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路地铁施工方案_第1页
建宁路地铁施工方案_第2页
建宁路地铁施工方案_第3页
建宁路地铁施工方案_第4页
建宁路地铁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宁路地铁施工综合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与施工条件(一)项目背景与范围本工程位于南京市建宁路沿线,涉及地铁9号线、5号线及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南连接线等多项目交叉施工区域。线路西起郑和中路交叉口,东至中央门立交,全长约3.2公里,包含4座地下车站(钟阜路站、四平路广场站、静海寺站、城河村站)及5个盾构区间。工程需穿越金川河、仪凤门城墙遗址、四平路广场等重要节点,沿线串联中央门商圈、下关历史文化街区等人口密集区域,是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二)地质水文条件地层分布:沿线地质呈现"三层两界面"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①素填土层(厚1.5-3.0m):含建筑垃圾及杂填土,松散易坍塌②淤泥质黏土层(厚5-8m):含水量45-60%,灵敏度高,易产生流塑变形③粉细砂层(厚8-12m):饱和松散,标准贯入击数N=8-12击,存在管涌风险④强风化泥岩层(厚≥15m):遇水易软化,单轴抗压强度3-5MPa界面特征:②③层间存在0.5-1.2m厚泥炭质夹层,③④层接触面起伏差达3m水文条件:潜水水位埋深1.2-2.5m,受长江潮汐影响显著,日变幅0.5-1.0m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粉细砂层,水头高度6.8-8.2m,渗透系数k=5.2×10⁻³m/s金川河河道宽25m,水深3-4m,防洪标准百年一遇(三)周边环境特征建构筑物:沿线30m范围内分布12处老旧建筑群(多为2-4层砖木结构),其中证大阅公馆小区三面环绕施工区域,最近距离仅8m;静海寺文物保护区(含明代城墙遗址)位于线路南侧15m处。地下管线:共涉及11类47条管线,包括φ1200mm给水管(建于1958年)、φ800mm燃气管道(运行压力0.4MPa)、220kV高压电缆等,埋深0.8-3.5m,部分管线存在腐蚀、渗漏现象。交通状况:建宁路为城市主干道,现状双向6车道,高峰小时交通量达4500pcu/h,沿线分布12个公交站点,54路、307路等8条公交线路穿行。二、施工总体部署(一)施工分区与流程规划采用"分区施工、立体作业、时空错开"的总体策略,划分为三个施工大区:施工分区包含工程施工方法工期(日历天)关键节点A区(东段)中央门站-钟阜路站区间盾构法+明挖顺筑380盾构始发、金川河穿越B区(中段)四平路广场站及相邻区间盖挖逆作法+管幕支护450地下连续墙施工、文物保护C区(西段)静海寺站-过江通道衔接段明挖法+冻结加固320冻土帷幕形成、结构封底施工流程遵循"先围护后开挖、先车站后区间、先深后浅"原则,各区间采用"盾构机组集群作业"模式,配置3台土压平衡盾构机(直径6.2m)同步掘进,区间隧道平均月进尺控制在400m以上。(二)资源配置计划机械设备:地下连续墙施工:配备2台液压抓斗成槽机(斗容1.2m³)、4套HPE液压铣槽系统盾构设备:3台ZTE6250土压平衡盾构机(刀盘扭矩4800kN·m),配套同步注浆系统基坑支护:20套Q355B钢支撑(最大轴力7000kN)、8套自动伺服钢支撑系统监测设备:布设900余个监测点,配备测斜仪(精度0.1mm)、全站仪(测回数4测回)、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材料供应:钢筋:HRB400E级钢筋总量约8500t,采用工厂集中加工,现场绑扎混凝土:C35P8抗渗混凝土(车站主体)、C50管片混凝土(盾构区间),设置2座搅拌站(产能120m³/h)防水材料:预铺反粘式防水卷材(1.5mm厚)、遇水膨胀止水条(膨胀倍率≥250%)(三)交通疏解方案采用"三期四阶段"交通组织:第一阶段(0-180天):保留双向4车道,利用中央分隔带设置施工便道,宽度3.5m×2第二阶段(181-360天):局部路段改为单向通行,在钟阜路-四平路段设置临时天桥3座第三阶段(361-540天):恢复双向4车道,围挡收缩至路侧2.5m范围第四阶段(541天-竣工):全面恢复交通,实施路面沥青罩面及绿化恢复三、关键施工技术(一)深基坑支护体系地下连续墙施工:墙体设计:厚800mm,深度32-38m,混凝土强度C35P8,采用"三孔两序"成槽工艺接头处理:应用H型钢刚性接头,接缝处设置双道止水帷幕(高压旋喷桩+水泥土搅拌桩)施工控制:成槽垂直度偏差≤1/300,槽段接缝处渗水量<0.1L/(m·d)内支撑系统:标准段:采用5道支撑(3道钢支撑+2道混凝土支撑),第一道支撑距地面1.2m特殊段:在文物保护区采用"钢支撑+锚索"复合体系,锚索入射角15°-20°,锁定荷载500kN智能监测:每套支撑配备轴力传感器(量程0-10000kN,精度±10kN),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降水工程:降压井设计:沿基坑周边布设Φ600mm降压井,井深35m,间距15m,单井出水量≥50m³/h降水控制:潜水水位降至基坑底以下1.5m,承压水水头降低至开挖面以下2m,采用自动化变频控制系统,节水率达30%(二)盾构隧道施工掘进参数优化:软土地层(淤泥质黏土):土仓压力0.3-0.5MPa,推进速度30-50mm/min,刀盘转速1.2r/min砂层段(粉细砂):启用泡沫改良系统(发泡剂浓度3-5%),同步注浆压力1.2倍水土压力,注浆量3.5-4.5m³/环岩层段(强风化泥岩):切换滚刀破岩模式,每环进尺控制在1.5m,扭矩控制在2800-3200kN·m特殊段施工:金川河穿越:采用"低扰动掘进+管片加强"方案,河床段设置20m长加强型管片(配筋率提高20%),同步实施河床注浆加固文物保护区:盾构机配置缪子成像仪(探测精度0.5m³空洞),掘进速度降至20mm/min,地表沉降控制值≤15mm管片拼装与防水:管片设计:采用"通用楔形环"结构,环宽1.5m,混凝土强度C50,抗渗等级P12接缝处理: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双组分聚硫密封胶"复合防水体系,密封胶注入深度≥15mm质量控制:相邻管片错台≤3mm,环向螺栓扭矩达350N·m,接缝渗漏量<0.1L/(m·d)(三)文物保护专项技术针对仪凤门城墙遗址保护,采用"管幕-冻结"复合工法:管幕施工:沿隧道轮廓线设置Φ200mm×8mm无缝钢管,管间距300mm,采用水平定向钻进技术,钢管偏斜控制在1/2000以内冻结加固:在管幕内侧布设冻结管(Φ108mm×5mm),冻结孔间距1.2m,盐水温度控制在-28℃~-32℃,形成厚度2.5m的冻土帷幕,冻土强度≥3MPa监测措施:在城墙顶部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日沉降速率控制≤0.5mm,累计沉降≤30mm,采用微型桩基(Φ150mm)进行主动托换加固四、施工进度计划(一)里程碑节点控制前期工程(0-90天):第30天:完成管线迁改(给水管、燃气管临时改移)第60天: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成30%第90天:盾构机组进场组装调试主体工程(91-540天):第180天:A区盾构机始发第270天:B区地下连续墙闭合第360天:C区冻土帷幕形成第450天:区间隧道贯通第540天:车站主体结构封顶收尾工程(541-620天):第580天:轨道铺设完成第600天:附属结构施工第620天:竣工验收(二)进度保障措施资源保障:关键线路工序采用"三班倒"作业制,配置2套模板体系周转使用,混凝土供应确保24小时连续浇筑技术保障:对盾构机进行针对性改造(增加破碎锤、优化刀盘布置),区间隧道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模式,轨道铺设效率提升40%应急保障:储备3套备用电源系统(总功率2000kW),极端天气时启用地下施工通道,确保关键工序不受影响五、质量安全与环境保护(一)质量控制体系材料控制:钢筋原材:每批进场进行力学性能检验,焊接接头按300个为一批抽样送检混凝土:采用粉煤灰掺量20%的高性能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在5-30℃,坍落度损失≤20mm/h防水材料:进行耐候性试验(紫外线照射500h),确保使用寿命≥50年过程控制:地下连续墙:成槽验收实行"三检制",槽底沉渣厚度≤100mm盾构施工:每环进行管片姿态测量,轴线偏差控制在±50mm内结构施工:模板垂直度偏差≤1/500,预埋件位置误差≤10mm验收标准:基坑工程: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50mm,周边地表沉降≤30mm隧道工程:贯通测量误差横向≤100mm,高程≤50mm防水工程:结构无渗漏,湿渍面积≤0.1㎡/100㎡,单个湿渍面积≤0.01㎡(二)安全生产管理风险防控:一级风险(深基坑坍塌、涌水):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配备应急速凝混凝土(初凝时间≤5min)50m³二级风险(管线破坏、盾构卡壳):每日召开风险研判会,实行"领导带班"制度三级风险(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作业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具备定位、预警功能)应急管理:编制8类应急预案(坍塌、涌水、火灾等),每季度组织实战演练,应急响应时间≤30分钟现场配置AED除颤仪2台、气体检测设备(O2、CO、H2S)5台,医疗救护点配备专职医生建立与消防、交管、医院的联动机制,确保应急资源快速调配(三)环境保护措施扬尘控制:施工现场安装PM2.5在线监测仪(数据每5分钟上传),出入口设置三级洗车平台(冲洗压力≥0.8MPa)基坑周边设置雾炮机(覆盖半径30m),裸土覆盖率达100%,场区道路每日洒水4次噪声控制:破碎机、空压机等设备加装隔音罩(降噪量≥25dB),敏感区域设置3m高声屏障夜间施工(22:00-6:00)噪声控制≤55dB,采用低噪声液压破碎锤(声压级92dB)替代传统设备水循环利用: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池(处理能力50m³/h)+膜过滤处理后回用,回用率达80%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面积达15000㎡,年节水约3万吨六、监测与应急管理(一)监控量测体系监测项目与频率: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频率控制值预警值围护结构位移测斜仪1次/天50mm40mm地表沉降全站仪1次/2天30mm24mm管线沉降水准仪1次/天20mm16mm钢支撑轴力轴力计2次/天7000kN5600kN孔隙水压力渗压计1次/天0.5MPa0.4MPa数据处理与反馈:建立BIM+GIS数字化监测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可视化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1小时内提交应急处置建议每周出具监测分析报告,优化调整施工参数(如盾构掘进速度、注浆压力)(二)常见风险应急处置基坑突涌:立即启动备用降水系统,降低水头高度采用"速凝混凝土+钢板桩"联合封堵,必要时注入聚氨酯发泡剂加密监测频率至1次/2小时,待稳定后采取高压旋喷加固盾构卡壳:停止推进,保持土仓压力稳定,分析卡壳原因(孤石、地层突变)采用气压开舱或超前地质钻探,清除障碍物调整刀盘转速(降至0.8r/min),逐步建立推进压力管线破裂:立即关闭上下游阀门,启动应急预案,疏散周边人员燃气泄漏时采用防爆风机强制通风,检测浓度降至爆炸下限20%以下采用"钢套筒+快速封堵器"临时修复,后续实施永久性迁改七、结论与建议本施工方案通过系统整合地质勘察、工法创新、智能监测等关键技术,针对建宁路复杂施工环境制定了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主要创新点包括:首创"管幕-冻结-盾构"三位一体穿越文物保护工法,实现沉降控制精度达15mm以内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