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_第1页
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_第2页
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_第3页
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_第4页
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清晨推开窗,转角处那幅描绘着老巷口修鞋匠、卖糖画老人的壁画正被晨光温柔笼罩;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永乐宫三清殿里色彩斑斓的朝元图在玻璃展柜后静静诉说着七百年前的信仰;路过新建的社区文化广场,孩子们踮着脚在“我的家园”主题壁画上添最后一笔彩虹——这些或古老或鲜活的壁画,从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到城市更新的街角,从宗教圣殿的穹顶到乡村小学的走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范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的社会纽带。本文将从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公共空间的教育载体、社区认同的情感纽带、精神世界的疗愈媒介、城市记忆的视觉档案五个维度,深入探讨壁画艺术在当代社会运行中的多维功能。一、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从洞窟到街巷的文明密码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那幅距今1500余年的“鹿王本生图”依然色彩鲜丽:九色鹿高昂着头,向国王讲述救起溺水者却反被出卖的故事。画工用长卷式连环画的构图,让11个情节在横向展开的壁画中自然衔接,连孩童都能顺着画面“读”出完整的故事。这不是简单的艺术装饰,而是佛教传播者用视觉语言翻译的宗教经典——当不识字的信众跪在洞窟中,抬头望见这些生动的壁画,“因果轮回”的教义便随着色彩与图像渗入心田。类似的场景在山西芮城永乐宫的元代壁画中同样存在:403平方米的“朝元图”里,286位神仙排列成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帝君的冕旒、玉女的飘带、力士的甲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些古代壁画,本质上是刻在墙壁上的“文化教科书”,将文字记载的抽象思想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让文明基因在世代更迭中得以延续。到了当代,壁画的文化传承功能呈现出更开放的形态。在陕西户县的乡村,农民画家用大红大绿的色块在村舍外墙上绘制“麦收时节”“社火游行”,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壁画不仅保留了关中地区“墙围画”的传统技法,更将“二月二龙抬头”“秋忙会”等民俗活动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视觉记忆。我曾在户县大王镇见过一位83岁的王奶奶,她指着自家院墙上的“打夯图”说:“现在年轻人都用机器盖房了,可这壁画里的号子声,我闭着眼都能跟着唱。”这种传承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场景中“活”起来。北京798艺术区的“敦煌飞天”主题壁画则是另一种尝试:艺术家将莫高窟第321窟的飞天形象进行解构,用丙烯颜料和金箔在工业风的砖墙上重新创作,飘带的弧度依然流畅,但背景加入了现代城市的剪影。策展人说:“我们想让年轻人知道,敦煌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可以和今天的生活对话的文化源头。”从洞窟到街巷,壁画始终是文化基因最坚韧的载体。它不像古籍需要特定的阅读能力,不像文物需要玻璃柜的保护,而是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让文明的密码在触摸、凝视、讲述中代代相传。正如敦煌研究院的老专家常说的:“壁画是活的,因为看画的人在活,他们的故事在活。”二、公共空间的教育载体:无墙课堂里的全民学习去年深秋在成都玉林路散步,偶然走进一条“诗歌小巷”:青灰色的砖墙上,李白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配着水墨山水,杜甫的“花重锦官城”旁画着带露的芙蓉,连小朋友的童诗都被装裱成卡通画框挂在墙腰。住在巷子里的张大爷每天晨练都要在墙前站一会儿:“我没念过大学,可看着这些诗和画,好像也能摸到点古人的心思。”这正是壁画作为公共教育载体最动人的地方——它打破了学校课堂的边界,将知识转化为可亲近的视觉语言,让教育发生在散步、等公交、接孩子的日常碎片里。在教育功能的实现上,壁画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受众的广泛性。学校的历史课只覆盖学生,博物馆的展览需要购票和时间,而社区、街道、公园的壁画是“24小时开放的教室”。上海虹口区的“红色记忆”主题壁画长廊,用30幅画作串联起1921年至1949年的本地革命事件:从《新青年》编辑部的灯光到四行仓库的弹孔,放学的小学生会踮脚数画里的红旗,买菜的阿姨会和同伴说:“原来咱们住的弄堂,当年还有地下党藏过文件。”其次是内容的针对性。杭州某小学的“科学探索”壁画区,一楼是“昆虫王国”,用超写实手法画了蝴蝶翅膀的鳞片、蚂蚁的触角;二楼是“宇宙奥秘”,银河从天花板倾泻到墙面,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清晰可见;三楼是“人体奇观”,放大的细胞和神经元像彩色的藤蔓。校长告诉我:“孩子们课间趴在墙上看,比在课本上看插图记得牢多了。”更值得关注的是,壁画教育往往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力。南京老门东的“非遗传承”壁画群里,画着云锦织机的构造、绒花制作的步骤、金陵刻经的刀法。有次看到几个中学生举着手机拍“绒花”壁画,其中一个说:“原来绒花不是用真丝,是用铜丝缠绒线!我之前参加汉服社,一直想自己做头花,这下知道怎么做了。”后来她们真的联系了绒花传承人,在社区办起了手工课。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正是壁画教育最珍贵的价值——它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用美作为钥匙,打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三、社区认同的情感纽带:从“我家”到“我们”的心理共建2020年参与广州永庆坊的社区改造项目时,我见证了壁画如何重塑居民的社区认同。这片老城区住着很多“土著”,但年轻人大多搬去了新区,老房子空置率高,邻里关系日渐疏远。改造团队没有急着拆墙,而是带着居民开了三场“记忆座谈会”:80岁的陈伯说“小时候最馋街角的牛骨汤”,50岁的李姐记得“楼后那棵木棉树,每年春天落英能铺满半条街”,小学生小林画了他和奶奶在天台种的三角梅。这些故事被整理成12幅壁画,分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牛骨汤摊的壁画前,陈伯每天早上搬个小马扎坐着,遇到陌生人就说“这汤头要熬八小时”;木棉树壁画下,李姐和邻居们自发种了三棵新木棉;小林的三角梅壁画旁,居民们建起了“天台花园”,谁家种了新花都会喊大家来赏。半年后做调查,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评分从3.2分(满分5分)涨到了4.5分,78%的人表示“现在遇到邻居会主动打招呼”。这种情感纽带的建立,关键在于“参与感”的培育。成都东郊记忆的“厂史壁画”项目中,老工人被邀请担任“艺术顾问”:退休的张师傅指着壁画里的老车床说“这个零件的位置不对,当年是在左边”,技术科的王工帮忙核对了1983年的车间平面图。当壁画完成时,工人们带着孙辈来“找自己”——有人在画里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站在机器旁,有人认出了当年一起加班的同事。一位老阿姨抹着眼泪说:“原来我们当年流的汗,都被画在墙上了,孩子们看了就知道,这个厂子是怎么建起来的。”这种“被看见”的感觉,让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让“我家”的故事变成“我们”的历史。在乡村振兴中,壁画的情感凝聚功能同样显著。贵州肇兴侗寨的“鼓楼故事”壁画,由村里的画匠和返乡大学生共同创作:第一幅画的是建鼓楼时全村人抬木料的场景,第二幅是节日里在鼓楼前跳芦笙舞,第三幅是孩子们在鼓楼里学唱大歌。村支书说:“以前年轻人觉得鼓楼就是个老房子,现在他们指着壁画和游客说‘这是我们的文化’,腰板都挺得更直了。”壁画像一根无形的线,把离散的情感重新编织成社区的“精神锦缎”,让居民从“住在这里”变成“属于这里”。四、精神世界的疗愈媒介:色彩与图像的心灵对话2019年在武汉儿童医院做调研时,被一层走廊的壁画深深触动:原本惨白的墙面被改造成“森林王国”——长颈鹿的脖子从天花板垂下来,小松鼠蹲在窗台“啃松果”,彩色的鹦鹉站在输液架旁“唱歌”。一个正在输液的小女孩指着壁画说:“护士阿姨,我觉得小松鼠的尾巴比我的棉花糖还软。”她妈妈悄悄告诉我:“以前孩子一进医院就哭,现在看见这些画,自己数着长颈鹿身上的斑点就能安静半小时。”这不是偶然的个案,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研究显示,在医疗空间中,以自然、动物、童趣为主题的壁画能降低患者30%的焦虑指数,缩短15%的康复时间。壁画的疗愈功能源于它对感官的温柔包裹。养老院的“记忆花园”壁画是另一个典型场景:北京某养老社区的公共区域,壁画复原了老人们年轻时的生活场景——50年代的胡同里,蜂窝煤炉飘着白烟;60年代的工厂前,毛主席语录牌立在花坛旁;70年代的校园中,孩子们举着“学习雷锋”的标语。82岁的吴奶奶坐在壁画前的藤椅上,指着“胡同”部分说:“我当年就是在这样的院子里嫁人的,那口井还在吗?”护理员说:“吴奶奶以前总说‘活着没意思’,现在每天早中晚要来壁画前坐三回,还能和其他老人聊当年的事儿。”这些具象的生活场景,像一把钥匙,帮老人打开了尘封的记忆盒子,让他们在回忆中重新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在灾后重建和特殊群体关怀中,壁画的疗愈作用更加凸显。2013年雅安地震后,艺术家在临时安置点绘制了“希望之树”壁画:树干上贴满居民写的“心愿卡”,树枝是孩子们画的彩虹,树根用地震中捡来的碎砖拼贴。一位失去家园的阿姨说:“看着这棵树,就觉得我们的日子也能像它一样,从碎土里长出新根。”云南某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星空”壁画,由孩子们自己用手指蘸颜料涂抹,没有具体形象,只有大块的蓝、黄、粉。老师说:“有的孩子从不和人说话,但会对着壁画笑,或者用手去摸颜色。这是他们和世界对话的方式。”五、城市记忆的视觉档案:从“消失”到“重生”的时光标本上海愚园路792号的弄堂口,有一幅“1930年代愚园路”主题壁画:黄包车夫拉着穿旗袍的女士,街角的“老大昌”面包房飘着香气,弄堂口的邮筒上挂着“邮票代售”的木牌。住在附近的周爷爷每天都要来看一眼:“我1950年搬来这里,那时候邮筒还在,面包房的蝴蝶酥还是两分钱一块。现在路宽了,楼高了,可看着这幅画,就像把年轻时候的日子又过了一遍。”城市在更新,老街在消失,但壁画用视觉语言为那些即将或已经消失的场景建立了“影像档案”。这种档案不是冰冷的照片,而是带着温度的记忆重构——艺术家会根据老居民的口述调整细节,比如把壁画里的“王记裁缝铺”改成真实存在的“张记裁缝铺”,把橱窗里的“假花瓶”换成老人们记得的“蓝边瓷瓶”。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中,壁画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媒介。沈阳铁西区的“重型机器厂”遗址公园,保留了部分老厂房,外墙上的“工业记忆”壁画用厚涂法绘制:锻工车间的火花四溅,装配线上的工人们戴着柳条帽,标语牌上写着“大干一百天”。一位在重型厂工作了30年的退休工人说:“以前觉得厂子拆了,我的青春也跟着没了。现在看着这幅画,好像又听见了机器的轰鸣声,又闻到了机油的味道。”这些壁画让工业遗产不再是“破铜烂铁”,而是变成了讲述“劳动光荣”的立体教科书。数据显示,遗址公园开放后,参观人群中40岁以上的“老工人”占比从15%上升到42%,他们带着子女来“认位置”“讲故事”,工业文化由此完成了代际传递。在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中,壁画扮演着“记忆补全者”的角色。山西平遥古城的“明清市景”壁画,复原了被现代商铺覆盖的古代街景:票号的“汇通天下”招牌、客栈的“酒旗招展”、货郎的“拨浪鼓”。游客小张说:“我本来觉得古城就是卖特产的地方,看了这幅画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连欧洲的商人都来这里换银子。”这种“古今叠印”的呈现方式,让城市记忆不再是博物馆里的碎片,而是融入当下生活的立体叙事。结语:壁画是社会的“精神毛细血管”从莫高窟的油灯下到城市的霓虹中,壁画始终以最贴近生活的姿态,承担着文化传承、公共教育、社区凝聚、精神疗愈、记忆保存的社会功能。它不像博物馆的文物那样高不可攀,不像书籍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