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_第1页
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_第2页
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_第3页
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_第4页
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酒业有限公司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操作控制程序一、总则目的:规范酿酒全流程关键质量控制环节的操作标准,确保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质量符合GB/T10781(固态法白酒)、GB/T20822(固液法白酒)等国家/企业标准,杜绝质量事故,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原料采购验收、制曲、发酵、蒸馏、储存、勾调、灌装、成品检验等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操作。责任主体:质量控制部(QC)负责全程监督与检测,生产部、采购部、仓储部、灌装车间等部门按本程序执行操作,确保质量控制落地。二、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及操作标准1.原辅料采购验收环节(1)控制要点:原辅料质量合规性、杂质含量、储存安全性(2)操作标准原辅料类型验收指标检测方法合格标准不合格处理措施高粱(主料)水分、淀粉含量、杂质、霉变粒①水分:烘干法(GB5009.3);②淀粉:酶解法;③杂质:人工筛选;④霉变粒:目视检查水分≤14%,淀粉含量≥65%,杂质≤1%,霉变粒≤0.5%①水分/淀粉超标:退货或晾晒/烘干至合格;②霉变粒超标:直接退货,禁止入库小麦(制曲)水分、蛋白质含量、虫蛀粒①水分:烘干法;②蛋白质:凯氏定氮法;③虫蛀粒:目视检查水分≤13%,蛋白质含量12%-14%,虫蛀粒≤0.3%虫蛀粒超标:筛选后重新检测,仍不合格则退货大曲(发酵用)糖化力、发酵力、水分、杂菌数①糖化力/发酵力:实验室酶活测定;②水分:烘干法;③杂菌数:平板计数法糖化力≥800mg葡萄糖/g曲・h,发酵力≥0.8gCO₂/100g曲・48h,水分≤15%,杂菌数≤1×10⁶CFU/g酶活不达标:降级使用(仅用于低等级酒发酵)或报废;杂菌超标:禁止使用,销毁处理食品添加剂(如焦糖色)纯度、重金属(铅、砷)、卫生指标①纯度:高效液相色谱(HPLC);②重金属:原子吸收光谱法;③卫生指标:微生物限度检查符合GB1886.64标准,纯度≥95%,铅≤0.5mg/kg,砷≤0.1mg/kg,微生物限度达标指标超标:立即退货,追溯供应商资质,暂停合作(3)操作流程采购部提前提供原辅料供应商资质(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检验报告),经质量控制部审核通过后方可采购;原辅料到厂后,仓储部通知质量控制部取样(取样量:高粱/小麦≥500g,大曲≥200g,添加剂≥100g),按上述标准检测;检测合格后,仓储部按“分区存放”原则入库(高粱/小麦存放于通风干燥仓库,大曲存放于阴凉防潮仓库,添加剂单独存放并标注“食品添加剂专用区”);不合格原辅料需单独隔离存放,挂“不合格”标识,24小时内完成退货或销毁,质量控制部留存检测记录与处理台账。2.制曲环节(以大曲为例)(1)控制要点:制曲温度、湿度、发酵时间、曲块质量(2)操作标准配料混合:小麦粉碎粒度控制在“粗粉占比30%、细粉占比70%”(通过20目筛网检验),加水量按“小麦重量的45%-50%”控制,搅拌均匀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制坯成型:曲坯规格为“长30cm×宽20cm×高10cm”,成型压力≥2MPa(确保曲坯紧实无裂缝),曲坯表面光滑无杂质;发酵培养:入房堆曲:曲坯间距≥5cm,堆高≤5层,室温初始控制在25-28℃,相对湿度75%-80%;翻曲管理:发酵第3天首次翻曲(检查曲坯温度,中心温度≤55℃),之后每2天翻曲1次,共翻曲3-4次,确保曲坯均匀发酵;发酵周期:总发酵时间≥40天,发酵后期室温降至22-25℃,相对湿度65%-70%,直至曲坯表面出现“金黄菌丝”且无霉斑;曲块验收:发酵完成后,质量控制部抽样检测(每批次抽样≥10块),合格标准为“曲块坚硬无酥裂,断面呈‘菊花纹’,无异味、霉斑,水分≤15%,糖化力≥800mg葡萄糖/g曲・h”。(3)异常处理曲坯开裂:若因水分不足导致,补加适量水重新搅拌成型;若因压力不足导致,调整成型机压力至≥2MPa;曲坯发霉:立即隔离发霉曲块,检查发酵房湿度(若湿度>80%,开启除湿设备),分析发霉原因(如原料污染、通风不良),整改后重新制曲;酶活不达标:延长发酵时间(每延长2天检测1次酶活),仍不达标则降级使用或报废。3.发酵环节(以固态发酵为例)(1)控制要点:发酵温度、酒醅水分、酸度、微生物活性(2)操作标准酒醅配料:按“高粱100kg、大曲25-30kg、稻壳15-20kg”的比例配料(稻壳需提前清蒸30分钟去除杂味),混合后酒醅水分控制在53%-55%,酸度1.2-1.8g/100mL(以乳酸计);入池发酵:入池温度:夏季20-22℃,冬季24-26℃(根据季节调整,避免温差过大);池内管理:酒醅入池后压实(密度≥1.2g/cm³),表面覆盖塑料膜+稻壳保温,池口密封严实(防止空气进入导致杂菌污染);发酵周期:清香型白酒发酵≥28天,浓香型白酒发酵≥60天,酱香型白酒发酵≥90天,发酵期间每日记录池内温度(中心温度最高不超过40℃);发酵验收:发酵结束后,质量控制部取样检测酒醅(每发酵池取样≥3处),合格标准为“酒醅呈棕红色,无异味、霉斑,水分55%-58%,酸度2.0-2.5g/100mL,淀粉残留量≤8%”。(3)异常处理发酵温度异常:若温度过高(>40℃),掀开池口稻壳降温,检查是否因配料比例不当(如大曲添加过多),调整下一批次配料;若温度过低(<30℃),加厚保温层,必要时通入蒸汽升温;酒醅发酸:若酸度>2.5g/100mL,分析是否因杂菌污染(如池体渗漏),隔离该池酒醅,单独蒸馏(降低酒度提取),同时检修发酵池;淀粉残留过高:延长发酵时间(每延长3天检测1次淀粉含量),仍不达标则调整大曲添加量(增加5%-10%)。4.蒸馏环节(1)控制要点:蒸馏温度、酒度、摘酒分段、酒质纯度(2)操作标准蒸馏准备:蒸馏锅加水至“水位线”(确保锅底不糊锅),预热至80-85℃,酒醅装入蒸馏锅时均匀铺平(厚度≤50cm),防止“压汽”或“跑汽”;蒸馏控制:升温速率:初始小火升温(1-2℃/min),待酒蒸汽流出后,保持蒸汽压力稳定在0.2-0.3MPa,蒸馏温度控制在95-105℃;摘酒分段:按酒度与酒质分为“酒头、中段酒、酒尾”:酒头:酒度≥75%vol,摘取量为“每100kg酒醅摘酒头0.5-1kg”(酒头含杂醇油较多,单独存放用于勾调或再蒸馏);中段酒:酒度60%-70%vol,口感纯正无杂味,作为基酒主要来源(按不同香型分级存放,如清香型中段酒需“清香纯正、绵甜爽净”);酒尾:酒度≤50%vol,摘取至“酒液浑浊、有杂味”为止,单独存放(用于后续蒸馏提酒或调配低度酒);蒸馏验收:质量控制部每小时检测酒度(采用酒精计法)与酒质(感官品评+气相色谱检测杂醇油、甲醇含量),合格标准为“中段酒酒度波动≤±2%vol,杂醇油≤2.0g/L,甲醇≤0.6g/L(谷类原料)”。(3)异常处理酒度骤降:检查蒸馏锅密封性(若漏气,停机检修密封垫),调整蒸汽压力(适当提高至0.3-0.4MPa);杂味过重:若酒液有焦糊味,立即停止蒸馏,清理锅底残渣(防止酒醅糊锅);若有异味,检查酒醅是否变质,变质酒醅单独处理;甲醇/杂醇油超标:暂停摘酒,调整蒸馏温度(降低5-10℃),重新取样检测,达标后继续摘酒,超标酒液单独存放(禁止作为基酒)。5.勾调环节(1)控制要点:基酒配比、勾调精度、感官与理化指标、稳定性(2)操作标准基酒准备:勾调前需对基酒进行分级(按酒度、香型、储存年限分为“特级、一级、二级”),质量控制部出具《基酒检测报告》(含酒度、酸度、酯类含量等指标);勾调操作:配方设计:按成品酒标准(如“52%vol浓香型白酒”)设计基酒配比,例如“特级基酒60%、一级基酒30%、二级基酒10%”,添加食品添加剂(如焦糖色)时按“GB2760”规定控制用量(焦糖色添加量≤20g/L);勾调精度:采用电子秤(精度0.1g)称量基酒与添加剂,搅拌均匀(搅拌时间≥30分钟),勾调后酒液静置24小时(让成分充分融合);勾调验收:质量控制部检测勾调后酒液,合格标准为“感官:符合对应香型特征(如浓香型‘窖香浓郁、绵甜醇厚’);理化:酒度偏差≤±1%vol,总酸≥0.4g/L(浓香型),总酯≥2.0g/L(浓香型),重金属与微生物指标符合GB2757”。(3)异常处理感官不达标:若香气不足,增加高酯基酒比例(如特级基酒增加5%-10%);若口感辛辣,添加适量低度基酒(酒度≤45%vol)或储存≥3个月后再勾调;理化指标异常:若总酯偏低,添加适量酯类物质(按GB2760规定);若酒度偏差过大,补加高度基酒(酒度≥70%vol)或低度基酒调整;稳定性差:勾调后酒液出现浑浊,检查是否因温度过低(低于10℃),升温至20-25℃后观察,仍浑浊则过滤(采用硅藻土过滤器)。6.灌装环节(1)控制要点:瓶身清洁度、灌装精度、密封性、标签合规性(2)操作标准灌装前准备:容器消毒:酒瓶、瓶盖需经“清洗(高压水枪冲洗)→消毒(85℃以上热水浸泡30秒)→烘干(温度60-70℃,烘干时间15分钟)”处理,质量控制部抽样检测瓶内微生物(菌落总数≤10CFU/瓶);设备调试:灌装机灌装量按成品标准调试(如“500mL/瓶,允许偏差±2mL”),试运行3-5瓶,检测灌装精度与密封性;灌装操作:灌装速度:控制在“30-50瓶/分钟”(避免酒液飞溅导致污染),灌装时酒液需沿瓶壁流入(防止产生气泡影响计量);封盖与贴标:封盖压力控制在0.3-0.5MPa(确保瓶盖密封无渗漏),标签粘贴需“位置居中、无褶皱、无气泡”,标签信息(酒名、酒度、生产日期、保质期)完整清晰;灌装验收:质量控制部每小时抽样检测(每批次抽样≥20瓶),合格标准为“灌装量偏差±2mL,密封性(倒置24小时无渗漏),标签合规,瓶内无杂质、异物”。(3)异常处理灌装精度偏差:若灌装量过多,调整灌装机计量泵(减少排量);若过少,检查是否因管道堵塞,清理管道后重新调试;密封性不良:若瓶盖渗漏,检查封盖压力(调整至0.3-0.5MPa)或瓶盖质量(更换合格瓶盖),渗漏酒瓶需倒酒重新灌装;标签问题:标签褶皱或错位,调整贴标机位置(左右偏差≤1mm),不合格标签需撕掉重新粘贴。7.成品检验与储存环节(1)控制要点:成品全项检测、储存环境、保质期管理(2)操作标准成品检验:每批次成品酒(以“同一生产日期、同一规格”为一批次)需经质量控制部全项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感官、酒度、总酸、总酯、重金属(铅、砷)、微生物限度、标签合规性”,检测合格后出具《成品检验合格报告》,方可入库;储存管理:仓库环境:温度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60%-70%,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堆放要求:成品酒按“批次分区堆放”,堆高≤5层(防止底层酒瓶受压破损),垛间距≥50cm,通道宽度≥1.2m;保质期管理:建立“成品库存台账”,记录每批次生产日期、保质期(白酒若无明确保质期,需记录储存年限),实行“先进先出”原则,定期(每3个月)抽样复检(重点检测酒度、感官是否变化);出库检验:成品酒出库前,质量控制部核对《成品检验合格报告》,抽样检查包装完整性(无破损、渗漏)、标签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出库。(3)异常处理成品检测不合格:立即隔离该批次成品,分析不合格原因(如勾调偏差、灌装污染),若可返工(如酒度偏差),返工后重新检测;若不可返工(如微生物超标),按“不合格品处理流程”销毁,留存处理记录;储存变质:若成品酒出现异味、浑浊,检查储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