案等;(3)节水施工技术,如采用节水型施工设备、合理利用水资源等;(4)环保施工技术,如采用环保型施工材料、降低施工废弃物排放等。6.2.2绿色施工工艺绿色施工工艺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环保、高效、低耗的施工方法,具体包括:(1)预制构件施工工艺,如采用预制构件、现场拼装等;(2)钢结构施工工艺,如采用钢结构、焊接技术等;(3)混凝土施工工艺,如采用高功能混凝土、泵送混凝土等;(4)建筑废弃物处理工艺,如采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现场垃圾分类处理等。通过以上绿色施工技术与工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7.1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7.1.1目的与意义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源头减量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建筑发展。7.1.2设计阶段减量措施(1)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结构寿命,减少拆除和翻修频率;(2)选用绿色建筑材料,降低材料消耗;(3)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便于部件更换和重复利用;(4)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弃物,优化施工方案。7.1.3施工阶段减量措施(1)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材料利用率;(2)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3)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4)强化施工人员培训,提高环保意识。7.1.4运维阶段减量措施(1)建立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2)定期进行建筑维护,延长建筑使用寿命;(3)推广绿色建筑运营理念,减少建筑废弃物产生。7.2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7.2.1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建筑废弃物经过处理和再生,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资源化利用有助于减轻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7.2.2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1)按照废弃物种类进行分类回收,如混凝土、砖瓦、木材、金属等;(2)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保证废弃物得到有效回收;(3)对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初步处理,便于后续资源化利用。7.2.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1)再生骨料:将废弃混凝土、砖瓦等破碎、筛分后,作为建筑材料的替代品;(2)再生砖:利用废弃混凝土、砖瓦等制作新型建筑材料;(3)金属回收:对废弃金属进行回收,重新投入生产;(4)生物质利用:对废弃木材等生物质进行资源化利用,如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炭等。7.2.4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1)物理处理技术:破碎、筛分、清洗等;(2)化学处理技术:酸洗、中和、稳定化等;(3)生物处理技术:微生物发酵、生物降解等;(4)资源化利用技术:再生骨料制备、再生砖生产、金属回收等。7.2.5政策与法规支持(1)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体系;(2)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行为;(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八章绿色建筑材料8.1绿色建筑材料标准与选用8.1.1绿色建筑材料定义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回收和处理过程中,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保障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定,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8.1.2绿色建筑材料标准绿色建筑材料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功能指标:包括物理功能、化学功能、力学功能等,保证材料在工程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环保功能指标:包括放射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重金属含量等,保证材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3)资源消耗指标: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水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等,降低材料生产对资源的消耗。(4)回收利用指标:鼓励使用可回收、可再生资源,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8.1.3绿色建筑材料选用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根据以下原则选用绿色建筑材料:(1)优先选用符合国家绿色建筑材料标准的材料。(2)根据工程特点和地域环境,选择具有环保功能、资源消耗低、可回收利用的材料。(3)充分考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平衡。8.2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与认证8.2.1绿色建筑材料生产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应遵循以下原则:(1)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绿色建筑材料标准要求。8.2.2绿色建筑材料认证绿色建筑材料认证是指对符合绿色建筑材料标准的材料进行认定和标识的过程。认证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2)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认证活动。(3)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定认证程序和评价方法。(4)建立认证信息管理系统,对认证结果进行公开和监督。通过绿色建筑材料认证的材料,可在工程应用中优先选用,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绿色建筑评价与监管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9.1.1评价目的与原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提升建筑环境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完整性原则:评价体系应涵盖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各个方面。(3)动态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适应建筑行业发展和绿色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9.1.2评价指标与权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评价指标:(1)节能指标:包括建筑能耗、设备能效等;(2)节水指标:包括给排水系统、雨水利用等;(3)节材指标:包括建筑材料、构配件等;(4)环境保护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噪声、光污染等;(5)生态景观指标:包括绿化面积、植被覆盖率等;(6)社会责任指标:包括绿色建筑宣传、培训等。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重要性进行合理分配。9.1.3评价方法与流程绿色建筑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流程如下:(1)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的数据;(2)评价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评价指标得分;(3)评价结果判定:根据评价指标得分,判定绿色建筑等级;(4)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指导绿色建筑改进。9.2绿色建筑监管与验收9.2.1监管部门与职责绿色建筑监管工作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2)组织开展绿色建筑评价和验收;(3)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监督检查;(4)指导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研发与推广;(5)处理绿色建筑评价和验收中的争议。9.2.2验收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省2023年高考物理试题解析
- 小学四年级英语期中考试真题
- 2025-2030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评估报告
- 2025-2030教育考试身份核验生物技术采纳趋势研究
- 车间现场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2025-2030教育云计算行业市场服务模式及企业竞争与增长动力研究
- 2025-2030攀岩粉袋环保材料应用与运动员使用习惯调查
- 2025-2030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体系构建报告
- 2025-2030抗菌肽产业化提取工艺优化与耐药性研究
- 2025-2030抗菌免漆门技术突破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前景报告
- 外伤性肝破裂护理
- 档案质量控制方法试题及答案
- 中国科技发展史与未来趋势
- 医药行业中医药现代化研发方案
- 1.2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2024年江苏南通中考满分作文《前进我有我的姿态》13
- 《中央空调系统维护与故障排查》课件
- 小班科学活动:玩具动起来
-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重点知识归纳
- 光伏电站项目高处坠落事故应急预案
- 学习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理念心得体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