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练习题_第1页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练习题_第2页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练习题_第3页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练习题_第4页
难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同步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是357℃,由此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使水银的温度达到357℃,水银就一定会沸腾B.在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银,温度一定是357℃C.无论给水银加热多长时间,水银的温度总是在不断升高的D.只要给水银加热,水银就会马上沸腾2、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液化现象的是:A.雾;

B.霜;

C.雪;

D.冰雹.3、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10中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A.a

B.b

C.c

D.d.4、白菜在存放过程中需要减慢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A.升温

B.密封C.摊开

D.通风5、目前有些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6、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燥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采.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7、为了研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D)  ( 四组同学各自做了研究实验(实验材料是相同的胡萝卜),如下图所示,这四组实验中,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是()      

A

B    

C     

 D       8、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D.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9、对锅加热,锅内的水持续沸腾时,水面上的“白气”并不明显。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很快出现许多“白气”。这是因为(

)A.沸腾时水不蒸发。B.沸腾时水面上的蒸气温度高于100℃。C.停火后水开始大量蒸发。D.停火后水面上方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大量水蒸气液化为细小的水珠,形成“白气”。10、用高压锅煮粥,熄火后用冷水将锅冷却,拿去限压问后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普通铝锅却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熄火后,锅内温度迅速降到100℃以下,但由于打开锅盖后气压降低,所以重新沸腾;B.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即使不冷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在沸腾;C.熄火时,锅内温度仍然高于100℃,冷却后锅内气压比原来降低,所以重新沸腾;D.粥的流动性差,不易降温。熄火后即使不挠冷水、不拿去限压阀,粥也要沸腾较长时间。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二、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春秋季节的傍晚和早晨,庄稼的叶子上常挂着水珠,放在室外的劳动工具、自行车等物体表面也会变得潮湿,这都是“露”。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的。春秋季节(特别是南方)时常在傍晚至第二天清晨出现“雾”。雾与露一样,也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只是露是附着在物体上的,形成了较大的水滴,而雾是水蒸气液化后附着在空气中浮尘上的小水珠,由于很轻就漂浮在空中。太阳出来了,露或雾又

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2、

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试举一例:示例:电冰箱内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在这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3、用塑料薄膜把田地覆盖起来,是农业生产中一项新技术地膜覆盖法。地膜的主要作用是

。4、爸爸与芳芳在大海边游戏,爸爸举起湿润的手臂。“芳芳,爸爸手臂朝东的一侧感觉凉,你能据此判断风向吗?”芳芳学着爸爸的动作做了几次,联系学过的物理知识,经过思考得出此时的风向是

,理由是:

。5、为了避免洗完澡后着凉,应该立即用毛巾擦干身体表面的水分,防止水分

从人体上吸收热量。6、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7、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___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8、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

(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9、炸油条、炸土豆用菜油;煮玉米棒子、煮鸡蛋用水。这样可以对不同烹饪手段提供各自所需的

(选填“热量”或“温度”),这是因为油和水的

不同。10、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是液体的

以及液面上的空气流通情况。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会发现,水沸腾时烧杯的底部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往上升时体积

,到达水面时

发出响声,同时气泡里的

散发到空气中。三、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可以看到沸腾现象在液体的_______同时发生;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__热;1标准大气压下,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4甲所示。

(1)实验中,水产生了什么现象说明水已经沸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14乙所示,第6min水开始沸腾。

①根据图象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水沸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图象,还可得出水沸腾前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是:水沸腾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中,烧杯上盖有纸板。请说明盖纸板与不盖纸板相比较有哪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⑴对比A、B两套器材,你觉得应该选_____________套来完成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组同学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D所示,对比发现,他们相同点是: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沸腾时,水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不同点是____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只要回答出一个理由)-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2、答案:A3、答案:C4、答案:B5、答案:A6、答案:B7、答案:C8、答案:B9、答案:D10、答案:C二、填空题1、答案:液化,液化,汽化

2、答案:蒸发沸腾将酒精涂于手臂上,手臂觉得凉快3、答案:减慢蒸发,提高土地温度,保持土壤水分。4、答案:东蒸发吸收热量5、答案:蒸发或汽化6、答案:会放热、内侧7、答案:熔化;液化8、答案:低于

液化

9、答案: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