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_第1页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_第2页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_第3页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_第4页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犹如一条奔涌的长河,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到汉代的察举征辟,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最终在隋唐之际汇入科举制的壮阔河道。若说隋朝是科举制的“破土萌芽”,那么唐代无疑是其“扎根抽枝”的关键阶段——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草创,到唐太宗的规范,再到武则天的创新,直至唐玄宗的定型,科举制在唐代完成了从制度雏形到成熟体系的蜕变。这一过程不仅重塑了唐代的政治生态,更深刻影响了此后一千余年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与文化走向。一、从草创到奠基:唐代科举制的初始发展要理解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得回溯其“起点”。隋代虽首创进士科,但因国祚短暂(仅38年),科举制并未真正推广。据《旧唐书·薛登传》记载,隋代“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且“取人犹杂”,尚未形成稳定的选官机制。真正让科举制落地生根的,是李唐王朝。1.1唐初的制度承接与试探唐高祖李渊建唐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快速重建官僚体系。此时门阀势力虽因南北朝动荡有所削弱,但关陇贵族、山东士族仍占据政治主导地位。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唐摭言·述进士上》)这道诏令意义非凡——它首次以中央政令形式明确了科举的选拔流程:县试→州试→中央考试(时称“省试”),并规定了每年十月的固定贡举时间。不过,唐初科举的规模极小。以进士科为例,武德年间每年录取仅数人,如武德五年(622年)录取的孙伏伽,是唐代首位有据可考的状元,而这一科总共只取了4人。此时的科举更像是对传统荐举制的补充,真正的选官主力仍是门荫(官员子孙凭父祖官爵入仕)和流外入流(从吏员逐级升迁)。1.2唐太宗的“规范与扩容”贞观之治的出现,为科举制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唐太宗李世民深谙“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他对科举的态度从“试探”转向“重视”。首先是完善科目体系:除了隋代已有的秀才、明经、进士科,新增明法(法律)、明算(数学)、明字(文字学)等专科,形成“六科并立”的常科体系;同时设立制科(皇帝临时下诏的特殊科目),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专门选拔特殊人才。其次是严格考试标准。针对唐初“举非其人”的弊端,太宗规定“若有不第者,州县官长量事贬降”(《唐会要·贡举上》),将地方官的荐举质量与政绩挂钩。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年间曾有一位州刺史因荐举的考生“才学庸陋”被罢官,此举极大提升了地方官对科举的重视程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太宗对进士科的推动。他曾站在端门楼上,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情不自禁地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摭言·述进士上》)这种对人才的渴望,促使进士科逐渐从“诸科之末”跃升为“士林华选”。贞观二十三年间,进士科录取总人数达205人,年均近9人,是武德年间的两倍有余。二、从成熟到创新:武则天与玄宗时期的制度突破如果说唐初是科举制的“奠基期”,那么武则天与唐玄宗统治的近百年(655-755年),则是其“飞跃期”。这两位统治者出于不同的政治需求,推动科举制在形式、内容、权力归属上实现了关键突破。2.1武则天:打破门阀的“非常之举”武则天以庶族身份登上皇位,亟需削弱关陇贵族的政治影响力。科举制作为“不问阀阅”的选官方式,自然成为她的重要工具。她对科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首创殿试。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通典·选举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的殿试。殿试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科举的权威性,更在于将选官权从官僚系统收归皇帝,削弱了考官的权力。正如《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言:“太后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这种“既宽进又严选”的策略,让大量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其二,推广武举。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设立武举,考试内容包括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合格者授予武官职位。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针对军事人才的制度化选拔,虽在唐代影响有限(武举出身者多任低级军官),却为后世提供了重要范本。其三,扩大录取规模。据统计,武则天执政的21年间(690-705年),进士科录取人数达1017人,年均近49人,是贞观时期的5倍多。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张说,他出身范阳张氏旁支(非高门),17岁中进士,最终官至宰相,成为玄宗朝的核心文臣。2.2唐玄宗:制度的“定型与精细化”开元盛世的繁荣,需要更稳定、更专业的官僚体系。唐玄宗李隆基对科举制的贡献,在于将其从“权宜之策”转化为“国家定制”。首先是考试机构的调整。唐初科举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但考功员外郎品级仅从六品上,难以压制权贵请托。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下诏将科举改由礼部侍郎(正四品下)主持,史称“权移礼部”。这一调整不仅提升了科举的地位,更通过更高品级的官员减少了外界干扰。据《唐会要·贡举中》记载,此后“请托渐绝,取士颇公”。其次是考试内容的明确化。玄宗时期,进士科形成了“帖经→杂文→策论”的三级考试结构:帖经考儒家经典记忆(如《诗经》《尚书》),杂文考诗赋创作(主要是五言排律),策论考时务对策(如如何应对边患、均田制破坏等现实问题)。这种“记忆-创作-分析”的递进式考核,既考察基础知识,又检验综合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大诗人王维,他21岁中进士时,杂文(诗赋)成绩优异,其中《桃源行》一诗被时人誉为“诗中有画”,成为科举诗赋的典范。再者是防弊措施的初现。随着科举竞争加剧,“请托”“行卷”(考生向权贵呈送作品求推荐)逐渐变味。玄宗为此下诏:“自今以后,举人不得于本贯以外投状,有司不得辄受。”(《唐大诏令集·诫励风俗敕》)虽未完全禁止行卷,但限制了跨地域请托。更重要的是,他首次提出“糊名”设想——将考生姓名密封,防止考官徇私,虽未全面推行(唐代仅在制科中偶尔使用),却为宋代“糊名法”埋下伏笔。三、科举制与唐代社会的双向塑造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与社会的互动。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不仅是选官方式的变革,更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与价值观念。3.1阶层流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在门阀制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是常态。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唐代369名宰相中,出身士族(五姓七望等)的有126人,出身庶族(无显赫门第)的有145人,出身官宦但非高门的有98人。其中,中晚唐(8世纪中期后)庶族宰相占比从玄宗时期的25%升至宣宗时期的55%,科举成为庶族上升的主渠道。最具代表性的是牛僧孺。他出身博州寒门,父亲仅为县尉,凭借科举入仕,最终官至宰相,成为“牛李党争”中牛党的领袖。他在《玄怪录》中曾回忆:“吾少也贱,家无余财,然每读经史,常自谓‘此身当致青紫’(指高官)。”这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在唐代文人中极为普遍。3.2文化繁荣:“诗赋取士”与唐诗的黄金时代唐代科举,尤其是进士科“重诗赋”的特点,直接推动了唐诗的繁荣。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中统计,唐代留存的5万余首唐诗中,与科举相关的诗作(如应试诗、落第诗、谢恩诗)超过2000首。诗赋成为科举“硬指标”后,士人自幼研习诗律,形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全民学诗风气。这种互动是双向的:科举需要优秀诗赋,诗人通过科举获得地位。例如,杜甫虽科举落第(他参加的735年进士科因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全体落榜),但其诗歌成就仍被时人推崇;白居易16岁作“离离原上草”一鸣惊人,27岁中进士时“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句》),成为科举与诗歌相互成就的典范。3.3价值重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萌芽科举制的普及,改变了社会对“人才”的定义。过去“军功”“门第”是主要评价标准,现在“学问”成为核心。《唐语林》记载,长安有位富商王元宝,家财万贯,却因“不读书”被士人轻视;而穷书生李绅“锄禾日当午”的诗句传开后,连公主都主动结交。这种观念转变,促使更多家庭重视教育,“父教其子,兄教其弟”(《通典·选举五》)的私学兴起,甚至出现“耕读传家”的新型家族模式。四、局限与调整:唐代科举制的“成长之痛”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唐代科举制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试图平衡“公平”与“效率”。4.1制度局限:从“行卷”到“请托”的异化行卷本是合理的“信息补充”——唐代没有现代的档案制度,考官难以全面了解考生,考生通过呈送作品(如诗赋、策论)展示才华,有助于公平选拔。但随着科举竞争加剧,行卷逐渐变味:权贵子弟持“关节”(推荐信)走后门,寒门士子则需“干谒”(低声下气求推荐)。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投从叔补阙》中写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的就是项斯因得到杨敬之推荐而中进士的故事,虽传为佳话,却也反映出推荐的重要性超过了考试本身。4.2内容僵化:明经科的“死记硬背”之弊明经科以“帖经”“墨义”为主,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忆。这种考试方式虽能确保官员具备基本的经学素养,却容易导致“学究气”。《旧唐书·杨绾传》记载,杨绾曾批评明经科:“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学,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许多明经及第者“但能记帖括(经文重点),以备科试,至于奥旨,罕有通者”。这种“重记忆轻理解”的倾向,在中晚唐愈发明显,为宋代“经义取士”的改革埋下伏笔。4.3调整与应对:从“殿试”到“别头试”面对问题,唐代统治者并非坐视不管。武则天的殿试,本质上是通过皇帝权威压制权贵请托;穆宗时期(821-824年)推行“别头试”——考官亲属另设考场,由其他官员监考,防止“裙带关系”;文宗时期(827-840年)规定“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唐会要·贡举中》),净化考生来源。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开始出现“复试”制度。例如,开成五年(840年),因怀疑考官不公,文宗下令对新科进士重新考试,结果10人中仅3人通过,其余7人被黜落。这种“有错必纠”的态度,虽未完全杜绝舞弊,却维持了科举的公信力。五、余韵与启示:唐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站在今天回望,唐代科举制的意义远超“选官”本身。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的关键推手,是中华文化“崇文尚学”传统的制度根基,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竞争性考试制度”(比西方文官考试早约1000年)。从纵向看,唐代科举制为后世提供了模板:宋代的“糊名法”“誊录制”,明代的“八股取士”,清代的“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体系,无不是在唐代基础上的完善。从横向看,唐代科举制影响了周边国家——朝鲜半岛的“读书三品科”、日本的“秀才科”、越南的“进士科”,均以唐代制度为蓝本。当然,唐代科举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未能完全打破门阀(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德裕代表的山东士族仍具强大影响力),考试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主(限制了自然科学发展),录取规模始终有限(唐代289年间共取进士约6000人,年均仅21人)。但这些“不完美”,恰恰是制度“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