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发整治细则_第1页
矿山开发整治细则_第2页
矿山开发整治细则_第3页
矿山开发整治细则_第4页
矿山开发整治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矿山开发整治细则一、总则

矿山开发整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矿山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整治工作需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二、开发前期整治要求

(一)环境评估与规划

1.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要素监测,记录污染范围与程度。

2.编制矿山开发整治规划,明确分期治理目标与实施步骤。

3.评估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

(二)技术标准制定

1.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T34330-2017)设定治理标准。

2.对开采工艺进行优化,推广低扰动开采技术,如液压钻机替代爆破作业。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设置年度监测点密度不低于3个/平方公里。

三、开发过程动态整治

(一)土方与植被恢复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矿坑边坡,坡度控制在1:3-1:5范围内。

2.分阶段进行土壤改良,每亩投入有机肥≥200公斤,土壤pH值调整至6.0-7.5。

3.种植适生植物,乔灌草结合配置,初期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

(二)水环境治理

1.设置截污沟拦截生产废水,处理达标率须达85%以上。

2.矿坑水采用沉淀池+曝气池组合工艺,悬浮物去除率≥95%。

3.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每月检测至少2次重金属含量。

四、开发后期综合整治

(一)尾矿库管理

1.尾矿堆放高度不超过设计标高5米,坡面设排水沟系统。

2.堆坝坡面覆土≥30厘米,种植耐酸碱植物防冲刷。

3.实行"一场一库"原则,禁止跨库堆放不同性质尾矿。

(二)废弃工程设施处理

1.压实废弃钻孔,深度≥3米,表面覆土绿化。

2.设备基础采用混凝土封填,覆土深度≥1.5米。

3.拆迁建筑物需进行地基沉降评估,确保周边安全距离≥20米。

五、监测与验收

(一)监测流程

1.治理前建立基准数据,包括地形测绘、土壤采样、水质检测等。

2.治理中每月开展进度核查,记录工程量与质量参数。

3.治理后进行年度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覆盖率≥30%。

(二)验收标准

1.环境指标:治理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1类限值。

2.水质指标:矿坑水COD浓度≤30mg/L,氨氮≤5mg/L。

3.视觉指标: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裸露土地≤10%。

六、长效运维机制

(一)责任主体

1.矿山企业设立环保专员,负责日常巡查与记录。

2.建立环境保证金制度,金额不低于治理总投入的10%。

(二)维护计划

1.每季度对边坡、排水设施进行检修。

2.对植被生长情况评估,缺株补种率须达98%以上。

3.制定应急预案,每年组织≥2次环境应急演练。

一、总则

矿山开发整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矿山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整治工作需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二、开发前期整治要求

(一)环境评估与规划

1.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要素监测,记录污染范围与程度。

(1)土壤调查: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间距≤50米,检测重金属(铅、镉、砷、汞等)、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2)水体监测: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检测COD、氨氮、悬浮物及特征污染物浓度。

(3)植被调查:记录原生植被种类、分布密度及受损情况,评估生态服务功能损失。

2.编制矿山开发整治规划,明确分期治理目标与实施步骤。

(1)近期目标(1-3年):完成污染源控制,消除急性环境风险。

(2)中期目标(3-5年):植被初步恢复,土壤污染负荷降低30%。

(3)远期目标(5年以上):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达到区域生态标准。

3.评估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

(1)风险识别:分析粉尘、废水、废石堆放等环节的环境风险点。

(2)防控措施:制定粉尘防护(洒水、遮盖)、废水处理(沉淀池、过滤装置)、废石管理(分区堆放、覆绿)等方案。

(二)技术标准制定

1.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T34330-2017)设定治理标准。

(1)土壤标准:重金属含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1类或2类限值。

(2)水体标准:矿坑水COD≤30mg/L,氨氮≤5mg/L,总磷≤0.5mg/L。

2.对开采工艺进行优化,推广低扰动开采技术,如液压钻机替代爆破作业。

(1)液压钻机:减少震动和粉尘,钻孔精度提高至±5厘米。

(2)分层开采:将剥离层与矿体分层开采,减少植被破坏面积。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设置年度监测点密度不低于3个/平方公里。

(1)监测点布设:在治理区边缘、内部及下游设置监测点,配备自动监测设备。

(2)数据采集:每月采集土壤、水体数据,每年进行植被生长评估。

三、开发过程动态整治

(一)土方与植被恢复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矿坑边坡,坡度控制在1:3-1:5范围内。

(1)削坡减载:使用推土机分层削坡,每层厚度≤30厘米,坡面平整度控制在±10厘米。

(2)坡面防护:铺设土工格栅,回填改良土壤,厚度≥50厘米。

2.分阶段进行土壤改良,每亩投入有机肥≥200公斤,土壤pH值调整至6.0-7.5。

(1)有机肥施用:选择腐熟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采用沟施或穴施方式。

(2)微生物菌剂:每亩拌入复合微生物菌剂2公斤,促进养分转化。

3.种植适生植物,乔灌草结合配置,初期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

(1)植物选择: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如刺槐、松树)和耐贫瘠草本植物(如狼尾草)。

(2)种植密度:乔木株距≥5米,灌木株距≤2米,草本地被≥100平方米/亩。

(二)水环境治理

1.设置截污沟拦截生产废水,处理达标率须达85%以上。

(1)截污沟建设:采用混凝土结构,坡度1%-2%,设置检查井间距≤200米。

(2)预处理设施:安装格栅(孔径≤5毫米)、沉砂池(停留时间≥2小时)。

2.矿坑水采用沉淀池+曝气池组合工艺,悬浮物去除率≥95%。

(1)沉淀池:有效水深1.5-2米,配水均匀性误差≤5%。

(2)曝气池:采用微孔曝气,溶解氧维持在2-4mg/L。

3.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每月检测至少2次重金属含量。

(1)监测井布设:在污染源周边、下游设置监测井,深度≥10米。

(2)检测项目:铅、镉、砷、汞等重金属,以及pH值、电导率等指标。

四、开发后期综合整治

(一)尾矿库管理

1.尾矿堆放高度不超过设计标高5米,坡面设排水沟系统。

(1)堆放控制:采用自卸汽车分台阶堆放,每层厚度≤1米,压实度≥90%。

(2)排水系统:设置内外排水沟,坡面排水坡度≥2%。

2.堆坝坡面覆土≥30厘米,种植耐酸碱植物防冲刷。

(1)覆土材料:采用治理区表层土或改良土,有机质含量≥2%。

(2)植物配置:种植酢浆草、百喜草等,覆盖度≥80%。

3.实行"一场一库"原则,禁止跨库堆放不同性质尾矿。

(1)分区管理:按尾矿性质划分堆放区(如硫化矿、氧化矿)。

(2)标识系统:设置库区围栏、警示牌,标明堆放日期与批次。

(二)废弃工程设施处理

1.压实废弃钻孔,深度≥3米,表面覆土绿化。

(1)压实作业:使用重锤夯实机,每平方米锤击≥50次。

(2)覆土标准:回填土厚度≥50厘米,播撒草籽密度≥10万株/亩。

2.设备基础采用混凝土封填,覆土深度≥1.5米。

(1)封填材料:C25混凝土,振捣密实度≥95%。

(2)覆土措施:分层压实,每层含水量控制在15%-20%。

3.拆迁建筑物需进行地基沉降评估,确保周边安全距离≥20米。

(1)评估方法: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量,预留200厘米安全距离。

(2)拆除标准:采用静态破碎技术,禁止使用爆破。

五、监测与验收

(一)监测流程

1.治理前建立基准数据,包括地形测绘、土壤采样、水质检测等。

(1)地形测绘:采用RTK测量,精度±5厘米。

(2)土壤采样:采用梅花形布点,每个点位采集0-20cm、20-40cm两层样品。

2.治理中每月开展进度核查,记录工程量与质量参数。

(1)核查内容:土方量、植被成活率、设备运行参数等。

(2)记录格式:建立电子台账,每日更新数据。

3.治理后进行年度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覆盖率≥30%。

(1)评估内容:环境指标达标率、生态恢复效果等。

(2)报告要求:出具详细评估报告,附现场照片与检测数据。

(二)验收标准

1.环境指标:治理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1类限值。

(1)检测频次:每季度检测1次,连续3次达标。

(2)合格判定:所有监测点数据均达标。

2.水质指标:矿坑水COD浓度≤30mg/L,氨氮≤5mg/L,总磷≤0.5mg/L。

(1)检测方法:采用标准滴定法或分光光度法。

(2)标准限值: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3.视觉指标: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裸露土地≤10%。

(1)调查方法:样方法,样方面积20m×20m。

(2)验收标准:乔木郁闭度≥70%,灌木覆盖度≥60%。

六、长效运维机制

(一)责任主体

1.矿山企业设立环保专员,负责日常巡查与记录。

(1)岗位职责:每日检查边坡、排水设施、植被生长情况。

(2)记录要求:建立巡检日志,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2.建立环境保证金制度,金额不低于治理总投入的10%。

(1)保证金用途:用于后期修复或应急处理。

(2)返还条件:通过第三方验收后一次性返还。

(二)维护计划

1.每季度对边坡、排水设施进行检修。

(1)边坡检修:清理冲沟,检查护坡体稳定性。

(2)排水设施检修:疏通截污沟,更换破损管道。

2.对植被生长情况评估,缺株补种率须达98%以上。

(1)评估方法:样地调查,记录成活率与密度。

(2)补种标准:采用容器苗,种植后跟踪养护。

3.制定应急预案,每年组织≥2次环境应急演练。

(1)预案内容:包含暴雨、火灾等场景的处置流程。

(2)演练要求:邀请第三方观摩,形成改进报告。

一、总则

矿山开发整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矿山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整治工作需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二、开发前期整治要求

(一)环境评估与规划

1.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要素监测,记录污染范围与程度。

2.编制矿山开发整治规划,明确分期治理目标与实施步骤。

3.评估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

(二)技术标准制定

1.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T34330-2017)设定治理标准。

2.对开采工艺进行优化,推广低扰动开采技术,如液压钻机替代爆破作业。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设置年度监测点密度不低于3个/平方公里。

三、开发过程动态整治

(一)土方与植被恢复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矿坑边坡,坡度控制在1:3-1:5范围内。

2.分阶段进行土壤改良,每亩投入有机肥≥200公斤,土壤pH值调整至6.0-7.5。

3.种植适生植物,乔灌草结合配置,初期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

(二)水环境治理

1.设置截污沟拦截生产废水,处理达标率须达85%以上。

2.矿坑水采用沉淀池+曝气池组合工艺,悬浮物去除率≥95%。

3.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每月检测至少2次重金属含量。

四、开发后期综合整治

(一)尾矿库管理

1.尾矿堆放高度不超过设计标高5米,坡面设排水沟系统。

2.堆坝坡面覆土≥30厘米,种植耐酸碱植物防冲刷。

3.实行"一场一库"原则,禁止跨库堆放不同性质尾矿。

(二)废弃工程设施处理

1.压实废弃钻孔,深度≥3米,表面覆土绿化。

2.设备基础采用混凝土封填,覆土深度≥1.5米。

3.拆迁建筑物需进行地基沉降评估,确保周边安全距离≥20米。

五、监测与验收

(一)监测流程

1.治理前建立基准数据,包括地形测绘、土壤采样、水质检测等。

2.治理中每月开展进度核查,记录工程量与质量参数。

3.治理后进行年度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覆盖率≥30%。

(二)验收标准

1.环境指标:治理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1类限值。

2.水质指标:矿坑水COD浓度≤30mg/L,氨氮≤5mg/L。

3.视觉指标:治理区植被覆盖率达65%以上,裸露土地≤10%。

六、长效运维机制

(一)责任主体

1.矿山企业设立环保专员,负责日常巡查与记录。

2.建立环境保证金制度,金额不低于治理总投入的10%。

(二)维护计划

1.每季度对边坡、排水设施进行检修。

2.对植被生长情况评估,缺株补种率须达98%以上。

3.制定应急预案,每年组织≥2次环境应急演练。

一、总则

矿山开发整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确保矿山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整治工作需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兼顾经济可行性与环境可持续性。

二、开发前期整治要求

(一)环境评估与规划

1.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要素监测,记录污染范围与程度。

(1)土壤调查:采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间距≤50米,检测重金属(铅、镉、砷、汞等)、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2)水体监测: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检测COD、氨氮、悬浮物及特征污染物浓度。

(3)植被调查:记录原生植被种类、分布密度及受损情况,评估生态服务功能损失。

2.编制矿山开发整治规划,明确分期治理目标与实施步骤。

(1)近期目标(1-3年):完成污染源控制,消除急性环境风险。

(2)中期目标(3-5年):植被初步恢复,土壤污染负荷降低30%。

(3)远期目标(5年以上):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达到区域生态标准。

3.评估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制定风险防控方案。

(1)风险识别:分析粉尘、废水、废石堆放等环节的环境风险点。

(2)防控措施:制定粉尘防护(洒水、遮盖)、废水处理(沉淀池、过滤装置)、废石管理(分区堆放、覆绿)等方案。

(二)技术标准制定

1.依据《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规范》(GB/T34330-2017)设定治理标准。

(1)土壤标准:重金属含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1类或2类限值。

(2)水体标准:矿坑水COD≤30mg/L,氨氮≤5mg/L,总磷≤0.5mg/L。

2.对开采工艺进行优化,推广低扰动开采技术,如液压钻机替代爆破作业。

(1)液压钻机:减少震动和粉尘,钻孔精度提高至±5厘米。

(2)分层开采:将剥离层与矿体分层开采,减少植被破坏面积。

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设置年度监测点密度不低于3个/平方公里。

(1)监测点布设:在治理区边缘、内部及下游设置监测点,配备自动监测设备。

(2)数据采集:每月采集土壤、水体数据,每年进行植被生长评估。

三、开发过程动态整治

(一)土方与植被恢复

1.采用工程措施恢复矿坑边坡,坡度控制在1:3-1:5范围内。

(1)削坡减载:使用推土机分层削坡,每层厚度≤30厘米,坡面平整度控制在±10厘米。

(2)坡面防护:铺设土工格栅,回填改良土壤,厚度≥50厘米。

2.分阶段进行土壤改良,每亩投入有机肥≥200公斤,土壤pH值调整至6.0-7.5。

(1)有机肥施用:选择腐熟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采用沟施或穴施方式。

(2)微生物菌剂:每亩拌入复合微生物菌剂2公斤,促进养分转化。

3.种植适生植物,乔灌草结合配置,初期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

(1)植物选择: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如刺槐、松树)和耐贫瘠草本植物(如狼尾草)。

(2)种植密度:乔木株距≥5米,灌木株距≤2米,草本地被≥100平方米/亩。

(二)水环境治理

1.设置截污沟拦截生产废水,处理达标率须达85%以上。

(1)截污沟建设:采用混凝土结构,坡度1%-2%,设置检查井间距≤200米。

(2)预处理设施:安装格栅(孔径≤5毫米)、沉砂池(停留时间≥2小时)。

2.矿坑水采用沉淀池+曝气池组合工艺,悬浮物去除率≥95%。

(1)沉淀池:有效水深1.5-2米,配水均匀性误差≤5%。

(2)曝气池:采用微孔曝气,溶解氧维持在2-4mg/L。

3.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每月检测至少2次重金属含量。

(1)监测井布设:在污染源周边、下游设置监测井,深度≥10米。

(2)检测项目:铅、镉、砷、汞等重金属,以及pH值、电导率等指标。

四、开发后期综合整治

(一)尾矿库管理

1.尾矿堆放高度不超过设计标高5米,坡面设排水沟系统。

(1)堆放控制:采用自卸汽车分台阶堆放,每层厚度≤1米,压实度≥90%。

(2)排水系统:设置内外排水沟,坡面排水坡度≥2%。

2.堆坝坡面覆土≥30厘米,种植耐酸碱植物防冲刷。

(1)覆土材料:采用治理区表层土或改良土,有机质含量≥2%。

(2)植物配置:种植酢浆草、百喜草等,覆盖度≥80%。

3.实行"一场一库"原则,禁止跨库堆放不同性质尾矿。

(1)分区管理:按尾矿性质划分堆放区(如硫化矿、氧化矿)。

(2)标识系统:设置库区围栏、警示牌,标明堆放日期与批次。

(二)废弃工程设施处理

1.压实废弃钻孔,深度≥3米,表面覆土绿化。

(1)压实作业:使用重锤夯实机,每平方米锤击≥50次。

(2)覆土标准:回填土厚度≥50厘米,播撒草籽密度≥10万株/亩。

2.设备基础采用混凝土封填,覆土深度≥1.5米。

(1)封填材料:C25混凝土,振捣密实度≥95%。

(2)覆土措施:分层压实,每层含水量控制在15%-20%。

3.拆迁建筑物需进行地基沉降评估,确保周边安全距离≥20米。

(1)评估方法: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量,预留200厘米安全距离。

(2)拆除标准:采用静态破碎技术,禁止使用爆破。

五、监测与验收

(一)监测流程

1.治理前建立基准数据,包括地形测绘、土壤采样、水质检测等。

(1)地形测绘:采用RTK测量,精度±5厘米。

(2)土壤采样:采用梅花形布点,每个点位采集0-20cm、20-40cm两层样品。

2.治理中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