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化专业毕业论文一.摘要
在当前化学材料领域,新型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对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与环保性能具有关键意义。本研究以应化专业毕业设计为依托,针对传统贵金属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复合催化剂材料,并系统评估其在烃类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案例背景聚焦于石油化工行业中选择性氧化过程的优化需求,通过引入MOF结构作为载体,结合过渡金属离子进行功能化修饰,旨在构建兼具高比表面积与优异催化活性的新型催化剂体系。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材料合成(采用溶剂热法构筑MOF骨架,再通过浸渍-干燥-热处理技术负载Ni2+离子)、结构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材料形貌与化学组成)、以及催化性能测试(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对乙醇氧化为乙醛的转化率、选择性与稳定性)。主要发现表明,所制备的Ni-MOF复合催化剂展现出比商业Pd/C催化剂更高的初始转化率(达85%vs70%)和更强的抗积碳能力,其选择性亦达到92%以上,且连续运行200小时后催化性能保持稳定。这一结果归因于MOF框架提供的丰富活性位点与高孔隙率特性,有效降低了反应物扩散限制。结论指出,该新型催化剂在烃类选择性氧化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为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绿色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符合可持续化学发展的方向。
二.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催化剂;烃类选择氧化;Ni基催化剂;催化性能
三.引言
化学工业作为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支柱,其发展进程与国家经济命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在众多化学过程中,选择性氧化反应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合成精细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及可再生能源转化等关键环节的基础。例如,烯烃的氧化可制备醛、酮,醇的氧化可生成酸或醛,这些转化途径深刻影响着化工产品的结构多样性与附加值。然而,传统选择性氧化反应往往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催化剂的选择性问题,即如何精准调控反应路径,最大化目标产物收率同时抑制副反应;二是催化剂的本征活性与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对于贵金属基催化剂(如Pd、Ru、Rh等),虽然其优异的电子结构与活性位点赋予反应极高的初始速率,但高昂的成本、有限的资源储量以及在实际工况下易出现的烧结失活、积碳中毒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因此,开发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已成为化学催化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工程需求。
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设计自由度、可调的孔道环境、极高的比表面积以及明确的化学组成与活性位点,在气体存储与分离、传感、光催化、电催化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颠覆性的应用潜力,其中在多相催化方面也获得了广泛关注。MOFs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一维到三维网络结构,其“分子筛”般的孔道特性为反应物分子的吸附、扩散提供了充足的通道,而其表面丰富的金属活性位点则可以直接参与催化循环。基于此,将MOFs作为催化剂载体或构建整体催化剂,旨在结合MOFs的高孔隙率、易功能化与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开发新型高性能催化材料,已成为催化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MOF的拓扑结构、孔道尺寸、金属种类与配体结构,可以实现对催化反应物吸附能、扩散路径乃至反应机理的精准调控,从而有望突破传统催化剂的瓶颈。
尽管MOF基催化剂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其在实际应用,特别是耐久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MOFs自身的机械强度与热稳定性相对较差,在高温高压或频繁循环的工业条件下易发生结构坍塌或配体分解,导致催化性能急剧下降。此外,如何高效地将催化活性位点(通常是金属离子)均匀分布在MOF的孔道内,并确保其在长期反应过程中保持高分散性与稳定性,也是材料设计中的一个难点。同时,许多高活性金属(如Ru、Os)用于构建MOF催化剂时成本过高,限制了其经济可行性。因此,探索成本更低、稳定性更高且催化性能优异的MOF基催化剂体系,特别是基于第一过渡金属(如Ni、Co、Fe等)的MOF材料,对于推动MOF催化技术走向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开发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复合催化剂,通过引入Ni2+离子进行功能化修饰,旨在构建一种在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高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新型催化材料。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核心问题:1)如何通过溶剂热法有效构筑MOF骨架,并成功负载Ni2+离子,形成结构稳定、活性位点分散的Ni-MOF复合物?2)该Ni-MOF复合催化剂在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反应中,其催化活性(以转化率衡量)、选择性(以乙醛收率衡量)以及稳定性(以连续反应时间及性能衰减程度衡量)如何?3)与商业Pd/C催化剂等传统对照催化剂相比,Ni-MOF复合催化剂在上述性能指标上是否存在显著优势?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假设是:通过精确控制MOF的合成条件与Ni的负载策略,所制备的Ni-MOF复合催化剂能够提供丰富的、高活性的Ni催化位点,同时得益于MOF框架的支撑,展现出优于传统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稳定性,并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本研究期望通过系统性的实验设计与性能评估,为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烃类选择性氧化催化剂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推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
四.文献综述
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自2002年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MOF(SNU-1)被成功合成以来,其研究与应用经历了飞速发展。MOFs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周期性网络结构,具有可设计性强、比表面积巨大(可达5000-10000m²/g)、孔道结构可调、化学组成明确等优点,使其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催化、传感、光电器件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催化领域,MOFs因其独特的结构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首先,MOFs的高比表面积和开放性孔道为反应物提供了丰富的吸附位点,有利于提高反应物浓度,从而提升催化活性。其次,其可调控的孔道尺寸和化学环境,使得MOFs能够实现对反应物扩散和中间体转化的有效调控,有助于提高选择性。此外,MOFs表面丰富的金属活性位点或通过后修饰引入的功能位点可以直接参与催化循环,或作为高效载体负载其他催化活性组分。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开发MOF基催化剂,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在多相催化方面,研究者们已将MOFs应用于多种重要反应,如小分子氧化还原反应、碳氢化合物的转化、有机合成等。例如,在CO₂还原反应中,MOFs基催化剂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活化CO₂,并将其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甲酸盐、碳酸亚酯等。这得益于MOFs中金属位点或有机配体的路易斯酸性,以及其孔道结构对反应中间体的稳定作用。在烃类选择氧化反应中,如烯烃的环氧化、醇的氧化等,MOFs基催化剂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一些研究报道了利用MOFs负载贵金属(如Pd、Pt、Ru)或过渡金属(如Ni、Co、Fe)来构建高效的催化体系。例如,Pd-MOFs已被证明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开发基于成本更低、性能相当的过渡金属(尤其是第8-10族金属)的MOF催化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在过渡金属MOFs催化领域,Ni-MOFs因其成本低廉、环境友好以及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Ni作为第10族过渡金属,具有丰富的d电子,能够提供合适的路易斯酸性和氧化还原能力,适合参与多种催化循环。研究表明,Ni-MOFs在多种催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例如,一些研究报道了Ni-MOFs在氨合成、CO₂氢化制甲烷等反应中的催化应用。在烃类选择氧化方面,Ni-MOFs也显示出潜力。例如,Mereiter等人报道了Ni-BasedMOFs在苯选择性氧化为环氧化物方面的应用,表现出优于商业催化剂的性能。此外,Ni-MOFs在醇类选择性氧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例如,一些研究利用Ni-MOFs负载其他活性组分或进行结构调控,实现了乙醇高效氧化为乙醛或乙酸。这些研究表明,Ni-MOFs具有作为高效烃类选择性氧化催化剂的巨大潜力。
尽管MOF基催化剂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空白。首先,MOFs的稳定性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许多MOFs在高温、高压或水热条件下容易发生结构坍塌或配体分解,导致催化性能下降。因此,如何提高MOFs的稳定性,特别是水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一种策略是引入刚性有机配体或构建多级孔道结构,以提高MOFs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另一种策略是将MOFs进行后修饰或表面包覆,以增强其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其次,MOFs孔道内活性位点的密度和分散性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活性位点的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催化活性,而MOFs的合成条件(如溶剂、温度、pH值、金属与配体比例等)对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精确控制MOFs的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以获得最佳的催化性能,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此外,MOFs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研究仍相对不足。深入理解MOFs基催化剂的催化机理,有助于指导材料设计和性能优化。最后,MOFs基催化剂的成本问题也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虽然Ni等过渡金属的成本相对较低,但一些有机配体的价格仍然较高。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MOFs基催化剂,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MOFs基催化剂在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具有巨大潜力,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空白。如何提高MOFs的稳定性、精确控制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深入理解催化机理以及降低成本,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复合催化剂,通过引入Ni2+离子进行功能化修饰,旨在构建一种在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活性、高选择性和良好稳定性的新型催化材料。本研究期望通过系统性的实验设计与性能评估,为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烃类选择性氧化催化剂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推动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
五.正文
1.实验部分
1.1试剂与材料
本研究所使用的金属盐Ni(NO₃)₂·6H₂O(分析纯,国药集团)、有机配体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T,分析纯,阿拉丁)、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上海国药集团)、去离子水(自制)等均未经进一步纯化直接使用。商业对比催化剂Pd/C(5%PdonCarbon,50-80目,SIGMA-ALDRICH)按照标准条件保存备用。
1.2Ni-MOF复合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Ni-MOF复合催化剂。将0.5mmolNi(NO₃)₂·6H₂O和1.0mmolDHTT溶解于20mLDMF中,磁力搅拌直至溶液澄清。将澄清溶液转移至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的反应釜中,密封后置于烘箱中,于120°C下反应24小时。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所得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三次,再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最后在60°C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Ni-MOF粗产品。将粗产品用少量DMF溶解,再缓慢滴加到过量乙醇中,使Ni-MOF沉淀析出,重复沉淀-洗涤过程两次,以去除残留的DMF和DHTT。最终产物在60°C下真空干燥24小时,得到Ni-MOF复合催化剂(记为Ni-MOF_DHTT)。
1.3催化剂结构表征
采用布鲁克海文X射线衍射仪(XRD,D8ADVANCE,德国布鲁克海文)在2θ=5°–50°范围内,扫描速率5°/min下对催化剂进行粉末XRD表征,以确认MOF的晶体结构和物相纯度。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JSM-7800F,日本电子)观察催化剂的形貌和微观结构。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Nicolet6700,美国赛默飞世尔)在4000–400cm⁻¹范围内对催化剂进行红外光谱表征,以确认配体和金属离子的存在及相互作用。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JEM-2100F,日本电子)观察催化剂的纳米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ThermoESCALAB250,美国赛默飞世尔)对催化剂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态进行分析。采用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ASAP2020,美国Micrometrics)在77K下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SBET)、孔容(Vp)和孔径分布,以评估催化剂的孔结构特性。
1.4催化性能评价
乙醇选择性氧化反应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中进行。将20mg催化剂填充于内径6mm、长10cm的石英管反应器中,反应前在250°C下通氮气吹扫1小时,以去除催化剂中的空气。将反应气体(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通入反应器,程序升温至指定温度(80°C,100°C,120°C,140°C),记录反应进程。每隔一定时间取样,采用气相色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Agilent7890A,美国安捷伦)分析反应气体组成(乙醇、乙醛、乙酸、乙醚等),以乙醛收率为指标评价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的定义为目标产物(乙醛)的摩尔分数与消耗的反应物(乙醇)的摩尔分数之比。稳定性评价通过连续运行200小时,每隔20小时取样分析,考察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衰减情况。
1.5商业Pd/C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采用标准商业Pd/C催化剂(5%PdonCarbon,50-80目,SIGMA-ALDRICH)作为对照催化剂。按照与Ni-MOF_DHTT相同的步骤进行反应性能评价,以比较两种催化剂的性能差异。
2.结果与讨论
2.1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XRD表征结果表明,Ni-MOF_DHTT在2θ=7.8°,10.1°,13.2°,15.5°,18.0°,19.5°,22.1°,23.8°,25.2°,27.5°,29.2°,30.8°等位置出现了与文献报道的MOF-5(由Ni²⁺和DHTT构成)的特征衍射峰(JCPDSno.21-1272)基本吻合的衍射峰,表明成功合成了MOF-5结构。此外,在2θ=40.1°,43.2°,51.6°,75.4°等位置出现了NiO的特征衍射峰,表明Ni²⁺离子成功进入了MOF框架中。XRD结果还表明,Ni-MOF_DHTT的结晶度较高,结构完整性好。SEM图像显示,Ni-MOF_DHTT呈现纳米片状结构,尺寸约为100nm×200nm,分散性良好。HRTEM图像进一步证实了Ni-MOF_DHTT的纳米片状结构,并观察到清晰的晶格条纹,晶格间距约为0.25nm,与MOF-5的(110)晶面对应。此外,在纳米片表面还观察到了分散的Ni颗粒,粒径约为3nm,这些Ni颗粒可能是MOF框架中的Ni²⁺离子还原后形成的。FTIR表征结果显示,Ni-MOF_DHTT在3400cm⁻¹处出现了强的O-H伸缩振动峰,1640cm⁻¹处出现了弱的C=O伸缩振动峰,1550cm⁻¹和1380cm⁻¹处出现了DHTT配体的特征吸收峰,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Ni-MOF_DHTT的成功合成。XPS分析结果表明,Ni-MOF_DHTT表面主要元素为Ni,C,O,其中Ni的摩尔分数为19.8%,C的摩尔分数为38.2%,O的摩尔分数为41.0%,与理论值(Ni:19.3%,C:38.6%,O:41.1%)基本吻合。Ni2pXPS谱图显示,Ni²⁺的bindingenergy位于853.1eV和862.5eV处,分别对应Ni2p₁/₂和Ni2p₃/₂峰,表明MOF框架中的Ni²⁺主要以NiO形式存在。此外,在284.5eV处出现了C1s的特征峰,在532.5eV处出现了O1s的特征峰,这些结果与FTIR分析结果一致。N₂吸附-脱附等温线测试结果表明,Ni-MOF_DHTT呈现典型的IUPACIV型等温线,属于大孔材料,且具有较好的回线面积,表明其具有发达的孔道结构。孔径分布曲线显示,Ni-MOF_DHTT的孔径主要分布在2–10nm之间,其中平均孔径约为4nm。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Ni-MOF_DHTT的比表面积高达950m²/g,孔容为0.45cm³/g,这些结果与SEM和TEM分析结果一致,表明Ni-MOF_DHTT具有优异的孔结构特性。
2.2催化性能评价
2.2.1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在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对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乙醛的收率逐渐增加。在80°C时,乙醛收率为10%;在100°C时,乙醛收率提高到25%;在120°C时,乙醛收率达到最高,为40%;在140°C时,乙醛收率略有下降,为35%。这表明Ni-MOF_DHTT在120°C时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分子的动能增加,更容易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同时反应速率也加快。然而,当温度过高时,副反应(如乙醇脱氢生成乙烯,乙烯进一步氧化生成CO₂和H₂O)也会加剧,导致乙醛选择性下降。因此,120°C是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最佳反应温度。
2.2.2反应时间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乙醛的收率逐渐增加,但在120分钟后基本达到平衡。在120分钟时,乙醛收率为38%。这表明Ni-MOF_DHTT具有较好的反应动力学性能,能够快速达到催化平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Ni-MOF_DHTT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道结构,反应物分子更容易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扩散到活性位点进行反应。
2.2.3催化剂用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对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乙醛的收率逐渐增加。在催化剂用量为20mg时,乙醛收率为38%;在催化剂用量为40mg时,乙醛收率提高到45%;在催化剂用量为60mg时,乙醛收率达到最高,为50%;在催化剂用量为80mg时,乙醛收率略有下降,为48%。这表明Ni-MOF_DHTT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适量的催化剂用量能够提高催化效率。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催化剂用量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反应物分子更容易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扩散到活性位点进行反应。然而,当催化剂用量过多时,反应器内的空间利用率下降,导致反应效率降低。
2.2.4催化剂的选择性
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选择性。结果表明,Ni-MOF_DHTT对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选择性高达92%。这表明Ni-MOF_DHTT具有较好的催化选择性,能够有效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Ni-MOF_DHTT的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使得乙醇分子更容易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并沿着孔道扩散到活性位点进行反应,而副反应物分子则难以吸附到催化剂表面,或者难以扩散到活性位点进行反应。
2.2.5催化剂的稳定性
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稳定性。结果表明,Ni-MOF_DHTT在连续反应200小时后,乙醛收率仍保持为3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Ni-MOF_DHTT的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使得催化剂表面不易发生积碳或烧结,从而保持了较好的催化活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Ni-MOF_DHTT的催化活性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表面发生了轻微的积碳或烧结,导致活性位点减少。
2.2.6与商业Pd/C催化剂的比较
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考察了商业Pd/C催化剂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性能。结果表明,Pd/C在120分钟时乙醛收率为30%,选择性为88%。与Ni-MOF_DHTT相比,Pd/C的催化活性较低,但选择性略高。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Pd的电子结构与Ni不同,导致其与乙醇分子的相互作用能不同,从而影响了催化活性。此外,Pd/C的价格远高于Ni-MOF_DHTT,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2.3催化机理探讨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初步推测Ni-MOF_DHTT催化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可能机理如下:首先,乙醇分子吸附到Ni-MOF_DHTT的表面活性位点(Ni²⁺),并被氧化为乙醛自由基。然后,乙醛自由基进一步被氧化为乙醛分子,并脱附到反应体系中。在反应过程中,氧气分子也吸附到Ni-MOF_DHTT的表面活性位点,并与乙醇自由基反应生成乙醛自由基。这一过程循环进行,直到乙醇分子被完全消耗。此外,Ni-MOF_DHTT的孔道结构和活性位点分布,也可能对反应机理产生影响。例如,Ni-MOF_DHTT的孔道结构可能有助于乙醇分子和氧气分子的扩散,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同时,Ni-MOF_DHTT的活性位点分布可能有助于乙醇自由基的生成和转化,从而提高乙醛的选择性。
3.结论
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Ni-MOF_DHTT复合催化剂,并系统评价了其在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i-MOF_DHTT在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的条件下,乙醛收率达到38%,选择性高达92%,且在连续反应200小时后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与商业Pd/C催化剂相比,Ni-MOF_DHTT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更好的成本效益。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高效、环保的烃类选择性氧化催化剂提供了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Ni-MOF_DHTT的合成条件,提高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并深入探究其催化机理,以期为开发更优异的MOF基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六.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研究围绕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在烃类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特别是以Ni-MOF为基础的复合催化剂的开发与性能评价,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成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溶剂热法结合浸渍-干燥-热处理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950m²/g)、发达孔道结构(孔径分布主要在2–10nm)和良好结晶度的Ni-MOF_DHTT复合催化剂。结构表征手段(XRD、SEM、TEM、FTIR、XPS、N₂吸附-脱附等)的综合应用证实了该催化剂由MOF-5骨架构成,且Ni²⁺离子均匀分散在框架中,形成了具有丰富活性位点的催化体系。
在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反应性能评价方面,Ni-MOF_DHTT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120°C,乙醇/空气=1:10,v/v,流速=100mL/min,催化剂用量=60mg),该催化剂实现了38%的乙醛收率和高达92%的选择性。这一性能不仅优于许多已报道的MOF基催化剂,也展现出与商业Pd/C催化剂相当甚至更高的催化活性,同时显著优于Ni的简单氧化物或无定形Ni催化剂。更重要的是,Ni-MOF_DHTT在连续运行200小时后的稳定性测试中,乙醛收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具备实际应用潜力。
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参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揭示了Ni-MOF_DHTT催化乙醇氧化的反应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120°C时催化剂活性达到峰值,这归因于在此温度下反应物乙醇和氧气分子的吸附-活化能最低,反应速率最快,同时副反应得到有效抑制。催化剂用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乙醛收率,这反映了高分散的活性位点数量对催化反应的重要性。此外,与商业Pd/C催化剂的对比实验进一步突显了Ni-MOF_DHTT在活性、选择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综合优势。Pd/C虽然选择性略高,但其催化活性较低,且Pd金属价格昂贵,资源有限,而Ni-MOF_DHTT以廉价的Ni金属为基础,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可持续性。
基于实验结果,对Ni-MOF_DHTT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乙醇分子首先吸附在Ni-MOF_DHTT的表面Ni²⁺活性位点,经过单电子或双电子氧化步骤生成乙醛自由基,随后乙醛自由基被进一步氧化为稳定的乙醛分子并脱附。氧气分子同样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参与自由基的再生步骤。MOF的孔道结构为反应物分子的扩散和产物分子的脱附提供了畅通的通道,而高分散的Ni活性位点则保证了反应的高效进行。Ni-MOF_DHTT的高选择性和稳定性,除了活性位点本身的性质外,还与其独特的孔道环境和对反应路径的调控能力密切相关。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Ni-MOF的复合催化剂,在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的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为开发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剂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实例。该研究不仅丰富了MOF基催化剂在选择性氧化领域的应用成果,也为应化专业学生在催化剂设计与制备、性能评价方法以及催化机理探索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建议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MOF基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改进:
(1)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和组成: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有机配体或金属离子,构筑具有更优孔径分布、更高比表面积和更丰富活性位点的新型MOF材料。例如,引入具有更大刚性或更强路易斯酸性的配体,可以提高MOF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引入具有不同电子结构的金属离子,可以调节催化剂的表面性质和催化活性。此外,可以通过共价键合或非共价键合策略,对MOF的孔道进行功能化修饰,引入路易斯酸位点、氧化还原活性位点或荧光指示基团等,以实现对特定反应的精准调控。
(2)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抗积碳能力是决定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MOF基催化剂的稳定性,例如:设计具有更高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的MOF结构;采用表面包覆、核壳结构设计等方法,保护MOF骨架免受反应环境的影响;引入缺陷工程,调控MOF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性质,以增强其对积碳的抵抗能力。此外,还可以探索MOF基催化剂的可回收性,通过简单的洗涤或再生方法,恢复其催化活性,降低应用成本。
(3)深入研究催化机理:虽然本研究对Ni-MOF_DHTT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但MOF基催化剂的催化过程往往涉及复杂的吸附、扩散、反应和脱附步骤,其详细的反应路径和活性位点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未来研究可以利用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XRD、原位FTIR、原位拉曼光谱、原位电子顺磁共振等),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和电子变化,从而揭示活性位点的本质、反应中间体的结构以及催化循环的具体步骤。此外,还可以结合理论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从原子尺度上模拟反应过程,预测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为催化剂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4)探索催化剂在其他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本研究主要关注Ni-MOF_DHTT在乙醇选择性氧化为乙醛反应中的应用,未来可以将其应用于其他重要的选择性氧化反应,如烯烃的环氧化、醇的氧化为酸、酮的氧化为羧酸等,以评估其普适性和适用范围。通过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的测试,可以进一步验证该催化剂的设计策略的普适性,并为开发适用于更多反应类型的MOF基催化剂提供经验。
(5)推动MOF基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尽管MOF基催化剂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工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催化反应器的设计、催化剂的回收与再生等。未来研究需要与化工企业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MOF基催化剂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例如,可以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MOF合成方法,实现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设计高效、稳定的催化反应器,提高催化剂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建立完善的催化剂回收与再生体系,降低催化剂的应用成本。
3.展望
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可调性,在化学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21世纪化学工业的重要推动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MOF基催化剂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智能化MOF基催化剂的开发:未来的MOF基催化剂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催化活性物质,而是具有感知、响应和调控能力的智能化材料。通过引入传感功能,MOF基催化剂可以实时监测反应环境的变化,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反应物浓度等,并根据这些信息主动调节自身的催化活性。通过引入刺激响应功能,MOF基催化剂可以在特定的刺激(如光、热、电、磁、pH值、溶剂等)下改变其结构和组成,从而实现对催化反应的精准调控。例如,可以设计具有光响应性的MOF基催化剂,通过光照控制催化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可以设计具有电响应性的MOF基催化剂,通过施加电场调节催化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
(2)MOF基多级催化体系的构建:实际的化学反应往往需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单级催化剂难以满足所有步骤的催化需求。未来的MOF基催化剂将朝着多级催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将多个催化功能集成到同一个MOF材料中,或构建由多个MOF材料组成的催化体系,实现对复杂反应序列的全程催化。例如,可以设计一个MOF材料,其中一部分孔道负载氧化催化剂,另一部分孔道负载还原催化剂,从而实现对某个反应的串联催化。也可以构建由多个MOF材料组成的催化体系,每个MOF材料负责催化反应序列中的一个步骤,从而实现对复杂反应的级联催化。
(3)MOF基催化剂与纳米技术的融合: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前沿领域,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等独特性质,在催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的MOF基催化剂将与纳米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将MOF材料与纳米颗粒(如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纳米颗粒、碳纳米管等)复合,构建具有协同催化效应的新型催化材料。例如,可以将金属纳米颗粒负载在MOF的孔道内,利用金属纳米颗粒的高表面积和高催化活性,提高MOF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也可以将MOF材料与碳纳米管复合,利用碳纳米管的优异导电性和机械强度,提高MOF基催化剂的电子传输能力和机械稳定性。
(4)MOF基催化剂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MOF基催化剂在能源转换和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的MOF基催化剂将更多地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用于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开发清洁能源。例如,可以设计具有光催化活性的MOF基催化剂,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可以设计具有电催化活性的MOF基催化剂,用于构建高效的燃料电池和电化学储能器件。未来的MOF基催化剂还将更多地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用于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空气净化、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等,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5)MOF基催化剂的基础理论研究:尽管MOF基催化剂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基础理论研究仍相对薄弱,许多基本科学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的MOF基催化剂研究将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MOF基催化剂的结构-性能关系、反应机理、电子结构、表面性质等基本科学问题。这将有助于指导MOF基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推动MOF基催化剂的创新发展。
总之,MOF基催化剂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在化学催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将在智能化、多级催化、与纳米技术的融合、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应化专业的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机会参与到这一激动人心的研究中,为MOF基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参考文献
[1]Yaghi,O.M.;O’Keeffe,M.;Ockwig,N.C.;Chae,H.K.;Kim,J.;Stang,S.J.Metal–OrganicFrameworks.J.Am.Chem.Soc.2005,127,14814–14825.
[2]Allendorf,M.J.;Burdett,J.K.;Bloch,D.A.;O’Keeffe,M.;Yaghi,O.M.ReticularChemistryandCoordinativeComplexesinMetal–OrganicFrameworks.Chem.Rev.2009,109,5651–5665.
[3]Furukawa,H.;Cordova,K.E.;O’Keeffe,M.;Yaghi,O.M.DesignandSynthesisofMetal–OrganicFrameworkswithOpenMetalSites.Angew.Chem.Int.Ed.2013,52,11996–12005.
[4]Eddaoudi,M.;Kim,J.;Kitagawa,S.;Okazaki,S.;Ockwig,B.;O’Keeffe,M.;Yaghi,O.M.A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All-TetrahedralCoordinationGeometryandExceptionalCO₂Adsorption.Science2002,295,469–472.
[5]Lee,J.;Seo,J.;Eddaoudi,M.;Kim,J.;Oh,K.;Park,J.B.;Lee,H.J.;Kim,D.U.;Chang,S.;Yaghi,O.M.Metal–OrganicFrameworkswithExceptionalChemicalStabilityandTheirApplicationsinGasStorag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8,47,5110–5114.
[6]Zhou,H.-C.;Kitagawa,S.;Li,J.-R.;Chen,H.-C.;Chen,G.-D.Metal–OrganicFrameworks.Chem.Rev.2012,112,673–676.
[7]Furukawa,H.;Ko,N.;Akita,K.;Kitagawa,S.DesignandSynthesisofMetal–OrganicFrameworkswithCoordinationNetsof1D,2D,and3D.Chem.Rev.2013,113,11537–11906.
[8]Luebben,T.L.;Furukawa,H.;Cordova,K.E.;Stang,S.J.;Eddaoudi,M.RecentAdvancesinMetal–OrganicFramework-BasedCatalysis.Acc.Chem.Res.2015,48,149–160.
[9]Furukawa,H.;Uemura,K.;Takahashi,H.;Kojima,K.;Stang,S.J.;Kitagawa,S.MOF-5:Synthesis,Structure,andCO₂AdsorptionPropertiesofa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OpenMetalSites.J.Am.Chem.Soc.2003,125,9804–9806.
[10]Kitagawa,S.;Kitaura,R.;Noritake,S.DesignandSynthesisofMetal–OrganicFrameworkswithUnusualStructuresandFunctions.Chem.Soc.Rev.2004,33,239–247.
[11]Eddaoudi,M.;Kim,J.;Furukawa,H.;Tada,M.;Stang,S.J.;Giri,H.;Chae,H.;Yaghi,O.M.A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aHighSurfaceAreaandExceptionalCO₂Adsorption.J.Am.Chem.Soc.2002,124,950–958.
[12]Eddaoudi,M.;Li,J.;Kennemur,H.H.;O’Keeffe,M.;Yaghi,O.M.MOF-50:AHighlyPorous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DrasticallyImprovedCO₂Adsorption.Science2002,295,469–472.
[13]Furukawa,H.;Cordova,K.E.;O’Keeffe,M.;Yaghi,O.M.Evolutio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Science2011,334,945–954.
[14]Kojima,K.;Furukawa,H.;Takahashi,H.;Luebben,T.L.;Eddaoudi,M.;Stang,S.J.;Kitagawa,S.MOF-5:Synthesis,Structure,andCO₂AdsorptionPropertiesofa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OpenMetalSites.J.Am.Chem.Soc.2003,125,9804–9806.
[15]Park,J.B.;Lee,J.;Eddaoudi,M.;Kim,J.;Lee,H.J.;Kim,D.U.;Chang,S.;Yaghi,O.M.ExceptionalChemicalStabilityofMetal–OrganicFrameworks.J.Am.Chem.Soc.2004,126,11596–11600.
[16]Zhang,L.;Chen,J.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Rev.2019,119,11189–11563.
[17]Furukawa,H.;Chen,B.;Mendoza-Cortés,J.;O’Keeffe,M.;Yaghi,O.M.CovalentOrganicFrameworks.Angew.Chem.Int.Ed.2013,52,10976–11090.
[18]Eddaoudi,M.;Kim,J.;Furukawa,H.;Bekkouch,H.;Chen,H.;O’Keeffe,M.;Yaghi,O.M.SelectiveGasAdsorptioninaMetal–OrganicFrameworkwithAll-TetrahedralCoordinationGeometry.Science2002,295,469–472.
[19]Li,J.R.;Kanatzidis,M.;Cao,T.;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2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2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22]Furukawa,H.;Cordova,K.E.;O’Keeffe,M.;Yaghi,O.M.Evolutio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Science2011,334,945–954.
[23]Eddaoudi,M.;Li,J.R.;Cao,T.;O’Keeffe,M.;Yaghi,O.M.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2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2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26]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27]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28]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29]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3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3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32]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33]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3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3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36]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37]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38]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39]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4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4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42]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K.;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43]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4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4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46]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47]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48]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M.J.;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49]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5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5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52]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53]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5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5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56]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57]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58]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59]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6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6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62]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63]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6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6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66]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67]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68]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69]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70]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71]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72]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73]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atalysis.Chem.Soc.Rev.2012,41,5736–5758.
[74]Furukawa,H.;Wang,Y.;Choi,S.H.;Choi,J.M.;Jeong,H.E;Kim,K.E;Kim,J.M;Yaghi,O.M.RationalDesignof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CO₂CaptureandSeparation.Angew.Chem.Int.Ed.2009,48,2544–2549.
[75]Li,J.R.;Ma,R.Q.;Cao,T.;Lu,G.D.;Zhu,R.Q.;Zhou,H.-C.Metal-OrganicFrameworksf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卖骑手劳务合同范本
- 家政承包农活合同范本
- 外墙清洗劳务合同范本
- 培训场地费的合同范本
- 培训咨询公司合同范本
- 奥巴马与英拉协议合同
- 复印合同范本模板模板
- 复合模板出租合同范本
- 土地合作开发协议合同
- 围栏贸易采购合同范本
- 中国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2023)解读
- 路灯智能控制合同协议书
- 数据分析伦理问题
- pqe考试题及答案
- 营地运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无人机足球课件教学
- 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2024《矿业权价值评估》真题及答案(考生回忆版)
- 网络舆情与公共关系试卷与答案
- 2025红十字救护员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特种设备操作安全培训课程试题及答案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