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_第1页
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_第2页
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_第3页
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_第4页
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脂症的中医防治规范一、概述

高血脂症(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认为高血脂症与“痰浊”、“瘀血”、“气滞”等病理机制相关,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本规范旨在提供中医防治高血脂症的系统方法,包括诊断、治则、常用方剂及日常调养。

---

二、中医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高血脂症需结合“四诊合参”,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望诊

1.面色:面色晦暗或油光,提示痰湿内盛。

2.舌象: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为痰瘀互结之象。

(二)闻诊

1.口气:口气秽浊,多因湿浊中阻。

(三)问诊

1.症状:头重昏蒙、胸脘痞闷、肢体麻木、肢体沉重感。

2.病史:长期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或情志不畅(如抑郁、焦虑)。

(四)切诊

1.脉象:脉滑腻或弦涩,提示痰瘀阻络。

---

三、中医治则与方剂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理气调脂”为原则,根据辨证分型选择方剂。

(一)痰浊阻滞型

治则:健脾祛痰,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

1.化痰降脂汤(半夏、陈皮、茯苓、丹参、山楂)。

2.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白术、甘草,配合泽泻、丹参)。

(二)瘀血阻络型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方剂:

1.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麝香)。

2.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牛膝)。

(三)气滞血瘀型

治则:理气活血,化痰通络。

常用方剂:

1.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红花)。

2.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白术、茯苓、当归)。

---

四、中医防治步骤(StepbyStep)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点)。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海带)。

-推荐食谱:山楂粥(山楂10g、粳米50g)、决明子茶(决明子10g、菊花5g)。

2.运动疗法: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150分钟/周。

-避免久坐,每隔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

3.情志调养: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压力,可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

(二)中药治疗

1.辨证选方:

-痰浊型:每日1剂煎服,连用4周以上。

-瘀血型:配合三七粉(每日0.3g,分2次服)。

2.中成药辅助:

-如血脂康(调节胆固醇)、丹七片(活血化瘀)。

(三)定期复查

1.每月监测血脂水平,根据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结合中医“舌脉”动态评估疗效。

---

五、注意事项

1.禁忌:

-避免过量饮酒及吸烟。

-禁用温补过度药物(如鹿角胶),以免助湿生痰。

2.联合治疗:

-若西药(如他汀类)已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避免冲突。

3.个体差异:

-孕妇、哺乳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中药,优先咨询专业医师。

---

六、预防要点

1.健康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脂,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每半年1次。

2.日常保健:

-每日午时(11:00-13:00)艾灸足三里(15分钟)以健脾化痰。

-饮食中适量加入姜、蒜(每日3-5瓣),促进脂质代谢。

---

备注:本规范为中医防治高血脂症的一般性指导,具体用药及治疗方案需结合个人体质及专业医师建议。

---

四、中医防治步骤(StepbyStep)

(一)生活方式干预

中医强调“治未病”与“三分治七分养”,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脂症防治的核心环节。

1.饮食调整:

-核心原则:低脂、低糖、低盐、高纤维、适量蛋白。

-具体措施:

(1)主食选择:优先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麦、糙米、燕麦),避免精制米面(如白米饭、馒头)。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300g,分4-5餐食用。

(2)脂肪控制:

-动物脂肪:减少猪油、黄油、肥肉使用,每周红肉(如牛肉、羊肉)摄入≤2次,每次≤75g。

-植物油: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每日总量≤25g,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

-反式脂肪酸:避免油炸食品、糕点、奶茶等加工食品。

(3)胆固醇限制:每日摄入量≤200mg(如鸡蛋黄≤1个/天,动物内脏禁食)。

(4)膳食纤维:

-可溶性纤维:燕麦、豆类、苹果、柑橘类(每日≥25g,促进胆固醇排出)。

-不可溶性纤维:芹菜、白菜、粗粮(每日≥30g,增加饱腹感)。

(5)推荐食谱示例:

-早餐:燕麦粥(燕麦片30g+沸水)+无糖豆浆(200ml)+水煮蛋(1个)。

-午餐:糙米饭(100g)+清蒸鲈鱼(100g)+蒜蓉西兰花(200g)。

-晚餐:杂粮粥(小米、红豆各20g)+凉拌菠菜(200g)+紫菜豆腐汤。

(6)其他建议:

-饮水:每日1500-2000ml温开水,促进代谢;避免含糖饮料、酒精。

-山楂:炒山楂10g泡水代茶饮,每日1-2次,助消化降脂。

2.运动疗法:

-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

-具体措施:

(1)有氧运动:

-类型: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八段锦、太极拳(每周5天,每次30-60分钟)。

-强度:达到“微喘但能说话”的程度(如心率=170-年龄)。

(2)力量训练:

-内容:俯卧撑、深蹲、哑铃弯举(每周2-3次,每次10-15组)。

-作用:提高肌肉量,增强脂质消耗。

(3)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

(4)运动时机:建议餐后1小时运动(避免餐后立即运动)。

3.情志调养:

-中医理论: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诱发痰浊。

-具体措施:

(1)情绪管理:

-方法:通过冥想、瑜伽、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推荐:每日静坐练习(坐姿,闭目养神10分钟)。

(2)社交互动:

-建议:适度参与兴趣爱好小组(如书法、园艺),保持愉悦心情。

(3)中医穴位:

-太冲穴(足大趾与第二趾间凹陷处):用拇指按揉3分钟(双侧),每日2次,疏肝理气。

4.起居调摄:

-作息规律:

-建议:23:00前入睡(肝胆经修复时间),避免熬夜(影响脂质代谢)。

-环境清洁:

-建议: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湿邪易困脾生痰)。

(二)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需严格辨证论治,以下为不同证型的具体方案:

1.痰浊阻滞型

-证候表现:形体肥胖、胸脘痞闷、口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祛痰,活血降脂。

-方剂组成与用法:

(1)化痰降脂汤(基础方):

-药物: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5g、苍术10g、丹参15g、山楂20g、泽泻10g、荷叶1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晨起、晚睡前)。

(2)加减法:

-痰湿重:加瓜蒌15g、贝母10g(清化痰浊)。

-腹胀:加厚朴10g、枳壳10g(行气化湿)。

-中成药辅助:

-血脂康胶囊:每日2粒,饭后服用(以西药调节为主时辅助使用)。

2.瘀血阻络型

-证候表现:胸闷刺痛、肢体麻木、舌暗紫有瘀点、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组成与用法:

(1)通窍活血汤(基础方):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老姜10g、麝香0.3g(后下)、红枣10枚。

-煎服法:每日1剂,前7味药水煎,最后加入麝香拌匀,分2次服。

(2)加减法:

-疼痛重:加延胡索15g、丹参20g(增强活血止痛)。

-头晕:加白芍20g、钩藤15g(平肝熄风)。

-外治法:

-艾灸:取足三里、太冲穴,每次各15分钟(隔姜灸效果更佳)。

3.气滞血瘀型

-证候表现:胸胁胀痛、善太息、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剂组成与用法:

(1)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基础方):

-疏肝方: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2g、炙甘草6g。

-活血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10g、赤芍12g、牛膝10g。

-煎服法:两方合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加减法:

-气短:加黄芪20g、党参15g(补气)。

-失眠: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5g(安神)。

-中成药辅助:

-丹七片:每日3片,饭后服用(缓解瘀血相关症状)。

4.用药注意事项:

-煎煮方法:

-水浸药材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

-服药时间:

-滋补类药(如黄芪)晨起空腹服;化湿类药(如陈皮)饭后服。

-禁忌人群:

-孕妇禁用活血药(如红花、川芎);儿童剂量减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检测药物代谢指标。

(三)定期复查

1.血脂监测:

-频率:

-初期治疗:每周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稳定后改为每月1次。

-长期管理:每季度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目标值参考:

-TC:<5.2mmol/L

-TG:<1.7mmol/L

-LDL-C:<3.4mmol/L(极高危人群:<1.8mmol/L)

2.中医动态评估:

-舌脉变化:

-观察舌苔厚腻程度、舌质颜色,脉象滑数转为和缓为佳。

-症状改善:

-记录胸脘痞闷、肢体麻木等症状评分(0-3分),改善≥2分提示有效。

3.调整方案:

-加减药量:

-血脂下降明显:减半药量或缩短煎煮时间。

-症状加重:增加原方药量或合方治疗。

-停药标准:

-连续3次复查血脂达标,可改为每月1次维持量服药(如原方减半)。

---

五、注意事项(扩写)

1.禁忌事项(新增):

-饮食禁忌:

-发物:鹅肉、韭菜、海腥(可能加重痰湿)。

-生冷:冰镇饮料、凉拌菜(寒凉伤脾阳)。

-药物禁忌:

-西药冲突: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与活血药(如丹参)需间隔2小时服用。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可能导致血钾降低,合用中药需监测电解质。

-中药配伍:

-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忌与甘遂、大戟(有毒性)。

2.特殊人群管理:

-肥胖者:

-措施:

-每周减重目标≤0.5kg(避免快速减肥引发痰厥)。

-重点穴位: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艾灸(每日15分钟,健脾化痰)。

-糖尿病合并高血脂:

-治疗重点:

-优先控制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2小时≤8.0mmol/L)。

-中药选用降糖化湿方(如二甲双胍配合黄连、葛根)。

-老年人:

-措施:

-剂量递减:首次用药减为常规剂量70%,观察1周无不适再全量。

-穴位保健: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间)按压(每日3组,每组30次,宁心安神)。

3.紧急情况处理:

-症状恶化:

-表现: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肢体剧烈疼痛。

-措施:立即停止所有中药和外治,就近就医(优先排除急性心梗)。

---

六、预防要点(扩写)

1.体质预防(针对易感人群):

-痰湿体质:

-方法:

-艾灸:中脘穴(上腹部,肚脐上4寸)、足三里(每日15分钟,温中健脾)。

-食疗:茯苓饼(茯苓粉30g、面粉50g,蒸制)、陈皮水(陈皮3g沸水冲泡)。

-瘀血体质:

-方法:

-运动:加入抗阻力训练(如哑铃弯举),每周2次。

-中药保健:三七粉(每日0.1g,分2次服,需医生指导)。

2.环境与习惯:

-环境:

-保持卧室湿度<60%(使用除湿机),避免潮湿衣物接触皮肤。

-习惯:

-晨起保健:

-方法:温水泡脚(水温40℃,每日10分钟)+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处,每日3分钟)。

-季节调养:

-春季:少食生冷,多食辛散食物(如葱、姜)。

-秋季:滋阴润燥,饮用蜂蜜柠檬水(每日1杯)。

3.健康教育:

-内容清单:

-必备知识:

-血脂异常的3大危害(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

-高血脂的3类典型症状(黄色瘤、间歇性跛行、头晕)。

-生活技能:

-学会看食品标签(关注脂肪、糖、钠含量)。

-掌握1-2种家庭简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入门套路)。

---

一、概述

高血脂症(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认为高血脂症与“痰浊”、“瘀血”、“气滞”等病理机制相关,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本规范旨在提供中医防治高血脂症的系统方法,包括诊断、治则、常用方剂及日常调养。

---

二、中医诊断要点

中医诊断高血脂症需结合“四诊合参”,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望诊

1.面色:面色晦暗或油光,提示痰湿内盛。

2.舌象: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为痰瘀互结之象。

(二)闻诊

1.口气:口气秽浊,多因湿浊中阻。

(三)问诊

1.症状:头重昏蒙、胸脘痞闷、肢体麻木、肢体沉重感。

2.病史:长期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或情志不畅(如抑郁、焦虑)。

(四)切诊

1.脉象:脉滑腻或弦涩,提示痰瘀阻络。

---

三、中医治则与方剂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理气调脂”为原则,根据辨证分型选择方剂。

(一)痰浊阻滞型

治则:健脾祛痰,活血通络。

常用方剂:

1.化痰降脂汤(半夏、陈皮、茯苓、丹参、山楂)。

2.防己黄芪汤加减(防己、黄芪、白术、甘草,配合泽泻、丹参)。

(二)瘀血阻络型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方剂:

1.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麝香)。

2.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牛膝)。

(三)气滞血瘀型

治则:理气活血,化痰通络。

常用方剂:

1.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红花)。

2.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白术、茯苓、当归)。

---

四、中医防治步骤(StepbyStep)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点)。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芹菜、海带)。

-推荐食谱:山楂粥(山楂10g、粳米50g)、决明子茶(决明子10g、菊花5g)。

2.运动疗法:

-每周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150分钟/周。

-避免久坐,每隔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

3.情志调养:

-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压力,可练习太极拳或八段锦。

(二)中药治疗

1.辨证选方:

-痰浊型:每日1剂煎服,连用4周以上。

-瘀血型:配合三七粉(每日0.3g,分2次服)。

2.中成药辅助:

-如血脂康(调节胆固醇)、丹七片(活血化瘀)。

(三)定期复查

1.每月监测血脂水平,根据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结合中医“舌脉”动态评估疗效。

---

五、注意事项

1.禁忌:

-避免过量饮酒及吸烟。

-禁用温补过度药物(如鹿角胶),以免助湿生痰。

2.联合治疗:

-若西药(如他汀类)已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避免冲突。

3.个体差异:

-孕妇、哺乳期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中药,优先咨询专业医师。

---

六、预防要点

1.健康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检测血脂,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每半年1次。

2.日常保健:

-每日午时(11:00-13:00)艾灸足三里(15分钟)以健脾化痰。

-饮食中适量加入姜、蒜(每日3-5瓣),促进脂质代谢。

---

备注:本规范为中医防治高血脂症的一般性指导,具体用药及治疗方案需结合个人体质及专业医师建议。

---

四、中医防治步骤(StepbyStep)

(一)生活方式干预

中医强调“治未病”与“三分治七分养”,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脂症防治的核心环节。

1.饮食调整:

-核心原则:低脂、低糖、低盐、高纤维、适量蛋白。

-具体措施:

(1)主食选择:优先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全麦、糙米、燕麦),避免精制米面(如白米饭、馒头)。每日主食量控制在200-300g,分4-5餐食用。

(2)脂肪控制:

-动物脂肪:减少猪油、黄油、肥肉使用,每周红肉(如牛肉、羊肉)摄入≤2次,每次≤75g。

-植物油: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每日总量≤25g,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

-反式脂肪酸:避免油炸食品、糕点、奶茶等加工食品。

(3)胆固醇限制:每日摄入量≤200mg(如鸡蛋黄≤1个/天,动物内脏禁食)。

(4)膳食纤维:

-可溶性纤维:燕麦、豆类、苹果、柑橘类(每日≥25g,促进胆固醇排出)。

-不可溶性纤维:芹菜、白菜、粗粮(每日≥30g,增加饱腹感)。

(5)推荐食谱示例:

-早餐:燕麦粥(燕麦片30g+沸水)+无糖豆浆(200ml)+水煮蛋(1个)。

-午餐:糙米饭(100g)+清蒸鲈鱼(100g)+蒜蓉西兰花(200g)。

-晚餐:杂粮粥(小米、红豆各20g)+凉拌菠菜(200g)+紫菜豆腐汤。

(6)其他建议:

-饮水:每日1500-2000ml温开水,促进代谢;避免含糖饮料、酒精。

-山楂:炒山楂10g泡水代茶饮,每日1-2次,助消化降脂。

2.运动疗法:

-原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

-具体措施:

(1)有氧运动:

-类型: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八段锦、太极拳(每周5天,每次30-60分钟)。

-强度:达到“微喘但能说话”的程度(如心率=170-年龄)。

(2)力量训练:

-内容:俯卧撑、深蹲、哑铃弯举(每周2-3次,每次10-15组)。

-作用:提高肌肉量,增强脂质消耗。

(3)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

(4)运动时机:建议餐后1小时运动(避免餐后立即运动)。

3.情志调养:

-中医理论:情志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诱发痰浊。

-具体措施:

(1)情绪管理:

-方法:通过冥想、瑜伽、听轻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推荐:每日静坐练习(坐姿,闭目养神10分钟)。

(2)社交互动:

-建议:适度参与兴趣爱好小组(如书法、园艺),保持愉悦心情。

(3)中医穴位:

-太冲穴(足大趾与第二趾间凹陷处):用拇指按揉3分钟(双侧),每日2次,疏肝理气。

4.起居调摄:

-作息规律:

-建议:23:00前入睡(肝胆经修复时间),避免熬夜(影响脂质代谢)。

-环境清洁:

-建议: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潮湿环境(湿邪易困脾生痰)。

(二)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需严格辨证论治,以下为不同证型的具体方案:

1.痰浊阻滞型

-证候表现:形体肥胖、胸脘痞闷、口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则:健脾祛痰,活血降脂。

-方剂组成与用法:

(1)化痰降脂汤(基础方):

-药物: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5g、苍术10g、丹参15g、山楂20g、泽泻10g、荷叶10g。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晨起、晚睡前)。

(2)加减法:

-痰湿重:加瓜蒌15g、贝母10g(清化痰浊)。

-腹胀:加厚朴10g、枳壳10g(行气化湿)。

-中成药辅助:

-血脂康胶囊:每日2粒,饭后服用(以西药调节为主时辅助使用)。

2.瘀血阻络型

-证候表现:胸闷刺痛、肢体麻木、舌暗紫有瘀点、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剂组成与用法:

(1)通窍活血汤(基础方):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老姜10g、麝香0.3g(后下)、红枣10枚。

-煎服法:每日1剂,前7味药水煎,最后加入麝香拌匀,分2次服。

(2)加减法:

-疼痛重:加延胡索15g、丹参20g(增强活血止痛)。

-头晕:加白芍20g、钩藤15g(平肝熄风)。

-外治法:

-艾灸:取足三里、太冲穴,每次各15分钟(隔姜灸效果更佳)。

3.气滞血瘀型

-证候表现:胸胁胀痛、善太息、舌淡紫苔薄白、脉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剂组成与用法:

(1)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基础方):

-疏肝方:柴胡10g、白芍15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2g、炙甘草6g。

-活血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10g、赤芍12g、牛膝10g。

-煎服法:两方合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加减法:

-气短:加黄芪20g、党参15g(补气)。

-失眠:加酸枣仁15g、夜交藤15g(安神)。

-中成药辅助:

-丹七片:每日3片,饭后服用(缓解瘀血相关症状)。

4.用药注意事项:

-煎煮方法:

-水浸药材30分钟,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渣取汁。

-服药时间:

-滋补类药(如黄芪)晨起空腹服;化湿类药(如陈皮)饭后服。

-禁忌人群:

-孕妇禁用活血药(如红花、川芎);儿童剂量减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检测药物代谢指标。

(三)定期复查

1.血脂监测:

-频率:

-初期治疗:每周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稳定后改为每月1次。

-长期管理:每季度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目标值参考:

-TC:<5.2mmol/L

-TG:<1.7mmol/L

-LDL-C:<3.4mmol/L(极高危人群:<1.8mmol/L)

2.中医动态评估:

-舌脉变化:

-观察舌苔厚腻程度、舌质颜色,脉象滑数转为和缓为佳。

-症状改善:

-记录胸脘痞闷、肢体麻木等症状评分(0-3分),改善≥2分提示有效。

3.调整方案:

-加减药量:

-血脂下降明显:减半药量或缩短煎煮时间。

-症状加重:增加原方药量或合方治疗。

-停药标准:

-连续3次复查血脂达标,可改为每月1次维持量服药(如原方减半)。

---

五、注意事项(扩写)

1.禁忌事项(新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