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methodofearthquake-relatedcrus2012-06-06发布2012-06-06发布I Ⅲ引言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 25观测原理 2 3 4 5 6 7附录A(资料性附录)仪器采样率的确定 附录B(资料性附录)伸缩仪工作原理 附录C(资料性附录)应变固体潮理论值计算 附录D(资料性附录)断层位错产生的地应变计算公式 附录E(资料性附录)主应变与剪应变计算 附录F(规范性附录)洞体应变观测仪器传递函数与灵敏度检测方法 附录G(规范性附录)数据采集器检测方法 26附录H(资料性附录)洞体应变观测数据常规分析计算方法 28附录I(规范性附录)日均值补插计算公式 32 Ⅲ本标准是《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系列标准中的一项。该系列标准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洞体应变观测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山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志遥、李正媛、吕品姬、周云耀、赵斌、吴涛、李树德、杜为民、李杰、为规范地震观测台网观测与运行,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组织了一系列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包括台网设计类、台站建设类、仪器设备类等标准。但作为地震观测技术标准体系之核心的观测方法标准未能完整建立起来。为了使地震地应变观测能更好地服务于地震预测与预报研究,保证观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需要对观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统一规范,形成完善的地震观测技术标准体系。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建立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标准在技术上已具备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进行系统理论研究、总结已有成果、全面分析现有观测资料和开展专项试验1本标准给出了洞体应变观测的基本原理、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规定了观测对象和要求、仪器检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531.3—2004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3部分:地壳形变观测DB/T8.1—200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DB/T11.1—2007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11.2—2007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DB/T21—2007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常用技术参数表述与测试方法DB/T27—2008地震观测仪器质量检验规则DB/T31.2—2008地震观测仪器进网技术要求地形变观测仪第2部分:应变仪DB/T40.1—2010地震台网设计技术要求地壳形变观测网第1部分:固定站形变观测网DB/T45—2012地震地壳形变观测方法地倾斜观测在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中两点间距离的伸缩(线应变)或体积与面积的膨胀和压缩(体应变或面应变)。洞体应变观测crustalstrainobservation在洞体(水平坑道或平洞)内对地应变随时间变化进行的连续观测,观测物理量为线应变。2[GB/T13983—1992,定义4.84][JJF1001—1998,定义7.11]水平洞体内两点间距离的伸缩(线应变)随时间的变化。b)固体潮频段最大允许误差应不大于8×10⁻⁹;c)观测范围应不小于5×10⁻⁶,可具备扩展量程;d)观测频带范围应包含120s(0.0083Hz)~1a,宜包含2Hz~DC;e)观测采样率宜根据仪器的最高频率来确定(参见附录A),数据吐出率应不低于1次每分;g)观测资料固体潮M₂波月潮幅因子相对中误差应不大于0.05;年度相对噪声水平应不大于0.05在山洞中按照指定方向在水平面上A、B两点间设置长度为L的测量基线,如图1所示,通过观测ε——线应变量,即单位长度的相对变化量,岩体压缩ε为负值,反之为正值;L——基线长度,即A、B两点间起始距离;洞体应变观测采用伸缩仪,仪器工作原理参见附录B。3图1洞体应变观测原理图6理论模型与地应变计算方法6.1应变固体潮汐理论值计算弹性地球表面应变固体潮的三个应变分量表示如下:E入——经向线应变;&——纬向线应变;Ee——剪应变;θ——观测点的余纬度;λ——观测点的经度;p——观测点的地球向径;ue、u。和uᴀ——在太阳、月亮引潮位V作用下地球表面任一点上产生的径向及切向位移。应变固体潮理论值计算公式参见附录C。6.2断层位错模型6.2.1点源位错模型以弹性位错理论为基础,假设地震源为一点源,根据断层参数、位错分量及弹性介质参数模拟计算地表的线应变变化,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中的D.1条。6.2.2矩形位错模型以弹性位错理论为基础,假设地震源为矩形,根据断层参数、位错分量及弹性介质参数模拟计算地表的线应变变化,计算公式参见附录D中的D.2条。4在任一正交曲线坐标系(ξ,η)中,地球的自由表面上任一点处的平面应变张量矩阵e可以表示向上的线应变。在平面应变张量矩阵中只有3个独立分量,而线应变为其中2个。当在平面上有3个三分量洞体应变观测值确定主应变及其方向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E中的E.1条,剪应变分量计算方法参见附录E中的E.2条。a)出厂仪器应提供传递函数、灵敏度、分辨力、线性度、漂移量、最大误差的检测结果和检测报告,出厂检测应符合DB/T27—2008中第7章给出的规则;b)进入台网观测的仪器,应按5%~10%的抽样率(不少于2套)进行传递函数、灵敏度、分辨力、线性度、漂移量、最大误差、动态范围等指标的实验室检测和c)分辨力、线性度、漂移量、最大误差d)传递函数、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见附录F中的F台站运行仪器应对灵敏度进行定期检测。检测周期为每年一次.检测方法按照仪器自带校准设备操作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要求:a)当灵敏度变化超过±2%并小于±5%时,应启用新的格值;b)当灵敏度变化达到或超过±5%,应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维修。a)仪器检修或重新安装后,应进行灵敏度检测,启用新格值;b)在仪器记录出现异常时可进行灵敏度检测,参照7.2.1条定期检测的规定。a)提供洞体应变观测仪器灵敏度、分辨力、线性度、漂移量、最大误差、动态范围等指标的检b)提供洞体应变观测仪器传递函数检测,给出传递函数表达式(零、极点序列);5c)提供洞体应变观测仪器比测结果。实验室检测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b)检测环境噪声应不大于被测仪器鉴别力;c)观测洞室应满足DB/T8.1—2003的要求并至少能同时并列安装同型号的两台洞体应变观测仪d)位移发生器(应变仪检测标准源)的位移量程0.1μm~100μm,并能在0.1s时间内提供1/2仪器量程的阶跃;e)位移长度检测设备分辨力不低于10⁻⁹m,应每年在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检定和校准;g)建立检测技术规程。两台或以上同型号仪器的对比观测方法及要求如下:a)仪器并列地安装在同一洞室内相同仪器墩上,间距不超过100cm,连续记录不少于22d;b)对记录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当相关系数大于90%时,一致性好;当相关系数在80%~90%时,一致性合格;当相关系数小于80%时,应对仪器进行检修。8观测站设置方法8.1观测仪器布设8.1.1测量基线洞体应变测量基线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测量基线不应跨断层安装;b)测量基线按正北南(地理方位角0°)、正东西(地理方位角90°)二方向互相垂直布设;c)若受洞室条件限制,测量基线的方位可适当放宽要求,但两分量夹角应在60°~120°之间;d)在洞室条件允许时,应布设第三分量观测,第三分量宜与北南、东西分量成45°夹角,使观测结果可解算平面应变三分量。8.1.2组合观测布设洞体应变观测与其他形变观测手段组合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观测站宜有倾斜、GPS观测手段,以获得宽频域、多参量的地形变观测信息;c)同台或近距离布设时,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器的观测分量宜与洞体应变仪器的观测分量方位角一8.2辅助观测项设置洞体应变观测站应设置气压、降水量、气温、洞室温度等辅助观测项并符合下列要求:6a)洞室温度观测分辨力0.01℃;b)气压观测分辨力0.1hPa;c)降水量观测分辨力1mm;d)辅助观测数据采样率宜与主测项一致;e)在江河、湖泊、水库附近进行观测时,宜增加对江河、湖泊、水库水位变化的观测,在沿海观f)当观测站附近有抽(注)水井工作时,应建立抽(注)水记录,有条件时宜记录地下水位变化量。洞体应变观测网由一定空间范围内分布的若干洞体应变观测站组成,依据其功能和技术要求分为洞体应变观测站(点)在全国的布设应符合DB/T40.1—2010中第6章的要求。a)断层、断裂带、地震带、地震断裂带等附近的洞体应变观测站,应考虑满足地质、地貌地形条a)火山、大型水库等专用洞体应变观测站布设,应综合空间范b)设立二个及以上的观测站时,根据监测区域的范围、构造环境等,宜采用对称布设模式。a)在我国沿海的近海岸布设洞体应变观测站,应选择规避海潮影响大的区域,我国典型地区海潮影响参见DB/T45—2012附录C中的C.2条;b)沿海观测站应避开狭窄海湾和复杂海底地形附近的地点;c)应布设从沿海至内陆延伸的用于研究海洋潮汐负荷影响的多条应变观测剖面站;d)剖面测站应选在地质构造简单和地形平坦的地区,避开表面地形复杂和地下构造非各向同性较7洞体应变观测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产出数据,观测数据分类方法参见DB/T11.1—2007和DB/Ta)洞体应变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物理量时间序列数据,吐出率宜不低于1次每分;b)气压、洞温等辅助测项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吐出率宜不低于1次每分。洞体应变各观测分量经过预处理后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吐出率与原始数据相同或相对应。观测数据预处理要求见DB/T45—2012中的附录F。由各分量预处理数据计算得到的时均值、日均值、五日均值数据序列,产出周期分别宜不大于由洞体应变各分量连续时均值数据序列进行应变固体潮调和分析计算出的周日潮波分量K₁、0₁、Q₁、M₁、J₁,半日潮波分量M₂、S₂、N₂、2N₂、L₂的潮汐因子、相位滞后及其误差等一组数据,产出本标准推荐采用以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维尼狄可夫(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H中的H.1条。用时均值进行固体潮调和分析计算,获得的半日潮波M₂的潮汐因子相对中误差、相位滞后误差等一组评定应变固体潮观测数据内在精度的数据指标。误差精度计算参见附录H中的H.2条。用一年的日均值数据或五日均值数据进行计算并判断观测数据长趋势稳定性内在精度的定量指标。计算方法参见附录H中的H.3条。观测日志记录每日仪器状态、数据情况、环境变化等信息,产出周期宜不大于1d。8DB/T46—2012时均值数据yn为时段t内整点0分及前后各30个分钟值数据y₂)的平均值。j——分序号:-30,-29,…,-1,0,1,…,28,29,30;t——小时序号,值可取:0,1,…,23;r——日期序号,值可取:1,2,3,…20,…。T——一年中五日均值的序号,取1,2,…,73;i——从1月1日起全年日均值的排序号,取1,2,…,365。DB/T46—20129原始数据应满足10.2条和8.2条的要求,当出现异常时,应结合辅助观测资料排除气压、降水、a)绘制日均值曲线,当出现异常年变、异常偏离大于n倍中误差、持续时间不小于三个月的变b)绘制月潮汐因子曲线,当出现异常变化,且偏离值大于n倍中误差时、持续时间不小于三个月c)时均值序列小波分析曲线在周期三个月或更低频带上出现显著、持续的异常变化,变化值大于d)n值的确定可根据序列属性、噪声水平、变化背景等,在[1,3]值域内选取。以分钟采样或更高频率采样的洞体应变观测记录曲线中,出现连续增粗且增粗值大于n倍序列中误差值、并持续三小时以上变化,可判别其数据出现短期高频变化异噪声水平、变化背景等,在[1,3]值域内选取。识别观测数据存在异常变化,应检查并确认仪器运行状况(见7.2.2条),在观测日志中对仪器运行状态和是否存在干扰影响进行备注和说明,记录(资料性附录)观测仪器的传递函数是表达输入量与相应输出量之间频率特性的函数,通常也可以用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曲线来描述。图A.1是典型的二阶低通、测量动态范围80dB的系统的幅频特性与相频特性根据乃奎斯特采样定理,采样率必须大于或等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当不能满足这一定理时,原信号与采样信号重叠将会产生混叠信号。混叠信号周期从2倍采样周期到直流都有可能存在,且幅度与原信号相同,将没有办法从采样信号恢复原信号波形。对于最大频率为f的测量系统,数据采样率f。满足f>2fh的条件就能恢复原信号,如果考虑裕量,需要f——阻尼系数0.707——阻尼期数2频率裕量阻尼系数-2过波带迅带增益裕量堕尼系数→过渡带阻尼系数40.1阻尼系数=o7076频率/Hz须带幅值渐近线E阻尼源数=0.707避带阻尼系贩2:通带如果洞体应变仪器使用截止频率为120s的二阶低通滤波器,即频带为120s(0.0083Hz)~DC,在80dB动态范围的最高频率为1.2s(0.83Hz),按照f=4f。的条件,观测采样率应不低于3Hz,且在分析过渡带(120s到1.2s)的信号时,要顾及仪器传递函数所反映的频率衰减特性。采样率为每分钟1次所适应的仪器最高频率为0.004167Hz(240s)(按f₅=4f.条件),即观测频率范围为240s~DC。如果仪器实际频带范围大于240s~DC,为保证无失真的数据采样,可以采用两a)应按照传递函数所表达的频率特性采用相应的高频采样,采样率的计算方法见A.2条;b)在不需要高频信息时,数据采集器前应采用截止频率为240s(按照f>2f条件至少120s)的如图A.1所示,通带渐近线与过渡带渐近线的交点所对应的频率点,就是转折频率w。(固有频率或自然频率),转折点fn=w/2π,即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由二阶传递函数公式当阻尼系数为0.707时,其增益-3dB的频率即截频(N是传递函数的阶数)得到-80dB处的频率为起始频率w。的100倍:wn=100w。=100w,即波特图在-80dB处对应的频率f₁=w₁/2π为最大频率。采样频率DB/T46—2012(资料性附录)伸缩仪工作原理洞体应变观测采用伸缩仪测量两点间距离的相对变化。伸缩仪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以线膨胀系数极小的材料作测量基线,基线一端(固定端B)固定安装在仪器墩上(称为固定墩),另一端(测量端A)与位移传感器一起置于另一个仪器墩上(称为测量墩),如图B.1所示。在洞体密封较好、温度变化限制在特定范围的条件下,视基线长度不变。当地壳岩石发生压缩或拉伸变化,反映为固定墩与测量墩之间距离发生变化时,位移传感器将此间距变化转换为电信号输出,通过计算可得到地壳表面A、B两点间的相对变化量即水平线应变:传感器B传感器BA前置放大器校准装置校准装置测量端数采与控制器地震标准图B.1伸缩仪工作原理示意图(资料性附录)对于应变固体潮理论值,不能采用刚体地球模型进行计算,只能从真实地球的平均状态出发。根据固体潮理论,所有物理过程都可以通过日月引潮位来表示,假Vn——起潮力位中的n阶位。固体潮应变分量为张量,在三维均匀弹性介质中具有六个应变分量,而在弹性地球固体潮起潮力将式(C.1)代入式(C.2),可得地表面的应变分量为:对于实际应用,引潮力位的级数展开公式一般取至三阶足够,月亮取至三阶位,太阳取至二阶位,t——天体的时角。h—太阳平黄经;p—月亮近地点平黄经;P₆——太阳地点(或近日点)平黄经;T——自2000年1月1日00算起的儒略世纪时,即:th、tm、t,——计算时刻(北京时)的小时、分、秒。将引潮力位表达式(C.4)代入式(C.3),并代人有关的天文常数,得到地表面各水平线应变分在图C.1,由(φ,λ)坐标系转换成(ξ,η)坐标系的应变分量公式为:在图C.2,由(θ,λ)坐标系转换成(ξ,η)坐标系的应变分量公式为:0(资料性附录)图D.1是位错模式几何图,右手直角坐标系O-xyz为断层坐标系,原点0位于地面,Oyz平面将断层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Oz轴垂直于地面,方向向上,Ox轴平行于断层走向,U₁、U₂、U₃分别为断层上点的走滑位错、倾滑位错和拉张位错分量,也是位错向量沿矩形位错面和其法线上的第i(i=1,2,3)个分量;各分量的方向以上盘相对下盘的运动为准。L表示断层的半长度,W为断层宽度,ZD.1点源位错模型地应变计算公式D.1.1走滑断层倾滑断层拉张断层式中:λ和μ——拉梅常数;u——在点(51,52,53)的第j个方向上的作用力F在地表一点(x₁,x₂,x₃)产生的位移的第i个分量;q=ysinδ-dcD.2矩形位错模型地应变计算公式R²=ζ²+η²+q²X²=ξ²+q²地震标准/DB/T46—2012(资料性附录)E.1主应变及其方向计算设在某一方向与x正半轴成α角的方向上的线应变为ε&,剪应变为γa,则根据弹性力学中的摩尔圆定理可按下式进行计算:81和ε2(设ε₁>6₂)一主应变值;θ——最大主应变ε₁轴与x正半轴之间的夹角,称为最大主应变轴的定向角,并约定由x正半轴为了确定ε1、E₂和θ,必须在第三个方向上进行应变观测,设该方向与x轴夹角为Ω,根据式(E.1),可导得正东西、正南北以及Ω方向上的线应变分别为:如果伸缩仪按正南北、正东西和NW45°或SE45°方向安装,即Ω=135°或-45°,则式(E.2)变地壳介质中任意一点处的主应变ε₁、82及其定向角θ是与坐标系的选择且与θ角正负号的约定无关的应变不变量,任意两个相互正交方向上的线应变观测值之和亦为该点处的一个不变量,该不变量等于(ε₁+E₂),为该点处的面应变,可利用此性质对主应变计算值进行可靠性检验。剪应变为非观测量,当使用三分量应变观测值计算出ε₁、E2和θ后,可由(E.1)式计算剪应变(规范性附录)洞体应变观测仪器——伸缩仪的传递函数检测可采用阶跃响应法,即利用位移发生器产生一个合适大小的阶跃信号模拟仪器所感受到的地面运动,由于阶跃信号是一个连续频谱的宽频带信号,可以W。——无阻尼振荡频率(自然频率);K—增益,由F.2条测试得到;a)欠阻尼(0<ξ<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b)临界阻尼(ξ=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c)过阻尼(ξ>1)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DB/T46-2012根据仪器的阶跃响应记录数据求取wn、ξ,得到不含增益K的二阶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再综合上检测设备包括位移发生器、高速数据采集器和整套伸缩仪,设备连接见图F.1。个图F.1传递函数检测设备连接图传递函数的测试步骤如下:a)伸缩仪及其位移发生器按照观测方式安装并进人正常工作;b)伸缩仪的输出信号接人高速数据采集器;a)将数据采集器记录的数据描绘成曲线,目测曲线是否符合阶跃响应的一般规律,如果明显不b)对输出记录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去掉增益K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归一化处理方法:把阶跃响应数据的起点当作0、把阶跃响应的稳态值当作1,将所有数据的大小按照相应的比c)最小二乘法拟合计算。以单位阶跃响应公式计算阶跃响应理论曲线,用该理论曲线对测试记录数据的单位阶跃响应进行拟合:通过改变理论曲线的ξ和wn值,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理论曲线与记录数据之间的残差。当拟合残差的均方根值达到最小值且该值小于0.001时,即认为该理d)判断记录数据曲线的ζ的范围是大于1或小于1;e)如ξ<1,采用单位阶跃响应公式(F.2)和步骤c)的方法对记录数据进行拟合计算;f)如ξ>1,采用单位阶跃响应公式(F.4)和步骤c)的方法对记录数据进行拟合计算;g)如步骤e)、f)两项均无法拟合,则可能表明ξ=1,采用单位阶跃响应公式(F.3)和步骤c)F.2.1灵敏度检测设备伸缩仪灵敏度检测设备包括激光干涉仪、位移发生器、数字电压表和伸缩仪,见图F.2。位移发生器即线应变增量发生器(伸缩仪的校准装置)与仪器基线在同一直线上,应变增量不小于△x=5×10-⁸,与位移发生器连接的是激光干涉仪的反射镜与干涉镜,由经过标准溯源传递的激光干涉仪测定图F.2伸缩仪灵敏度测试设备示意图检测步骤如下:a)伸缩仪在满足日常工作的观测环境条件下进人正常工作;b)通过位移发生器给伸缩仪加(减)一个应变量,使仪器从起始位置x₁往测到x₂,得到位移变d)位移发生器再减(加)一个变量,仪器由x₂返测到x₃,得到△x₂=x₃-x₂和△y₂=y₃-y₂;e)重复步骤b)~d),共得到10个位移变化△x;和10个输出变化量△y;。f)测量过程应避免测试设备的隙动差,灵敏度及其平均值按式(F.5)和式(F.6)计算:伸缩仪在台站运行工作期间的定期格值(灵敏度)检测是以仪器自带的校准装置作为位移发生器,如果实验室检测时使用伸缩仪的校准装置作位移发生器,则同时得到校准装置灵敏度的检测应至少重复操作3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最终结果。(规范性附录)a)数据采集器、正弦波发生器和频谱分析仪应在日常观测方式及环境下工作不少于一天;b)通过正弦波发生器逐次输出幅度相同、频率c)频谱分析仪依次对数据采集器的输出进行分析。b)在输出信号的频谱中,如果除了与输入信号频率相同的信号(主信号)外,还有其他频率的a)数据采集器、标准电压信号发生器应在日常观测环境下工作不少于一天;b)由标准电压信号发生器给数据采集器输入端送入一个直流电压信号,记录数据采集器的输出;c)重复步骤b),逐次线性地增大或缩小输入电压信号的幅度;d)记录每次数据采集器的输出。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按式(G.1)~式(G.6)计算拟合曲线的系数。a=y-bx………………式中:x;——标准电压给定值;y;——数字电压表测量值;n—测量点数;b——线性拟合直线方程系数(即数据采集器的转换系数);Ly、Lx—拟合方程系数。G.3.3计算线性偏差值由拟合系数计算拟合值:偏差值计算:(△y;)集合中最大值△ym即为在量程△yrs=b(xn-x;)中的线性偏差最大值,按式(G.9)计算线性度:G.3.4检测结果判定若线性度误差.1%时,判定为合格。DB/T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IPHONE手机项目规划申请报告范文
- 环境保护设备检修义务承诺书(5篇)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发燃气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常州市钟楼金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第一批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2026学年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客户建议迅速回应承诺函5篇
- 山东省东营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 辽宁省沈阳市某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地理试题(解析版)
- 童话森林里的友情故事(15篇)
- 2025广东中山市横栏镇纪检监察办公室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学习资料
- 风力发电机组偏航系统(风电机组课件)
- 保密知识课件下载
- 典型故障波形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课件)
- kpmg -2025年香港就业市场展望
- 2025监理工程师教材水利
- 江苏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新教材必修一词汇(默写版)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完整版
- 2025-2030年中国电力配网自动化市场现状调研及投资发展预测报告
- 土石方运输合同协议
- 医疗设备与工业互联网的整合运营模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