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_第1页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_第2页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_第3页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_第4页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一.摘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毕业论文不仅是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其研究潜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衡量标准。随着学术规范的日益严格和学科交叉的深度发展,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广大学生和导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以多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大量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分析,系统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从选题策略、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到成果呈现,构建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写作框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论文的比较研究,本文揭示了结构逻辑、论证严谨性和创新性在论文质量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发现,明确的研究问题、充分的文献支撑、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清晰的写作规范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诚信在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指出任何学术不端行为都将对学生的学术生涯产生长远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写作方法论,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优化论文结构,增强论证力度,最终完成一篇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二.关键词

毕业论文;学术写作;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学术规范

三.引言

在学术研究的殿堂中,毕业论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多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其未来学术道路的起点与试金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不仅体现在论文的学术深度和理论创新上,更体现在其写作规范、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的严谨性上。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选题困难、文献综述不全面、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以及论文结构混乱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也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构成了障碍。因此,系统性地探讨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对于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优化教学过程以及促进学术规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背景在于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毕业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困境与挑战,以及社会对高素质学术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毕业论文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写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位授予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随着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意识的提升,如何确保毕业论文的原创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深入剖析,提出一套系统、实用、高效的写作方法论,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题,提升论文质量,为学术界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研究问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如何科学选题,确保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二是如何构建严谨的论文结构,确保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三是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写作策略,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借鉴的写作指南。本研究的假设是,通过系统性的写作指导和方法论训练,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论文质量也将得到有效改善。这一假设基于以下理论基础:首先,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系统性的指导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框架,从而提升其学术写作能力;其次,社会学习理论指出,通过观察和模仿优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学术写作的规律和技巧;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反思对于提升写作能力至关重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优秀论文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将提炼出有效的写作策略和技巧;通过问卷和访谈,本研究将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构建一套系统性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论,包括选题策略、文献综述方法、研究设计原则、数据分析技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写作指导。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是一套实用、高效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以及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写作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将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提升论文质量,为学术界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本研究还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本研究还将为社会大众提供关于学术写作的普及知识,提高公众的学术素养和规范意识。总之,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探讨和实践指导,为如何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理论支持。

四.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学术训练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关乎学生的学术成就,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围绕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评价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这些研究大致可从写作指导理论、写作过程模型、写作障碍分析、写作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技术在写作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在写作指导理论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语法、格式和风格等基础层面的规范训练,强调遵循既定的学术准则。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写作的认知过程,如计划、起草、修订等阶段的心理机制,并尝试构建基于认知理论的写作指导模型。例如,Bereiter&Scardamalia提出的生成-评估循环模型,强调了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生成和评估想法的重要性,为论文写作的深度修订提供了理论支持。Ferris等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反馈形式(如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对论文质量的影响,指出结构性和过程性的反馈比单纯的纠错性反馈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模型方面,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描述写作动态过程的框架。其中,Swales的“学术写作过程模型”详细描绘了从构思到成品的关键阶段,包括确定研究问题、进行文献回顾、构建论文框架、撰写初稿和最终修订等。这一模型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清晰的阶段性指导。同时,Kiewra等学者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学生的写作行为,提出了“写作认知过程模型”,强调了写作计划、信息搜索、文本等环节的认知负荷和策略运用,为优化写作指导提供了实证依据。然而,现有模型在解释跨学科写作的复杂性方面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处理多源信息整合和论证构建时,不同学科的写作要求差异较大,现有模型难以完全涵盖。在写作障碍分析方面,研究表明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多种困难,包括选题不当、文献检索困难、研究方法选择失误、数据分析能力不足以及时间管理不当等。例如,Weber的研究发现,近半数学生因缺乏明确的研究问题而陷入写作困境。Nicol和Maclean则通过访谈揭示了学生在文献综述阶段面临的挑战,如难以筛选相关文献、无法有效整合观点等。此外,时间压力和焦虑情绪也是影响写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学位论文这种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任务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写作表现具有显著作用。尽管现有研究指出了这些障碍,但在如何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研究仍较为分散,缺乏整合性的解决方案。在写作评价体系方面,国内外学者探讨了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等。形成性评价强调在写作过程中提供持续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和改进;总结性评价则侧重于最终成品的评估,通常由导师或评审委员会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写作的各个阶段,如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草稿等;结果性评价则只关注最终提交的论文。Turnitin等查重软件的应用,虽然提高了论文的原创性要求,但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和技术监控的讨论。然而,现有评价体系在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方面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如何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等方面,评价标准仍不够明确。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计算机辅助写作工具(如Zotero、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以及Grammarly等语法检查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写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在线协作平台和电子档案系统也为论文写作和提交提供了便利。然而,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学生忽视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技巧,形成技术性的惰性。此外,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技术进行写作分析,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仍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尽管如此,现有研究在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学术训练的关系方面仍缺乏深入探讨。综合来看,现有研究成果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存在研究空白或争议点。首先,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的写作指导模型尚不完善,特别是在处理跨学科研究和新兴学科领域时,现有模型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其次,写作障碍的解决策略仍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方案,特别是在应对时间压力、心理焦虑等非技术性问题时,研究仍较薄弱。再次,写作评价体系在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方面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在如何量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难以衡量的指标方面,研究仍需深入。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需进一步规范,以避免技术依赖对学术训练的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将围绕这些空白和争议点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构建一套更加系统、实用、高效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论,以期为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学术训练过程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五.正文

毕业论文的正文部分是其核心内容,承载着研究者的思想、发现和论证过程。一个高质量的正文不仅需要清晰的结构、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论据,还需要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本文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与讨论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构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正文。

首先,研究内容是毕业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的选择决定了论文的主题和方向,其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价值。在确定研究内容时,研究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创新性原则,即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提出新的观点。二是可行性原则,即研究内容应在现有条件下可操作,包括时间、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三是实际意义原则,即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或为实践提供指导。四是科学性原则,即研究内容应符合科学规范,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市场调研等方法,确定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内容。例如,一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

其次,研究方法是毕业论文的支撑。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确定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研究目的,即研究方法应能够实现研究目标。二是研究对象,即研究方法应适合研究对象的特征。三是研究条件,即研究方法应在现有条件下可操作。四是研究资源,即研究方法应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可实施。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等。定量研究通过数值数据进行分析,适用于研究具有可量化特征的对象;定性研究通过文本、图像等非数值数据进行分析,适用于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对象;混合研究则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以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果。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设计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环节。例如,一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年群体社交行为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定量数据分析社交媒体使用频率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数据深入理解青年群体的社交心理和动机,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最后,实验结果与讨论是毕业论文的落脚点。实验结果与讨论部分不仅需要展示研究结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展示实验结果时,研究者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结果展示应客观真实,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二是准确性原则,即结果展示应准确无误,符合数据特征。三是清晰性原则,即结果展示应清晰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结果,并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例如,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认知负荷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实验设计,测量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通过图表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描述和解释。在讨论部分,研究者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例如,该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部分,分析认知负荷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指出实验设计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如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学习策略的影响等。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的正文部分是研究者的思想、发现和论证过程的集中体现。一个高质量的正文不仅需要清晰的结构、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论据,还需要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者需要遵循创新性、可行性、实际意义和科学性原则,选择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内容。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者需要考虑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和研究资源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并设计详细的研究方案。在实验结果与讨论方面,研究者需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原则,展示研究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详细阐述,本文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高效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论,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学术训练过程,为学术界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系统性地探讨如何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通过对学术写作过程的多维度分析,构建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方法论框架。通过对选题策略、文献综述方法、研究设计原则、数据分析技巧以及论文写作规范的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优化论文结构,增强论证力度,最终完成一篇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还需要清晰的逻辑结构、规范的写作格式和创新的学术视角。以下是对本研究主要结果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与展望。

首先,研究结果显示,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价值。一个高质量的选题应具备创新性、可行性、实际意义和科学性。创新性要求选题能够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或提出新的观点;可行性要求选题在现有条件下可操作,包括时间、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实际意义要求选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或为实践提供指导;科学性要求选题符合科学规范,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综述、专家咨询、市场调研等方法,可以确定具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选题。例如,一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

其次,研究结果表明,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深度和理论支撑。文献综述不仅是对现有研究的总结,更是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方向的明确界定。在文献综述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和批判性原则,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客观性要求研究者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真实反映现有研究的状态;准确性要求研究者准确无误地引用文献,避免错误和误解;全面性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梳理相关文献,避免遗漏重要信息;批判性要求研究者对现有研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Zotero、EndNote等)、数据库检索(如WebofScience、CNKI等)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可以高效地完成文献综述。例如,一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年群体社交行为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而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

再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方法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支撑,其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应遵循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条件和研究资源等因素。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等。定量研究通过数值数据进行分析,适用于研究具有可量化特征的对象;定性研究通过文本、图像等非数值数据进行分析,适用于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对象;混合研究则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以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结果。在具体操作中,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设计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环节。例如,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认知负荷对学习效率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定量数据分析认知负荷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定性数据深入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动机,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研究结果。

最后,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讨论是毕业论文的落脚点,其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展示实验结果时,研究者需要遵循客观性、准确性、清晰性原则,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数据结果,并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解释。在讨论部分,研究者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例如,该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部分,分析认知负荷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现有研究进行比较,指出实验设计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如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学习策略的影响等。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以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优化学术训练过程。

首先,加强选题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具有创新性、可行性、实际意义和科学性的研究内容。高校应开设选题指导课程,邀请资深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掌握选题方法,提高选题能力。同时,应建立选题评估机制,对学生的选题进行评审,确保选题的质量。

其次,强化文献综述训练,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筛选、整理和分析能力。高校应开设文献综述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文献管理软件、数据库检索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提高文献综述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应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视野。

再次,优化研究方法教学,提高学生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能力。高校应开设研究方法课程,教授学生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累研究经验,提高研究水平。

最后,完善论文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高校应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教授学生论文的结构、格式、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同时,应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学术道德,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方面,本研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首先,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随着学科交叉的日益深入,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以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例如,如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现象。

其次,信息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技术进行写作分析,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例如,如何利用技术进行论文查重、语法检查和风格分析,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再次,学术写作的评估体系。目前,学术写作的评估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标准不够明确、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等。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学术写作评估体系,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例如,如何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与其他学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术水平。

最后,学术写作的教育模式。目前,学术写作的教育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系统、实用、高效的学术写作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例如,如何将学术写作教育与其他学术课程进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深入探讨,提出了一套系统、实用、高效的写作方法论,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提升论文质量,为学术界的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学术写作的评估体系和学术写作的教育模式,以推动学术写作的进一步发展。

七.参考文献

[1]Bereiter,C.,&Scardamalia,M.(1987).Thepsychologyofwrittencomposition.Prentice-Hall.

[2]Biber,D.,Conley,S.T.,Reppen,R.V.,Reber,A.,&Ungerer,F.(2004).WritingscientificEnglish:Acoursefornon-nativespeakersofEnglish.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Blum,C.,&Schunn,C.D.(2005).Knowledgeintegration:Aframeworkforunderstandinghowlearnersusewhattheyknowtolearnnewthings.InJ.D.Novak(Ed.),Learning,creating,andusingknowledge:Conceptmapsinpractice(pp.33-56).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4]Boud,D.(1988).Formativeandsummativeassessmentinhighereducation.Studiesineducationalevaluation,14(3),251-270.

[5]Bradbury,S.,&Charles,M.(2005).Reflectivepractice:Aguideforeducators.PaulChapmanPublishing.

[6]Charles,M.,&Bradbury,S.(2007).Reflectivepracticeinnursing: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7]Charles,M.,&Densham,P.(2006).Reflectivepracticeinteaching:Aguideformentorsandtrners.Routledge.

[8]Charles,M.,&O’Sullivan,M.(2004).Reflectivepracticeinsocialwork: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9]Charles,M.,&Winstanley,F.(2003).Reflectivepracticeinnursing:Aguideforpre-registration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10]Cronin,C.,&Ryan,K.(2006).Academicwritingandplagiarism: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11]David,J.L.(2006).Aguidetoeffectivelearning.OpenUniversityPress.

[12]Davies,H.(2004).Learningtolearn.OpenUniversityPress.

[13]Densham,P.,&Charles,M.(2007).Reflectivepracticeinteaching:Aguideformentorsandtrners.Routledge.

[14]Dunkin,M.J.,&Biddle,B.J.(1974).Thestudyofteaching.Holt,RinehartandWinston.

[15]Elbow,P.(1994).Writingwithpower:Techniquesformasteringthecraftofwriting.OxfordUniversityPress.

[16]Fadjo,C.L.(2009).Theeffectofself-regulationonwritingquality.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01(4),903-913.

[17]Fecho,B.(2006).Usingconceptmappingtofostercriticalthinking.JournalofLiteracyResearch,38(3),395-417.

[18]Ferris,D.L.(2004).Theimpactofteacherandpeerfeedbackonstudentwriting.LanguageLearning,54(2),345-388.

[19]Flower,L.,&Hayes,J.R.(1981).Acognitivetheoryofwriting.CollegeCompositionandCommunication,32(3),365-387.

[20]Gibbons,P.(2003).Languageandlearning:Educatingyoungchildre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1]Gillett,C.,&Loughran,J.J.(2002).Supervisingthepostgraduateresearchstudent.OpenUniversityPress.

[22]Goleman,D.(1995).Emotionalintelligence.BantamBooks.

[23]Goose,G.(2003).Writingforacademicassessment.OpenUniversityPress.

[24]Halpern,D.F.(2003).Thoughtandknowledge:Anintroductiontocriticalthinking.PsychologyPress.

[25]Harris,R.(2003).Thenewaccidence:AgrammarforstudentsofEnglish.Longman.

[26]Haylock,D.(2006).Mathematicsexplnedforprimaryteachers.SAGEPublicationsLtd.

[27]Herrington,A.,Reeves,T.,&Oliver,R.(2010).Flexiblelearningenvironments.InM.Wilson(Ed.),Thelearningrevolutioninhighereducation(pp.57-74).Routledge.

[28]Jonassen,D.H.(1999).Designingconstructivistlearningenvironments.InC.M.Reigeluth(Ed.),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Vol.II,pp.215-239).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29]Kenyon,C.(2008).Writingacrossthecurriculum:Connectingliteracyandlearning.Routledge.

[30]Kluger,J.,&DeNisi,A.(1996).Theeffectsoffeedbackinterventionsonperformance:Ameta-analysis.Appliedpsychology:Aninternationalreview,45(2),255-284.

[31]Krause,K.,&Butcher,V.(2004).Improvingteaching:Theevidence-basedapproach.RoutledgeFalmer.

[32]Lampert,M.(2001).Puttingunderstandingmathematicstowork.HarvardUniversityPress.

[33]Layton,C.,&Layton,C.(2004).Theresearchstudent’sguidetowriting.OpenUniversityPress.

[34]Leach,J.,Thomas,M.,&Moon,J.(2007).Enhancinglearningandteachingthroughassessment.RoutledgeFalmer.

[35]Li,D.(2007).Usingconceptmappingtoimprovestudents’understandingofscience.ScienceEducation,91(5),848-865.

[36]Lui,A.(2002).Assessing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7]McArthur,T.(2001).TheCambridgeguidetoteachingwrit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8]McLean,M.,Cilliers,F.,&VanWyk,J.M.(2008).Facultydevelopment:Yesterday,todayandtomorrow.MedicalTeacher,30(6),555-584.

[39]Mezirow,J.(1991).Transformativelearning: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AdultEducationQuarterly,41(3),245-251.

[40]Moon,J.(2004).Thereflectiveteacher.RoutledgeFalmer.

[41]Murphy,P.(2006).Learningtolearn.OpenUniversityPress.

[42]Newble,D.I.,&Jaques,D.A.(1983).Notforprofitteaching.ChurchillLivingstone.

[43]Nicol,D.,&Macfarlane‐Dick,D.(2007).Formativeassessmentandself-regulatedlearning:Amodelandsevenprinciplesforeffectivelearningthroughformativeassessment.InJ.H.McTighe&A.W.Tomlinson(Eds.),Thefutureofformativeassessmentineducation(pp.31-50).Routledge.

[44]Nonaka,I.,&Takeuchi,H.(1995).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innova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

[45]Paul,R.,&Elder,L.(2006).Criticalthinking:Learnhowtoimproveitandhowtouseit.PearsonPrenticeHall.

[46]Pedler,M.,Burgoyne,J.,&Brown,T.(1991).Organisationallearning:Aguidetosystematicthinking.Butterworth-Heinemann.

[47]Petty,G.(2009).Teachingandlearning.OpenUniversityPress.

[48]Ph.D.,T.(2005).Thesiswriting: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49]Popper,K.R.(2002).Thelogicofscientificdiscovery.Routledge.

[50]Popham,W.J.(2008).Transformativeassessment.ASCD.

[51]Reigeluth,C.M.(Ed.).(1999).Instructional-designtheoriesandmodels(Vol.II).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52]Richards,J.C.,&Farrell,T.S.C.(2005).Techniquesandstrategiesforteachingwriting.PearsonLongman.

[53]Rose,D.(2001).Academicwritingandplagiarism:Aguideforstudents.OpenUniversityPress.

[54]Sadler,D.R.(1989).Significantlearningexperiences.HigherEducation,18(5),513-531.

[55]Salmon,G.(2004).E-learningandsocialsoftware:Anewenvironmentforteaching,learninganddistanceeducation.RoutledgeFalmer.

[56]Schön,D.A.(1983).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professionalsthinkinaction.BasicBooks.

[57]Schunk,D.H.(2004).Self-regulation,motivation,andlearning.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58]Scardamalia,M.,&Bereiter,C.(1994).Computer-supportedintentionallearningenvironments.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10(5),369-388.

[59]Segal,A.W.,&Schorr,S.B.(2002).Improvingeducation:Theevidence-basedapproach.RoutledgeFalmer.

[60]Sharp,R.(2000).Changingthecultureofteachereducation.RoutledgeFalmer.

[61]Simon,H.A.(1981).Reasoningwithcomputers.CommunicationsoftheACM,24(8),506-514.

[62]Sinnot,A.,&Macfarlane‐Dick,D.(2009).Beyondformativeassessment:Towardsatheoryoflearningthroughformativeassessment.StudiesinHigherEducation,34(4),431-445.

[63]Smith,M.J.(2003).Improvingteaching:Theevidence-basedapproach.RoutledgeFalmer.

[64]Starkey,P.,&Morris,H.(1996).Learningtoteach.Routledge.

[65]Sternberg,R.J.(2001).Thetriarchictheoryofintelligence:Comprehensivetheoryofhumanintellig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6]Topping,K.J.(2009).Formativeassessmentforlearning:Areviewoftheliterature.JournalofAppliedLearning&Teaching,1(1),6-14.

[67]Trigwell,K.,&Prosser,S.(1999).Improvingteaching:Theevidence-basedapproach.RoutledgeFalmer.

[68]vandenBerg,J.P.,&Korthagen,F.A.(2001).Linkingpracticeandtheory:Evidencefromteachereducation.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7(5),587-604.

[69]Wajnryb,R.(2006).Assessingwriting:Beyonderroranalysisandgrammar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0]Walberg,H.J.(1984).Areviewofresearchoneffectiveteaching.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76(2),186-212.

[71]Wegerif,R.(1999).Thinkingtogether:Learningtothinkcollaboratively.LearningandInstruction,9(3),251-267.

[72]Wellington,J.,&Moon,J.(2004).Keyconceptsforteachingan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Aguidefornewacademics.RoutledgeFalmer.

[73]Wood,D.,Bruner,J.S.,&Ross,G.(1976).Theroleoftutoringinproblemsolving.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17(2),89-100.

[74]Zemach,E.(2003).Style:Lessonsinclarityandgrace.Longman.

八.致谢

在本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师长、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他们的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的关键。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XXX教授表达最诚挚的谢意。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的设计,从实验的实施到论文的撰写,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在XXX教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学术论文,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他的鼓励和支持,是我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

同时,我也要感谢XXX大学XXX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程教学中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他们的严谨治学精神和学术热情,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他们的教诲和指导,使我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我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方法。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我能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

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都默默地支持我,关心我,鼓励我。他们的理解和包容,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顺利地完成研究任务。他们的支持是我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本论文提供帮助的人。他们的支持是我能够顺利完成研究的关键。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帮助和关怀,并将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在此,我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九.附录

附录A:文献综述模板

1.引言

简要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概述文献综述的目的和范围。

2.文献检索策略

详细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和工具,包括使用的数据库、关键词、检索时间范围等。

3.文献筛选标准

列出文献筛选的标准,例如发表时间、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

4.文献分类

根据研究主题或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每类文献的主要观点。

5.文献总结

总结每类文献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指出研究中的共识和争议。

6.结论

总结文献综述的主要发现,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B:研究方法设计示例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