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矿山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矿山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一、概述
矿山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为了预防和应对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维护生产秩序而制定的综合性文件。本预案旨在明确事故应急响应流程、组织机构职责、资源调配机制及后期处置措施,确保矿山在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
1.总指挥:矿山主要负责人(如矿长或总经理)
-职责:全面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决策重大应急事项,协调内外部资源。
2.副总指挥: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如安全矿长或副总工程师)
-职责:协助总指挥工作,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
3.成员单位: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应急信息收集、传递,协调各部门应急响应。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制定应急技术方案,指导生产系统应急措施。
-机电部门:负责应急设备、设施的抢修与保障。
-医务室:负责伤员救治与防疫消毒。
-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器材的供应与运输。
(二)具体职责分工
1.信息报告组:
-职责:第一时间收集、核实并上报事故信息,保持信息畅通。
2.抢险救援组:
-职责:根据事故类型组织抢险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3.技术支持组:
-职责:提供技术方案支持,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4.后勤保障组:
-职责:确保应急物资、器材、交通工具等及时到位。
5.善后处理组:
-职责:事故后的现场清理、人员安置及心理疏导。
三、应急响应流程
(一)预警与信息报告
1.监测预警:
-定期检查矿山安全监控系统,发现异常及时预警。
-重点监测区域(如瓦斯浓度、粉尘浓度、顶板压力等)实时监控。
2.信息报告:
-任何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险情,立即向班组长报告。
-班组长在30分钟内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安全管理部门在1小时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重大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应急启动与指挥
1.应急启动:
-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分级启动应急预案(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
-总指挥宣布应急状态,各成员单位立即到位。
2.现场指挥:
-副总指挥带领抢险救援组赶赴现场,设立临时指挥点。
-根据事故类型(如瓦斯爆炸、火灾、水害、顶板事故等)制定专项救援方案。
(三)抢险救援行动
1.人员疏散:
-启动警报,组织人员沿指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区域。
-清点人数,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2.抢险救援:
-抢险队伍携带应急设备展开救援(如排水、灭火、破拆等)。
-技术支持组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救援措施科学有效。
-医务室设立临时救治点,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
(四)应急结束与恢复
1.应急结束:
-现场险情得到控制,事故危害消除后,由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各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部转入善后处理阶段。
2.恢复生产:
-对受损设备、设施进行抢修,恢复生产系统。
-开展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组织全员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应急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1.应急物资清单:
-抢险救援器材(呼吸器、救援绳索、破拆工具等)
-通信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医疗急救用品(氧气瓶、绷带、消毒液等)
-生活保障物资(食品、饮用水、保暖衣物等)
2.物资管理:
-定期检查物资数量与完好性,确保随时可用。
-建立物资台账,实行专人管理。
-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物资清点,及时补充。
(二)通信保障
1.通信网络:
-建立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确保信息畅通。
-重要通信线路铺设备用线路,防止断线。
2.联络机制:
-明确各级指挥人员及成员单位的联系方式。
-建立应急联络表,张贴在显眼位置。
(三)技术保障
1.专家支持:
-聘请矿山安全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提供专业指导。
-建立专家库,根据事故类型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救援。
2.技术装备:
-配备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如瓦斯传感器、粉尘监测仪等)。
-投入使用智能化救援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等)。
五、应急培训与演练
(一)应急培训
1.培训内容:
-应急预案知识,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响应流程等。
-应急救援技能,如自救互救、灭火器使用、设备操作等。
-应急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要求。
2.培训方式:
-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每月至少1次。
-组织实操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模拟操作。
-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应急培训,确保人人掌握基本应急技能。
(二)应急演练
1.演练类型:
-模拟不同事故场景(如瓦斯爆炸、火灾、水害等)。
-检验预案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评估应急队伍的响应速度与协调能力。
2.演练计划:
-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面应急演练。
-每季度组织1次专项应急演练。
-演练后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一)预案编制与审批
1.编制依据:
-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与规范。
-矿山实际情况与风险评估结果。
-历年事故教训与经验总结。
2.编制流程:
-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
-多次修订完善,形成初稿。
-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报矿长审批后正式发布。
(二)预案更新
1.更新条件:
-组织机构调整或职责变化时。
-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时。
-预案演练或实际应急后发现问题。
-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更新时。
2.更新流程:
-安全管理部门提出更新申请。
-组织评估修订必要性。
-修订后按原审批流程报批。
-新预案发布后,组织全员培训。
(三)预案备案与宣传
1.备案管理:
-正式预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存档备查,确保版本统一。
2.宣传培训:
-在矿区内显著位置张贴应急预案摘要。
-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形式宣传应急预案。
-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应急联系方式与基本流程。
四、应急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1.应急物资清单
为确保矿山在发生各类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必须储备充足、种类齐全、性能完好的应急物资。物资清单应详细列明各类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存放地点、保管人及领用程序。具体清单项目如下:
(1)抢险救援器材:
呼吸防护器材: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空气呼吸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过滤式防毒面具(长管、滤毒罐式)、化学氧自救器、自救呼吸器等,数量应满足同时救援多人的需要,并按规定周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救援侦检仪器:瓦斯检测仪(多参数,如甲烷、一氧化碳、氧气、氧气浓度)、粉尘检测仪、温度计、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声级计、测距仪、生命探测仪(雷达、声波、地下生命探测仪)等。
破拆工具:破拆锤、撬棍、液压剪、液压顶杆、切割机、电钻及配套钻头、手动工具箱(螺丝刀、扳手、钳子等)等,应分类存放并保持良好状态。
顶板支护材料:顶梁、单体液压支柱、钢带、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材料(水泥、砂、石、速凝剂)、挡板、木料等,应根据矿井支护方式备足。
排水设备:水泵(潜水泵、离心泵、泥浆泵)、排水管路(不同直径)、排水专用电源、排水沙袋等,特别是要考虑大功率、大流量水泵以应对水害。
灭火器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水带、水枪、灭火砂、灭火毯、隔爆水袋等,应按危险源分布合理配置,并定期检查更换。
救援辅助器材:救援三脚架、担架、急救箱、绳索(主副绳、逃生绳)、滑轮组、乘人容器(如小型箕斗、吊桶)、通讯线缆、应急照明灯、发电机、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2)医疗急救用品:
基础急救包:包含止血带、绷带、纱布、消毒液(碘伏、酒精)、创可贴、无菌纱布垫、医用胶带等。
急救药品:止痛药、抗生素、抗过敏药、止血药、中暑急救药、烧伤处理药、解毒剂(如针对常见中毒的拮抗剂,需根据矿山具体情况配备)等。
急救设备:急救床、氧气袋或氧气瓶、简易呼吸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血糖仪、心电图机(便携式)、除颤仪(AED,如条件允许)、夹板、固定支架(颈椎、腿部等)等。
防疫消毒用品:消毒液、消毒喷雾器、口罩、手套、防护服、洗手液等,用于事故现场及救治点的消毒防疫。
(3)后勤保障物资:
食品饮用水:能量食品、压缩饼干、矿泉水、茶水等,数量应满足应急期间人员基本需求。
御寒保暖物资:棉被、睡袋、毛毯、保暖服等,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冬季。
临时住所材料:帐篷、防雨布、应急照明设备等,用于安置撤离人员或作为临时指挥点。
运输工具:应急车辆(如越野车、救护车)、推车、手推车等,确保能够通行各类路况。
(4)通讯设备:
固定电话:备用电源的固定电话,确保与外部关键节点联系。
移动通讯:备用电池、充电宝、卫星电话、对讲机(足量并按区域分频)等,确保现场指挥与各救援小组、外部救援力量的通讯畅通。
2.物资管理
(1)专人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或专人负责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验收、登记、保管、发放、检查和补充工作。
(2)建立台账:为每种应急物资建立详细的台账,记录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入库日期、存放地点、保管人、检查日期、维修记录等信息。
(3)定点存放:按照物资种类和用途,在指定地点设置专用库房或储藏柜,做好标识,确保存放环境干燥、通风、安全、有序。
(4)定期检查与维护: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核实物资数量是否与台账一致,检查物资外观是否完好,设备性能是否正常(如呼吸器气瓶压力、电池电量、通讯设备信号等)。对需要维护保养的设备,按规定送修或进行现场保养。
(5)抢修与补充机制:建立应急物资损坏、损耗的快速抢修和补充机制。对于易耗品(如滤毒罐、电池、灭火器药剂等)要根据消耗速率定期补充。对于需要外购的物资,制定采购清单和流程,确保在应急需要时能够及时到位。
(6)透明管理:允许相关部门(如安全管理部门)随时抽查物资情况,确保管理规范透明。
(二)通信保障
1.通信网络
(1)多种方式并网:矿山必须建立可靠的通信网络,整合有线电话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如GSM、LTE)、无线对讲机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种通信方式。
有线网络:作为基础通信保障,特别是在地面生产系统、办公区、固定硐室等区域。
无线网络:重点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及移动救援队伍的通信,对讲机是井下应急救援的主要通信手段,应确保覆盖所有作业区域和关键节点。
卫星通信:作为地面有线和移动网络覆盖不到区域的备份,或作为与外部救援指挥中心联系的专用通道,特别是在偏远矿区。
(2)备用线路与设备:关键通信线路(如主通信光缆、主电源线路)应考虑铺设备份线路或采用不同路由,防止单一故障导致通信中断。重要通信设备(如基站、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应配备备用设备。
(3)井下通信强化:井下应加强信号覆盖,特别是在平硐口、主运输巷、回采工作面等关键位置设置信号中继站或加强发射功率。定期检测井下通信信号强度和通话质量。
(4)应急通信电源:所有重要的通信设备(包括基站、交换机、应急指挥中心设备、部分对讲机等)必须配备独立的、可靠的应急电源(如UPS、后备发电机),确保在主电源中断时能够持续运行足够长时间。
2.联络机制
(1)建立应急联络表:制作详细的应急联络表,内容包括:
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联系方式(手机、办公室电话)。
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现场救援队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重要外部联系单位(如上级单位应急部门、地方政府应急办、消防、医疗、电力、交通等)的应急联系方式。
卫生院/救护站联系方式。
重要供应商或服务商联系方式。
应急物资供应商联系方式。
(2)明确报告流程:规定不同级别事故的报告顺序和联系方式。例如:现场人员→班组长→区队/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应急指挥部。重大事故应同时向外部指定单位报告。
(3)保持联络畅通:应急期间,指定专人(信息报告组)负责统一接听和拨打应急电话,确保信息准确传递。使用加密或专用通信频道,防止信息泄露或干扰。
(4)定期测试:定期(如每季度)组织通信联络测试,包括内部通话测试、外部通话测试、紧急报警测试等,检验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人员的熟练程度。
(5)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保障:在矿井地面或相对安全的位置设立应急指挥中心,配备多种通信方式(有线电话、对讲机、卫星电话、互联网电话等)、应急电源和显示屏幕,作为应急期间的信息枢纽。
(三)技术保障
1.专家支持
(1)专家库建设:依据矿山地质条件、开采方式、主要灾害类型等,建立内部或外部专家库。专家类型可包括:矿山安全工程、采矿工程、通风工程、地质工程、机电工程、应急救援、医疗急救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师或资深专家。
(2)内部专家资源:充分利用本矿退休高级工程师、技术骨干的经验和知识,将其纳入应急专家资源体系。
(3)外部专家聘请: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发生重大或复杂事故时,能够迅速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供技术指导。
(4)专家参与机制:在制定应急预案、开展事故风险评估、制定救援方案、实施救援行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等关键环节,应邀请相关专家参与咨询或指导。建立专家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及时联系到专家。
(5)专家资源信息管理:建立专家信息档案,包括姓名、专业领域、联系方式、资质证书、过往参与项目等,并定期更新。
2.技术装备
(1)先进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全覆盖、高精度传感器:在井下重点区域(如工作面、回风巷、盲巷、采空区边缘、地面重要设施等)部署瓦斯、一氧化碳、氧气、风速、粉尘、顶板压力、水文地质参数(水位、流量)、温度等多参数传感器,实现实时、连续、自动监测。
远程监控与预警:建立中央监控室,实现对全矿安全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超限自动报警。设置分级预警机制,根据参数变化程度触发不同级别的警报(声光报警、短信报警、电话报警等)。
数据存储与分析:具备长期数据存储能力,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趋势预测和风险预判。
(2)智能化应急救援装备:
无人机(UAV):用于事故现场的快速侦察、被困人员搜索、环境参数检测(如空中瓦斯、温度)、空中喊话、传递信息等。配备不同任务载荷,如热成像摄像头、高光谱成像仪、激光雷达等。
机器人(Robot):开发或引进适用于矿井环境的侦察机器人、排障机器人、灭火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环境下替代人员执行侦察、破拆、灭火、送递物资等任务,降低救援人员风险。
智能救援通信系统:利用光纤、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技术,构建覆盖井下外露区域和重点硐室的全向、立体通信网络,确保救援指令和信息的实时准确传递。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定位系统,实时掌握救援人员和重要设备的位置。
可穿戴智能设备:为救援人员配备智能手表、智能头盔等设备,集成生命体征监测(心率、呼吸、体温)、GPS定位、紧急呼叫、环境参数感知等功能,实时监控救援人员状态,并在发生意外时提供快速响应。
(3)应急救援培训模拟系统: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培训:开发高仿真的事故场景模拟系统,让救援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演练,熟悉救援流程、设备操作和危险区域规避。
应急演练指挥系统:建立应急指挥沙盘或数字孪生平台,在演练中模拟事故发展、资源调动、指挥决策,提高应急指挥的实战能力。
矿山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一、概述
矿山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为了预防和应对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维护生产秩序而制定的综合性文件。本预案旨在明确事故应急响应流程、组织机构职责、资源调配机制及后期处置措施,确保矿山在面临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部
1.总指挥:矿山主要负责人(如矿长或总经理)
-职责:全面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决策重大应急事项,协调内外部资源。
2.副总指挥: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如安全矿长或副总工程师)
-职责:协助总指挥工作,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
3.成员单位: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应急信息收集、传递,协调各部门应急响应。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制定应急技术方案,指导生产系统应急措施。
-机电部门:负责应急设备、设施的抢修与保障。
-医务室:负责伤员救治与防疫消毒。
-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应急物资、器材的供应与运输。
(二)具体职责分工
1.信息报告组:
-职责:第一时间收集、核实并上报事故信息,保持信息畅通。
2.抢险救援组:
-职责:根据事故类型组织抢险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3.技术支持组:
-职责:提供技术方案支持,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4.后勤保障组:
-职责:确保应急物资、器材、交通工具等及时到位。
5.善后处理组:
-职责:事故后的现场清理、人员安置及心理疏导。
三、应急响应流程
(一)预警与信息报告
1.监测预警:
-定期检查矿山安全监控系统,发现异常及时预警。
-重点监测区域(如瓦斯浓度、粉尘浓度、顶板压力等)实时监控。
2.信息报告:
-任何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险情,立即向班组长报告。
-班组长在30分钟内向安全管理部门报告。
-安全管理部门在1小时内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重大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应急启动与指挥
1.应急启动:
-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分级启动应急预案(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
-总指挥宣布应急状态,各成员单位立即到位。
2.现场指挥:
-副总指挥带领抢险救援组赶赴现场,设立临时指挥点。
-根据事故类型(如瓦斯爆炸、火灾、水害、顶板事故等)制定专项救援方案。
(三)抢险救援行动
1.人员疏散:
-启动警报,组织人员沿指定路线撤离至安全区域。
-清点人数,确保所有人员安全撤离。
2.抢险救援:
-抢险队伍携带应急设备展开救援(如排水、灭火、破拆等)。
-技术支持组提供专业指导,确保救援措施科学有效。
-医务室设立临时救治点,对伤员进行分类救治。
(四)应急结束与恢复
1.应急结束:
-现场险情得到控制,事故危害消除后,由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
-各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部转入善后处理阶段。
2.恢复生产:
-对受损设备、设施进行抢修,恢复生产系统。
-开展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组织全员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应急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1.应急物资清单:
-抢险救援器材(呼吸器、救援绳索、破拆工具等)
-通信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医疗急救用品(氧气瓶、绷带、消毒液等)
-生活保障物资(食品、饮用水、保暖衣物等)
2.物资管理:
-定期检查物资数量与完好性,确保随时可用。
-建立物资台账,实行专人管理。
-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物资清点,及时补充。
(二)通信保障
1.通信网络:
-建立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确保信息畅通。
-重要通信线路铺设备用线路,防止断线。
2.联络机制:
-明确各级指挥人员及成员单位的联系方式。
-建立应急联络表,张贴在显眼位置。
(三)技术保障
1.专家支持:
-聘请矿山安全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提供专业指导。
-建立专家库,根据事故类型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救援。
2.技术装备:
-配备先进的安全监测设备(如瓦斯传感器、粉尘监测仪等)。
-投入使用智能化救援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等)。
五、应急培训与演练
(一)应急培训
1.培训内容:
-应急预案知识,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响应流程等。
-应急救援技能,如自救互救、灭火器使用、设备操作等。
-应急法律法规,了解相关法律要求。
2.培训方式:
-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每月至少1次。
-组织实操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模拟操作。
-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应急培训,确保人人掌握基本应急技能。
(二)应急演练
1.演练类型:
-模拟不同事故场景(如瓦斯爆炸、火灾、水害等)。
-检验预案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评估应急队伍的响应速度与协调能力。
2.演练计划:
-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面应急演练。
-每季度组织1次专项应急演练。
-演练后进行总结评估,提出改进意见。
六、预案管理与更新
(一)预案编制与审批
1.编制依据:
-国家相关安全标准与规范。
-矿山实际情况与风险评估结果。
-历年事故教训与经验总结。
2.编制流程:
-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
-多次修订完善,形成初稿。
-组织专家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报矿长审批后正式发布。
(二)预案更新
1.更新条件:
-组织机构调整或职责变化时。
-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时。
-预案演练或实际应急后发现问题。
-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更新时。
2.更新流程:
-安全管理部门提出更新申请。
-组织评估修订必要性。
-修订后按原审批流程报批。
-新预案发布后,组织全员培训。
(三)预案备案与宣传
1.备案管理:
-正式预案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存档备查,确保版本统一。
2.宣传培训:
-在矿区内显著位置张贴应急预案摘要。
-通过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形式宣传应急预案。
-确保所有员工了解应急联系方式与基本流程。
四、应急保障措施
(一)物资保障
1.应急物资清单
为确保矿山在发生各类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必须储备充足、种类齐全、性能完好的应急物资。物资清单应详细列明各类物资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存放地点、保管人及领用程序。具体清单项目如下:
(1)抢险救援器材:
呼吸防护器材: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空气呼吸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过滤式防毒面具(长管、滤毒罐式)、化学氧自救器、自救呼吸器等,数量应满足同时救援多人的需要,并按规定周期进行维护和检测。
救援侦检仪器:瓦斯检测仪(多参数,如甲烷、一氧化碳、氧气、氧气浓度)、粉尘检测仪、温度计、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气体检测仪、声级计、测距仪、生命探测仪(雷达、声波、地下生命探测仪)等。
破拆工具:破拆锤、撬棍、液压剪、液压顶杆、切割机、电钻及配套钻头、手动工具箱(螺丝刀、扳手、钳子等)等,应分类存放并保持良好状态。
顶板支护材料:顶梁、单体液压支柱、钢带、锚杆、锚索、喷射混凝土材料(水泥、砂、石、速凝剂)、挡板、木料等,应根据矿井支护方式备足。
排水设备:水泵(潜水泵、离心泵、泥浆泵)、排水管路(不同直径)、排水专用电源、排水沙袋等,特别是要考虑大功率、大流量水泵以应对水害。
灭火器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水带、水枪、灭火砂、灭火毯、隔爆水袋等,应按危险源分布合理配置,并定期检查更换。
救援辅助器材:救援三脚架、担架、急救箱、绳索(主副绳、逃生绳)、滑轮组、乘人容器(如小型箕斗、吊桶)、通讯线缆、应急照明灯、发电机、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2)医疗急救用品:
基础急救包:包含止血带、绷带、纱布、消毒液(碘伏、酒精)、创可贴、无菌纱布垫、医用胶带等。
急救药品:止痛药、抗生素、抗过敏药、止血药、中暑急救药、烧伤处理药、解毒剂(如针对常见中毒的拮抗剂,需根据矿山具体情况配备)等。
急救设备:急救床、氧气袋或氧气瓶、简易呼吸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血糖仪、心电图机(便携式)、除颤仪(AED,如条件允许)、夹板、固定支架(颈椎、腿部等)等。
防疫消毒用品:消毒液、消毒喷雾器、口罩、手套、防护服、洗手液等,用于事故现场及救治点的消毒防疫。
(3)后勤保障物资:
食品饮用水:能量食品、压缩饼干、矿泉水、茶水等,数量应满足应急期间人员基本需求。
御寒保暖物资:棉被、睡袋、毛毯、保暖服等,特别是在寒冷地区或冬季。
临时住所材料:帐篷、防雨布、应急照明设备等,用于安置撤离人员或作为临时指挥点。
运输工具:应急车辆(如越野车、救护车)、推车、手推车等,确保能够通行各类路况。
(4)通讯设备:
固定电话:备用电源的固定电话,确保与外部关键节点联系。
移动通讯:备用电池、充电宝、卫星电话、对讲机(足量并按区域分频)等,确保现场指挥与各救援小组、外部救援力量的通讯畅通。
2.物资管理
(1)专人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或专人负责各类应急物资的采购、验收、登记、保管、发放、检查和补充工作。
(2)建立台账:为每种应急物资建立详细的台账,记录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入库日期、存放地点、保管人、检查日期、维修记录等信息。
(3)定点存放:按照物资种类和用途,在指定地点设置专用库房或储藏柜,做好标识,确保存放环境干燥、通风、安全、有序。
(4)定期检查与维护: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全面检查,核实物资数量是否与台账一致,检查物资外观是否完好,设备性能是否正常(如呼吸器气瓶压力、电池电量、通讯设备信号等)。对需要维护保养的设备,按规定送修或进行现场保养。
(5)抢修与补充机制:建立应急物资损坏、损耗的快速抢修和补充机制。对于易耗品(如滤毒罐、电池、灭火器药剂等)要根据消耗速率定期补充。对于需要外购的物资,制定采购清单和流程,确保在应急需要时能够及时到位。
(6)透明管理:允许相关部门(如安全管理部门)随时抽查物资情况,确保管理规范透明。
(二)通信保障
1.通信网络
(1)多种方式并网:矿山必须建立可靠的通信网络,整合有线电话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如GSM、LTE)、无线对讲机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多种通信方式。
有线网络:作为基础通信保障,特别是在地面生产系统、办公区、固定硐室等区域。
无线网络:重点保障井下作业人员及移动救援队伍的通信,对讲机是井下应急救援的主要通信手段,应确保覆盖所有作业区域和关键节点。
卫星通信:作为地面有线和移动网络覆盖不到区域的备份,或作为与外部救援指挥中心联系的专用通道,特别是在偏远矿区。
(2)备用线路与设备:关键通信线路(如主通信光缆、主电源线路)应考虑铺设备份线路或采用不同路由,防止单一故障导致通信中断。重要通信设备(如基站、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应配备备用设备。
(3)井下通信强化:井下应加强信号覆盖,特别是在平硐口、主运输巷、回采工作面等关键位置设置信号中继站或加强发射功率。定期检测井下通信信号强度和通话质量。
(4)应急通信电源:所有重要的通信设备(包括基站、交换机、应急指挥中心设备、部分对讲机等)必须配备独立的、可靠的应急电源(如UPS、后备发电机),确保在主电源中断时能够持续运行足够长时间。
2.联络机制
(1)建立应急联络表:制作详细的应急联络表,内容包括:
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联系方式(手机、办公室电话)。
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现场救援队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重要外部联系单位(如上级单位应急部门、地方政府应急办、消防、医疗、电力、交通等)的应急联系方式。
卫生院/救护站联系方式。
重要供应商或服务商联系方式。
应急物资供应商联系方式。
(2)明确报告流程:规定不同级别事故的报告顺序和联系方式。例如:现场人员→班组长→区队/科室负责人→安全管理部门→应急指挥部。重大事故应同时向外部指定单位报告。
(3)保持联络畅通:应急期间,指定专人(信息报告组)负责统一接听和拨打应急电话,确保信息准确传递。使用加密或专用通信频道,防止信息泄露或干扰。
(4)定期测试:定期(如每季度)组织通信联络测试,包括内部通话测试、外部通话测试、紧急报警测试等,检验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人员的熟练程度。
(5)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保障:在矿井地面或相对安全的位置设立应急指挥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学生网课学习效果调查报告
- 初中语文四字词语拓展训练与应用
- 儿童认知能力提升训练方案
- 未成年人法定监护证明申请指南
- 2024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计划
- 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指导书
- 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模板
- 信息技术服务要求承诺函9篇
- 小伙伴们的春游之旅记事作文(9篇)
- 人才招聘与人才培养工作坊活动方案
-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 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课件
- 血液透析高钾血症的护理查房
- 精准林业遥感与数据融合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全套)
- 人工智能应用基础(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蜜蜂公司创业计划书
- 硅灰石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外研版-高一英语单词表-必修一默写纠正打印版-实用见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