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心理学第一页,共40页。一、中国语境下的“文艺与大众”二、“乌合之众”与大众心理三、大众审美的“虚假需要”四、亚文化的仪式抵抗第二页,共40页。一、中国语境下的“文艺与大众”“诗可以群”“文艺大众化”“新民歌运动”“网络文学”第三页,共40页。“诗可以群”“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和而不流”(朱熹注)如何“群”:使“仁”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欲求,在情感心理上把个体陶冶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们和谐交往、能自觉行“仁”的人。孔子看到诗(艺术)正是进行这种陶冶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使个体成为一个有社会情感、以“爱人”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使群体生活和谐协调。
文人的“唱和”与民间的“对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第四页,共40页。第五页,共40页。“文艺大众化”(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了促进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所展开的活动1930年,“左联”成立,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文艺大众化运动鼓励了创作上的探求,左联提倡过工农兵通讯员运动,要求作家创作包括报告文学、演义、唱本、壁报文学在内的多种大众文艺作品。第六页,共40页。“大众”大众:亦称群众。普通多指多数集体的人群,如谓劳动大众。意即一大集团的国民大多数者,以示与少数特权者有别。又劳动集团的干部,称普通会员或未组织的劳动者,亦曰大众。(《新名词辞典》,1934年)含义:一是“大众”的多数性、集体性,它体现了与特权阶级的某种对抗性;二是“大众”的被排斥性。“大众”不仅包含了把与大众对立的阶层都排除在外的机制,而且也意味着把叙述者自己也排除在外的话语上优越感,即知识分子在谈论“大众”如何如何时,自己通常是不包括在内的。第七页,共40页。“新民歌运动”(50年代)毛泽东:“搞点民歌好不好?”(1958年)“社会主义采风运动”;柯庆施:“每个生产队都要有自己的李白”;数不清到底写了多少诗郭沫若:《红旗歌谣》毛泽东:“叫每个人都要写诗,几亿农民要写多少诗,那怎么行?这违反辩证法。”(1959年)第八页,共40页。第九页,共40页。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第十页,共40页。“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全民参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计算,其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60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2008年,盛大文学收购了三家文学网站,第一天统计的上传字数是3000万字左右,到今天,每个网站每天平均有5000万字的更新,80多万名网络作家,他们给盛大文学贡献了400亿字的内容。到2011年,全国拥有网络文学写作者100多万人,每年有三四万部作品签约;全国网络文学用户达1.94亿,超过了网上电子商务用户第十一页,共40页。二、“乌合之众”与大众心理乌合之众:指在某种狂暴的感情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第十二页,共40页。心理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构成群体的个体无论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水平是否相同,他们成为一个群体的事实使他们获得了一种群体心理。与他们处于孤立的个体状态相比,这种群体心理使他们的情感、看法以及行为方式变得和平时迥然不同。第十三页,共40页。“迷雾”第十四页,共40页。群体心理的特点第一,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行为主要不是受大脑,而是受脊椎神经的影响,几乎完全受着无意识动机的支配。第二,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最初的暗示经过相互传染后进入群体所有成员的大脑,接着群体态度趋于一致并很快成为既成事实。当所有个体处于暗示作用的影响下,进入大脑的念头很容易转变为行动。
第十五页,共40页。第三,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情感不论好坏都会呈现出双重性——极端简单与夸张。群体夸张而简单的态度使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曾产生怀疑和犹豫。第四,群体的偏执和专横。群体对待各种意见、思想和信念,要么全盘接受,要么一概否决,要么视其为绝对真理,要么就视其为绝对谬误。他们在对待通过暗示加以诱导而不是通过推理得出的信念时通常亦是如此。
第十六页,共40页。群体的精神结构①群体对观念的接受。无论给群体提供何种观念,只有当这些观念十分绝对、坚定而且简单时,才能产生效力。因为只有这些观念被披上形象化的外衣后,才能被群体接受。在这些形象化的观念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相似性与连续性,它们可以相互取代。
第十七页,共40页。群体的精神结构②群体采用的推理群体往往采取一种简单的类推,这是一种低级推理。群体所采用的低级推理以各种观念的联想为基础,所不同的是,群体所采用的联想的各种观念之间,只存在表面的相似性或连续性。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但表面上有联系的事情混在一起,然后将具体事物普遍化。第十八页,共40页。群体的精神结构③群体的想象力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仅十分强大、活跃而且易受影响。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意外在他们脑海中引发的种种形象,全都栩栩如生。只会形象思维的群体只会受各种形象影响,只有形象会使他们感到害怕或受到吸引,从而成为他们行为的动机。
第十九页,共40页。群体的精神结构凡是能够塑造出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戏剧演出,总能对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群体各种想象力起作用的因素几乎没有什么能与戏剧表演相媲美。所有观众共同体会相同的情感,如果这些情感没有立即变成行动,那是因为最无意识的观众也能意识到自己只是幻觉的牺牲品,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那个虚幻离奇的故事引起的。然而有时候,形象暗示引起的强烈情感很容易变为行动,就像暗示通常起的作用一样。
第二十页,共40页。悲剧快感的本质最严肃的行动作为戏剧:模仿一个行动作为艺术:审美经验共有的快感作为活动:人类共有的快感第二十一页,共40页。第二十二页,共40页。悲剧欣赏是一种审美同情(朱光潜:《悲剧心理学》)第二十三页,共40页。“白毛女”第二十四页,共40页。群体心理的诱因间接因素:①种族②传统③时间直接因素:①形象、词语和套话②幻觉③经验④理性
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让群体兴奋起来,诱使他们加入某项行动,如掠夺宫殿、誓死捍卫某个要塞或防御要点,就必须让群体快速的感应到这种短暂的暗示,其中最有效的暗示是榜样的力量。要想达到这个目的,群体还必须事先具有某种环境上的准备,当然首要因素应该是意图领导群体的领袖应具备的素质,我称之为声望。……当领袖准备用各种观念和信仰激发群体情感时,如各种现代社会理论,他们会借助各种不同的有效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共有三种,分别是断言、重复和传染。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虽然有些缓慢,但一旦起效影响力就是持久的。
第二十五页,共40页。三、大众审美的“虚假需要”
第二十六页,共40页。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进步创造了财富,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生活安定富裕,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为现存社会制度所驯服操纵,盲目按照外界宣传去追求物质需要。虽然个人在物质上的需要和对它的满足大大增加,但是这种需要却不是人的原始需要,而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消费模式从外面强加于人的。第二十七页,共40页。“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虚假的需要”是由于滥用人类的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使人的本能遭受严重压抑和摧残的需要,是社会把对个人进行压抑的整体利益,通过种种手段变成个人的并非出于自主的需要。
“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大多数现行的需要,诸如休息,娱乐,按广告宣传来处事和消费,爱和恨别人之所爱和所恨,都属于虚假的需要这一范畴之列。”
第二十八页,共40页。所谓“真实的需要”,它是人本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那些需要,只有那些无条件的要求满足的需要,才是生命攸关的需要。真实需要则为出自人的本性自主的需要,它是和社会为了维护现存制度而推行的“整体主义”相悖的,因而总是要受到社会的控制与压抑。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对真实需要的压抑是通过制造虚假需要来达到的。
第二十九页,共40页。极权社会对需要的操控马尔库塞认为在极权社会下,人的需要被控制和利用。发达工业社会遏制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把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使人麻木的工作的需要变成人的本能的需要。
由于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操纵,人们已经不再处于自治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已分辨不出虚假的需要与真实的需要,这些虚假的需要已变成了他们的近乎本能的需要。第三十页,共40页。第三十一页,共40页。“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尖锐指出了虚假需要所带来的危害。一旦将虚假需要强加于人们之后,就出现了人们与现存社会制度的一体化现象,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解除物质的上的匮乏,使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本应是其它各种自由的前提,现在却成了生产性奴役力量。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被消除,丧失了思维判断能力,被动地在现存制度下变得同一化了。所以,“在发达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的、平滑的、合情合理的,民主的不自由。”第三十二页,共40页。我们之所以把“虚假的”需要看作是自己的真实需要的原因在于,在媒介强大的声音中我们很轻易地把社会需要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在这里,社会控制所强求的正是对于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压倒一切的需要。在商品社会中,我们把自由等同于自由选择,而对于个人能够选择什么和实际选择了什么却缺少相应的反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一种生活方式中选来选去,在众多的商品中选来选去,而以这种“自由”放弃了对这种生活形式的批判。例如趣味。古人说“趣味无争辩”,它指的是个人有独立选择自己趣味类型的自由。但在当代大众文化心理中,趣味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的群体趣味症貌使个人趣味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并且由于个体自我价值判断能力的减弱,因而容易走入趣味迷误,形成一种虚假需要。
第三十三页,共40页。“网络文学”与“媚俗”20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大量作家放弃了传统写作原则而去主动迎合世俗风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悬幻小说、穿越小说等。从文化产品生产的角度看,它迎合大众趣味,过度追求趣味的通俗性,并把低级的娱乐当作审美,把平庸化的东西当作新潮。无论是大众文化产品还是大众审美行为,都因没有形成稳定而坚实的精神根基而导致审美判断的迷乱和盲从。在追求商业效果与成名效应这种急功近利社会氛围的影响下,大众审美行为失去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追踪浮华和流行,为许多感性的假象方式所迷惑,在热热闹闹的刺激感应中,以主体自我根基的丧失沉潜于趣味追逐的浪潮中。
第三十四页,共40页。四、亚文化的仪式抵抗第三十五页,共40页。第三十六页,共40页。“亚文化”既可以指有特殊行为方式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亚文化群体早在西方现代化进程开启之时就已经存在,一直被描述为偏离主流社会、无固定住所、无生产力的寄生者或反叛者。芝加哥社会学学派强调偏离人群形成的社会原因,伯明翰学派则着力从阶级、种族、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揭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或风格所蕴含的象征性政治反抗意义,而“后亚文化理论”强调亚文化与符号消费、虚拟消费等当代“场景”的混杂关系第三十七页,共40页。一般来说,它是指一种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相对、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当社会中的某一群体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特征、具有了其他一些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便被称为“亚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1 口算除法(1)(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数数、数的组成(一)(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
- 2025年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概率(6大考点55题) (第1期)原卷版
- 单元4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化学仁爱科普版九年级下册-仁爱科普版2012
- 2025年中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科学探究题(第1期)原卷版
- 第8课 初识Python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六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数学试题(解析卷)
- 2025常规商品进口合同
- 向日葵趣味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江西省中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100题题库(含答案)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5新疆天泽和达水务科技有限公司部分岗位社会招聘2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建筑施工(初级)安全生产实务试题及解答
- 2025年城镇燃气条例竞赛题库
- 展厅预算装修方案(3篇)
- 供电公司保密培训课件
- 供电外协人员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