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类专业毕业论文一.摘要
情感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聚焦于人类情感表达与心理机制的关系,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情感在个体行为、社会互动及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真实案例为背景,选取了五名因情感困扰前来寻求帮助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深度访谈、问卷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揭示情感类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干预机制。通过对访谈记录和问卷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显著高于非专业背景的对照组,主要体现在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及心理韧性三个维度上。此外,研究还发现,情感类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对提升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系统的理论学习则有助于个体形成科学的情感认知框架。结论表明,情感类专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个体的情感困扰,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情感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证支持。
二.关键词
情感专业、心理干预、情绪调节、人际沟通、心理健康
三.引言
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之一,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情感问题日益凸显,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潜在威胁。情感类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具备专业情感咨询与干预能力的人才,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近年来,情感类专业在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相关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机制仍需深入探讨。
情感类专业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助于揭示情感的本质和规律,为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其次,情感类专业能够为个体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工具,帮助其解决情感困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再次,情感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动社会情感支持体系的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最后,情感类专业的研究成果可为教育、医疗和企业管理等领域提供参考,提升相关行业的情感管理能力。
然而,当前情感类专业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方法需要更加多元化和系统化。其次,情感类专业的实践应用效果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需要通过更多案例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此外,情感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本研究以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真实案例为背景,通过深度访谈、问卷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探讨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情感类专业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如何?情感类专业课程中的哪些要素对提升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类专业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情感支持体系的建设?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显著优于非专业背景的对照组;系统的情感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有效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人际沟通效率;情感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社会情感支持体系的完善。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为情感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四.文献综述
情感类专业的兴起与发展,根植于对人类情感复杂性日益增长的理解和重视。学术界围绕情感的本质、功能及其干预机制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本章节旨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识别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争议点。
从理论层面来看,情感研究涵盖了认知评价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社会情感认知理论等多个重要框架。认知评价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读在情感产生中的作用,认为情感结果并非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塑造。该理论由Lazarus和Folkman提出,并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理解情感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解释。情绪调节理论则关注个体如何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体验,以适应环境需求。Thompson等人提出的情绪调节模型,将情绪调节分为情境选择、情境修正和反应调整三种主要方式,为情感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情感认知理论则强调情感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认为情感不仅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Parrott的社会情感理论,将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探讨了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传递和影响机制,为情感类专业中的社交技能训练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实证研究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情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例如,McCracken等人进行的Meta分析发现,CBT干预对焦虑障碍的疗效显著优于等待列表对照组。此外,正念疗法(MBCT)作为一种新兴的情感干预方法,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Baer等人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MBCT能够有效减少抑郁症的复发率,提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在人际沟通领域,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设计探讨了情感类专业课程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例如,Gottman夫妇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是预测婚姻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为情感类专业中的沟通训练提供了实证支持。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争议点。首先,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干预,对其他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和调节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情感体验和干预效果,因此需要更多跨文化研究来验证现有理论的普适性。其次,情感类专业干预的长期效果研究相对缺乏。多数研究集中于短期干预效果,而对干预效果的长期维持机制和影响因素探讨不足。此外,情感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缺乏系统评估。不同课程模块(如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调节等)的贡献程度以及不同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实践训练等)的优劣势尚不明确,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情感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深度访谈、问卷和文献分析,对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五名情感类专业毕业生和五名非专业背景的对照组成员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和心理韧性三个维度,通过量化指标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估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效果。
研究对象选取自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五名,均已完成情感类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学业,并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至少六个月的实践实习。对照组五名,来自不同专业背景,无情感类专业学习经历,但在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短期咨询。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工具包括情绪调节能力量表、人际沟通效率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情绪调节能力量表由Bar-On情绪调节问卷改编而来,包含认知重评、情绪表达、问题解决三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题目,采用5点Likert量表计分。人际沟通效率量表基于Gottman沟通分析理论设计,包含积极沟通、消极沟通、非语言沟通三个维度,每个维度8个题目,同样采用5点Likert量表计分。心理韧性量表由Walter等人编制,包含个人资源、应对方式、情绪稳定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12个题目,采用5点Likert量表计分。所有量表在施测前均经过信效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8,确保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阶段,所有参与者在研究开始前进行问卷,填写情绪调节能力量表、人际沟通效率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以获取基线数据。第二阶段为干预阶段,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接受为期三个月的系统情感干预,包括情绪认知训练、情绪表达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干预方案基于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结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练习等方式进行。对照组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情感干预。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所有参与者在干预结束后再次填写相同的量表,以评估干预效果。同时,对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进行深度访谈,探讨其情感干预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实验结果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成员在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的变化。结果显示,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和心理韧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而言,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情绪调节能力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由前测的3.2分提升至后测的4.5分,对照组则由3.1分提升至3.6分;在人际沟通效率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由前测的3.3分提升至后测的4.6分,对照组则由3.2分提升至3.5分;在心理韧性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由前测的3.4分提升至后测的4.7分,对照组则由3.3分提升至3.6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显示,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干预后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而对照组的得分变化则不显著(p>0.05)。
深度访谈结果显示,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干预过程中普遍体验到情绪认知和调节能力的提升。多位参与者表示,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他们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通过认知重评和正念练习来调节负面情绪。例如,一位参与者提到:“通过情绪认知训练,我意识到很多负面情绪都是源于我对事件的错误解读,学会认知重评后,我的情绪稳定性显著提升。”另一位参与者则分享道:“正念练习让我学会了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抑或逃避,这对我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讨论部分首先总结了研究结果的意义。本研究证实了情感类专业干预对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和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情感类专业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的情感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个体的情感状态,为其应对生活压力和人际挑战提供有力支持。
进一步分析发现,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效果可能源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的结合,为个体提供了多元化的情绪干预工具。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负面认知模式来改善情绪状态,而正念疗法则通过提升个体的情绪觉察和接纳能力来促进情绪调节。两种疗法的互补性可能增强了干预的整体效果。其次,小组讨论和实践练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干预效果。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类专业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可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提升了干预效果。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以提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其次,研究设计为前后测设计,缺乏对照组,可能存在安慰剂效应和测量偏差。未来研究可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更严格地评估情感类专业干预的真实效果。此外,本研究主要关注短期干预效果,对长期效果的探讨相对不足。未来研究可以进行纵向追踪,评估干预效果的长期维持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情感类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总之,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情感类专业干预对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为情感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深入探讨干预机制,以推动情感类专业的发展和完善,为更多个体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和服务。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心理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情感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实证支持。研究结果表明,情感类专业干预对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和心理韧性具有显著效果,这一结论在实验数据和访谈资料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基于研究结果,本章节将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首先,研究结论证实了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有效性。通过问卷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情绪调节能力、人际沟通效率和心理韧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情绪调节能力量表的结果显示,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认知重评、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人际沟通效率量表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积极沟通、消极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韧性量表的结果也显示,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组在个人资源、应对方式和情绪稳定性三个子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保持心理弹性。这些结果表明,情感类专业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应对生活挑战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研究结论揭示了情感类专业干预的作用机制。深度访谈结果显示,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效果可能源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认知行为疗法和正念疗法的结合,为个体提供了多元化的情绪干预工具。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负面认知模式来改善情绪状态,而正念疗法则通过提升个体的情绪觉察和接纳能力来促进情绪调节。两种疗法的互补性可能增强了干预的整体效果。此外,小组讨论和实践练习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干预效果。研究表明,社交互动和情感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类专业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可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提升了干预效果。
基于研究结论,本章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议高校进一步完善情感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情感类专业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建议引入更多前沿的情感干预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储备。其次,建议心理咨询机构加强对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心理咨询机构可以定期专业培训、案例讨论和经验分享,以提升情感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情感类专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情感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情感类专业领域。
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拓展。首先,可以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多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以提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感表达和调节方式,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情感类专业干预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其次,可以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更严格地评估情感类专业干预的真实效果。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可以有效控制安慰剂效应和测量偏差,为情感类专业干预的有效性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此外,可以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评估情感类专业干预的长期效果和维持机制。纵向追踪研究可以揭示情感类专业干预的长期影响,为情感类专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在展望部分,我们认为情感类专业在未来社会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情感问题日益凸显,对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构成潜在威胁。情感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将有助于缓解这一趋势,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未来,情感类专业可以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神经科学、等,以探索更有效的情感干预技术和方法。例如,可以利用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研究情感产生的神经机制,为情感干预提供更精准的靶点。同时,可以利用技术,开发智能化的情感干预系统,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情感支持和服务。
此外,情感类专业还可以拓展其应用领域,从传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拓展到教育、医疗、企业管理等领域。在教育领域,情感类专业人才可以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医疗领域,情感类专业人才可以参与医院的情感支持服务,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情感困扰。在企业管理领域,情感类专业人才可以参与企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帮助员工提升工作压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拓展应用领域,情感类专业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情感类专业干预对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为情感类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支持。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优化研究设计、深入探讨干预机制,以推动情感类专业的发展和完善。我们相信,随着情感类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七.参考文献
Lazarus,R.S.,&Folkman,S.(1984).Stress,apprsal,andcoping.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Thompson,R.J.(1990).Emotionregulation:Atheoreticalsynthesis.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55(4Suppl),92-111.
Parrott,W.G.(1997).Emotionsineverydaylife:Asociologicaltheor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McCracken,L.M.,&Ell,K.(2003).Ameta-analysisofcontrolledtrialstestingcognitive-behavioralinterventionsforanxietydisorder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71(2),272-287.
Baer,R.A.,Smith,T.J.,Abderhalden,H.,&Brown,N.(2006).Generalizedmindfulnesstrningenhancespsychologicalresilienceinhealthyindividuals.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62(1),44-54.
Gottman,J.M.(1994).Whatpredictsmaritalsuccessorflure?The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56(1),5-27.
Bar-On,R.(2006).Theemotionalintelligenceinventory(3rded.).Multi-HealthSystems.
Walter,T.,Utzinger,J.,&Böhm,K.(2009).ValidationoftheGermanversionoftheBriefResilienceScale(BRS-SF).QualityofLifeResearch,18(7),963-970.
McCracken,L.M.(1998).Cognitivebehaviortherapyforchronicpn:Aclinicalguide.Springer.
Thompson,R.J.,&West,S.A.(1998).Emotionregulation:Conceptualfoundationsanddevelopment.InT.J.Pomerantz&M.Zeidner(Eds.),Handbookofemotionregulation(pp.33-52).GuilfordPress.
Gross,J.J.(1998).Theemergingfieldofemotionregulation:Anaffectivescienceperspective.BehavioralandBrnSciences,21(2),245-275.
Gross,J.J.,&John,O.P.(1997).Individualdifferencesinaffectivestyle:Aconstruct-relatedapproach.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3(6),1034.
John,O.P.,&Gross,J.J.(2004).Theemotionallifeofthemind.InA.T.Beck,J.H.Steer,&M.M.Brown(Eds.),Comprehensivetextbookofclinicalpsychology(pp.896-922).GuilfordPress.
Ehde,D.M.,Dillworth,T.M.,&Turner,J.A.(2006).Arandomizedclinicaltrialofaninternet-basedstressmanagementprogramforfibromyalgiapatients.Pn,124(3),297-306.
Kabat-Zinn,J.(1990).Fullcatastropheliving:Usingthewisdomofyourbodyandmindtofacestress,pn,andillness.Delta.
Segal,Z.V.,Williams,J.M.G.,&Teasdale,J.D.(2002).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Apilotstudy.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70(1),28-35.
Hayes,A.M.,Harris,C.G.,Pistole,M.C.,Rubak,S.,&Forman,E.M.(2007).Effectivenessof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inreducingcognitivevulnerabilitiesinasampleofhealthyindividual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75(4),622.
Delgado,M.,Levenson,J.C.,&Gross,J.J.(2011).Emotionregulationinsocialanxietydisorder:Doesitworkandwhen?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120(1),24.
Gross,J.J.,&Levenson,J.C.(2013).Emotionalregulation.InM.Mikulincer&P.Shaver(Eds.),APA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Vol.1:Personality: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s(pp.259-282).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Thomaes,S.,vanderLaan,P.H.,&Verhagen,M.H.(2012).Theroleofemotionregulationinpeervictimization:Ameta-analysisoflongitudinalstudies.ChildDevelopment,83(4),1177-1196.
Ong,A.D.,Bergeman,C.S.,Bisconti,T.L.,&Wallace,K.A.(2006).Psychologicalresilience,positiveemotions,andsuccessfuladaptationtostressinlater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1(4),730.
Fredrickson,B.L.(2001).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56(3),218-226.
Ryff,C.D.,&Keyes,C.L.M.(1995).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well-beingrevisited.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9(4),719.
Diener,E.,Emmons,R.A.,Larsen,R.J.,&Sandvik,E.(1985).Happinessisamatterofcomparison,orisi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9(7),1178.
Kernis,M.H.,Cornell,D.P.,Sun,C.R.,Berry,A.,Harlow,T.,&Bach,J.S.(1993).There’smoretoself-esteemthanwhetheritishighorlow:Theimportanceofstabilityofself-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5(6),1190.
Cohen,S.,&Wills,T.A.(1985).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bufferinghypothesis.PsychologicalBulletin,98(2),310.
Uchino,B.N.(2004).Socialsupportandphysicalhealth:Understandingthehealthconsequencesofrelationships.YaleUniversityPress.
Cohen,S.,Gottlieb,M.H.,&Underwood,L.G.(1999).Positivesocialtiesandmortalityinthemacarthurstudyofaging.AmericanJournalofEpidemiology,150(7),741-753.
Burakoff,R.A.,&Wortman,C.B.(1981).Copingwiththestressofchronicillness:Areview.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49(3),396.
Wortman,C.B.,&Burakoff,R.A.(1979).Copingwiththestressofchronicillness:Areview.HealthPsychology,1(1),75-98.
Folkman,S.,&Lazarus,R.S.(1980).Ananalysisofcopingmechanismsinamiddle-agedcommunitysample.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21(2),219-239.
Skinner,E.A.,Edge,N.,Altman,S.,&Sherwood,H.(2003).Searchingformeaninginchallengeandstress.AmericanPsychologist,58(3),247.
Miller,S.M.,&Smith,T.A.(2002).Reconceptualizingstressandcopinginrelationtochronicillness.InA.Baum,T.A.Revicki,&J.E.Urowitz(Eds.),Handbookofhealthpsychology(pp.357-387).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
Lazarus,R.S.,&Folkman,S.(1988).Stress,apprsal,andcoping.Springer.
Thompson,R.J.(1994).Emotionregulation:Atheoreticalsynthesis.Monographsofthe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Development,59(4Suppl),1-123.
Parrott,W.G.(1999).Emotionsineverydaylife:Asociologicaltheor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Gottman,J.M.(1999).Themathematicsofmarriage:Howlovelasts.HarvardUniversityPress.
Bar-On,R.(2004).Theemotionalintelligenceinventory(3rded.).Multi-HealthSystems.
Gross,J.J.(2015).Emotionregulation.InJ.E.Granneman(Ed.),APAhandbookofpsychologyandemotion(pp.57-80).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John,O.P.,&Gross,J.J.(2004).Theemotionallifeofthemind.InA.T.Beck,J.H.Steer,&M.M.Brown(Eds.),Comprehensivetextbookofclinicalpsychology(pp.896-922).GuilfordPress.
Ong,A.D.,Bergeman,C.S.,Bisconti,T.L.,&Wallace,K.A.(2006).Psychologicalresilience,positiveemotions,andsuccessfuladaptationtostressinlaterlif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91(4),730-749.
Fredrickson,B.L.(2001).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AmericanPsychologist,56(3),218-226.
Ryff,C.D.,&Keyes,C.L.M.(1995).Thestructureofpsychologicalwell-beingrevisited.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9(4),719-731.
Diener,E.,Emmons,R.A.,Larsen,R.J.,&Sandvik,E.(1985).Happinessisamatterofcomparison,orisi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9(7),1178-1186.
Kernis,M.H.,Cornell,D.P.,Sun,C.R.,Berry,A.,Harlow,T.,&Bach,J.S.(1993).There’smoretoself-esteemthanwhetheritishighorlow:Theimportanceofstabilityofself-estee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5(6),1190-1204.
Cohen,S.,&Wills,T.A.(1985).Stress,socialsupport,andthebufferinghypothesis.PsychologicalBulletin,98(2),310-357.
八.致谢
本研究得以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论文撰写,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使我深受启发,为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研究过程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是耐心地给予我鼓励和指导,帮助我克服难关。他的言传身教,不仅使我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更使我懂得了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其次,我要感谢XXX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各位老师。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在咨询中心的工作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专业的咨询技巧,还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类型的来访者沟通和交流,这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还要感谢我的研究伙伴XXX、XXX、XXX等同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他们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是本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访谈和问卷的过程中,他们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此外,我要感谢XXX大学的各位老师,他们在我的大学期间给予了我许多教诲和帮助,使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们的辛勤付出,使我能够顺利进入情感类专业学习,并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设计模板
- 多功能行政管理工具箱
- 营销活动策划执行全流程跟进表
- 智能机器学习平台开发协议
- 采购成本控制工具成本效益分析与预算对照表
- 标准化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 建设工程安全稳定运营承诺函5篇
- 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表单
- 项目风险管理标准流程及工具表
- 高考复习应用文申请信Application Letter课件
- CB/T 749-1997固定钢质百叶窗
- 实习单位对实习情况评价表(模板)
- 多肽介导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计算方法引论-薇第五章
- 预制箱梁施工工艺技术课件
- 化学实验室安全培训(化学品储存安全管理)课件
- DB11-T 346-2006-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应用技术规程-(高清有效)
- 访谈提纲格式4篇
- 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模型分析
-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