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日方案_第1页
人工智能日方案_第2页
人工智能日方案_第3页
人工智能日方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智能日方案作为在AI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从业者,我对“技术与大众的距离”这件事始终敏感。记得三年前带父母参观公司展厅,父亲指着智能机器人问:“这玩意儿真能听懂人说话?”母亲则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代码直皱眉:“比我当年织毛衣的针脚还密,咋学啊?”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总在追逐技术的“更高更快更强”,却忘了回头看看——那些在菜市场砍价的阿姨、在小区里带孙子的爷爷、刚上初中的侄女、送外卖的小哥,他们才是技术最终要服务的“大多数”。于是,策划一场“人工智能日”的念头,就这么在我心里生了根。一、活动定位:让AI从“高阁”走到“心尖”(一)目标人群:打破“技术圈层”限制我们不做“圈内人的狂欢”。参考过去两年组织的3场小型AI科普活动数据,参与者中技术从业者占比从72%下降到41%,反而是退休教师、初中生家长、社区工作者这类“非典型用户”占比提升至38%。这次活动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7-70岁全年龄层,涵盖学生(侧重兴趣启蒙)、职场人(关注应用价值)、银发族(聚焦生活便利)三大核心群体,目标到场200-300人,其中非技术背景参与者不低于60%。(二)核心理念:“可触摸的温度”大于“炫技的高度”技术展示不是目的,建立“情感连接”才是关键。我常和团队说:“要是活动结束后,有奶奶能回家和孙子炫耀‘我今天摸了会讲故事的机器人’,有初中生说‘原来AI不是电影里的大反派’,那咱们就成了。”所以设计时坚持三个原则:“0门槛”交互:所有体验设备取消“操作说明”,用“手势引导”“语音提示”代替,确保7岁孩子和70岁老人都能独立完成;“生活化”场景:不展示“实验室级”高精尖技术,聚焦“买菜能省钱的智能比价”“带娃时能识别宝宝情绪的语音助手”“帮独居老人监测摔倒的智能床垫”等真实生活场景;“双向”对话空间:设置“我有一个AI需求”征集墙,让参与者把“要是AI能帮我……”的想法写下来,我们现场邀请工程师解答可行性——技术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建。二、核心模块设计:从“看”到“玩”再到“创”的沉浸体验(一)第一站:AI科普乐园——用“五感”认识技术刚入行时,我总觉得“科普”就是“讲清楚算法原理”,直到有次给小学生讲卷积神经网络,看着孩子们迷茫的眼神,突然明白:抽象的数学公式不如一块会变魔术的屏幕有说服力。所以这个区域设计了五个“感官触发点”:听觉区:放着三段语音——一段是普通导航,一段是能识别“我饿了”就推荐附近餐馆的智能导航,一段是能模仿奶奶口音的亲情语音助手。参与者戴上耳机对比,立刻能感受到“语音识别”到“情感理解”的差异;视觉区:两台屏幕分开展示“原图”和“AI修复老照片”的过程,旁边摆着几位参与者提前提供的旧全家福,当模糊的爸妈年轻照变得清晰时,我见过太多人红了眼眶;触觉区:摆着三个“神秘盒子”,摸第一个能感觉到表面有凸起(模拟视障人士用的AI盲文翻译器),第二个会随着手的移动震动(对应AI识别的危险区域预警),第三个能根据手势播放不同音乐(演示肢体语言识别技术);味觉区:可能有人奇怪AI和味觉能有啥关系?其实我们联合食品实验室,用AI分析“大众最爱的奶茶配方”,现场提供三种“AI推荐款”,参与者边喝边投票,数据实时生成“口味热力图”;互动墙:最受欢迎的要数“AI画我”——站在摄像头前3秒,AI会生成Q版漫画像,旁边有小屏幕滚动播放“你的画像用了300个像素点,其中眼睛部分调用了3种特征识别算法”,把技术细节变成看得见的“创作过程”。(二)第二站:技术对话场——让“工程师”变成“故事员”过去参加过不少技术论坛,专家在台上讲“深度学习模型参数量”,台下观众要么玩手机要么交头接耳。这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工程师必须用“说给外婆听”的语言讲技术。“我的AI闹心事”分享会:邀请5位工程师讲“翻车经历”——比如做智能翻译时把“辣妹子”翻译成“Spicygirl”被用户吐槽“不够味儿”,做家庭陪伴机器人时没考虑到老人耳背导致交互失败。这些真实的“坑”比成功案例更能拉近距离,有次讲完,一位阿姨拉着工程师说:“闺女,我家那老伙计耳背,你们设计时记得把音量键调大点!”“技术快问快答”盲盒:把常见疑问做成盲盒(比如“AI会抢我工作吗?”“AI能代替医生吗?”),参与者抽中问题后,工程师用3分钟回答,还能现场追问。记得上次有个外卖小哥问:“AI调度系统能不能别总催我?”工程师当场打开后台界面,解释“其实系统也在学习‘合理时间’,你的每一次超时反馈都会优化算法”,小哥听完直说“原来不是针对我”;“代际对话”特别场:专门设置老人和年轻人的对谈环节,比如让孙子教奶奶用智能手表,奶奶教孙子“什么是真正的‘方便’”。有次活动里,一位奶奶说:“我不要手表能测100项指标,只要它能在我头晕时自动打电话给我闺女。”这句话后来成了团队优化产品的重要方向。(三)第三站:应用共创坊——每个人都是“AI设计师”技术的终极意义,是解决“人的问题”。所以这个区域我们准备了三个“共创任务”,让参与者从“使用者”变成“设计者”:“给社区设计AI助手”:针对社区常见需求(比如独居老人照护、儿童安全监管、垃圾分类),分组用便签纸画出“理想中的AI功能”,工程师在旁边提供“技术可行性”建议。上次活动中,有个退休教师组提出“AI能识别老人连续三天没扔垃圾就提醒社区”,这个点子已经被社区纳入智能改造方案;“AI公益创意赛”:聚焦环保、教育、无障碍等领域,提供基础算法接口和数据,引导参与者用简单拖拽的方式搭建“公益AI模型”。有个初中生团队做了“识别流浪动物特征”的模型,说想帮动保协会更快找到走失宠物,现在他们还在和协会合作优化;“我的AI日记”:现场发放手册,鼓励参与者记录“今天最打动我的AI体验”“我希望AI未来帮我做的事”。活动结束后,我们会把这些日记整理成《用户需求白皮书》,分享给行业伙伴——毕竟,最懂用户的,从来都是用户自己。三、执行细节:把“温度”落实到每个角落(一)场地规划:像“逛庙会”一样自然我们没选冰冷的展厅,而是包下社区文化中心的大礼堂和外围广场。主厅分成科普区(占40%)、对话区(占30%)、共创区(占30%),外围广场设置“AI便民服务点”(比如AI测肤、AI健身指导)。特别注意无障碍设计:通道宽度1.2米,所有体验设备高度80-120cm可调节,为视障人士准备语音导览,为听障人士配备手语志愿者。(二)人员分工:“专业”+“温暖”双标签总负责人由我担任,但核心是15人左右的“混合团队”:5名工程师(负责技术解答)、5名社区志愿者(负责引导和情绪安抚)、3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儿童和老人设计互动)、2名摄影师(记录温暖瞬间)。提前一周做培训,重点不是“背技术参数”,而是“如何观察参与者情绪”——比如看到老人对着设备犹豫,要主动上前说“阿姨,我陪您试试,特简单”;看到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要蹲下来问“小朋友,你刚才玩的哪个最有意思?”(三)物料准备:“小心机”里藏着用心除了常规的海报、手册,我们准备了三样“秘密武器”:“年龄盲盒”胸牌:参与者签到时随机领红(7-12岁)、黄(13-25岁)、蓝(26-59岁)、绿(60岁以上)四种颜色胸牌,鼓励跨年龄层组队,打破“只和同龄人玩”的局限;“暖心能量包”:包含一杯热饮(根据季节选豆浆或酸梅汤)、一块小点心、一张“技术小贴士”卡片(比如“你刚才用的AI翻译,背后是2000万句对话的学习成果”),让参与者在休息时也能轻松了解技术;“记忆手账本”:每页留了“拍照区”“留言区”“任务打卡区”,活动结束后可以带走,变成“我和AI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纪念册——后来发现,很多参与者会在下次活动时带着这本子说:“上次我写的愿望,你们实现了吗?”四、预期成效:不止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段关系的开始活动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技术-用户”关系的起点。我们设计了三个“延续动作”:“需求跟踪计划”:收集的200+条用户需求,每周在公众号更新进展,比如“上周大家提的‘AI提醒吃药’功能,我们已完成原型设计,下个月邀请50位老人内测”;“社区AI小助手”:从活动中选出10名“AI体验官”(覆盖各年龄层),定期邀请他们参与产品测试,工资不是钱,而是“能优先体验新功能”的“特权”;“年度AI日”传统:计划把这天定为固定节日,每年主题围绕“去年用户最关注的需求”展开——比如今年可能是“适老化”,明年可能是“青少年教育”,让技术始终跟着“人”的需求走。站在现在回望最初的念头,突然明白:所谓“人工智能日”,从来不是“展示A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