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交通规划实施细则一、概述
城市交通规划实施细则是指导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管理和优化的具体操作规范。本细则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管理,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居民出行体验。细则内容涵盖交通需求分析、路网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确保各项规划措施可落地、可执行、可评估。
二、交通需求分析
(一)数据采集与评估
1.通过交通流量监测设备(如地磁感应器、视频监控)采集实时交通数据。
2.收集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包括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
3.分析公共交通使用情况,如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客流量分布等。
(二)需求预测方法
1.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交通需求。
2.应用模型(如四阶段法)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的交通需求增长。
3.定期更新预测结果,确保规划与实际需求匹配。
三、路网规划
(一)道路布局原则
1.优先发展放射状与网格状结合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连通性。
2.设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体系,明确功能定位。
3.保障交叉口通行效率,合理设置信号灯配时方案。
(二)交叉口设计要点
1.采用环形交叉口或单点优化交叉口,减少冲突点。
2.设置左转专用道或立体交叉,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
3.配合智能交通系统(ITS),实时调整信号配时。
四、交通设施建设
(一)公共交通设施
1.规划地铁、轻轨、公交线路站点,确保覆盖主要居民区、商业区。
2.建设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速度。
3.完善公交候车亭设计,提升候车体验。
(二)慢行交通系统
1.修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与机动车道物理隔离。
2.设置共享单车投放点,满足短途出行需求。
3.在学校、医院等场所增设无障碍通道。
五、交通管理措施
(一)信号灯优化
1.采用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动态调整绿灯时长。
2.设置绿波带方案,减少主干道车辆排队时间。
3.定期检测信号灯设备,确保运行稳定。
(二)交通流量控制
1.实施错峰出行引导,如早晚高峰分段限行。
2.设置拥堵收费区域,缓解核心区交通压力。
3.利用智能诱导屏发布实时路况信息。
六、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成立交通规划小组,明确分工。
2.完成基础数据采集与需求分析。
3.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
(二)方案细化
1.根据评审意见调整路网布局。
2.细化交通设施建设标准。
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三)落地执行
1.按计划推进道路工程、交通设施建设。
2.加强施工期间交通疏导。
3.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七、评估与调整
(一)评估指标
1.路网通行效率(如平均车速、延误时间)。
2.公共交通分担率(公交乘客数/总出行人数)。
3.慢行交通设施使用率(自行车道利用率)。
(二)调整机制
1.每年开展交通规划实施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信号配时方案。
3.针对拥堵路段优化路网设计。
六、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成立交通规划小组,明确分工。
(1)组建核心团队:吸纳交通工程专家、城市规划师、数据分析师、土木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确保专业覆盖全面。
(2)设定职责分工:明确项目负责人、数据组、方案设计组、技术组、协调组的职责范围,确保沟通顺畅,责任到人。
(3)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定期会议制度(如每周例会),明确沟通渠道(如专用邮箱、项目管理软件),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2.完成基础数据采集与需求分析。
(1)交通流量数据采集:
a.部署监测设备:在关键路段、交叉口安装地磁线圈、视频抓拍仪、雷达测速仪等设备,连续采集车流量、车速、车型、排队长度等数据。
b.覆盖时段:确保采集涵盖平峰、高峰、周末、节假日等多种交通状况下的数据。
c.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校验和格式化,为分析提供准确基础。
(2)居民出行调查:
a.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线上/线下)、访谈、GPS轨迹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区域的居民。
b.调查内容:详细记录出行起讫点(OD)、出行目的(工作、购物、休闲等)、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私家车、公交、自行车、步行)、换乘次数等。
c.样本量确定: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科学计算样本量,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3)公共交通数据收集:
a.线网数据:收集现有公交线路、站点位置、服务时间、发车频率、运力(车辆数)等信息。
b.客流数据:分析各线路、站点的客流量变化规律,识别拥挤断面和低效站点。
c.设施数据:调查公交场站、候车亭、换乘通道等设施的现状和利用率。
(4)需求分析:
a.交通生成分析: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人口分布预测,计算各区域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
b.交通分布分析:利用交通模型(如重力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预测交通流在不同OD对之间的分布模式。
c.交通方式选择分析:基于出行成本、时间、舒适度等因素,预测居民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选择比例。
d.拥堵点识别:结合流量数据和居民反馈,识别当前路网中的关键拥堵点、瓶颈路段。
3.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
(1)方案框架构建:
a.路网规划:基于需求分析,初步绘制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规划图,明确等级和功能。
b.交通设施规划:规划公共交通场站、换乘枢纽、自行车道网络、步行系统、停车设施等布局。
c.交通管理措施:提出初步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案、交通组织方案(如潮汐车道、专用道)、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设想。
(2)方案细化内容:
a.路线设计:初步确定主要道路的线位、断面形式(如路幅宽度、车道数)。
b.站点设置:规划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的大致位置和形式。
c.设施标准:明确关键设施(如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道、慢行道)的设计技术标准。
(3)专家评审会:
a.邀请专家:邀请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
b.评审材料准备:提供详细的规划说明、图纸、数据分析报告。
c.评审流程:专家审阅材料,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d.评审意见汇总:整理专家意见,形成书面评审报告。
(二)方案细化
1.根据评审意见调整路网布局。
(1)方案比对:将专家意见与初步方案进行逐项比对,识别需要修改的内容。
(2)路线优化:
a.线位调整:根据专家建议,对部分道路的走向进行调整,以减少拆迁、优化通行效率或改善环境影响。
b.等级调整:重新评估部分道路的功能定位,调整其等级划分。
c.断面优化: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和土地利用情况,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如增加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
(3)拓扑关系梳理:确保调整后的路网逻辑清晰,交叉口衔接顺畅。
2.细化交通设施建设标准。
(1)公共交通设施:
a.站点设计:确定站点具体位置,细化候车亭/站房形式、无障碍设施配置、信息发布系统标准。
b.线路优化: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调整公交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发车频率。
c.场站建设:明确公交枢纽、BRT(快速公交系统)走廊、地铁车辆段等重大设施的规模、功能和建设标准。
(2)慢行交通系统:
a.路线衔接:确保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与主要道路、公共交通站点有效衔接。
b.设施标准:规定自行车道宽度、铺装材料、安全标识;步行道宽度、坡道设计、无障碍设施等。
c.跨河/跨路设施:规划人行天桥、地道、轮渡等设施,保障慢行交通连续性。
(3)停车设施:
a.布局规划:在商业中心、居住区、交通枢纽周边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位。
b.规模测算:根据停车生成率模型,确定各类停车设施的规模(车位数)。
c.收费策略:制定差异化的停车收费方案,引导车辆合理停放。
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1)项目分解:将整体规划方案分解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和年度任务。
(2)资源评估:评估各年度所需的投资额、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
(3)时序安排:根据项目性质(如新建、改扩建)、紧迫性、资源可用性,制定合理的实施时序。
(4)优先级排序:确定年度重点实施项目,形成年度实施计划表,明确项目名称、内容、责任单位、起止时间、投资额等。
(三)落地执行
1.按计划推进道路工程、交通设施建设。
(1)项目招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非法律术语),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方式选择合格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2)施工管理:
a.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明确施工流程、关键节点、资源配置。
b.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施工工艺、工程实体进行严格检查验收。
c.进度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如BIM技术)跟踪施工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
d.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和公众安全。
(3)设施安装调试:对新建的交通信号灯、监控系统、智能停车设备等进行安装、编程和调试,确保功能正常。
2.加强施工期间交通疏导。
(1)交通组织方案制定:针对施工路段,提前制定详细的交通疏导方案,包括:
a.路径绕行:规划临时绕行路线,设置清晰的绕行指示牌。
b.车道调整:临时调整车道走向、设置物理隔离,保证基本通行能力。
c.信号调整:根据施工需要,临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冲突。
(2)现场指挥:在施工区域设立指挥中心或安排现场交通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引导车辆和行人。
(3)信息发布:通过交通广播、导航APP、路侧可变信息板等渠道,及时发布施工信息和绕行提示。
(4)夜间施工:如需夜间施工,需提前公告,并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1)数据监测:在项目实施后,持续监测关键路段的交通流量、车速、延误、公共交通使用率、慢行交通活动量等指标。
(2)效果评估:将监测数据与规划目标、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实施成效。可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模拟仿真对比等方法。
(3)问题识别:分析评估结果,识别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或未达预期的环节(如某个交叉口依然拥堵、某个公交站点利用率低)。
(4)动态调整:针对识别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的建设计划或管理措施。例如,优化信号配时参数、调整公交线路、增设慢行道连接段等。
七、评估与调整
(一)评估指标
1.路网通行效率:
(1)平均车速:统计监测点或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反映道路畅通程度。
(2)交叉口延误:测量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等待和通行时间。
(3)路段排队长度:记录高峰时段关键路段的车辆排队长度。
(4)交通拥堵指数:综合车速、延误等指标,形成拥堵程度量化评分(如0-5分)。
2.公共交通分担率:
(1)客运量:统计各类交通方式(公交、地铁、私家车、自行车、步行)的日客运总量。
(2)公共交通客运量:统计公交、地铁的日客运总量。
(3)分担率计算:公共交通客运量/(公共交通客运量+私家车出行次数+自行车出行次数+步行出行次数)100%。
(4)空气质量关联:可结合本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公共交通发展对改善环境的作用。
3.慢行交通设施使用率:
(1)自行车道利用率:通过视频监控或用户调查,统计自行车道的实际使用情况。
(2)步行道活动密度:利用热成像技术或人工计数,评估步行道的活跃程度。
(3)换乘便捷性:评估居民从主要交通枢纽(地铁站、公交站)步行至交通工具的便捷程度。
4.交通设施完好率:
(1)信号灯故障率:统计信号灯设备故障次数和持续时间。
(2)公交站亭/场站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或意见箱收集用户对设施条件、服务质量的评价。
(3)慢行道设施完好度:检查自行车道、步行道的路面状况、标识标牌的清晰度、无障碍设施的可用性。
5.交通管理措施效果:
(1)限行/收费区域拥堵改善度:对比实施前后相关区域的平均车速和延误变化。
(2)信号优化区域通行效率提升:对比优化前后关键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或延误改善情况。
(3)公众知晓度与接受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市民对交通管理措施的知晓程度和使用反馈。
(二)调整机制
1.建立评估周期与流程:
(1)定期评估:设定固定的评估周期,如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交通规划实施评估,每半年或每季度进行重点指标的监测与快速评估。
(2)数据收集:明确评估所需的数据来源和收集方法,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3)分析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如统计分析、模型模拟、专家咨询等。
(4)报告编制:形成评估报告,清晰呈现评估结果、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2.评估结果应用与调整:
(1)信号配时动态优化:
a.实时监控:利用交通流量检测数据,实时监控路口运行状态。
b.智能调整:基于实时数据和预设规则,或通过智能算法,自动或半自动调整信号周期、绿信比。
c.定期优化:根据周期评估结果,对信号配时方案进行全面优化,实施参数整定。
(2)交通组织方案调整:
a.针对性改进:针对评估发现的拥堵瓶颈或管理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车道功能、设置潮汐车道、优化匝道连接等。
b.实施效果验证:在实施调整措施后,继续监测效果,确保问题得到缓解。
(3)规划方案中期调整:
a.情景分析:当城市发展、交通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时(如大型活动举办、新区域开发),重新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情景分析。
b.方案修订: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交通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
c.审批程序:修订后的方案需按照原审批流程报批。
(4)设施维护与更新:
a.基于评估:根据设施完好率评估结果,制定差异化的维护计划,优先修复损坏严重的设施。
b.技术升级:结合技术发展,对老旧的智能交通设备(如信号灯、监控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提升管理效能。
一、概述
城市交通规划实施细则是指导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管理和优化的具体操作规范。本细则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效管理,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居民出行体验。细则内容涵盖交通需求分析、路网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确保各项规划措施可落地、可执行、可评估。
二、交通需求分析
(一)数据采集与评估
1.通过交通流量监测设备(如地磁感应器、视频监控)采集实时交通数据。
2.收集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包括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
3.分析公共交通使用情况,如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客流量分布等。
(二)需求预测方法
1.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交通需求。
2.应用模型(如四阶段法)评估不同发展情景下的交通需求增长。
3.定期更新预测结果,确保规划与实际需求匹配。
三、路网规划
(一)道路布局原则
1.优先发展放射状与网格状结合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连通性。
2.设置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级道路体系,明确功能定位。
3.保障交叉口通行效率,合理设置信号灯配时方案。
(二)交叉口设计要点
1.采用环形交叉口或单点优化交叉口,减少冲突点。
2.设置左转专用道或立体交叉,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
3.配合智能交通系统(ITS),实时调整信号配时。
四、交通设施建设
(一)公共交通设施
1.规划地铁、轻轨、公交线路站点,确保覆盖主要居民区、商业区。
2.建设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速度。
3.完善公交候车亭设计,提升候车体验。
(二)慢行交通系统
1.修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与机动车道物理隔离。
2.设置共享单车投放点,满足短途出行需求。
3.在学校、医院等场所增设无障碍通道。
五、交通管理措施
(一)信号灯优化
1.采用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动态调整绿灯时长。
2.设置绿波带方案,减少主干道车辆排队时间。
3.定期检测信号灯设备,确保运行稳定。
(二)交通流量控制
1.实施错峰出行引导,如早晚高峰分段限行。
2.设置拥堵收费区域,缓解核心区交通压力。
3.利用智能诱导屏发布实时路况信息。
六、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成立交通规划小组,明确分工。
2.完成基础数据采集与需求分析。
3.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
(二)方案细化
1.根据评审意见调整路网布局。
2.细化交通设施建设标准。
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三)落地执行
1.按计划推进道路工程、交通设施建设。
2.加强施工期间交通疏导。
3.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七、评估与调整
(一)评估指标
1.路网通行效率(如平均车速、延误时间)。
2.公共交通分担率(公交乘客数/总出行人数)。
3.慢行交通设施使用率(自行车道利用率)。
(二)调整机制
1.每年开展交通规划实施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信号配时方案。
3.针对拥堵路段优化路网设计。
六、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成立交通规划小组,明确分工。
(1)组建核心团队:吸纳交通工程专家、城市规划师、数据分析师、土木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确保专业覆盖全面。
(2)设定职责分工:明确项目负责人、数据组、方案设计组、技术组、协调组的职责范围,确保沟通顺畅,责任到人。
(3)建立协作机制:制定定期会议制度(如每周例会),明确沟通渠道(如专用邮箱、项目管理软件),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2.完成基础数据采集与需求分析。
(1)交通流量数据采集:
a.部署监测设备:在关键路段、交叉口安装地磁线圈、视频抓拍仪、雷达测速仪等设备,连续采集车流量、车速、车型、排队长度等数据。
b.覆盖时段:确保采集涵盖平峰、高峰、周末、节假日等多种交通状况下的数据。
c.数据处理:建立数据库,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校验和格式化,为分析提供准确基础。
(2)居民出行调查:
a.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线上/线下)、访谈、GPS轨迹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覆盖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区域的居民。
b.调查内容:详细记录出行起讫点(OD)、出行目的(工作、购物、休闲等)、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私家车、公交、自行车、步行)、换乘次数等。
c.样本量确定: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分布,科学计算样本量,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3)公共交通数据收集:
a.线网数据:收集现有公交线路、站点位置、服务时间、发车频率、运力(车辆数)等信息。
b.客流数据:分析各线路、站点的客流量变化规律,识别拥挤断面和低效站点。
c.设施数据:调查公交场站、候车亭、换乘通道等设施的现状和利用率。
(4)需求分析:
a.交通生成分析: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人口分布预测,计算各区域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
b.交通分布分析:利用交通模型(如重力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预测交通流在不同OD对之间的分布模式。
c.交通方式选择分析:基于出行成本、时间、舒适度等因素,预测居民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选择比例。
d.拥堵点识别:结合流量数据和居民反馈,识别当前路网中的关键拥堵点、瓶颈路段。
3.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
(1)方案框架构建:
a.路网规划:基于需求分析,初步绘制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规划图,明确等级和功能。
b.交通设施规划:规划公共交通场站、换乘枢纽、自行车道网络、步行系统、停车设施等布局。
c.交通管理措施:提出初步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案、交通组织方案(如潮汐车道、专用道)、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设想。
(2)方案细化内容:
a.路线设计:初步确定主要道路的线位、断面形式(如路幅宽度、车道数)。
b.站点设置:规划公交站点、地铁站点的大致位置和形式。
c.设施标准:明确关键设施(如信号交叉口、公交专用道、慢行道)的设计技术标准。
(3)专家评审会:
a.邀请专家:邀请交通工程、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
b.评审材料准备:提供详细的规划说明、图纸、数据分析报告。
c.评审流程:专家审阅材料,进行提问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d.评审意见汇总:整理专家意见,形成书面评审报告。
(二)方案细化
1.根据评审意见调整路网布局。
(1)方案比对:将专家意见与初步方案进行逐项比对,识别需要修改的内容。
(2)路线优化:
a.线位调整:根据专家建议,对部分道路的走向进行调整,以减少拆迁、优化通行效率或改善环境影响。
b.等级调整:重新评估部分道路的功能定位,调整其等级划分。
c.断面优化: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和土地利用情况,优化道路断面设计,如增加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
(3)拓扑关系梳理:确保调整后的路网逻辑清晰,交叉口衔接顺畅。
2.细化交通设施建设标准。
(1)公共交通设施:
a.站点设计:确定站点具体位置,细化候车亭/站房形式、无障碍设施配置、信息发布系统标准。
b.线路优化: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调整公交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发车频率。
c.场站建设:明确公交枢纽、BRT(快速公交系统)走廊、地铁车辆段等重大设施的规模、功能和建设标准。
(2)慢行交通系统:
a.路线衔接:确保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与主要道路、公共交通站点有效衔接。
b.设施标准:规定自行车道宽度、铺装材料、安全标识;步行道宽度、坡道设计、无障碍设施等。
c.跨河/跨路设施:规划人行天桥、地道、轮渡等设施,保障慢行交通连续性。
(3)停车设施:
a.布局规划:在商业中心、居住区、交通枢纽周边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路边停车位。
b.规模测算:根据停车生成率模型,确定各类停车设施的规模(车位数)。
c.收费策略:制定差异化的停车收费方案,引导车辆合理停放。
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
(1)项目分解:将整体规划方案分解为具体的工程项目和年度任务。
(2)资源评估:评估各年度所需的投资额、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
(3)时序安排:根据项目性质(如新建、改扩建)、紧迫性、资源可用性,制定合理的实施时序。
(4)优先级排序:确定年度重点实施项目,形成年度实施计划表,明确项目名称、内容、责任单位、起止时间、投资额等。
(三)落地执行
1.按计划推进道路工程、交通设施建设。
(1)项目招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非法律术语),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等方式选择合格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2)施工管理:
a.制定施工组织方案:明确施工流程、关键节点、资源配置。
b.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材料、施工工艺、工程实体进行严格检查验收。
c.进度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如BIM技术)跟踪施工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
d.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保障施工人员和公众安全。
(3)设施安装调试:对新建的交通信号灯、监控系统、智能停车设备等进行安装、编程和调试,确保功能正常。
2.加强施工期间交通疏导。
(1)交通组织方案制定:针对施工路段,提前制定详细的交通疏导方案,包括:
a.路径绕行:规划临时绕行路线,设置清晰的绕行指示牌。
b.车道调整:临时调整车道走向、设置物理隔离,保证基本通行能力。
c.信号调整:根据施工需要,临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减少冲突。
(2)现场指挥:在施工区域设立指挥中心或安排现场交通协管员,维持交通秩序,引导车辆和行人。
(3)信息发布:通过交通广播、导航APP、路侧可变信息板等渠道,及时发布施工信息和绕行提示。
(4)夜间施工:如需夜间施工,需提前公告,并采取降噪措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定期评估实施效果,动态优化方案。
(1)数据监测:在项目实施后,持续监测关键路段的交通流量、车速、延误、公共交通使用率、慢行交通活动量等指标。
(2)效果评估:将监测数据与规划目标、预期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实施成效。可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模拟仿真对比等方法。
(3)问题识别:分析评估结果,识别实施后出现的新问题或未达预期的环节(如某个交叉口依然拥堵、某个公交站点利用率低)。
(4)动态调整:针对识别出的问题,及时调整后续的建设计划或管理措施。例如,优化信号配时参数、调整公交线路、增设慢行道连接段等。
七、评估与调整
(一)评估指标
1.路网通行效率:
(1)平均车速:统计监测点或路段的平均行驶速度,反映道路畅通程度。
(2)交叉口延误:测量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平均等待和通行时间。
(3)路段排队长度:记录高峰时段关键路段的车辆排队长度。
(4)交通拥堵指数:综合车速、延误等指标,形成拥堵程度量化评分(如0-5分)。
2.公共交通分担率:
(1)客运量:统计各类交通方式(公交、地铁、私家车、自行车、步行)的日客运总量。
(2)公共交通客运量:统计公交、地铁的日客运总量。
(3)分担率计算:公共交通客运量/(公共交通客运量+私家车出行次数+自行车出行次数+步行出行次数)100%。
(4)空气质量关联:可结合本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鸡西市中医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考核
- 中国微生物培养基项目投资计划书
- 晋城市中医院急性重症胰腺炎手术时机把握考核
- 大同市中医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考核
- 2025第二人民医院环氧乙烷灭菌考核
- 2025年中国饲料油脂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软磁铁氧体磁芯项目商业计划书
- 重庆市中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考核
- 巴彦淖尔市人民医院无菌操作技能考核
- 鄂尔多斯市中医院推拿意外预防处理考核
- FZ/T 01002-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
- DZ∕T 0388-2021 矿区地下水监测规范
- CJJ28-2014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美术技法理论试卷A
-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课件
- 省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
- 减员减支方案一阶段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试卷【含答案】
- 银行笔试真题
- 从词源上分析:中国“法”字的古字体为“灋”《说文解字》:灋教学课件
- 9下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