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文件名称:插秧机操作工作业指导书编制部门:综合办公室编制时间:2025年类别:两级管理标准编号:审核人:版本记录:第一版批准人:一、总则

1.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所有操作插秧机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等。

2.目的:通过本指导书,使操作人员掌握插秧机的正确操作方法,确保插秧作业的顺利进行,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依据:本指导书依据《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和《插秧机操作手册》等相关法规和标准编写。

二、操作前的准备

1.劳动防护用品穿戴: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规定的安全帽、防护眼镜、手套、防滑鞋等劳动防护用品,以确保在操作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2.技术准备:

操作人员应熟悉插秧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插秧作业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培训和自学提高操作技能。

3.设备检查:

在操作前,应对插秧机进行全面检查,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秧苗输送装置等,确保各部件正常工作。

4.物料准备:

根据插秧作业面积和秧苗需求,提前准备足够的秧苗,并检查秧苗质量,确保秧苗新鲜、整齐。同时,检查秧苗箱的填充是否充足,防止在作业过程中秧苗供应不足。

5.地面准备:

插秧前应对作业地块进行平整,确保地面无障碍物,以避免对插秧机造成损害。同时,根据地块的实际情况调整插秧机的作业参数。

6.工作环境:

确保作业区域安全,无高压线路、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因素。操作前对作业区域进行巡视,确保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

7.通讯设备:

操作人员应携带通讯设备,以便在作业过程中与指挥人员保持联系,及时传递作业情况和处理突发状况。

三、操作的先后顺序与方式

1.作业步骤:

a.启动发动机:检查油量、水量充足后,启动发动机,预热5-10分钟。

b.调整作业参数:根据秧苗规格和土地条件,调整插秧机深度、株距等参数。

c.作业开始:缓慢将插秧机驶入作业区域,启动秧苗输送装置。

d.作业过程中:保持匀速行驶,注意观察插秧机工作状态和秧苗分布情况。

e.作业结束:完成作业区域后,关闭秧苗输送装置,停止发动机。

2.关键操作要求:

a.起步平稳:启动和行驶过程中,避免急加速或急刹车,保持匀速。

b.插秧深度:根据秧苗大小和土地情况,调整插秧深度,确保秧苗稳定。

c.株距均匀:通过调整插秧机株距控制装置,确保株距均匀一致。

3.特殊工序处理方法:

a.肥料施用:在插秧前,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当施用底肥。

b.防病虫害:插秧后,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确保秧苗健康成长。

4.常见操作偏差的纠正措施:

a.插秧深度不均匀:调整插秧机深度控制装置,确保深度一致。

b.株距不均匀:检查插秧机株距控制装置是否紧固,必要时进行调整。

c.插秧遗漏:检查秧苗输送装置是否堵塞,清理堵塞物,确保秧苗顺利输送。

d.插秧过深或过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插秧机深度控制装置,避免插秧过深或过浅。

四、操作过程中设备及工具的状态要求

1.正常运行状态特征:

a.发动机运行平稳,无异常噪音和振动。

b.插秧机各传动部件运行顺畅,无卡滞现象。

c.液压系统压力稳定,无泄漏现象。

d.电气系统工作正常,仪表指示准确。

e.秧苗输送装置运行平稳,秧苗分布均匀。

f.地轮或履带无异常磨损,地面接触良好。

2.潜在异常迹象:

a.发动机出现异常噪音、振动或过热。

b.传动部件有异响、卡滞或磨损痕迹。

c.液压系统压力波动大或泄漏。

d.电气系统故障灯亮或仪表读数异常。

e.秧苗输送装置运行不稳定或秧苗分布不均匀。

f.地轮或履带磨损严重或有异常磨损痕迹。

3.状态维护的基本要求:

a.定期检查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的状态,及时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部件。

b.保持插秧机清洁,定期清理秧苗输送装置,防止堵塞。

c.检查液压油、机油和冷却水的液位,确保在正常范围内。

d.定期检查和调整插秧机的各项参数,确保作业精度。

e.操作人员应熟悉插秧机的维护保养知识,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f.遵循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损坏。

五、作业过程中的参数调试与质量校验

1.关键参数调试方法:

a.插秧深度:根据秧苗大小和土壤硬度,通过调整插秧机的深度控制杆来设定合适的插秧深度。

b.株距:通过调整插秧机的株距调节装置,确保株距符合种植要求。

c.行距:根据田块宽度调整插秧机的行距,保证行距一致。

d.秧苗倾斜度:通过调整秧苗输送装置的角度,确保秧苗插入土壤后倾斜度合适。

2.质量校验频次与标准:

a.校验频次:作业过程中,每完成一定面积(如0.1公顷)后进行一次质量校验。

b.校验标准:株距、行距误差不超过规定范围(如株距±2cm,行距±5cm),插秧深度误差不超过规定值(如±1cm),秧苗倾斜度符合要求。

3.校验不合格的处理流程:

a.发现问题:操作人员发现校验不合格时,立即停止作业。

b.分析原因:检查相关参数设置是否正确,设备是否存在故障。

c.调整参数:根据校验结果调整插秧机参数,确保符合标准。

d.复验:调整后进行复验,确认参数调整有效。

e.继续作业:复验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插秧作业。如复验仍不合格,应进一步检查设备,必要时联系维修人员。

六、操作人员的作业站位与规范动作

1.合理站位:

a.操作人员应站在插秧机驾驶室或操作平台中央,以便于全面观察作业区域和机器状态。

b.确保两脚稳固,与机器保持适当的距离,便于操控。

c.身体与机器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在必要时进行紧急操作或调整。

2.标准动作规范:

a.启动和停止发动机时,应缓慢操作,避免突然动作导致机身振动。

b.调整插秧机参数时,应使用合适的工具,避免徒手操作。

c.行驶过程中,保持目光向前,观察作业情况和路面状况。

d.遇到障碍物或需要调整行进方向时,应提前减速,避免紧急转向。

e.操作秧苗输送装置时,应平稳操作,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秧苗损伤。

3.避免误操作的动作禁忌:

a.避免在行驶过程中突然改变方向或急刹车,以防发生事故。

b.不要在机器运行时进行维修或清洁工作,确保安全。

c.不要在操作过程中分散注意力,如接打电话、吃东西等。

d.不要在插秧机旁进行跳跃、奔跑等剧烈动作,以防意外碰撞。

e.不要在操作过程中使用不当的工具或方法,如使用尖锐物品清理秧苗输送装置。

4.人机工程学应用:

a.插秧机的操作设计应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原理,确保操作人员能够舒适、安全地操作。

b.驾驶室或操作平台应提供足够的空间,以便操作人员自由活动。

c.控制装置的位置和操作力应适中,避免长时间操作导致的疲劳。

七、作业过程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1.质量控制:

a.确保秧苗质量,避免使用病弱、畸形或受损的秧苗。

b.严格按照作业参数进行操作,保证株距、行距和插秧深度的准确性。

c.定期检查秧苗分布情况,发现偏差及时调整。

d.作业结束后,对插秧质量进行抽样检查,确保符合种植标准。

2.安全防护:

a.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手套等。

b.作业区域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c.行驶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与行人或车辆发生碰撞。

d.发生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车,采取安全措施。

3.设备保护:

a.避免在田间作业时对插秧机造成损坏,如避免撞击硬物。

b.定期检查设备,及时润滑和更换磨损件。

c.作业结束后,将插秧机放置在干燥通风处,防止锈蚀。

4.环境维护:

a.作业过程中,注意保护田间环境,避免秧苗被泥土或杂草污染。

b.遵守环保规定,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c.作业结束后,清理作业区域,保持环境卫生。

八、作业完成后的收尾工作

1.现场清理:

a.清理作业区域,移除作业中产生的杂草、垃圾等杂物。

b.确保作业区域整洁,无遗留物,便于后续种植或其他农业活动。

2.设备归位:

a.关闭插秧机发动机,释放所有操作杆,使机器处于安全状态。

b.将插秧机停放在指定位置,避免日晒雨淋,必要时进行遮盖。

c.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完好,如有损坏或异常,应及时记录并报告。

3.物料整理:

a.整理剩余秧苗,避免浪费,并妥善存放。

b.清理秧苗输送装置,确保无残留秧苗和泥土。

4.作业记录填写:

a.详细记录作业日期、时间、作业面积、秧苗种类、作业参数等关键信息。

b.记录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设备维护情况。

c.将作业记录妥善保存,以便后续查询和分析。

九、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

1.设备故障:

a.发现设备故障时,立即停止作业,避免扩大损害。

b.根据故障情况,尝试自行排除或简单修复。

c.如无法自行处理,应立即上报给维修人员,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d.维修过程中,确保操作人员远离故障设备,避免二次伤害。

2.质量异常:

a.发现秧苗质量异常时,立即停止作业,检查原因。

b.分析异常原因,如秧苗质量、插秧参数等。

c.采取相应措施纠正问题,如调整插秧参数、更换秧苗等。

d.问题解决后,重新进行质量校验,确保符合标准。

3.安全隐患:

a.发现安全隐患时,立即停止作业,并设置警示标志。

b.分析隐患原因,采取紧急措施消除隐患。

c.如隐患无法立即消除,应上报上级部门,并制定临时安全措施。

d.隐患排除后,进行安全评估,确保作业环境安全。

4.上报要求:

a.所有突发问题均需在第一时间内上报,不得隐瞒。

b.上报内容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措施及结果。

c.上报渠道包括现场汇报、电话通知、短信或邮件等。

十、附则

1.解释权:

本作业指导书由XXX农业机械操作培训中心负责解释。

2.生效日期:

本作业指导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