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DB54T 0117-2017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Z00备案号:DB54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纲 5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 6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 7地面监测方法与技术 8结果与验证 9质量保证与监控 10监测报告格式 附录A(规范性附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 18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 21附录C(资料性附录)草地生态监测调查登记表 37附录D(资料性附录)林业监测体系调查记录表 44附录E(资料性附录)水土保持监测调查登记表 60附录F(资料性附录)监测报告 64本标准按GB/T1.1要求编写。本标准由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本标准起草人:王小丹、鲁旭阳、吴建波、鄢燕、范继辉、刘伟龙、赵慧、蔡延江、曹樱子、张天华、边巴拉姆、普布旦巴、严官隅、张晓杰、刘丽君、米玛。3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本标准规定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法、站点布设、技术指标体系、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本标准适用于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适用于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跟踪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20483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GB/T21141防沙治沙技术规范GB/T24255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24708湿地分类GB/T26424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范GB/T27618植物有害生物调查监测指南GB/T27648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T3302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LY/T1211森林植物(包括森林枯枝落叶层)样品的采集与制备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LY/T1812林地分类LY/T2030落叶收集法快速测定落叶天然林叶面积指数的技术规程LY/T2249森林群落结构监测规范LY/T2258立木生物量建模样本采集技术规程LY/T2259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技术规程LY/T2359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NY/T635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NY/T1121土壤检测NY/T1233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QX/T58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4部分:冻土观测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3术语和定义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生态安全屏障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与所在区域人文环境相和谐。能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与环境服务,并对相邻环境乃至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着保障作用。具有这种功能的生态屏障是一种安全的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3.2生态监测应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观察,利用生命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来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用以评价与预测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服务。3.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3.4生态监测网络是由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草地生态监测体系、林业生态监测体系、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及整合的现有监测资源共同构成的监测网络。3.5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某一领域,如气象、植被、土地类型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监测。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与分析,获取所需参数。对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从而得到监测对象的动态信息。3.6地面监测通过地面站点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获取大气、生物、土壤、水分等要素的监测方法,包括定位观测、样带调查、专项调查和区域调查等。3.7几何纠正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模型,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成像时地物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发生的形变。4总纲54.1总体布局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由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草地生态监测体系、林业生态监测体系、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及整合的现有监测资源共同构成。生态监测网络构成见附录A:图A.1,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设见附录A:图A.2。4.2监测技术路线4.2.1资料收集根据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评价和管理决策的需要,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等方式,获取反映西藏和各亚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4.2.2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生态类型特点,在工程区和非工程区对比分析基础上,筛选出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能反映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4.2.3数据库建立将遥感监测、地面监测和收集的基础资料汇总后,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建立生态监测综合数据库。4.2.4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综合成效评估根据资料分析和监测结果,采用适宜的方法与技术,综合评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成效,提出科学、客观的建议,保障后续工程顺利实施。生态监测技术路线详见附录A:图A.3。4.3监测方式4.3.1常规监测按规定的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和监测内容,获取反映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和环境效应的监测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存储、传递与查询等信息服务。4.3.2专题监测针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监测区域、重点监测工程和重要功能等,设置专项监测。4.4监测方法4.4.1遥感监测以“3S”技术为支撑,从区域和景观尺度对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区域和影响区域进行周期性观测,结合地面站点和样方对各种生态要素和环境特征进行时空动态监测和评估。4.4.2地面监测依托地面监测站点设置的定位和半定位样地,监测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生态工程实施前后和工程区内外的变化。积累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4.5监测流程包括基础数据准备、背景资料和统计资料收集、地面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汇总、遥感信息提取与验证、图件处理、分析评价、编写监测报告、成果输出及发布等环节。64.6监测尺度与周期根据监测目标、监测要素和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尺度、空间分辨率和监测周期。详见本标准“5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5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5.1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5.1.1任务5.1.1.1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由生态监测中心(1个)、亚区监测站(10个)和生态类型背景点(100个)三级监测体系组成,开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重要功能的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见附录B:表B.1。生态监测中心组成见附录B:图B.1,生态监测站见附录B:表B.2,背景监测点布局见附录B:表B.3。5.1.1.2生态监测中心是保障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正常运行的核心,具有综合管理与技术把关的职能。主要负责监测体系统筹布设、监测规范制定、站点运行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承担大型仪器校验与共性要素的分析测试。监管各体系野外数据采集与数据质量。遥感与基础地理信息集成、各类专业数据库建设和成效评估信息系统构建,组织完成综合报告。5.1.1.3生态亚区监测站整合协调区域内已有监测资源,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与仪器设备安装维护,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和监督。保障大样地和监测点正常运行,定期汇总提交监测数据。编制提交所在亚区专题评估报告。5.1.2生态环境监测内容与指标5.1.2.1共性监测内容与指标各站点统一开展水、土、气、生等地面要素监测和遥感监测,具体指标见附录B:表B.4。5.1.2.2区域特色监测内容与指标根据所在亚区的功能定位与生态工程类型,确定特色监测内容和指标。具体指标见附录B:表B.5。5.2草地生态监测5.2.1任务建设西藏自治区草地资源监测中心、6地(市)草地资源监测站和86个草原监测点,组成草地生态监测体系,对草地资源动态和草地类生态工程成效实施全面监测,科学评价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实施效果。草地生态监测体系组成详见附录A:图A.1。5.2.2监测内容与指标5.2.2.1草地资源和草地生态监测7主要监测草地类型和面积、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牧草比例和产量、土壤理化性质、载畜量等。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6。5.2.2.2草地类生态工程监测开展天然草地保护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监测,包括退牧还草和鼠、虫、毒草害治理,灌溉人工饲草基地、草种繁育基地、绿洲型饲草产业基地和人工饲草示范基地工程监测。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7。5.3林业生态监测5.3.1任务对森林、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全面监测,科学评价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重要湿地保护工程、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林业生态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5.3.2内容与指标5.3.2.1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监测监测森林类型和面积、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凋落物等。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8。5.3.2.2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监测群落种类组成与结构、火烧迹地更新工程面积、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损失。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9。5.3.2.3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工程监测保护区生境面积变化、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保护区内资源情况、地表覆被特征和疫源疫病等。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0。5.3.2.4重要湿地保护工程监测湿生植被优势种群结构、水文、鸟类及动物种群。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1。5.3.2.5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监测防护林资源状况、防护林的结构功能变化和防护成效。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2。5.3.2.6防沙治沙工程监测沙化面积和动态、土壤理化指标和防沙治沙关键技术效果。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3。5.4水土保持监测5.4.1任务查明西藏水土流失现状和动态,监测评价治理工程的实施成效。监测体系组成见附录A:图A.1。5.4.2内容与指标8开展西藏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监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成效监测。主要监测指标见附录B:表B.14。6遥感监测方法与技术6.1数据准备6.1.1数据源6.1.1.1工作底图工作底图以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主,根据监测需求确定适宜比例尺。6.1.1.2遥感影像根据监测评估需要合理选择低分辨率50m)、中分辨率(10~50m)和高分辨率10m)影像。针对特定需求优化遥感数据的选择,重点区域可选取多信息源融合后的影像。影像时相以5~10月为最佳,多时相作参考,单景云层覆盖应少于10%。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小的不易发生变化的区域,可适当放宽到15%~20%,受人为影响比较大易发生生态变化的区域要求尽量没有云覆盖。6.2影像几何纠正采用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判读提取目标地物的最小单元:一般规定变化的面状地类应大于4×4个象元(120m×120m)。几何纠正时还应建立坐标系统及投影。6.3影像信息提取6.3.1分类和判别采用归一化法、插值法、比值法、变换向量、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和判别。6.3.2影像合成与融合处理对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合成的影像地面分辨率为30m。根据实际需求,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保证监测的精度要求。6.3.3影像预判在相同或者相近的环境条件基础上,通过对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人文要素特征分析,对卫星影像色调、形状、空间组合进行判定,建立地物的解译标志,实现对遥感信息的初判和解译。6.4野外核查将解译结果与野外调查建立的解译标志进行综合验证,验证解译标志与地面实际状况的匹配情况,并对解译判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空间定位和地图分类编码的准确性进行核查。6.5遥感监测内容6.5.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9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监测中土地分类,采用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设计原则。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3个类型,主要根据西藏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表见附录B:表B.15。西藏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见附录B:表B.16。6.5.2土壤侵蚀监测土壤侵蚀数据采集以中分辨率作为主要信息源,采用人机交互的数字作业方式,进行土壤侵蚀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专题信息提取,参照SL190确定土壤侵蚀分级。土壤侵蚀分类按全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执行。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以年平均侵蚀模数为判别指标,只有缺少实测及调查侵蚀模数资料时,运用有关侵蚀方式(面蚀和沟蚀)的指标进行分级,各分级的侵蚀模数与侵蚀强度分级相同。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见附录B:表B.17;水力侵蚀-面蚀强度分级指标见附录B:表B.18;水力侵蚀-沟蚀强度分级指标见附录B:表B.19;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附录B:表B.20;冻融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附录B:表B.21。6.5.3植被生长监测6.5.3.1监测方法设立有代表性的定位监测点,监测地上生物量、高度、覆盖度等指标;通过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优选进行植被指数合成,比较与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同步的植被指数,分析植被生长季植被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函数关系,建立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卫星遥感监测模型,确定地上植被生物量分极标准;制作植被长势信息图。6.5.3.2监测时间每年6~9月为植被各项监测指标地面监测时段;1~12月为遥感监测植被生长信息的时段。6.5.3.3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产草量单位为kg/km2,数据有效位数不超过4位,精度为1kg,如3676kg/km2或3.676×103kg/km2。6.5.4沙化和荒漠化土地动态监测选取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用于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在不同季节和年度之间的动态变化监测。6.5.4.1沙化土地动态监测方法沙质地物在波长0.5~2.4μm波段上可产生30%~50%的高反射率,并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出非常明亮的浅或是极浅的色调信息,与其它地物(如植被、水体、基岩山地、农作物等)形成明显的对比,构成沙化土地独特的光谱特征和图像解译标志库。利用这种特定的光谱信息和解译标志,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沙化土地类型的现状、分布规律、演变趋势等进行解译和监测。6.5.4.2提交数据格式及精度要求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以“km2”为单位,精确到0.01km2。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长度、宽度、边缘线长度以“m”为单位,精确到100m。6.6遥感监测信息要求6.6.1数据格式包括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6.6.2专题图专题图件基本比例尺1:100,000,重点区域需更大;投影方式为阿尔伯斯双标准纬线割圆锥投影;椭球体为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中央经线为90°E;第一标准纬线为28°N;第二标准纬线为34°N;投影起始纬度为0°;中央经线偏差为0;起始点偏差度为0。7地面监测方法与技术7.1生物部分7.1.1植被部分7.1.1.1草地草地监测指标与方法包括:a)样地设置:草地监测样地按长期监测标准样地设计,样地一经确定,不再轻易变更。样地的大小至少要满足有效监测10年,每年7~8月植被生长盛期监测1期,固定样地设置的面积不小于1km2,监测位点面积不小于30m×30m。监测过程参照NY/T1233;b)草地盖度:采用样方法测定;c)株数/多度:用德氏多度,采用数量法表示;d)物候期:选择优势种植物野外观测,包括返青(出苗)、开花、成熟、黄枯等;e)生物量:采用样方法获取牧草生长旺盛期的产量。测定代表性样方1m×1m,植物留茬5cm,剪下部分的鲜重和风干后干重,重复5次,由此计算一定区域的牧草产量总产量(鲜或干)(kg/hm2)=1m2×10-1牧草产量(鲜或干g/m2f)优质牧草频度:用样方法获取优质牧草的频度,至少10个样方;g)可食牧草产量、频度、高度:用样方法获取可食用牧草的产量和频度,测量样方内植物群落的高度;h)鼠虫害区域植被种类、盖度、高度、多度、频度、产草量;i)个体年耗草量:根据放牧家畜的牧草日食量,调查成年牦牛一年食草量;j)载畜量:根据放牧季的草地牧草总产量、草地牧草的利用率、放牧家畜的牧草日食量、放牧时间等参数,计算方法参照NY/T635。7.1.1.2林地林地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a)样地设置:设立在能代表当地植被类型而且林相相同、地形变化尽可能一致的地段。样地的形状通常为正方形。基本原则:标准样方的面积必须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一般情况下可取20m×20m,或者30m×30m的面积。对于长期固定观测样地,考虑到监测的项目比较多,面积最小为100m×100m;b)森林样地背景与生境描述:记录植被类型、植物群落名称、演替特征、地貌地形、水分状况、人类活动、动物活动等,参照GB/T33027;c)凋落物量:凋落物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凋落于地面的叶片、枝条、果实等。凋落物量又分为现存量和回收量。凋落物的调查方法参照LY/T1211;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具体调查方法参照LY/T2030。7.1.1.2.1乔木乔木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a)植物群落种类组成与数量:监测方法参照LY/T1812、LY/T2249和GB/T26424;b)乔木层生物量:监测方法参照LY/T2258和LY/T2259;c)郁闭度:林分整个林木林冠的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比值,用十分法表示;d)平均树高:调查记录优势树种(组)的平均树高。在目测调查时,平均树高可由平均木的高度确定;e)胸径:测量方法参照GB/T33027;f)单位面积蓄积量:在实地调查时现场记录。记录活立木单位面积蓄积量,至0.1m3,即保留一位小数。7.1.1.2.2灌木层灌木层监测方法与技术包括:a)盖度:采用样线法测定;b)平均高度:灌木林设置小样方或样带估测。7.1.1.2.3草本层草本层监测指标:a)盖度:采用样方法测定;b)平均高度:采用样方法测定。7.1.1.2.4苔藓地衣层苔藓地衣层监测指标:a)种类与数量:采用样方法调查;b)生物量:采用样方法调查。7.1.1.3湿地湿地监测指标包括:a)湿地类型:参照GB/T24708;c)湿地植物种类组成:参照GB/T27648;d)植物盖度:参照GB/T27648;e)植物高度:采用样方法测定;f)生物量:采用样方法测定;g)可食牧草生物量:采用样方法测定。7.1.2动物部分7.1.2.1家畜家畜监测指标:a)家畜种类与数量:调查放牧畜群中马、牛、羊等牲畜的数量,统计各类牲畜在放牧群中的比例,以及幼畜及成年畜占总种群数的比例;b)喂养方式:调查圈养、自由放养和半圈半牧。7.1.2.2保护动物和林地动物保护动物和林地动物监测包括:a)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b)小型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采用样方法,分布特殊的采用专项调查法;c)鸟类种类与数量:采用样点法,参照HJ710.4。7.1.2.3湿地动物湿地动物监测指标包括:a)迁徙鸟类的种类与数量:观测位点为迁徙鸟栖息地调查点,根据文献或前人的观测选在鸟类迁入、繁殖、迁出三个时间段进行观测,越冬地调查时间为鸟类从迁入到迁出的整个越冬期间,中途停歇地则选在春、秋两季鸟类经过时进行观测。鸟类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水禽直数法,参照GB/T27648;b)脊椎动物种类与数量:采用样带法或样方法,参照GB/T27648;c)浮游生物种类:定性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进行属种鉴定的过程,明确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出现季节及其分布状况。定量调查是指采集浮游生物,确定个体数目或重量的过程,明确各种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数量及其变化情况;d)底栖动物种类:调查地点的选择基本与植物群落观测相同。对于水体沼泽,则可选择湖岸的不同水深带、河流的上中下游河段或根据水环境条件差异等选择观测位点。调查时间选在调查年份的夏秋季。底栖动物的数量,可用单位面积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表示。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的调查可用土壤取样法。底栖动物的检出,用手检法和湿漏斗法。7.1.3鼠病虫害与动物疫病7.1.3.1草地鼠害和虫害草地鼠害和虫害监测包括:a)害鼠种群数量动态监测:监测鼠类组成、鼠种密度、牧草啃食情况等;b)害虫种类、优势种类、虫源基数、虫口密度、虫态、发生期、防治期、牧草盖度、产草量、牧草损失率:主要对发生范围广危害严重的虫害(如草地飞蝗,草原毛虫等)进行监测,当虫害发生时,实地测量虫口密度(头/m2),调查受害面积(万/hm2)。一般不作病虫繁殖过程的追踪观测。查明虫口密度、生活史与牧草生育期的关系。7.1.3.2林地病虫害森林有害生物观测:目的是为了解生物突发事件对森林的影响,包括病原体危害、虫害和动物啃噬等,有害种类参照GB/T27618。在有连续的气象、水文、生物和土壤要素观测的样地内或缓冲区内进行。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标准参照LY/T1681。7.1.3.3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包括:a)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常规监测:在辖区内开展巡查,及时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或异常行为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分析潜在风险,上报监测信息。监测疾病种类参照LY/T2359;b)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专项监测:针对某种疫病或疫情,有计划地在重点区域对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生原因,预测流行趋势和潜在危害,提出相应防控措施。7.2土壤部分7.2.1自然土壤自然土壤监测包括:a)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质、氮、磷、pH、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监测,监测方法参照NY/Tb)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或称土壤的颗粒组成。利用比重计法测定土壤机械组成;c)土壤团粒含量:指土壤团粒重量占分析土样重量的百分数,单位为%。团粒含量用筛分法测定,水稳性团粒用约德尔法测定;d)土壤含水量:也称土壤湿度,指土壤孔隙中水分含量的大小,以体积含水量为计,单位为%,用时域反射仪直接测定;e)土壤紧实度:指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坚硬密实程度,单位为kg/cm3,由土壤紧实度测定仪直接测定;f)土壤导水率:又称土壤渗透系数、渗流速度,即达西定律中的K,是在有压情况下,水透过某土体的速度,单位为cm/s。采用渗透仪进行测定。7.2.2工程区土壤监测指标与方法同7.2.1。7.2.3沙化土地沙化土地包括:a)沙化土地类型:分类标准参照GB/T24255;b)沙化土地治理状况:对沙化土地治理措施类型和面积监测,治理措施分为生物、物理、化学治理措施和封禁保护措施,治理具体措施标准参照GB/T21141。7.3水文部分7.3.1湿地水文湿地水文包括:a)水源补给状况:分为地表水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人工补给和综合补给5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年份;b)流出状况:分为永久性、季节性、间歇性、偶尔和没有5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年份;c)积水状况:分为永久性积水、季节性积水、间歇性积水和季节性水涝4种类型,如数据来源于资料,注明资料出处;d)水位:地表水位包括丰水期水位、平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以m表示,采用自记水位计或标尺测量,或从水文站和生态站获取,注明资料年份;e)蓄水量:指湖泊、沼泽和人工蓄水区,以万m3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f)水深:包括最大水深和平均水深,以m表示,从水利等部门获取有关资料,注明资料出处和年份;g)pH值:采用pH计测定;h)营养物:包括总氮和总磷,需野外采集水样,到实验室进行测定;i)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一般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j)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采用接种法测定;k)主要污染因子:调查对水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污染物名称,包括有机物质(油类、洗涤剂等)和无机物质(无机盐、重金属等);l)水质级别:执行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7.3.2流域水文流域水文包括:a)径流量:某一产流时段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径流体积,单位为m3/s,地表径流通过地表径流场进行监测;b)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所含的泥沙质量,单位为kg/m3,利用采样器采集一定体积的浑水样品,并静置、过滤,烘干称重后计算含沙量;c)渗透率:也称渗透速度,指单位时间一定量的水进入土壤的垂直入渗速度,单位为mm/min,测定方法为双环入渗法;d)土壤流失量:指土壤侵蚀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也可称为侵蚀泥沙量,单位为kg,可由观测所得的浑水径流量(单位为m3)与取样分析所得的泥沙量(单位为kg/m3)相乘获得;e)水位:指测验断面过流水面的相对高度位置,单位为m。水位可采用水尺和自记水位计进行测量,水尺观测由人工按时进行,自记水位计可以记录过流的水位变化过程,用时要求每逢暴雨时应进行一次校核和检查。7.4气象监测气象监测包括:a)气象要素:监测以当地气象站资料为主,同时在各个监测台站安装气象监测仪器监测,主要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蒸发、日照、辐射、土壤湿度等;b)风蚀强度:指观测区内某时段内各次起沙风(≥5m/s)的历次风速记录值之和,单位为m/(月、季或年),采用地面定位插钎法进行风蚀强度观测,每15天量取插钎与地面的高度;c)降尘:采用降尘缸法测定,单位为g/m2,指在观测现场安装一定数量降尘缸收集降尘量的方法,降尘缸设置于2~6m的高程上,采用多点设置(点数不少于3个);d)封冻期:指冻土开始出现至表层冻土解冻消融前一天之内的时间,为0~5cm表层土壤温度一直保持在0℃以下的时期,单位为d,用温度计测定;e)解冻期:指从表层冻土开始消融解冻直至再次进入冻结的前一天为止的时间,为0~5cm表层土壤温度一直保持在0℃以上的时期,单位为d,用温度计测定;f)冻土厚度:简称冻土厚,一般是指在季节性冻土区,从土壤内部(深处)出现冻结处至地面的深度,单位为cm,根据埋入土中冻土器内水结冰的部位和长度来测定冻结层次及其上限和下限深度,参照QX/T58;g)雪线变化:雪线为高山常年积雪区的下边界,即年固态降水量与消融量开始达到平衡的地带,测定夏季雪以孤立分片形式持留在地表的最低高度(地形雪线)。8结果与验证8.1结果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使用统一的监测仪器;获得的监测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处理,比如求平均值等;汇总的数据按照统一的表格输入计算机上报至数据库(设计统一的表格)。草地生态系统监测结果表见附表C:表C.1~C.9;林业生态系统监测结果表见附表D:表D.1~D.22;水土保持监测结果表见附表E:表E.1~E.7。监测执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表格进行修改。8.2验证验证主要包含:a)在不同类型区布设样点,通过实地抽查进行精度检验,评价遥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误差应在15%以内;b)利用地面调查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判断图斑定性和定位是否准确、矢量图边界是否准确、图幅接边误差是否符合要求。植被类型遥感判读解译精度,即定性判对率和定位精确率应≥90%;c)对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建设类型、面积及效益进行验证。遥感监测精度定性和定位的正确率≥85%。9质量保证与监控9.1总体要求总体要求包括:a)对生态监测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b)对现场采样与观测、实验室分析、数据汇总、报告编制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c)对生态监测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原始记录和监测结果进行核查。9.2监测数据管理与控制为保证监测数据真实有效性需进行以下工作确认:a)现场原始采样(观测)记录,要有现场采样负责人签字;b)监测结果和监测报告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后方可报出;c)数据有效位的文字表达应统一标准,符合技术要求;d)数据须经三级审核;e)可疑(异常)数据必须及时核查并记录说明;f)如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通知监测人员立即查找原因,及时纠正;g)监测过程的全部质量控制记录应存档。9.3数据安全措施9.3.1数据文件的妥善备份对文件的备份操作定时进行。操作人员要采取以下备份策略:a)完全备份:把开始操作前所选择的所有文件备份起来,优点是易于恢复全部文件;b)增量备份:只将上次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操作以来改变了的文件;c)差别备份:只将上次完全备份操作以来改变了的文件;d)备份介质:光盘和硬盘。反映阶段性成果的数据、影像文件、资源环境分层矢量图数据、细小地物数据等需备份至光盘;e)备份的时间周期:主要数据文件每月至少备份一次;每个阶段的数据均需备份;采用双备份。通过数据文件的妥善备份,数据库加密和数据库软硬件平台的维护和数据介质管理三个方面加强数据安全保障。9.3.2数据库加密数据库加密包括:a)系统中需要保密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一方面采用加密软件对数据库加密,另一方面也要从加强系统资源权限管理入手;b)建立健全系统管理员制,超级用户的使用权限必须掌握在系统管理员手中,对数据文件的使用权限实行逐级管理;c)严格控制系统之外的交互操作,以防止病毒入侵;定期在系统平台上运行杀毒软件,减少病毒侵害。9.3.3加强数据库软硬件平台的维护和数据介质管理a)保护好计算机平台是保障数据安全的物理条件;b)计算机系统的物理性能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有备用电源,以避免系统断电时的数据损失;c)存贮数据介质(光盘和硬盘)要由专人管理,放在介质专柜内。10监测报告格式根据监测内容及本标准的规定编写报告,可综合撰写总报告或分报告,报告应按以下格式编写。见附录F10.1监测目标根据监测任务,按照本标准确定实施监测的目标。10.2实施区域明确监测任务的实施区域,须给出分布图和地理位置。10.3主要内容按照规范的监测内容,阐明具体监测内容。10.4监测结果针对监测内容的结果数据和图件,开展以下工作:a)监测数据与分析;b)精度验证;c)监测工作中使用的各项原始数据、结果数据和编制的图表、图件(注明监测人及上报时间)。10.5现状分析分析监测内容的现状及其原因。10.6趋势分析针对监测内容,分析监测内容相关方面的发展趋势。10.7建议针对监测结果,指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10.8签名报告撰写者签名。(规范性附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图A.1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网络构成图图A.2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监测点位图A.3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路线(规范性附录)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图B.1西藏自治区生态监测中心机构图表B.1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安全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控制体系1111)综合监测大样地、监测点3)相关部门监测数据共享与4)监测数据和成果集成,编121213111213111点81)在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分布据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2)考虑到各亚区面积大,植相对集中的优势群落或种群989注: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由自治区生态监测中表B.2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控制体系生态监测站日土(多玛)高寒荒漠生态系统阿里生态1羌塘高原北部、昆仑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8高寒干旱荒漠生态改则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站改则生态2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与牧业适度发展亚区天然草地保护工程、牧民传统能源替代工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高寒半干旱荒漠草双湖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站申扎生态2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与牧业适度发展亚区天然草地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索县高寒草甸生那曲生态3那曲地区东部及当曲流域水源天然草地保护工程、牧民传统能源替代工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改良工程、牧区传统能源替代高寒半湿润草甸生泽当土地沙化和山南生态1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经济重点发展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要湿温性半干旱灌丛草定日高寒草原生定日生态2中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山原宽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与农牧业适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天然草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半干旱高寒草原、高山灌丛生态系亚东森林生物多日喀则生3中喜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天然草地保护工程、森林防9类乌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监昌都生态Ⅲ1昌都北部河流上游水源涵养与天然草地保护、传统能源替代、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水土8亚高山暗针叶林和芒康森林生物多芒康生态Ⅲ2昌都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传统能源9亚高山暗针叶林与米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监测站林芝生态Ⅲ3雅鲁藏布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Ⅲ4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生物多样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传统能源替代工程、防护林体系表B.3西藏自治区生态监测站背景监测点布局1211111生态系统监测站122111112211111112112111112111111111111111111111杉林—高山灌丛111111111生物多样性监测站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表B.4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站、点共性监测内容与指标盖度、高度、频度、株丛数、优势种、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物表B.5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站、点区域特色监测内容与指标荒漠化面积、沙化土地面积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短命植物生活周期、种子产量和种子库、草地退化面积、沙化土地面积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鼠害监测、载畜量、饲养方式、年饲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滇金丝猴种群动态、坡面水土流失、干热河谷表B.6草地资源与草地生态监测指标表B.7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和改良草地工程监测指标表B.8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监测指标表B.9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监测指标表B.10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工程监测指标表B.11重要湿地保护工程监测指标表B.12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监测指标表B.13防沙治沙工程监测指标能有机质、氮、磷、颗粒组成、含水量、容表B.14水土保持及其工程监测指标N、P表B.15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表表B.16西藏自治区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连续面积大于0.067km、郁闭度0.30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3.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指覆盖度在4%-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渠常年水位以下指地表为沙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包括沙指地势平坦低洼、排水不畅、长期潮湿、季节性积水或常年积水,表B.17西藏自治区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表B.18西藏自治区水力侵蚀-面蚀强度分级指标坡度(°)地类<55~815~2525~35>35非耕地林草覆盖度(%)60-75微度轻度轻度轻度微度45-60微度轻度轻度强度微度30-45微度轻度强度极强度微度<30微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微度坡耕地微度轻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微度表B.19西藏自治区水力侵蚀-沟蚀强度分级指标2~3表B.20西藏自治区风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表B.21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强度分级指标123412341234123412341234W为冻融侵蚀强度指数,综合评价指数愈大,表示冻融侵蚀愈强烈;>3.08(资料性附录)草地生态监测调查登记表表C.1草地生态监测样地生境要素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具有灌木和高大草本表C.2草地生态监测草地植物种类组成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g表C.3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地生态监测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称2重数重数重数鲜重kg/hm2)风干重kg/hm2)5、总产草量=草本及矮小灌木产草量折算×(100-灌木覆盖面积)/100+灌木及表C.4草地生态监测草地群落地下生物量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活死~表C.5草地生态监测草地生态路线监测样方调查登记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表C.6草地生态监测草地鼠(虫)害监测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E:表C.7草地生态监测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登记表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E:N:表C.8草地生态监测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工程登记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E:N:表C.9草地生态监测草地生态工程效益对照样方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hm2定123123123123注1:工程效益对比样方编号为“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内”和“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外”(资料性附录)林业监测体系调查记录表表D.1森林生态监测样地生境要素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地貌小、微地质岩性母岩、母质:(:(植被类型:采集样品类型:表D.2森林生态监测乔木层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表D.3森林生态监测灌木层植物种类组成与种群特征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II级样方面积名名期树型表D.4森林生态监测草本层植被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表D.5林业生态监测鸟类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样线3………表D.6林业生态监测大型兽类调查记录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图表D.7林业生态工程监测森林防火工程效益对照样方调查表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hm2盖度:%;注:工程效益对比样方编号为“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内”和“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外”表D.8林业生态监测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效益对照样方调查表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工程名称建设时间行政区省(区)县(旗)乡(苏木)行政编码:工程面积hm2项目投资总投资万元工程措施样方测定工程区域内样方工程区域外样方样方编号照片编号样方编号照片编号样方定位东经:北纬:海拔:(m)东经:北纬:海拔:(m)植被特征盖度:%;平均高度:cm;植物种数:盖度:%;平均高度:cm;植物种数:主要植物种类和组成群落生物量有害生物种类有害生物发生频率损失对比注:工程效益对比样方编号为“省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内”和“省县-工程项目名称缩写-组号-外”表D.9林业生态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禽痘x染表D.10湿地生态监测植被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分盖度(%)(%)(%)草表D.11湿地水环境要素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表D.12湿地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调查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表D.13湿地保护和管理状况调查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员表D.14湿地鸟类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湿地名称:经纬度:EN:海拔:m表D.15湿地兽类野外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湿地名称:经纬度:EN:海拔:m表D.16湿地鱼类两栖爬行动物样方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县乡调查时间:年月日填表人:调查人:核查人:湿地名称:经纬度:EN:海拔:m表D.17湿地底栖生物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