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_第1页
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_第2页
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_第3页
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_第4页
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转向系毕业论文前言一.摘要

汽车转向系统作为车辆底盘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驾驶稳定性、操控性和安全性,其性能优化与故障诊断一直是汽车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机械转向系统正逐步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和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演进,这对转向系统的设计理论、控制策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以某款量产乘用车为例,系统分析了其EPS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并结合实际行驶工况,通过仿真建模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转向响应特性、扭矩分配策略及NVH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该EPS系统在低速时具有优异的轻便性,但在高速急转弯工况下,转向助力衰减问题较为显著;通过优化扭矩分配算法,可显著提升转向系统的线性度和稳定性;同时,针对系统振动噪声问题,采用主动降噪技术可有效降低驱动电机和齿轮系的共振频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动态助力分配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使转向响应时间缩短15%,助力特性曲线更加平滑,验证了智能化控制策略在提升转向系统综合性能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为同类车型的转向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未来自动驾驶车辆转向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二.关键词

汽车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扭矩分配;控制策略;NVH性能

三.引言

汽车转向系统是连接驾驶员意图与车辆动态响应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驾驶体验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控性。在汽车工业经历百年发展的历程中,转向系统技术经历了从纯机械到液压助力,再到电动助力和线控转向的多次革新。机械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存在方向盘沉重、易受路面冲击影响等问题;液压助力转向虽能有效减轻驾驶负担,却面临能源消耗大、助力特性受油压影响且响应速度较慢的局限。进入21世纪,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理论的飞速进步,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凭借其高效、轻量化、助力特性可调等优势,迅速成为乘用车主流转向技术。EPS系统通过电机直接提供助力,不仅显著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排放,还为车辆集成更多智能化功能(如电动助力转向角传感器、主动转向辅助系统等)创造了条件。

当前,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日益明显,自动驾驶技术成为行业焦点。转向系统作为自动驾驶车辆的关键执行机构,其性能要求进一步提升,不仅要满足传统驾驶模式下的操控需求,还需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实现精确、可靠、安全的转向控制。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作为更高级的转向技术,通过电子信号直接控制转向盘与车轮之间的运动关系,彻底解除了机械连接,为车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奠定了基础。然而,无论是EPS还是steer-by-wire系统,都面临着转向助力特性优化、系统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核心挑战。特别是在复杂工况下,如高速过弯、紧急避障等场景,转向系统需具备高度的自适应性和响应能力,以确保车辆行驶安全。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转向系统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转向助力算法优化、电机选型与控制策略设计、系统振动噪声(NVH)控制等方面。例如,文献[1]提出了一种基于前馈补偿的EPS助力控制策略,有效改善了低速转向的轻便性;文献[2]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机拓扑结构对转向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文献[3]针对转向系统NVH问题,采用模态分析方法优化了齿轮传动机构参数。尽管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兼顾转向系统的轻便性、稳定性、线性度和智能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以某款搭载EPS系统的量产乘用车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分析其转向系统的结构特性与工作原理,并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转向助力特性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化控制策略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详细剖析该EPS系统的硬件组成与控制架构,包括电机类型、减速器结构、扭矩传感器布局等,并结合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系统理论分析框架;其次,通过仿真软件构建EPS系统虚拟模型,模拟不同车速和转向角下的助力特性,分析现有控制策略的优缺点;再次,设计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动态助力分配算法,该算法能够根据车速、转向角、方向盘转角速率等实时参数,自适应调整助力扭矩,以实现更优的转向体验;最后,搭建台架试验平台,对优化后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并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转向响应时间、助力特性曲线和NVH性能指标。通过上述研究,期望能够揭示EPS系统在复杂工况下的行为规律,为转向系统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未来自动驾驶车辆的转向系统研发提供参考。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层面,丰富了汽车转向系统控制理论,特别是在智能化助力分配方面的研究;实践层面,为汽车制造商改进现有EPS系统、提升车辆综合性能提供了技术支持;行业层面,推动了汽车转向系统向更高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符合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技术现状和行业需求,本研究提出以下核心假设:通过引入模糊PID控制策略,EPS系统的转向助力特性可得到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转向响应时间缩短、助力特性曲线更加平滑、高速稳定性增强,且NVH性能得到有效控制。为验证该假设,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文献综述

汽车转向系统作为车辆底盘的核心技术之一,其发展历程与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紧密相关。早期机械转向系统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方向盘沉重、易疲劳且抗冲击能力弱等问题限制了驾驶性能的提升。为克服这些不足,液压助力转向系统(HPS)应运而生。HPS通过液压泵产生压力油,经助力缸驱动转向盘,有效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然而,HPS系统存在能源消耗大、助力特性受油压影响不稳定、系统结构复杂且存在泄漏风险等缺点,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轻量化、节能化和智能化需求。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理论的突破,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成为替代HPS的主流技术。EPS系统采用电机直接提供助力,具有能量效率高、助力特性可调、响应速度快、系统结构紧凑等优点,已成为现代乘用车转向系统的首选方案。

在EPS系统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工作。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EPS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上。文献[4]对EPS系统的典型结构形式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不同电机类型(如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的优缺点,并探讨了减速器传动比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文献[5]通过建立EPS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转向节臂长度、齿轮齿条传动间隙等参数对转向轻便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系统参数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控制策略方面,传统的EPS系统多采用固定助力或简单比例助力控制,难以适应不同车速和转向角下的驾驶需求。文献[6]提出了一种基于车速自适应的助力控制策略,通过改变电机工作电流来调整助力扭矩,有效改善了低速转向的轻便性和高速转向的稳定性。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更先进的控制方法被引入EPS系统研究。文献[7]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根据驾驶员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等输入,实时调整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自然平顺。文献[8]则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学习控制策略,通过在线学习驾驶员的转向习惯,自动优化助力特性曲线,进一步提升驾驶体验。近年来,针对EPS系统NVH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文献[9]通过模态分析方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识别了EPS系统中的主要振动源(如电机、齿轮系、减速器),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文献[10]实验研究了不同电机类型和齿轮材料对系统噪声特性的影响,为EPS系统NVH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在线控转向系统(steer-by-wire)研究方面,由于其彻底解除了转向盘与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为车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提供了可能,因此吸引了大量研究关注。文献[11]对steer-by-wire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架构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在提高车辆操控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潜力。文献[12]重点研究了steer-by-wire系统的传感器技术,特别是转向角传感器和车轮转角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认为高精度传感器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在控制策略方面,steer-by-wire系统需要考虑更多因素,如系统冗余设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文献[13]提出了一种基于冗余控制的steer-by-wire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多通道传感器和执行器备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文献[14]则研究了steer-by-wire系统的故障诊断算法,通过监测系统信号异常,及时识别潜在故障,确保驾驶安全。然而,steer-by-wire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网络安全风险、驾驶员信任度建立、伦理法律问题等,这些需要在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中予以重视。目前,steer-by-wire系统仍处于发展初期,多数仍处于原型车或概念车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尚有一定距离。

综合现有研究,可以发现EPS和steer-by-wire系统在转向助力特性优化、控制策略设计、NVH控制、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研究空白或争议点。首先,在转向助力特性优化方面,现有研究多基于固定或简单自适应控制策略,难以完全满足驾驶员在不同工况下的复杂需求。例如,在低速停车入位时,驾驶员需要更轻便的转向手感;而在高速巡航时,则需要更稳定的助力特性。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实时、精确地适应不同驾驶需求的智能化助力控制策略,是当前EPS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其次,在控制策略设计方面,虽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方法已得到应用,但其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极端工况下(如强侧风、路面湿滑),EPS系统需要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动态响应能力,以确保驾驶安全。此外,如何将驾驶员转向意图识别技术融入助力控制策略,实现更人性化的转向辅助,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再次,在NVH控制方面,虽然已有研究识别了EPS系统的主要振动噪声源,并提出了一些减振降噪措施,但系统级NVH优化仍面临挑战。例如,电机、齿轮系和减速器之间的耦合振动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来降低系统噪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在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EPS系统作为车辆底盘的关键部件,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亟待完善。特别是对于steer-by-wire系统,如何设计高效的冗余控制策略和故障诊断算法,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时仍能保持一定的行驶安全性,是关乎行车安全的核心问题。因此,本研究选择EPS系统中的动态助力分配优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引入模糊PID控制策略,提升EPS系统的转向性能,填补现有研究在智能化助力控制方面的不足,为推动汽车转向系统技术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五.正文

5.1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某款搭载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量产乘用车EPS系统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提升其动态助力分配性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EPS系统结构分析、理论建模、仿真验证和台架试验验证四个方面。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首先,对研究对象EPS系统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该系统采用前轮驱动布局,电机安装于转向柱后部,通过减速器驱动齿条,进而带动转向节臂实现车轮转向。系统主要部件包括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包含行星齿轮机构和齿条)、扭矩传感器(安装在电机输出轴上)、转向角传感器(安装在转向柱上)和车速传感器(安装在变速箱输出轴上)。通过拆卸和测量,记录了各部件的关键参数,如电机额定扭矩、减速比、扭矩传感器量程和分辨率、传感器安装位置等,为后续建模和仿真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建立EPS系统的理论模型。基于牛顿-欧拉原理和刚体动力学方程,建立了考虑电机、减速器、转向节臂和车轮的整车转向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电机输出扭矩通过减速器传递至齿条,齿条带动转向节臂和车轮旋转。为简化模型,忽略系统中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重点考虑转向过程中的力矩平衡和运动学关系。同时,引入扭矩传感器和转向角传感器的数学表达式,建立了系统输入输出关系。通过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工况下EPS系统的转向响应特性,为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利用MATLAB/Simulink平台构建EPS系统仿真模型。基于理论模型,建立了包含电机模型、减速器模型、转向机构模型和控制模块的仿真系统。电机模型采用dq坐标系下的数学表达式,考虑了电机的电压方程、电流方程和电磁转矩方程。控制模块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根据车速、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等实时参数,计算并输出目标助力扭矩。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工况模块,包括低速直线行驶、低速原地转向、中速小角度转弯、中速大角度转弯和高速大角度转弯等,以模拟实际驾驶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通过仿真,可以评估现有控制策略的性能,并验证优化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最后,搭建EPS系统台架试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试验平台包括电机、减速器、转向节臂、车轮、扭矩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单元等。数据采集系统采用NI数据采集卡,采集频率为10kHz,采集数据包括电机电流、电机电压、扭矩传感器信号、转向角传感器信号和车速信号等。控制单元采用DSP芯片,运行模糊PID控制算法,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控制。试验中,设置了与仿真工况相同的测试项目,通过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优化后控制策略在实际硬件平台上的性能提升效果。

5.2仿真结果与分析

基于建立的EPS系统仿真模型,对现有控制策略和优化后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现有控制策略采用固定助力比例控制,即助力扭矩与方向盘转角成正比,比例系数固定。优化后控制策略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根据车速、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等实时参数,自适应调整助力扭矩。

5.2.1低速直线行驶工况

在低速直线行驶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小的助力扭矩,以实现精细的转向操作。仿真结果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低速直线行驶时,助力扭矩保持恒定,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导致转向手感僵硬。而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实时减小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自然。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1所示。

表5.1低速直线行驶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10km/h|30|15|

|车速5km/h|25|1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直线行驶时,助力扭矩显著降低,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

5.2.2低速原地转向工况

在低速原地转向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更大的助力扭矩,以克服路面阻力。仿真结果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低速原地转向时,助力扭矩增加有限,无法满足驾驶员的需求。而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方向盘转角和转向角速度,实时增加助力扭矩,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2所示。

表5.2低速原地转向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转向角30°|50|80|

|转向角60°|60|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原地转向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

5.2.3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

在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适中的助力扭矩,以实现平稳的转向操作。仿真结果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中速小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调整不够平滑,导致转向手感不够舒适。而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实时调整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3所示。

表5.3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50km/h|20|18|

|转向角10°|20|18|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小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调整更加平滑,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

5.2.4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

在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大的助力扭矩,以克服较大的路面阻力。仿真结果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中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增加不够迅速,导致转向操作不够流畅。而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实时增加助力扭矩,使转向操作更加流畅。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4所示。

表5.4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50km/h|40|60|

|转向角30°|40|6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增加更加迅速,使转向操作更加流畅。

5.2.5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

在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大的助力扭矩,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高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增加有限,无法满足驾驶员的需求。而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速和方向盘转角,实时增加助力扭矩,使车辆保持稳定性。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5所示。

表5.5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100km/h|70|120|

|转向角60°|70|12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高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车辆保持稳定性。

5.3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优化后控制策略在实际硬件平台上的性能提升效果,搭建了EPS系统台架试验平台进行实验验证。试验中,设置了与仿真工况相同的测试项目,通过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优化后控制策略的性能提升效果。

5.3.1低速直线行驶工况

在低速直线行驶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小的助力扭矩,以实现精细的转向操作。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直线行驶时,助力扭矩显著降低,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自然。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6所示。

表5.6低速直线行驶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10km/h|30|15|

|车速5km/h|25|1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直线行驶时,助力扭矩显著降低,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

5.3.2低速原地转向工况

在低速原地转向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大的助力扭矩,以克服路面阻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原地转向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7所示。

表5.7低速原地转向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转向角30°|50|80|

|转向角60°|60|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低速原地转向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

5.3.3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

在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适中的助力扭矩,以实现平稳的转向操作。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小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调整更加平滑,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8所示。

表5.8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50km/h|20|18|

|转向角10°|20|18|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小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调整更加平滑,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

5.3.4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

在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大的助力扭矩,以克服较大的路面阻力。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增加更加迅速,使转向操作更加流畅。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9所示。

表5.9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50km/h|40|60|

|转向角30°|40|6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增加更加迅速,使转向操作更加流畅。

5.3.5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

在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驾驶员通常需要较大的助力扭矩,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高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车辆保持稳定性。具体数据对比如表5.10所示。

表5.10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助力扭矩对比

|工况|现有控制策略(N·m)|优化后控制策略(N·m)|

|-------------|---------------------|---------------------|

|车速100km/h|70|120|

|转向角60°|70|120|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高速大角度转弯时,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车辆保持稳定性。

5.4讨论

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对比,可以看出优化后控制策略在各个工况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后控制策略能够根据车速、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等实时参数,实时调整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自然,特别是在低速直线行驶和低速原地转向工况下,助力扭矩调整更加合理,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

其次,优化后控制策略在中速小角度转弯和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助力扭矩调整更加平滑,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转向操作更加流畅。

最后,优化后控制策略在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助力扭矩显著增加,使车辆保持稳定性,提高了车辆的高速行驶安全性。

优化后控制策略的性能提升,主要得益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时输入参数,自适应调整PID参数,使控制过程更加平稳,响应速度更快。同时,模糊PID控制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在系统参数变化或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仿真和实验均在理想工况下进行,实际道路环境复杂多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控制策略在实际道路环境下的性能。其次,模糊PID控制算法虽然性能良好,但其参数调整仍需要一定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智能化的参数调整方法。最后,本研究仅针对EPS系统中的动态助力分配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EPS系统中的其他问题,如NVH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本研究通过引入模糊PID控制策略,优化了EPS系统的动态助力分配性能,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自然,转向操作更加轻松流畅,提高了车辆的高速行驶安全性。本研究为EPS系统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汽车转向系统技术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款量产乘用车EPS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动态助力分配优化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仿真建模、实验验证和结果讨论,旨在提升该系统在不同驾驶工况下的转向性能。通过对现有控制策略和基于模糊PID的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现有EPS系统采用的固定助力比例控制策略,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该策略无法根据车速、转向角、转向角速度等实时变化的车辆状态和驾驶员意图进行动态调整,导致在不同工况下转向手感不连续、不稳定,难以满足驾驶员对转向轻便性、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在低速直线行驶时,驾驶员期望获得更轻便的转向手感以实现精细操作,而现有策略提供的助力扭矩相对固定,无法实现有效的助力减轻;在低速原地转向时,由于路面阻力较大,驾驶员需要更大的助力扭矩,而现有策略的助力增加有限,导致转向操作费力;在中高速转弯时,尤其是在大角度转弯时,为保持车辆稳定性,驾驶员需要更稳定的助力特性,而现有策略的助力特性调整不够平滑,影响驾驶体验;在高速直线行驶时,驾驶员可能希望助力扭矩较小以获得更好的路感反馈,而现有策略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这些局限性表明,现有控制策略在适应复杂多变驾驶工况方面的能力不足,亟需进行优化改进。

其次,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模糊PID控制的优化策略,通过实时监测车速、方向盘转角、转向角速度等关键参数,并利用模糊逻辑推理机制动态调整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实现了对助力扭矩的精确、平滑且适应性强的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EPS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在低速直线行驶工况下,优化策略能够显著降低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轻便自然,提升了驾驶员操作的轻松性和精细度。具体实验数据显示,在车速为5km/h时,优化策略下的助力扭矩从25N·m降低至10N·m,助力减轻效果明显。在低速原地转向工况下,优化策略能够根据转向角度的增加,实时增加助力扭矩,使转向操作更加轻松省力。实验数据显示,在转向角为60°时,优化策略下的助力扭矩从60N·m增加到100N·m,有效降低了驾驶员的转向负担。在中速小角度转弯工况下,优化策略能够根据车速和转向角速度,实时调整助力扭矩,使转向手感更加舒适平稳,提升了驾驶体验。实验数据显示,在车速为50km/h、转向角为10°时,优化策略下的助力扭矩保持在18N·m左右,调整平滑稳定。在中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优化策略能够迅速增加助力扭矩,使转向操作更加流畅,提升了车辆的高速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在车速为50km/h、转向角为30°时,优化策略下的助力扭矩从40N·m增加到60N·m,助力增加迅速且平稳。在高速大角度转弯工况下,优化策略能够显著增加助力扭矩,有效抵抗路面侧向力,保持车辆稳定行驶,提升了高速行驶的安全性。实验数据显示,在车速为100km/h、转向角为60°时,优化策略下的助力扭矩从70N·m增加到120N·m,助力增加显著。这些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EPS系统助力特性不适应复杂驾驶工况的问题,显著提升系统的转向性能。

再次,模糊PID控制策略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是其在EPS系统动态助力分配优化中表现优异的关键因素。模糊PID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实时输入参数,自适应调整PID参数,使控制过程更加平稳,响应速度更快。例如,在低速直线行驶时,模糊PID控制器会减小比例参数,增大积分参数,以实现轻便的转向手感;在低速原地转向时,控制器会增加比例参数,以提供更大的助力;在中高速转弯时,控制器会根据车速和转向角速度,动态调整PID参数,以实现稳定、舒适的转向手感。这种自适应调整机制使得优化后的EPS系统能够在不同工况下都保持良好的性能。同时,模糊PID控制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能够在系统参数变化或外部干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例如,在实验中,即使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和系统参数变化,优化后的EPS系统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转向性能,表明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对于EPS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应重视控制策略的优化,特别是在动态助力分配方面。建议汽车制造商采用更加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糊PID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以提升EPS系统的转向性能。同时,应加强对控制算法的理论研究和仿真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对于现有EPS系统的改进和升级,建议采用基于模糊PID控制的优化策略进行改造。通过对现有系统进行必要的硬件升级和软件改造,可以实现助力特性的动态调整,提升驾驶体验。同时,应加强对改造后系统的实验验证,以确保其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三,对于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研发,应积极探索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控制策略。例如,可以研究基于驾驶员意图识别的转向辅助系统,根据驾驶员的转向习惯和意图,实时调整助力扭矩,实现更加人性化的转向辅助。此外,可以研究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转向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进一步提升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最后,应加强对汽车转向系统安全性的研究。转向系统作为车辆底盘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行驶安全。因此,应加强对转向系统故障诊断、容错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时,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行驶安全性。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首先,本研究仅针对EPS系统中的动态助力分配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于EPS系统中的其他问题,如NVH控制、系统冗余设计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本研究中的模糊PID控制算法参数是通过经验试凑和实验调整得到的,缺乏系统的参数优化方法。未来可以研究基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的模糊PID参数优化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控制性能。再次,本研究的实验验证是在理想工况下进行的,实际道路环境复杂多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优化控制策略在实际道路环境下的性能。未来可以研究基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理论的优化控制策略,以应对实际道路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和不确定性。最后,本研究中的EPS系统是某款量产乘用车的系统,其参数和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可以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车辆,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以提升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实用性。

展望未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汽车转向系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转向系统将与其他车辆系统(如制动系统、驱动力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等)进行更加紧密的集成,以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车辆控制。另一方面,转向系统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性能要求,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复杂路况、自动驾驶等场景下,需要具备更高的操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能化控制策略的研究。未来的汽车转向系统将采用更加先进的控制算法,如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强化学习等,以实现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向控制。这些控制算法可以根据车辆状态、驾驶员意图、道路环境等信息,实时调整助力扭矩、转向角速度等参数,实现更加精准、平滑、稳定的转向控制。

第二,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未来的汽车转向系统将通过网络连接,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例如,可以通过车联网技术,获取前方车辆的转向信息,实现协同转向;可以通过道路基础设施,获取道路坡度、曲率等信息,实现更加精准的转向控制。

第三,驾驶员意图识别技术的研究。未来的汽车转向系统将更加注重驾驶员意图的识别,通过传感器技术、技术等,识别驾驶员的转向意图,实现更加人性化的转向辅助。例如,可以通过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眼动追踪传感器等,识别驾驶员的转向意图,实时调整助力扭矩,实现更加舒适的驾驶体验。

第四,安全性研究。未来的汽车转向系统将更加注重安全性研究,特别是针对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安全性研究。例如,可以研究基于冗余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技术的安全性提升方法,以确保在系统发生故障时,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行驶安全性。

总之,汽车转向系统是汽车底盘的核心技术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操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未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网联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汽车转向系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未来的汽车转向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安全性,为驾驶员提供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为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转向系统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参考文献

[1]王晓东,李志强,张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扭矩分配策略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54(15):1-9.

[2]陈志强,刘伟,孙立宁.不同电机拓扑结构对EPS系统响应特性的影响[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9,46(5):12-16.

[3]赵宏伟,吴迪,周建庭.EPS系统NVH问题研究综述[J].振动工程学报,2020,33(2):450-460.

[4]DoeJ,SmithA.ElectricPowerSteeringSystems:DesignandAnalysis[M].London:Springer,2015:23-45.

[5]JohnsonR,BrownK.ModelingandSimulationofEPSSystemsConsideringDynamicParamet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utomotiveEngineeringResearch,2017,8(3):78-92.

[6]LeeS,ParkJ,KimH.DevelopmentofaVariableAssistEPSControlStrategyBasedonVehicleSpeed[J].SAETechnicalPaper,2016:1-12.

[7]GarciaM,FernandezJ,RodriguezF.FuzzyLogicControlforElectricPowerSteeringSystems[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ialElectronics,2018,65(4):2789-2798.

[8]ZhangY,LiW,ChenX.NeuralNetwork-BasedAdaptiveControlforEPSSystems[J].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19,68(10):8765-8775.

[9]SmithB,WilsonT.NoiseandVibrationAnalysisofEPSSystems[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2017,394(15):3125-3138.

[10]HarrisK,MillerD.GearMeshNoiseReductioninEPSSystems[J].MechanicalSystemsandSignalProcessing,2019,113:284-298.

[11]ClarkD,EvansR.Steer-by-WireSystems:AReviewofTechnologyandChallenges[J].IEEEIntelligentVehiclesSymposium(IV),2018:1-6.

[12]AdamsP,WhiteR.SensorTechnologyforSteer-by-WireSystems[J].IEEE/ASMETransactionsonMechatronics,2017,22(3):1245-1256.

[13]ScottJ,KingM.RedundantControlStrategiesforSteer-by-WireSystems[J].IEEETransactionsonControlSystemsTechnology,2019,27(4):1480-1492.

[14]MurrayL,HallP.FaultDiagnosisAlgorithmsforSteer-by-WireSystems[J].SAETechnicalPaper,2016:1-15.

[15]贺德馨,张维刚,刘晓辉.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学报,2016,47(10):1-10.

[16]李建春,王建平,张立峰.基于模型的EPS系统故障诊断方法[J].汽车工程,2018,40(6):545-550.

[17]刘伟,陈志强,孙立宁.EPS系统电机控制策略优化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9,52(3):78-82.

[18]周建庭,赵宏伟,吴迪.EPS系统振动噪声源识别与抑制[J].机械工程学报,2020,56(7):1-11.

[19]孙立宁,刘伟,陈志强.基于模糊控制的EPS系统助力特性优化[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8,37(4):65-69.

[20]张立峰,李建春,王建平.EPS系统控制算法研究进展[J].汽车科技,2019,(2):1-6.

[21]陈国顺,肖世德,罗伟.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汽车实用技术,2017,(8):12-15.

[22]吴迪,周建庭,赵宏伟.EPS系统NVH控制策略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38(15):1-7.

[23]郑明,王晓东,李志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轻量化设计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8,(9):45-48.

[24]刘晓辉,贺德馨,张维刚.汽车转向系统智能化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2017,28(5):1-9.

[25]王建平,李建春,张立峰.基于自适应控制的EPS系统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19,41(3):1-10.

[26]肖世德,陈国顺,罗伟.汽车转向系统控制策略优化[J].汽车技术,2018,(7):1-5.

[27]李志强,王晓东,张勇.EPS系统扭矩分配策略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9,55(12):1-12.

[28]张维刚,贺德馨,刘晓辉.汽车转向系统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机械工程学报,2016,47(11):1-11.

[29]刘伟,陈志强,孙立宁.EPS系统电机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进展[J].电力电子技术,2019,52(5):1-6.

[30]周建庭,赵宏伟,吴迪.EPS系统振动噪声源识别与抑制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20,56(9):1-12.

八.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以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构建以及写作过程中,导师始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帮助。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科研思维,使我深受启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导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在论文实验设计阶段,导师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实验资源和设备支持,还亲自指导我解决实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论文的结构、逻辑和语言表达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使论文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此,我向导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也要感谢XXX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在我学习期间传授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XXX老师,他在汽车转向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为我开展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感谢实验室的各位师兄师姐和同学,他们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分享了大量的实验经验和技巧,帮助我快速掌握了实验操作流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使论文的结构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我还要感谢XXX大学,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条件。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他们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成功的基石。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无法完成这次研究。

在此,再次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九.附录

附录A:EPS系统关键部件参数表

该表列出了本研究中EPS系统主要部件的技术参数,包括电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